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十条x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
之。一身尽发
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此言黄胆之治例。以汗为逆以。下为顺也盖。疸症之热俱在内。故从内而蒸其黄于外。未有作表热者。今发
热。则非其症矣。加之心中热干而烦。肺中热湿而喘。湿热鼓塞于膈间。则胸满。津液不布于廉泉。则口燥。此
因病初发时。误认汗可解热。而火劫其汗。既伤其阴。而内外之两热交煽。且里热因汗而提之在表在上。故
得此发热等候矣。然单热不能成疸。故黄家必从热、而生湿得之。今一身尽发热而黄。是热湿在肚内。夫热
湿在里者。法当下。与湿黄在经表之宜汗者。不同也。
x十一条x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沉为水脉。内水拒饮。本不当渴。乃渴欲饮水。是其水饮化热。内烫上熏之所致也。然令小便自利。则热饮下
泄。其势不聚。若再不利。则湿热两胜。故皆发黄。此因疸、而泛论水饮之黄也。
x十二条x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眠。属黄家。
此与谷疸相似。而实非谷疸者。以谷疸者。先热后湿。此则。先湿后热故也。腹满为湿。舌黄为实。湿而热实。则
津液下掣。故胞精短。而其舌且萎顿而黄也。又热实。则神机不能内伏。故躁不得眠。湿热相蒙。此发黄之可
必也。故属黄家。叙症。从腹满起。故知先湿后热。同是脾家寒湿。胃家热实。故曰与谷疸相似。而实非者也。
x十三条x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黄胆为火土病。期者。生死之期也。土气分旺各十八日。官旺之时。真气犹在。故可乘其胜而攻去其亢热。则
愈。否则至其所不胜而死之理也。故以之为期。火生于二。而成于七。是九为火之合数也。治之十日以上。则
火为退气之候。故当瘥。反剧。则邪火成燎原之势。而反常矣。且真阴有不支之惧。故难治。然则中宫之土气。
惟恐其或衰。而亢烈之火威。但虞其不熄。是为治疸之要义也。
x十四条x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疸而渴者。热甚。一也。阴虚。二也。湿重。三也。故难治。不渴之可治者。可想见矣。阴部。指中焦脾脏及下焦
肾脏
而言。阳部。指上焦胸中而言。发于脾肾。则热邪从中下而上冲胃脘。故其人必呕。发于胸中。则热邪从胸膈
而外犯卫气。故其人先振寒。而后发热也。此与上文二条。统论三疸之死生微甚。及其所发之上下不同也。
x十五条x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x茵陈蒿汤方x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
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以栀子大黄利小便。真是奇制。)
此申言谷疸之症候治例也。寒热。注见上条。发于阳部。盖中焦胃浊。蒸于胸分。故其邪热先发于此。夫宗气
与卫外之气相贯。邪热逼伤宗气。则其卫气有自败之象。故寒。继则卫从热化。故寒而复热也。不食及食即
头眩。详二条注。心胸不安。即六条酒疸心下热之义。茵陈味苦性凉。而气最重。味苦。入心胸。性凉、除邪热。气
重。则为气分专药。以之主阳部之疸。是欲其走心肺之夹空。而消散其气分之瘀热也。但因热从膻中而上
蒸。故配苦寒降润之栀子。又因热从脾胃而中发。故加苦寒攻下之大黄。至栀子、大黄。本为溏泻之品。得茵
陈之走气分者。重用而先煮之。则栀黄俱从茵陈之性。而以清凉之气为化矣。故不利大便。而黄从小便去。
三味药中。恍如一天酷热。恰逢秋气半空。金风翼翼。玉露垂垂。而烦襟顿涤之象也。方药云乎哉。
x十六条x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
疸。其腹胀
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矾散主之。
x硝石矾石散方x硝石矾石(烧各等分)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从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此申言女劳疸之症候治例也。言发黄之家。但凡薄暮而日将晡时。便发热者。大似阳明胃实之症。然胃实
者。法当恶热。而此则反恶寒者。此为阴虚于阴分。至其时而相火以无附而充炽。真阴不支亢烈。故发热。卫
气不胜邪火。故恶寒。谓非得之女劳。不至此也。膀胱急十二句。所言诸症。见三条注。硝石咸寒降润。矾石酸
凉敛抑。以之主火气飞扬之候。允为至当。但酸咸之性。易于趋下。故以填心益气之大麦。作粥汁而和服之。
欲其少为留恋。俾矾石刮垢磨光之性。徐徐澄彻而下。则热随黄黑。从大小便而俱去矣。但三条曰腹如水
状不治。此条曰腹满者难治。是女劳疸病。诸症具而腹不满者。生。满甚而如水肿状者。死。腹若已满。虽不甚。
而生死即相半矣。此仲景论女劳疸之深意也。
x十七条x酒黄胆。心中懊。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x栀子大黄汤方x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此申言酒疸之症候治例也。心中懊而热。见四条注。痛则热气炙。而腔内悬强拘急之应。然即六条注
中。所谓热从浮见。浮则上炎之应。故以苦寒之栀子。降膻中之热。苦寒之枳实。散胸中之滞。重用香豉者。所
以滋胃液也。佐以大黄者。所以下胃热也。但亦凭高润下之剂。热黄从大小便去者居多。旧注。谓为吐剂。则
失之远矣。按前人误谓栀豉汤能吐者。因瓜蒂散中重用香豉。遂认吐为香豉之性。殊不知吐由瓜蒂。赤小
豆特引瓜蒂。少为下行之使。香豉。用以滋阴安胃。恐吐后致烦。故预为伏案耳。详瓜蒂散本注。愿天下同志。
留神试用。同为剥正。不令仲景叫冤。栀豉抱屈。则幸甚矣。
x十八条x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汤主之。(方见水门。)
自此。至篇终。凡七条。因疸、而广论诸黄之治例也。诸病黄家。皆系湿热。小便利。则湿去而热亦随之。故以利
小便为法也。假令脉浮。则湿热在上在表。又当以汗解之。为便道矣。盖桂枝本汤。泄汗以解热。加黄、以助
卫气。而送湿出表。故宜主之。利小便。不特十五条之茵陈蒿汤。十九条之膏发煎。二十条之茵陈五苓散。凡
水饮门之渗泄诸方。俱在其中。门人问曰。黄症俱由热湿。故疸病诸方。多用苦寒咸寒。及克削之品。既闻
其义矣。本条曰诸病黄家。则疸症似亦在内。而独主辛温而热之桂枝汤。并加补气之黄。以主脉浮者。不
虞其热以济热者。敢问何说耶。答曰。仲景之书。每条各有主症主见。苟不求其立言之旨。与方治针锋逼对
处。则问津无路矣。盖本条以卫气外虚。而先招湿水之候。湿水生热。湿热郁于皮肤经络而发黄者。是卫虚、
为第一层病。湿、为第二层病。热、为第三层病。请问卫气虚者。有不宜桂枝之辛温。及黄之补益者乎。且热
在湿中。湿为本而热为虚假之标病。则遵汗例以去湿者为本治。而热自无所容矣。下文十九条。为津血虚
而生热之黄。二十条、为胸先热而招内水。及久蓄化热之黄。二十一条、为中焦热实。上冲下结之黄。二十三
条、为中焦热实。不冲中路胃脘。而冲两旁胁下之黄。二十二、二十四、两条。上焦之宗气虚劳。不能传送。因而
便难。渐致下结上浮之黄。病因不同。故其主治亦别也。
第5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