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竹叶汤方x
竹叶(一把)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炮)桂枝(一两)葛根(三两)防风(一两)桔梗
(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
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条之中风。与前条不同。前条为风邪单在太阳经表。其阳明胃腑。虽自虚寒。而风邪未经传入之候。故主
阳旦本汤。以解太阳之风。而愚谓加姜半以温降之。而闷呕并愈者是也。此条之中风。因其人之阳气。本自
虚寒。故风从太阳中入。即乘虚而传阳明之经腑。且聚有水气在胃。而太阳尚未罢之候也。太阳未罢。故头
痛不止。胃腑受阳邪而化虚热。面为阳明之应。故正赤。水气聚于胃而上熏。肺性恶湿而其窍不利。故喘。两
阳之邪。以阳虚而不推之出表。故发热也。诸症会心了了。则汤意之一丝不紊者自见矣。本汤中之葛根、桂
枝、甘草、姜枣。即阳明经之葛根汤。葛根汤意。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气。行为解肌之汗。而不伤胃液者。故以之
为主。胃中属虚热。非苦寒所宜。故但君清凉之竹叶。以轻散之。阳气虚寒。不能送邪出表。故两用参、附以温
补之。风邪水气。两相怫郁。故加桔梗、以开提之。产后既虚。又温覆以取汗。恐去风而复为风所袭。故加防风、
以固密之。颈项强者。为阳气之柔者不能养筋。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其曰用者。盖以大附换本方之
小者。而非另加之谓。扬去沫者。附性上行。而沫尤甚。扬之去沫。欲乱其上行之性。而并防其助面赤而致呕
也。半夏降逆。故于呕者加之。首条明列产妇三病。郁冒便难。已详二条六条。至七八两条。明言中风而全
不及。以病之症治。详本门故耶。
妇人乳中虚。烦乱咳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x竹皮大丸方x生竹茹(二分)白薇(一分)桂枝(一分)石膏(二分)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妇人乳。谓当儿乳食时也。中虚。指胃脘中之阴津阳气而言。乳从胃腑之阴津。上浮脘中之络脉。而注于乳
房者。吸乳则精汁奔赴之。而阳热独盛。故脘中一时枯涩而烦乱。又吸乳则膈气亦虚。而下气乘之。故咳逆
也。此非新产之症。亦非产后之重症。凡阳气素盛之妇人。产后二三月。及岁余中。常有之候。但于儿乳时。每
当奶阵经流。心中如焦渴而慌慌者。即其初候也。以甘寒辛凉之味。济阴以抑阳。则安中而烦乱可除。以辛
温甘平之品。补上以御下。则益气而咳逆可止。此竹皮大丸之所以独任也。尝观竹生干山。贯四时而青翠
不衰。薇根长细。历久远而柔软可屈。则其自多精汁。而善滋阳液者可见。又何止甘寒苦寒。而仅能降气伏
热耶。与辛凉之石膏为偶。则微雨轻风。滋干解热。而得清和之化矣。非安中而何。桂枝辛温。而具生阳之性。
得甘浮之甘草。重用至七倍。而上托之。则所益者。在上中之气。譬之旭日照临。而阴氛之气不得上犯。复何
咳逆之有哉。此益气之义也。枣肉为丸。即重用甘草之义。盖取浮诸药以补上治上。故知所谓中虚者。指胃
脘之上穿胸膈而言也。丸大如弹子。而以饮嚼服者。取其易发。而且使渣质少停也。一丸而日夜五服者。又
取其缓滋。而并令药力之无间也。白薇微苦而寒。苦能泄热。寒能解热。故有热者倍二分。柏枝凌冬指西。不
畏霜雪。得木气之正。其西指者。受金气之吸引也。花于三月。实于九月。柏实、更得金木之精。其味甘平。甘能
缓中。平可降逆。故中虚而烦肺逆而喘者、加一分。古份、作分。原方当作十三份。如倍白薇。加柏实。则十五份矣。
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x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x
白头翁(二两)秦皮(三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甘草(二两)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此肝血失藏。肝阳妄泄之症也。产后血虚。大盒饭坚因便坚而结热于大肠。以致热极而旁流。是犹其标也。
夫人身之血。藏于肝。肝泌胆汁。下灌二肠。所以大便通调。不坚亦不利也。今产后血虚。肝无藏血。而肝阳急
躁之气。仍从胆管走注二肠。成为腹痛。里急。后重。欲下不能。不下不得之下利。本属血虚之产妇。乘以下利
努撑。更伤其气。虚极者。血虚而气极也。仲景一眼觑定本症之由于血虚肝旺。直任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方。注已见伤寒厥阴下利。加甘草阿胶者。缓中以补血也。主之者。可加减。而不能挪移。如下利赤多。
加当归。白多。加白芍。气滞溲少。加枳实、车前。在司诊者之临时斟酌耳。
第6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