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高注金匮要略>第21章
<篇名>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属性:x一条x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
利数。或从
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
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吐脓血。
热在上焦二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特借为问答以发其奥耳。从何得之。谓是何因而得此热在上焦。咳
而肺痿也。下文七句。凡四症。正答问词。盖谓或从汗出。则阴伤于外泄。而阳火独亢。一也。或从呕吐。则阴伤
于上涌。而并提其虚热于上。二也。或从消渴。则阳热在上。而逼真阴于下趋。且下焦又以无阳。而不能上蒸
滋润。以供燔炙。三也。或从便难。则太阴脾家既干。而上吸手太阴之肺液。若又以便难之故。而用快乐下利
之。则真阴又大伤于后阴之泄泻。而阳热独亢于上。四也。凡此。皆重亡津液。而孤阳不得与阴为倚附。则浮
动于清虚之府。而肺管作痒。故咳。且咳多。则津液愈伤。而肺金有叶垂花卷之象。故得此肺痿之病也。寸口
脉数三句。因上文言肺痿。得之重亡津液。则肺干者不宜有浊唾涎沫矣。故举此脉症以辨之耳。殊不知寸
口为肺之部位。数为阳热躁疾之应。又脉所来去之空属阴。数者空窄。亡阴之象。合而断之。此正肺家阴虚
阴亢之脉也。阳不得阴为偶。则其气常动。动则火扰清虚。而肺管作痒。故咳。肺中阴阳自和。则下降清华以
应甘露。火气独盛。则炎上而挟其残膏以共升。故口中反有浊唾涎沫。此又肺家阴虚阳亢之症也。故曰。此
脉此症。即为肺痿之病云。口中辟辟五句。及下条二句。又就肺痿而辨肺痈之脉症。以痿与痈之辨甚微。而
其治悬绝故也。辟辟闭塞坚实之声。燥咳对肺痿之浊唾涎沫而言。胸中隐隐痛者。即第四条血为之凝滞。
而肺痈之渐也。脉。亦指寸口而言。滑为气聚血壅之诊。滑而且数。则气聚血壅。由于邪热燔炙所致。谓非肺
痈而何。故咳唾脓血可必也。
x二条x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脉。亦就寸口而言。数虚数实。指寸口之浮沉也。真阴不能养阳。故阳自数而阴虚者。为肺痿之脉。邪热内凌
血液。故阳既数而阴实者。为肺痈之脉也。
x三条x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
眩。多
涎吐。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x甘草干姜汤方x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
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此与前条之痿不同。前条为重亡津液。阳气独胜。故热在上焦。而为肺火自刑之热痿。此则先因肺虚。虚则
气削而生阴翳。譬之花痿春寒。叶垂秋冷之象。而为金寒水冷之痿也。吐涎沫者。肺无呵嘘下润之权。且不
能收摄其津液而上泛也。无邪火以扰其肺管。故不咳。而亦不烦渴也。肺为水之源。且其气象天。尝有提挈
黄泉。传送浊道之妙。肺虚不能提挈。故遗尿。肺寒不能传送。故小便又数也。此非上虚不能制下之故乎。肺
中虚冷。天失阳健之德。地必起而上犯清虚。肝以木气上乘。故眩。肾以水气倒注。故多涎沫。虚则补其母。非
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重用甘以守中之甘草。使之径趋脾胃。佐以辛温之干姜。是直从中土。
升其生金之化。且辛为脾肺所喜之味。温为脾肺所宜之气。明明土息泥香。乘春蒸发。而东风动荡。却化为
太空晴暖矣。至于辛则平肝以降眩。甘则制肾而镇涎。又其余事。两味药中。斡旋造化。烘染阴阳。其妙用乃
如是也。若服汤已而忽然作渴。是肺中素有伏热未发。故见种种不摄不传之症。得辛甘以挑动之。则伏热
顿起而作渴。此属另门之消渴。而非上虚不能制下之肺痿矣。
x四条x问曰。肺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
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
于肺。其人则
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条端、旧本作师曰。当是问曰之讹。今以首条。及他卷之例改正之。首条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症。二条
因辨肺痿而分别肺痈之脉。三条又言肺痿之变症。此及下文共四条。才是辨肺痈之脉症治例也。肺痈有
脓血。吐之则死。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借为问答以申其义。曰。咳嗽气逆。同一肺病。切脉之下。何以知此独
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必其脉有确据。方可谨守此禁。其脉是何类乎。师曰。右手寸口。所以候肺。其脉
浮之则体微。沉之则至数。风邪能令真阳飘忽。故微则知其为风。热邪能令真阴消烁。故数则知其为热。真
阳外微。而卫气不摄于皮毛。故微则汗出。数脉内燔。而营阴逼呈于阳分。故数则恶寒。呼吸。指营卫之阖辟
而言。即上文汗出恶寒之义。非口鼻之呼吸也。盖谓疏洞之风邪。中伤卫分。则毛窍张而汗尝出。譬之有呼
出之气而不返入。燔炙之热邪。传过营分。则血液驰而脉道空。譬之有吸入之势而不推出。风伤皮毛于外。
热伤血络于内。夫皮毛血络。为手太阴肺部之所荣。由表而入里。风热之内舍于肺者可禁乎。肺热。则火邪
熏扰其清虚。故痒而作咳。肺热。则甘泉不升于灵道。故口干而且咽燥也。肺管半贮痰涎。呼吸之游溢肺中
者。不能深入。故满。满故喘也。渴根于胃。胃不病。故但咽燥而不渴也。肺热。则自剥其津液以送邪外出。且肺
热。又不能收摄其津液以分布四旁。故多吐浊沫也。时时振寒。即上文数则恶寒之义。夫皮毛之风热。过于
肺中而舍之。则肺叶之血。因热而凝滞。久久蓄结。则痈而脓矣。色从金化。故稠白如粳米所作之粥。始萌则
真气未伤。而风热之邪。可散可泻。故可救。延至脓成。则肺叶烂而气管已漏。呼吸之游溢者。不能并入气源。
故喘满而死矣。
x五条x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x葶苈大枣泻肺汤方x葶苈(熬令色黄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喘。即上条热舍肺中。血壅气滞。而肺管为之肿塞之候。不得卧。谓不能卧倒。以卧则肺叶横施。而息道更艰
更曲故也。主本汤者。以葶苈味苦气寒。且孟夏凋谢。其性主降阳分之气。而尤能驱水逐湿。夫喘则肺满。苦
以坚之。喘则肺热。寒以敛之。又喘则肺气上浮而痰涎阻塞。则降浮祛沫。又所必需矣。然则舍葶苈其谁属
哉。但苦寒降散之性。其势易于趋下。恐失肺家部位。故以甘浮粘缓之大枣。先作汤液。而纳丸其中。其意欲
抬高葶苈。而使徐徐坚收下散耳。又岂止以甘缓之性。坚制其刻削而已乎。葶苈熬黄捣研。则香同芝麻。投
肺之所好也。纳药枣汤。合煮而连渣顿服。使胃中药满。而易输于肺也。仲景之精意何如哉。
此言肺痈始萌。可救之正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