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记
(一)“下号曰皇帝”五字乃涉御览卷七六引下条汉杂事之文而衍,故删。
(二)“第”原作“帝”,诸本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均作“第”,故改。
(三)初学记卷一十引作“国人美其繁以为兴”。
(四)此出处当作广韵卷二下平声宵第四椒注。
(五)后汉书宦者传论注无此引,实出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
(六)续汉祭祀志补注诸本“千人”上均无“一”字,故删。
(七)类聚卷六“刻号”下有“石”字。
(八)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尚”下均有“言”字,故据补。
(九)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均作“扶挟”,孙辑误作“扶掖”,据正。
(一十)事类赋注卷二六有此引,并与御览果部引同。
(一一)续汉志补注诸本皆有“先”字,孙案非。
(一二)类聚卷一引无“有峰”二字。又事类赋注卷一引作“泰山东南名曰日观,鸡鸣时见日”。
(一三)文选频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注引“泰观者”作“言日观者”。又引书作“汉书仪”。
(一四)卢文弨续汉书志注补曰:“周观者,望见嵩山。齐西讹。”
(一五)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如从”上均引有“仰视天门”四字。
(一六)“十五六围”原误作“五六十围”,据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引而改。
(一七)御览卷九五三、事类赋注卷二四“赖得”下均有“抱”字。
(一八)类聚卷八八引作“封为大夫松也”,御览卷九五三作“封其树为五大夫松”,事类赋注卷二四作“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均与孙辑异。
(一九)此引又见书钞卷九一,孙辑脱注。
(二十)据书钞卷九一引补“天”字。
(二一)孔本书钞卷九一“燔燎”下有“烟”字。
(二二)孔本书钞九一“升车”两引俱作“升山”。
(二三)“辇者”二字乃刘昭之语,孙辑误引,故删。
(二四)书钞卷九一“大行礼毕”引在“退复位”之下。续汉志亦曰:“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孙辑引有误。
(二五)“三引”当作“四引”。
(二六)孔本书钞卷九一作“南北二检”。
(二七)孔本书钞卷九一即作“东方、西方各三检”,孙辑所据本误。
(二八)孔本书钞卷九一“色”下引有“青”字。
(二九)书钞卷九一、又卷一五一、御览卷一五“属天”均引作“上与天属”。
(三十)孔本书钞卷九一“人在”上无“山巅”二字,末句作“不知山下人之见也”。
(三一)影宋本御览卷一五天部“久”正作“夕”,孙辑脱注。
(三二)据御览卷八七二补“极望”二字。
(三三)“巅”原误作“此”,据御览卷八七二引改。
(三四)类聚汪绍楹校本无“下”字,又“阙”作“关”,甚是。
(三五)“见”殿本作“无”,点校本作“旡”,此从汲本。
(三六)点校本续汉志补注“行”上无“能”字,“卧”上有“正”字。
(三七)点校本续汉祭祀志补注“明日”下无“早”字,“迫前”下有“人”字。
(三八)据孔本书钞卷九一改“上”作“天”。
(三九)孔本书钞卷九一引有“日”字。
(四十)孔本书钞九一此句引作“禅乎泰山,祭地于梁阴”。
(四一)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引作汉官。
(四二)“墓”原误作“其”,诸本后汉书明帝纪注均作“墓”,故据改。
(四三)书钞卷九一、类聚卷三九均作“驾苍马”。惟御览卷五三七引作“驾苍龙”。按张衡东京赋叙及藉田曰:“乘銮辂而驾苍龙。”
则“青”当作“苍”为是。马而称其为龙,以其八尺以上神骏如龙也。
(四四)据类聚卷三九、文选藉田赋注引补“推”字。又此引略见于初学记卷一四,孙辑脱注。
(四五)辟雍诗乃班固所作,文选附其于东都赋之末。
(四六)后汉书何敞传注“腊赐”二字在“大将军”之上,“各三十万”作“各二十万”。
(四七)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各万五千”。
(四八)此句唯见续汉志补注,汲本作“二”,殿本、点校本作“三”。
(四九)类聚卷三九“单衣”上引有“皂”字。又“杂会”当作“亲会”。
(五十)类聚卷三九“既定”下引有“上寿”二字。
第5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