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形神混会虽与生俱存。至于粗妙分源则有无区异。何以言之。夫形也五藏六府四支七窍相与为一。故所以为生当其受生则五常殊授。是以支体偏病耳目互缺。无夺其为生。一形之内其犹如兹。况神体灵照妙统众形。形与气息俱运。神与妙觉同流。虽动静相资而精粗异源。岂非各有其本相因为用者耶。近取诸身即明其理。庶可悟矣。一体所资肌骨则痛痒所知。爪发则知之所绝。其何故哉。岂非肌骨所以为生爪发非生之本耶。生在本则知存。生在末则知灭。一形之用犹以本末为兴废。况神为生本其源至妙。岂得与七尺同枯户牖俱尽者哉。推此理也。则神之不灭。居可知矣。
客难曰。子之辩神形尽矣。即取一形之内。知与不知精矣。然形神虽粗妙异源。俱以有为分失。所以为有则生为本。既孰有本已尽而资乎本者独得存乎。出生之表则廓然冥尽。既冥尽矣。非但无所立。言亦无所立其识矣。识不立则神将安寄。既无所寄安得不灭乎。
答曰。子之难辩则辩矣。未本诸心。故有若斯之难乎。夫万化皆有也。荣枯盛衰死生代互。一形尽一形生。此有生之终始也。至于水火则弥贯群生瞻而不匮。岂非火体因物水理虚顺。生不自生而为众生所资。因即为功。故物莫能竭乎。同在生域其妙如此。况神理独绝。器所不邻。而限以生表冥尽神无所寄哉因斯而谈。太极为两仪之母。两仪为万物之本。彼太极者浑元之气而已。犹能总此化根不变其一。矧神明灵极有无兼尽者耶。其为不灭可以悟乎。
难曰。子推神照于形表。指太极于物先。诚有其义。然理贵厌心。然后谈可究也。夫神形未尝一时相违。相违则无神矣。草木之无神无识故也。此形尽矣。神将安附而谓之不灭哉。苟能不灭则自乖其灵不资形矣。既不资形何理与形为生。终不相违。不能相违则生本是同断可知矣。
答曰。有斯难也形神有源。请为子循本而释之。夫火因薪则有火。无薪则无火。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火本至阳。阳为火极。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神形相资亦犹此矣。相资相因生涂所由耳。安在有形则神存。无形则神尽。其本惚恍不可言矣。请为吾子广其类以明之。当薪之在火则火尽。出火则火生。一薪未改而火前期。神不赖形又如兹矣。神不待形。可以悟乎。
难曰。神不待形。未可顿辩。就如子言。苟不待形则资形之与独照其理常一。虽曰相资而本不相关。佛理所明。而必陶铸此神以济彼形何哉。
答曰。子之问。曰有心矣。此悠悠之所惑。而未暨其本者也。神虽不待形。然彼形必生。必生之形此神必宅。必宅必生则照感为一。自然相济。自然相济则理极于陶铸。陶铸则功存。功存则道行。如四时之于万物。岂有心于相济哉理之所顺。自然之所至耳。
难曰。形神虽异自然相济则敬闻矣。子既譬神之于形如火之在薪。薪无意于有火。火无情于寄薪。故能合用无穷。自与化永非此薪之火移于彼薪。然后为火。而佛理以此形既尽更宅彼形。形神去来由于罪福。请问。此形为罪为是形耶。为是神耶。若形也则大冶之一物耳。若神也则神不自济系于异形。则子形神不相资之论。于此而踬矣。
答曰。宜有斯问然后理可尽也。所谓形神不相资。则其异本耳。既以为生。生生之内各周其用。苟用斯生以成罪福。神岂自妙其照不为此形之用耶。若其然也。则有意于贤愚非忘照而玄会。顺理玄会顺理尽形。化神宅形。子不疑于其始彼此一理而性于其终耶。
难曰。神即形为照。形因神为用。斯则然矣。悟既由惑亦不在神。神随此形。故有贤愚。贤愚非神。而神为形用。三世周回万劫无算。贤愚靡始而功显中路。无始之理玄而中路之功未熟。有在末之功。而拔无始之初者耶。若有嘉通则请后尘。
答曰。子责其始有是言矣。夫理无始终玄极无崖。既生既化。罪福往复自然所生耳。所谓聪明诚由耳目。耳目之本非聪明也。所谓贤愚诚应有始。既为贤愚无始可知矣。夫有物也则不能管物。唯无物然后能为物所归。若有始也则不能为终。唯无始也然后终始无穷。此自是理所不然。不可征事之有始而责神同于事。神道玄远至理无言。仿佛其宗相与为悟。而自末征本动失其统。所以守此一观庶阶其峰。若肆辩竞辞。余知其息矣。
洪范说生之本。与佛同矣。至乎佛之所演则多河汉。此溺于日用耳。商臣极逆后嗣隆业。颜冉德行早夭无闻。周孔之教自为方内。推此理也其可知矣。请广其证以究其详。夫禀灵乘和体极淳粹。尧生丹朱。顽凶无章不识仁义。瞽叟诞舜。原生则非所育求理应传美。其事若兹。而谓佛理为迂。可不悟哉。
桓君山新论形神(臣证以为君山未闻释氏之教至于论形神已设薪火之譬后之言者乃闇与之会故有取焉)
余尝过故陈令。同郡杜房见其读老子书言。老子用恬惔养性致寿数百岁今。行其道。宁能延年却老乎余应之曰。虽同形名。而质性才干乃各异。度有强弱坚毳之姿焉。爱养适用之直差愈耳。譬犹衣履器物爱之则完全乃久。余见其傍有麻烛。而[火*予]垂一尺所。则因以喻事言。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矣。如善扶持随火而侧之。可母减而竟烛。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然其[火*予][火*予]。犹人之耆老齿堕发白肌肉枯腊而精神不为之能润泽。内外周遍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人之遭邪伤病。而不遇共养良医者或强死。死则肌肉筋骨。当若火之倾刺风而不获救护。亦过灭则肤余干长焉。余尝夜坐饮内中然烛。烛半压欲灭。即自整视。见其皮有剥釳。乃扶持转侧。火遂度而复则维人身或有亏剥剧。能养慎善持。亦可以得度。又人莫能识其始生时。则老亦死不当自知。夫古昔平和之世。人民蒙美盛而生。皆坚强老寿。咸百年左右乃死。死时忽如卧出者。犹果物谷实久老则自堕落矣。后世遭衰薄恶气。娶嫁又不时。勤苦过度。是以身生子皆俱伤。而筋骨血气不充强。故多凶短折中年夭卒。其遇病或疾痛恻怛。然后终绝。故咨嗟憎恶以死为大。故昔齐景公美其国嘉其乐云。使古而无死何若。晏子曰。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如焉。今不思勉广日学自通。以趋立身扬名。如但贪利长生多求延寿益年。则惑之不解者也。或难曰。以烛火喻形神。恐似而非焉。今人之肌肤。时剥伤而自愈者。血气通行也。彼蒸烛缺伤。虽有火居之不能复全。是以神气而生长。如火烛不能自补完。盖其所以为异也。而何欲同之。应曰。火则从一端起。而人神气则于体当从内稍出合于外。若由外凑达于内。固未必由端往也。譬犹炭火之[烈-列+難]赤如水过度之。亦小灭然复生焉。此与人血气生长肌肉等。顾其终极或为灰或为[火*予]耳。曷为不可以喻哉。余后与伯师夜[烈-列+難]脂火坐语。镫中脂索而炷燋秃将灭息。则以示晓。伯师言。人衰老亦如彼秃炵矣。又为言前[烈-列+難]麻烛事。伯师曰。镫烛尽当益其脂易其烛。人老衰彼自蹶缵。余应曰。人既禀形体而立。犹彼持镫一烛及其尽极安能自尽。易尽易之乃在人。人之蹶党亦在天。天或能为他其肌骨血气充强。则形神枝而久生恶则绝伤。犹火之随脂烛多少长短为迟速矣。欲灯烛自益易以不能但从敛傍脂以染渍其头。转侧蒸干使火得安居。则皆复明焉。及本尽者亦无以[烈-列+難]。今人之养性。或能使堕齿复生白发更黑肥颜光泽。如彼从脂转烛者至寿极亦独死耳。明者知其难求。故不以自劳。愚者欺惑而冀获益脂易烛之力。故汲汲不息。又草木五谷以阴阳气生于土。及其长大成实。实复入土而后能生。犹人之与禽兽昆虫皆以雄雌交揆相生。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而欲变易其性求为异道。惑之不解者也。
沙门不敬王者论
远法师
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二家论名在本集)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
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殊。非敬恭宜废也。老子同王侯于三大原。其所重皆在于资生通运。岂独以圣人在位。而比称二仪哉。将以天地之大德曰生。通生理物存乎王者。故尊其神器而礼寔惟隆。岂是虚相崇重义存君御而已。沙门之所以生国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于时朝士名贤答者甚众。虽言未悟时。并互有其美。徒咸尽所怀而理蕴于情。遂令无上道服毁于尘俗。亮到之心屈乎人事。悲夫。斯乃交丧之所由。千载之否运。深惧大法之将沦。感前事之不忘。故著论五篇。究叙微意。岂曰渊壑之待晨露。盖是申其罔极。亦庶后之君子。崇敬佛教者。或详览焉。
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第一
原夫佛教所明大要。以出处为异。出处之人凡有四科。其弘教通物则功侔帝王。化兼治道。至于感俗悟时亦无世不有但所遇有行藏。故以废兴为隐显耳。其中可得论者。请略而言。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情未变俗迹同方内。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礼敬有本遂因之而成教本。其所因则功由在昔。是故因亲以教爱。使民知有自然之恩。因严以教敬。使民知有自然之重。二者之来。寔由冥应。应不在今则宜寻其本。故以罪对为刑罚。使惧而后慎。以天堂为爵赏。使悦而后动。此皆即其影响之报而明于教。以因顺为。通而不革其自然也。何者夫厚身存生以有封为滞累。根深因在我倒未忘方将以情欲为苑囿。声色为游观。沉湎世乐不能自免而特出。是故教之所捡以此为崖。而不明其外耳。其外未明则大同于顺化。故不可受其德而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献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略叙经意宣寄所怀。
沙门不敬王者论出家第二
出家则是方外之宾。迹绝于物。其为教也。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则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则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形乖。道之与俗反者也。若斯人者。自誓始于落簪。立志形乎变服。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遁世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远通三乘之津。广开天人之路。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亦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从此而观。故知超化表以寻宗。则理深而义笃。照泰息以语仁。则功末而惠浅。若然者虽将面冥山而旋步。犹或耻闻其风。岂况与夫顺化之民。尸禄之贤。同其孝敬者哉。
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