首页 >出版文学> 喉科秘诀>第2章

第2章

附风热喉辨方
风热喉初起,牙关强闭,头面则肿,咽津则碍,憎寒壮热,属肝胆之经,生发顶鹅,双单鹅,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每次三匙,内服泻肝通圣散一剂,以泻为度。如不泻,连进几次,用消风活血汤数剂,若泻后,对时不宽,急用三棱针刺去鹅顶毒血,只三五针。随后又点药末。若喉紧急,即以针刺毋待,次日活法行之,此乃肝胆经症。牙关闭疼,壅盛而死,或改用皮硝散急吹用之。
泻肝通圣散:归尾(四分)、黄芩(七分)、僵蚕(五分)、赤芍(五分)、桔梗(一钱)、甘草(五分)、石膏(二钱)、大黄(生二钱,熟二钱)、芒硝(一钱)、枳壳(七分)、黄柏(七分)、升麻(三分)、葛根(四分)、防风(四分)、荆芥(四分)、胆草(四分)、生姜(一片)水一碗煎七分,空心温服,令泻为度。如不泻,再进本药一剂,后方服消风凉血汤。(炳章按:此证去升、葛、桔、防、生姜加鲜大青、丹皮、桑叶、银翘等,则效更捷)。
消风凉血汤:白芍(七分)、黄芩(一钱五分)、鲜生地(二钱)、桔梗(一钱)、荆芥(五分)、防风(六分)、栀子(五分)、僵蚕(四分)、黄柏(七分)、黄连(三分)、甘草(三分)、归尾(五分)、花粉(六分)银花(五分)、山豆根(五分)、升麻(三分)、薄荷(三分)、生姜(一片)水二碗,煎七分,空心服。(炳章按:升、防、桔、生姜,喉症皆当慎用)千金皮硝散、风痰盛者必用此方。
皮硝(一两,用铁挑,炙过,以干为度)、砂仁(二钱,去皮膜)、海螵蛸(二钱,去净粗壳)、硼砂(生一钱,、五分)、雄黄(一钱五分)、朱砂(一钱五分)、冰片(二分)、直僵蚕(八分)、麝香(五厘)、郁金(五分)、白矾(一钱六分,生、各半。)
附积热喉辨方
积热喉初起,多有夜半睡觉,咽津碍气,牙关强而不开,鼻气觉有些烧,痰涎壅粘,壮热多,憎寒少。此症属心经三焦之火,生发顶,双单鹅亦宜。每日吹真喉末二三次,每次三匙,出痰多效。内用泻心通圣散一剂,次用清膈凉血汤数剂。若泻心通圣散服后大泻,不用多服。若无多泻,再进本药一剂,方可吹药。一日不宽,急用三棱针刺去鹅顶毒血,三五针。
吹喉药,点之毋得迟延。日久自溃烂变成牙疳,虽不至死,臭恶半年不愈。故当速治。又恐延迟日久,兼胃虚之人,毒攻心胃,可谓快杀。此宜深察趋行,勿怠也。
泻心通圣散
黄连(一钱)、犀角(五分)、栀子(五分)、桔梗(八分)、甘草(三分)、枳壳(五分)、黄芩(一钱)、升麻(四分)、葛根(五分)、生地(五分)、白芍(五分)、石膏(一钱五分)、大黄(生一钱,熟二钱)、芒硝(一钱五分)、归尾(五分)、麻黄(五分)、生姜(一片)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令泻为度。若无泻,再进一服,后服清膈活血汤。(炳章按:此证多得心经实热与时气风火为症,升、葛、麻、姜、梗等温升,皆忌,宜加辛凉散风药为要。)清膈活血汤黄连(一钱)、麦冬(二钱)、连翘(一钱)、栀子(五分)、石膏(一钱)、桔梗(八分)、黄芩(一钱)、甘草(三分)、归尾(五分)、升麻(三分)水二碗,煎七分,温服。(炳章按:升、桔宜换为桑叶、丹皮、紫花地丁草、鲜大青等更佳。)
附痰热喉辨方
痰热喉初起,不常有。痰粘,咽吐津,咽干,得茶汤润而出之。无触不患,过适口热物,饮食过伤,火动击搏,致令不清,而成喉痛。痰涎大多,亦略憎寒壮热,生发顶双单鹅。症属肺胃之经,每日宜用真喉末吹二三次,内服消痰降火汤数剂。大便秘结用通利散三匙温服,然后服消痰降火汤。若热盛,用防风通圣散一剂,亦可随症用之。
消痰降火汤
花粉(二钱)、元参(三钱)、白芍(一钱)、枯芩(一钱)、桔梗(一钱)、甘草(五分)、山豆根(五分)、半夏(五分)、白茯苓(一钱)、知母(一钱)、桑皮(一钱)、黄连(五分)水二碗,煎七分,空心服,后用败黄通利散泻之。
防风通圣散
治一切初发喉风。先服一二剂,取通利为度。后用消风活血解毒汤。若虚喉,不可服。宜照虚喉方治之。
桔梗(二钱)、防风(一钱)、荆芥(五分)、枯芩(一钱)、连翘(五分)、石膏(二钱)、大黄(三钱,看人虚实加减)、朴硝(一钱)、甘草(三分)、薄荷(五分)、白芍(五分)水煎,空心服。服后以泄为度。不泄,再服一剂,泄后再服后方。
消风活血解毒汤:鲜生地(一钱)、银花(五分)、干葛(五分)、防风(五分)、荆芥(五分)、升麻(三分)、连翘(一钱)、枳实(八分)、归尾(五分)、赤芍(一钱)、桔梗(一钱)、山豆根(五分)、黄芩(一钱)栀子(四分)、苦参根(五分,炳章按:升燥切不妄用,前批忝阅。)水二碗,煎八分,不拘服,要温服,多服无妨。
附虚热喉辨方
虚热喉初起,其势不急,微微缓缓,咽津觉得干燥,吞气些碍,无鹅无肿,满喉或红或紫,此乃命门相火上冲为害,症属肾水枯竭,命门相火煎急肾阴,不能降之。故虚火冲喉,微碍痛,不恶寒,独怕热。不宜吊药,恐损津液,无益反损。只宜含生津润肺丸,缓咽下,并服滋阴降火汤数剂为善,不宜针吊吹药。
滋阴降火汤:生地(二钱)、元参(二钱)、天冬(二钱)、白芍(一钱)、麦冬(二钱)、盐柏(一钱)、桔梗(一钱)、枯芩(一钱)、栀子(七分)、甘草(三分)、知母(一钱)、山豆根(五分)、丹皮(一钱)泽泻(一钱)、薄荷(五分,自汗不用)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炳章按:肾虚阴火上炎之症,宜导热归下,如景岳玉女煎加元参等最好。方内桔梗升提,载药上行,为最忌。)生津润肺丸硼砂(三钱,生、各半)、寒水石(二钱)、山豆根(二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二钱)、枯芩(二钱)、乌梅(一钱)、薄荷(三钱)上冰片二分,共研细末,蜜为丸,如龙眼大,含化,咽下,生津降火。
附针灸须知
百会穴一针。前顶穴一针,亦用三针。后顶穴一针,亦用三针。颊车穴一针,亦用三针。
左右俱针亦可。风池穴一针,男左女右。少商穴一针。合谷穴一针,列缺穴一针。曲池穴一针。俱男左女右。
中指定同身寸用为上肢之尺度图光按:百会居头之正中。前顶在百会前一寸五分。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颊车在耳之下。风池在发际之陷凹中,即颈后二大筋下部之外端。少商在拇指内侧爪甲根。合谷在食指与拇指基底部中间之陷凹处,孕妇禁忌。曲池在肘外辅骨之陷中,屈肘向胸,则适当其横纹端。列缺在手之内面,离腕之横纹一寸半。
凡临诸症,先从少商、合谷、列缺、曲池,以男左女右,各根据针法刺之。若病重者,先从前顶、百会、后顶、风池、颊车诸穴针之,开通周身经络,使风热结邪得以消散,而血气流行。佐以奇药内治,自易收效。若针路无血,则风热壅盛,受邪深重,多致不救。
凡下针,用左手大指甲重切所针之穴,令气血开。教病者心专于内,不可外驰,然后下针,使针不伤荣卫。
凡用针,至穴孔,中病之处急出针。即以左手大指急按所针穴孔,勿令出血,是谓补法。若起针时,缓缓拔出,不用手按其针孔,令其出血,是谓泻法。大抵实症可泻,虚症宜补,或先泻后补,随症用之。
喉风用针灸法,虽能断根,永不再发。然亦有不戒煎炒热毒之物,以致一二年后复发一次,不可不知。故针后宜戒口,以免后患。未用针时,喉内先将散风药末吹之,然后用针。
针后必将药末封针口处。如吹药后,针之不退,再用吊药吹之。
散风药方吹喉并封针口用。
全蝎(六分,用水洗净,去头足,童便制,秤足)、草乌(一钱,去芦制)、薄荷(一钱五分)三味为末。另用乳钵细擂极细末和入千金皮硝散(一钱),加入冰片(一分),麝香(五厘)。
吊药方鹅腿草(即剪刀铰根)、山大黄(即水推沙根)、野南星(即石蒜头)三味共磨水,吞下即吐。膈中之痰,吐中有发散之义。发散则出汗,故风从汗出。
光按:鹅腿草之名,本草未载。疑即鹅抱,待考。近年《卫生公报》发明天名精一物,以治喉痹肿痛,确有吐痰之妙。前贤李时珍,亦称其功效。山大黄,本草名酸模,味酸寒,杀虫治疥。野南星,即石蒜,味辛温,本草称其取吐,取汗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