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二十四条x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汤主之。腹痛加芍药。(方见湿门。)
此与风湿之症尽同。故其方治亦一也。盖汗出恶风两症。并无少别。惟水与湿。略有分辨者。以湿为汗气内
留。就地所化。水为小便不利。从下所蒸。一也。且湿则有气而无水形。水则已从气而见阴象者。又一也。然皆
在经表。皆因汗出卫虚。又水湿之邪。皆为阴性。故脉症略无差别。而方治亦何容更改也。症详风水诸条下。
方论虽见湿门。其实注意在气。以防术去水。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使水气趁汗而尽出也。君黄者。先则
助防术之力以驱水。后则蜜卫表之气以扶正也。不兼治风者。因风邪以水为根据辅。且观天道之郁风化雨。
则风邪或从水化。此责水而不责风之意耶。此与下条俱言风因轻而水因重之治例也。
x二十五条x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x越婢汤方x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方后恶风二字。
当是恶寒之讹。盖四条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之候也。况本文已有恶风一症。何必于方后重提。且
何不于原方中列附子。而曰不恶风者。去附子耶。)
恶风身肿。脉浮不渴。详已见。此条当重看续自汗出。无大热二语。盖四条曰汗出即愈。是水湿二候。轻易不
得见汗。故有肿胀沉重等症。见汗。则风邪有欲散之机。故无大热也。风邪欲散。故不必责风。但以镇重之石
膏。监麻黄之发越。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令趁其自汗之机。而微助之。则阳气动而送水外出者。正使水气
载风而尽去。其兵家用贼以驱贼之义乎。
x二十六条x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x防己茯苓汤方x防己(三两)茯苓(六两)黄桂枝(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四肢于人身。有边鄙之象。其阳气为少薄。故水先犯之而肿也。风水之水。在卫分。皮水之水。在皮里膜外。故
曰在皮肤中。聂聂。虫行之貌。水气与虚阳互相胜负故其皮中之动机有如此也。防己逐水。故尊之为主病
之君。茯苓两膺上渗下泄之任。故倍用之。以为防己之伊芳霍也。本以卫气虚而致水。故佐甘温实表之黄。
本以四肢虚而先肿。故佐辛温外达之桂枝也。夫治风水皮水之例。利小便之功十之三。而发汗之功十之
七。以水邪在上与外故也。则甘浮之甘草。从中托之者。其可已乎。
x二十七条x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x甘草麻黄汤方x甘草(二两)麻黄(四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
里水。主越婢加术汤。注详五条。下水大而上注。且卫气自密。包水而不汗者。则可径情任麻黄。而不必以石
膏镇其发越。但用甘草托之、缓之。而已足矣。故亦主之也。但此条重在甘草麻黄汤一边。言病里水而卫气
少衰者。因当主彼汤。若卫气自密者。又当主此汤也。
x二十八条x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病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
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x麻黄附子汤方x麻黄(三两)附子(一两炮)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x杏子汤方x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炙)
上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林亿谓此汤未见。
恐是麻黄杏子甘石汤。愚按汤后诸语。与仲景之方微别。或后贤之所缀补者乎。)
此总言风水、皮水、里水之治例。故不列名。而但曰水之为病也。脉沉为水。脉小为无阳。少阴属水脏。而又为
诸阳之根蒂今脉沉小。则其为水脏无阳。而聚水可知。故曰此水属少阴也。风为阳邪。其性上扬外鼓。故病
水而脉浮者为风水。若不渴而小便自利。及面无光亮者为无水。则此胀系虚胀。虚胀为气。除此症不在例
内。余则凡属病水。俱以发汗为正治。而水自已。但脉沉为发根于正石之里水。故宜同用麻黄发汗以去水
之外。配附子以壮火之源者。所以消阴翳也。脉浮为风水。风为木邪。肺气起而能胜之。故于麻黄发汗之外。
配杏仁以利肺者。是欲以金胜木。而尤欲以燥化胜水也。诸方俱佐甘草者。不特取甘浮为汗剂之助。且所
以浓土力而障狂澜之意云尔。
x二十九条x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方见消渴。)
厥、详伤寒及寒疝门。但此厥。既非四逆、白通等汤。宜温之寒厥。亦非大承气汤。宜下之热厥。虽与四逆散之
邪实阳明。治宜通散之滞厥颇同。而实异者也。盖因胃中先屯正水。水久化热。热水闭塞胃阳。不与经表之
气顺接。故厥。然厥则皮气外虚。正水乘虚蒸冒。而成皮水之症矣。故曰厥而皮水者。是正水为本病。因正水
而致厥者为标病。因厥而渐成皮水者。又标中之标病也。厥愈而皮水之后病。仍从汗例可矣。蒲草行根水
中。善泄土气。烧灰。则味咸性寒。咸则渗水。寒能清热。与甘寒而分理阴阳之滑石相配。是欲腾空胃中之正
水。行为小便。而使胃阳宽展。出与经气相接。则厥当自愈。若夫因厥致水。其皮气原非虚以吸水之比。今厥
愈而胃阳复起。则皮水亦当散于自汗。而可以不必治矣。此蒲灰散之另一方义。与淋门之用意迥别者也。
x三十条x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汁。脉自沉。从何
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芍桂苦酒汤主之。
x黄芍桂苦酒汤方x黄(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
阻故也。
此假问答。而详黄汗之所从得。并其治例也。津液外泄而为汗。且以发热烧之。故渴。肿、热、汗出、脉沉。注详
一条及四条下。但总按黄汗之症。一条曰发热。本条亦曰发热。则当身热矣。其四条、则曰身肿而冷。三十一条、
又曰两胫逆冷。假令发热。此为历节。盖谓发热。便非黄汗之义。即下文曰汗出已反发热云云。亦言不当热
而热之意也。则黄汗又似无热者矣。仲景错杂言之。几令人不能探其意旨。而黄汗之症。无确据矣。不知人
之卫气。其平日各有盛衰。卫气盛而汗出入水。水寒激伏其气元。虽与表气相脱。而其表气之受病者。犹然
自实也。故发热。卫气衰而汗出入水。水寒激伏其气元。却与表气同伏。而水寒之病表者。并能内窥也。故不
发热。而且肿冷。及两胫逆冷矣。是一条与本条。论卫气素盛之黄汗四条。及下文三十一条。论卫气原衰之
黄汗也。夫卫气与水相并。而实于外。气元为寒所激。而微于内。则补发其气元。出而与卫气相接。使大气一
转。其病乃散矣。然而鼓万物而燥万物者。莫大于风。经言在脏为肝。在天为风。故以芍药、苦酒之酸收者。敛
补气之黄入肝脏。而以辛温畅达之桂枝。上引外引之。则内伏之气复起。而与卫阳合德。其蒸被之化。可
使郁汗及水寒之邪。并散矣。是此汤系责气元之下伏。而提之使出之意也。方后曰心烦者。肝木上生心
火。而液不胜也。心烦不止。因苦酒酸而阻滞之故。则六七日黄汗解后。或可服辛凉以散其所阻乎。
x三十一条x黄汗之病。两胫逆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
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
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汤主
之。
第4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