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分变第五
文字之变流,皆因自然,非有人造之也。南北地隔则音殊,古今时隔则音亦殊,盖无时不变,无地不变,此天理然。当其时地相接,则转变之渐可考焉。
文字亦然,《汉志》称《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则非刘歆伪体,为周时真字也。其体则今《石鼓》及《说文》所存籀文是也。然则孔子之书,《六经》藏之于孔子之堂,分写于齐、鲁之儒皆是。
秦之为篆,不过体势加长,笔画略减,如南北朝书体之少异。盖时地少移,因籀文之转变,而李斯因其国俗之旧,颁行天下耳。观《石鼓》文字,与秦篆不同者无几,王筠所谓其盘灾敢叶,知文同籀法是也。
今秦篆犹存者,有《琅琊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门刻石》,皆李斯所作,以为正体,体并圆长,而秦权、秦量即变方匾。汉人承之而加少变,体在篆隶间。以石考之,若《赵王上寿刻石》,为赵王遂廿二年,当文帝后元六年;《鲁王泮池刻石》当宣帝五凤二年,体已变矣,然绝无后汉之隶也。
至《厉王中殿刻石》几于隶体,然无年月,江藩定为"江都厉王",尚不足据。左方文字莫辨,《补访碑录》审为"元凤"二字,《金石萃编》疑为"保岁庶"等字,则"元凤"固不确也。《金石聚》有《凤凰画象题字》,体近隶书,《金石聚》以为元狩年作,江阴缪荃荪谓当从《补访碑录》释为元康,则晋武帝时隶也。
《麃孝禹碑》为河平三年,则同治庚午新出土者,亦为隶,顺德李文田以为伪作无疑也。《叶子侯封田刻石》为始建国天凤三年,亦隶书,嘉庆丁丑新出土,前汉无此体,盖亦伪作。则西汉未有隶体也。
降至东汉之初,若《建平郫县石刻》《永光三处阁道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纪功碑》《石门残刻》《郙阁颂》《戚伯着碑》《杨淮表纪》,皆以篆笔作隶者。《北海相景君铭》,曳脚笔法犹然。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
吴《天发神谶》,犹有此体。若《三老通碑》《尊楗阁记》,为建武时碑,则由篆变隶,篆多隶阙者。以汉钟鼎考之,唯《高庙》《都仓》《孝成》《上林》诸鼎,有秦少意。
汾阴、好峙则似秦权。至于《太官钟》《周杨侯铜》《丞相府漏壶》《虑俿尺》,若《食官钟铭》《绥和钟铭》,则体皆扁缪,在篆、隶之间矣。
今焦山《陶陵鼎铭》,其体方折,与《启封镫》及《王莽嘉量》同为《天发神谶》之先声,亦无后汉之隶体者。
以瓦当考之,秦瓦如"维天降灵甲天下大万乐当"、"嵬氏冢当"、"兰沌宫当"、"延年瓦"、"方春萌芽"等瓦,为圆篆。至于汉瓦,若"金"字、"乐"字、"延年"、"上林"、"右空"、"千秋万岁"、"汉并天下"、"长乐未央"、"上林"、"甘泉"、"延寿万岁"、"高安万世"、"万物咸成"、"狼千万延"、"宣灵万有"、"喜万岁"、"长乐万岁"、"长生"、"无极"、"千秋长安"、"长生未央"、"永奉无疆"、"平乐何宫"、"亿年无疆"、"仁义自成"、"揜衣中庭"、"上林农宫"、"为年益寿",体兼方圆。其"转婴柞含"、"六畜蕃息"及"便"字瓦,则方折近《郙阁》矣。
盖西汉以前,无熹平隶体,和帝以前,皆有篆意。其汉砖有竟宁、建平、秦阿房瓦"西凡廿九"、"六月宫人"字纯作隶体,恐不足据。盖自秦篆变汉隶,减省方折,出于风气迁变之自然。
许慎《说文叙》诋今学,谓"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盖是汉世实事。自仓颉来,虽有省改,要由迁变,非有人改作也。吾子行曰:"崔子玉写张平子篆,多用隶法,不合《说文》,却可入印,全是汉人篆法故也。
"杜未谷曰:"《说文》所无之字,见于缪篆者,不可枚举。缪篆与隶相通,各为一体,原不可以《说文》律之。
"盖子玉所写之隶法,《说文》所无之缪篆,皆今学家师师相传,旧字旧体,展转传变可见也。
《志》乃谓秦时始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许慎又谓程邈所作,盖皆刘歆伪撰古文,欲黜今学,或以徒隶之书比之,以重辱之。其实古无籀篆隶之名,但谓之文耳,创名而仰扬之,实自歆始。
且孔子《五经》中,无籀、篆、隶三字,唯伪《周官》最多,则用《庄子》《韩非子》者,又卿乘篆车,此亦歆意也。于是篆隶之名,行于二千年中,不可破矣。夫以篆隶之名,承用之久,骤而攻之,鲜有不河汉者。
吾为一证以解之,今人日作真书,兴于魏、晋之世,无一人能指为谁作者,然则风气所渐移,非关人为之改作矣。东汉之隶体,亦自然之变。然汉隶中有极近今真楷者,如《高君阙》"故益州举廉丞贯"等字,"阳"、"都"字之"邑"旁,直是今真书,允似颜真卿。
考《高颐碑》为建安十四年,此阙虽无年月,当同时也。《张迁表颂》,其笔画直可置今真楷中,《杨震碑》似褚遂良笔,盖中平三年者。《子游残石》《正直残石》《孔彪碑》,亦与真书近者。
至吴《葛府君碑》则纯为真书矣。若吴之《谷朗碑》,晋之《郛休碑》《枳阳府君碑》《爨宝子碑》,北魏之《灵庙碑》《吊比干文》《鞠彦云志》《惠感》《郑长猷》《灵藏造像》,皆在隶楷之间,与汉碑之《是吾》《三公山》《尊楗阁》《永光阁道刻石》在篆隶之间者正同,皆转变之渐至可见也。不能指出作今真书之人,而能指出作汉隶者,岂不妄哉!八分之说,议论纷纭。
蔡文姬述父邕语曰:"去隶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王愔曰:"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张怀瓘曰:"八分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
"又云:"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