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来于诸摩诃衍经中。说真即俗俗即真。如大品。须菩提问云。世谛第一义谛异耶。佛答云。世谛如即第一义谛。如是二。无二无别。今若有二谛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进退两关难也。善男子。世谛即第一义谛。此佛答彼二难。答二难者。即前一关通。后一难印。前者明世谛即第一义谛。如汝所言也。答后者明此难虚设。何者我明。唯有一谛无有二谛。但明有义不明无义。故无虚妄之过也。斯则一即之言。二难双拆也。世尊若尔即无二谛。此更别难。若世谛即第一义谛。即无二谛。佛何意从来说有二谛。又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佛答云。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即答前一难。明道理唯有一真谛无有二谛。而言二谛者。善巧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随凡有说有。随圣空说空。随两缘故说二谛也。然此两随但为一缘。两随不同也。两随但为一缘者。随凡说有为凡。随圣说空亦为凡也。随圣说空亦为凡者。圣如实悟空。今还说圣所悟。引化凡夫也。两随异者。随凡说有为凡。随圣说空不为圣。一往开得失二谛。此是能化之圣。何须为说耶。问若为凡说空不为圣者。何故有佛话经却除诸菩萨两佛共话。此则佛佛相为也。今明。佛话不为佛。佛话为众生。若不为众生。佛则非话。故随凡说有。亦为凡。随圣说空。亦为凡。不为佛也。善男子。如出世人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之所知者名为世谛者。前明依二谛说。今明所依二谛。即前是教二谛。今是于二谛。然此文与中论一种。故三论义可信也。中论云。世间颠倒谓有。于世人名俗谛。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于圣人名第一义谛。如此文。世人知名世谛。出世人知名第一义谛也。论次云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即是此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随世人说世谛。随出世人说第一义谛也。成实论义坏。今明。随众生故说二谛。何时道理有二谛耶。二谛义若坏。一切义坏也。次更简前一句。前既云世谛即第一义。可得第一义谛即世谛不。解云。通皆得。于圣唯有真谛。世谛即第一义谛。亦于凡唯有世谛。第一义谛即世谛。通论皆得。但今正是世谛即第一义谛。唯有真谛无有俗谛。何者。唯真是实俗非实。唯有一如无二如。唯有一真无二真。故无世谛也。而今有二谛者。有二义。一者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即教谛。二者于众生有二谛。即于谛也。然于教二谛。他家所无。唯山门相承有此义也。问此经何意明于教二谛耶。解云。为答文殊与大众疑。谓唯有一谛。正作无二谛难。为是义故。佛开于教二谛答之。明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何意无二谛耶。次云。世人知者名世谛。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何意无二谛。前随众生说。即二教谛。世出世人知。即二于谛。为释无二谛疑故。明于教二种二谛也。问经明于教二谛可如此。论何意明于教二谛耶。解云。百论正为诸外道不识不闻如来二谛。所谓迦毗罗论等。昔所不闻。昔所不识。为其不识二谛。所以论主。示其二谛也。中论明。二谛者通为一切。但正为内学不识大乘二谛。如萨卫等五百论师。不识诸法性空二谛。此则与百论挍一节。有小乘二谛大乘二谛。百论缘皆不识二谛。为彼不识故。提婆示大乘二谛。此即简异数论。
数论亦破外道。百论亦破外道。何异。解云。大异。数论破外道示小乘法。故是小乘论。百论破外道示大乘二谛法。故是大乘论也。若是中论。缘已学佛小乘二谛。不识大乘本性空二谛。为是故。龙树菩萨。明大乘本性空二谛也。今此经并异两论。何者。文殊与大众。已解二谛。但疑无二谛故。佛明有二谛也。善男子。五阴和合有众生名世谛。即阴离阴。无众生名第一义谛。此下更就异义。约法广明二谛义。不同前明教二谛次明于二谛。世人知者名世谛。世出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今第三就我无我明二谛。与前异。前明二谛。通直明世人知名世谛。世出人知名第一义谛。不判有人无人有法无法。今的就有人无人明二谛也。善男子。或有法有名有实。第四二谛。前就人明二谛。今就法明二谛。前就真俗明二谛。今就世谛中更开二谛。前就真俗明二谛者。我是世谛。无我第一义谛。大论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谛则无也。今就世谛中自明二谛者。世谛者。世谛法中。自有有名有实。自有有名无实。有名有实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为世谛。如火水等物。有名有实。有实者有实义。为实有义。应名有名。表义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如蛇床虎杖。大论云。草名朱利。此云贼。何其曾作贼。但有假名。无有实义应。名以无实义故为世谛。此则就于虚实判二谛也。善男子。如我众生第五二谛义。此就事理明二谛义。束前有名有实有名无实。并为世谛。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何者。阴界入等有名有实。龟毛等即有名无实。此之二种。并为事法故为世谛。苦集灭道是理法故。为第一义谛。善男子。世法有五种者。第六就如实知不如实知判二谛。不如实知五种世法。则名世谛。如实知五种世法。无有颠倒为第一义谛。五种世法者。一名世二句世三缚世四法世五执着。如经文释云云。善男子。若烧坏者。第七就续不续明二谛。若谓烧坏等法相续不断名世谛。若知烧坏等法念念生灭实无相续。为第一义谛。此异成论假实义。假名不灭。实法则灭。今明。若言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若诸法实不续为第一义谛。如肇师物不迁论云。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即其义也。善男子。有八苦者。即第八就生死涅槃明二谛。有八苦生死为世谛。无八苦生死为第一义谛。然大判。生死为世谛。涅槃为第一义谛。今言。无八苦不全是涅槃。何者。涅槃有有所无无所有义。无八苦生死等。是涅槃有所无义。故经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今无八苦生死。即涅槃有所无义也。涅槃有所无。既无生死。涅槃无所有。亦无生死。今无生死。具含涅槃。故言生死为世谛。涅槃为第一义谛也。次文云。依因父母而生名世谛。十二因缘生名第一义谛。此则第九就因缘判二谛。亦是亲疎判二谛。亦是粗妙判二谛。因缘者。父母和合则缘。十二因缘即是因。因亲缘疎也。又父母生粗。十二因缘生妙。众生但知粗不知妙。故父母生为世谛。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此即九种二谛义。足前菩萨对声闻判二谛义。为十种二谛也。中间简二谛义。举譬如一人多有所能。或名走者。或名刈者。或名锻者。只是一人。随义立多名。二谛亦尔。
只是一二谛。随义有多名也。问此经何故明此十种二谛耶。解云。为答难。故明此十种二谛。文殊与大众。疑无二谛。正作无二谛难。所以如来开十种二谛答也。此则为释无二谛难。故明二谛说。二为破不二。二既去不二亦不留。故大论云。破一不着二。又说二表不二。今因二悟不二。二无不二无也。然此十种。置前一种。就答难中。有九种二谛。前明二教谛。次明二于谛。此正明二谛义。从我无我去。就世谛中自有深浅不同。历法广论二谛义。然此七种二谛。应须一一判其广狭辨其深浅。如我无我二谛。但就人明不就法辨。此义则狭。有名有实有名无实。虚实判二谛。此义则广义。可知也。须一一释之。
第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