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又用在动词的将来式,如:
你明天八点钟若不到此地,我就不等你了。
你再等半点钟,他就出来了。
这种“了”字自然不是表示过去时间的,他表示什么呢?这种用法究竟错不错呢?
我们可试用归纳法的第一步:先观察一些“例”:
(例一)他若见我这般说,不睬我时,此事便休了。
(例二)他若说“我替你做”,这便有一分光了。
(例三)他若不肯过来,此事便休了。
(例四)他若说“我来做”,这光便有二分了。
(例五)第二日他若依前肯过我家做时,这光便有三分了。
我看了《水浒传》里这几条例,心里早已提出一个假设:“这种‘了’字是用来表示虚拟的口气(Subjunctive Mood)的。”上文引的 五个例,都是虚拟(假定)的因果句子;前半截的虚拟的“因”,都有“若”字表出,故动词可不必变化;后半截虚拟的“果”,都用过去式的动词表出,如“便休了”,“便有了”,都是虚拟的口气。因为是虚拟的,故用过去式的动词表示未来的动作。
这个假设是第二步。有了这个假设的通则,我再做第三步,另举一些例:
(例六)我们若去求他,这就不是品行了。——《儒林外史》
(例七)若还是这样傻,便不给你娶了。
——《石头记》
这两例与上五例相符合。我再举例:
(例八)你这中书早晚是要革的了。——《儒》
(例九)我轻身更好逃窜了。
——《儒》
这都是虚拟的将来,故用“了”字。我再举例:
(例十)只怕你吃不得了。——《水》
(例十一)可怜我那里赶得上,只怕不能够了。
——《石》
(例十二)押司来到这里,终不成不进去了?——《水》
这都是疑惑不定的口气,故都用虚拟式。我再举例:
(例十三)好汉息怒。且饶恕了,小人自有话说。
——《水》
(例十四)不要忘了许我的十两银子。——《水》
(例十五)你可别多嘴了。——《石》
这些本是命令的口气,因为命令式太重了,太硬了,故改用虚拟的口气,便觉得婉转柔和了。
试看下文的比较,便懂得这个虚拟式的重要。
我举这些例来证明第二步提出的假设:“这种‘了’字是用来表示虚拟的口气的。”这个假设若是真的,那么,这一类的“了”字,应该都可用这个假设去解释。
第三步举的例果然没有例外,故这条通则可以成立。
这种研究法叫做归纳的研究法。我在上文说过,归纳法是根本法。
凡不懂得归纳法的,决不能研究文法。故我要再举一类的例,把这个方法的用法说的格外明白些。
马建忠作《文通》,用的方法很精密,我们看他自己说他研究文法的方法:
古经籍历数千年传诵至今,其字句浑然,初无成法之可指。
乃同一字也,同一句也,有一书迭见者,有他书互见者。是宜博引旁证,互相比拟,因其当然,以进求其所同所异之所以然,而后著为典则,义类昭然。(《例言》)
他又说:
愚故罔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兼及诸子《语》(《国语》)、《策》(《国策》),为之字栉句比,繁称博引,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
穷古今之简篇,字里行间,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
这两段说归纳的研究法都很明白。我可引《文通》里的一条通则来做例:
(例一)寡人好货。
寡人好色。寡人好勇。
(例二)客何好?客何事?客何能?
例一的三句,都是先“主词”,次“表词”,次“止词”(主词《文通》作起词。
表词《文通》作语词)。例二的三句都是先“主词”,次“止词”,“表词”最后。何以“寡人好货”的“货”字不可移作“寡人货好”?何以“客何好”不可改作“客好何”?
我们用归纳法的第一步,看了这例二的三个例,再举几个同类的例:
(例三)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孟》
(例四)生揣我何念?——《史》
看了这些例,我们心里起一个假设:
(假设一)“凡‘何’字用作止词,都该在动词之前。”
这是第二步。我们再举例:
(例五)夫何忧何惧?——《论》
(例六)客何为也?——《史》
这些例都可以证明这个假设可以成为通则。我们且叫他做“通则一”。
这是第三步。
这个“何”字的问题是暂时说明了。但我们还要进一步,问:“何以‘何’字用作止词便须在动词之前呢?”我们要解答这问题,先要看看那些与“何”字同类的字是否与“何”字有同样的用法。
先看“谁”字:
(例七)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
(例八)朕非属赵君,当谁任哉?——《史》
(例九)吾谁欺?欺天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