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丹台玉案>第8章

第8章

补木瓜阿胶薏苡仁枣仁泻青皮芍药柴胡青黛温木香肉桂吴茱萸凉甘菊车前子胡黄连龙胆草引经
柴胡(本经)川芎(行上)青皮(行下脾重二斤二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补人参白术黄莲子芡实陈皮扁豆甘草山药苍术泻枳实青皮石膏温丁香藿香胡椒良姜附子官桂吴茱萸凉滑石玄明粉引经升麻
白芍药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入叶。附脊第三椎。
补人参黄五味子山药紫菀百部茯苓麦门冬阿胶泻防风葶苈桑白皮枳壳泽泻苏子温干姜生姜款冬花木香白豆蔻凉沙参玄参天门冬
贝母桔梗栝蒌仁枯芩马兜铃山栀人溺引经葱白升麻白芷肾有两枚。形如豇豆。重一斤一两。附脊第十四椎。当胃下两傍。前后与脐平直。
补芡实地黄龙骨虎骨牡蛎桑螵蛸龟板山药锁阳五味子牛膝枸杞杜仲山茱萸泻泽泻知母温附子肉桂破故纸鹿茸沉香腽肭脐凉黄柏知母
牡丹皮地骨皮引经独活肉桂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藏精汁三合。状如瓶。
补龙胆草木通泻青皮柴胡温半夏生姜陈皮川芎凉黄连竹茹引经川芎(上行)柴胡(本经)
青皮(下行食脘。胃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胃下口。即小肠上口。
补白术莲子芡实陈皮扁豆黄山药半夏百合苍术泻枳实朴硝大黄温藿香浓朴益智丁香吴茱萸草豆蔻白豆蔻肉豆蔻良姜干姜生姜木香
香附胡椒凉滑石石膏石斛玄明粉黄连黄芩天花粉山栀升麻连翘葛根竹茹知母引经升麻白芷葛根(上行)石膏
(行下大肠。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叠积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下接直肠。为肛门谷道即后阴是也。
补牡蛎肉豆蔻诃黎勒五倍子龙骨莲子粟壳泻枳壳桃仁麻仁芒硝大黄槟榔石斛温干姜肉桂吴茱萸凉槐花条芩引经葛根白芷升麻(上升)
石膏(下行小肠。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十六曲。
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补牡蛎石斛泻荔枝子葱白紫苏木通温小茴香大茴香乌药凉天花粉黄芩引经本羌活(行上)
黄柏(行下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广二寸半。
补橘核菖蒲龙骨续断益智仁泻芒硝滑石泽泻车前子温茴香乌药凉生地甘草梢黄柏引经本羌活(行上)
黄柏(行下)十二经络中。惟三焦独无图者。上焦如雾。中焦如沥。下焦如渎。有象无质。即上中下。三部脏腑空处是也。
补黄甘草益智仁泻泽泻温附子凉石膏地骨皮引经柴胡川芎(行上)
青皮(行下)八风宜避(风者发屋折木扬砂起石开发腠里体虚弱病后宜当避之)从正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为热。(夏至为实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弱。(立秋为实风立春为虚风)从正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主气为燥。(秋分为实风春分为虚风)。
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立冬为实风立夏为虚风)从西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内舍于肾。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主为寒。(冬至为实风夏至为虚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立春为实风立秋为虚风)从正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主为身湿。(春分为实风秋分为虚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内舍于胃。外藏于肌肉。其气主体重。(夏至为实风冬至为虚风)。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所袭。乃能病患。故圣人云。风如避矢石焉。
伤寒门
属性:大伤寒者。冬月天气严寒。水冰地冻。而成杀厉之气。体弱之人。触犯之者。中则即病。名曰正伤寒。不即病者。乃寒邪藏于肌肤之间。伏于荣卫之内。至春因温暖之气而发者名曰温病。至夏因暑热而发者名曰热病。虽曰伤寒。实为热病。凡治伤寒。必先辨明六经。
而后。而诊之则尺寸俱浮。浮紧有力为伤寒。浮缓无力为伤风。而太阳经症可辨矣。太阳病已。
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胃。发于一三日之间。便觉目疼鼻干不得眠。日晡潮热。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乃太阳阳明胃经受病也。而诊之则尺寸俱长。长而微洪者脏病。长而沉数者腑病。而阳明症可辨矣。阳明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胆。发于三四日之间。便觉胸胁痛而耳聋。寒热呕而口为之苦。乃足少阳胆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弦。弦而滑数者病发厥。弦而和者病欲散。而少阳经病可辨矣。少阳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脾。发四五日间。便觉腹满或痛。而咽喉干燥。大便不通。小便如常。或自利。手足温而渴者。为传经腑热。起无头疼发热。但恶寒自利不渴。手足冷者。为直中阴经。乃是太阴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
沉实有力为里实热。沉迟无力为里虚寒。而太阴经症可辨矣。太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肾。发于五六日间。便觉口燥舌干而渴。手足乍温乍冷。便秘谵语者为热。或泄泻清谷不渴。手指甲而青者为寒。乃足少阴肾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知其热。沉迟无力别其寒。而少阴经症可辨矣。少阴病已。以次而传经必传于肝。发于六七日间。便觉烦懑而囊缩。谵语而渴者为热。口吐涎沫小腹痛不渴。身冷如冰者为寒。乃足厥阴肝经受病也。而胗之则尺寸俱沉。沉实有力是其热。沉迟无力定知寒浮缓者病自愈而厥阴经症可辨矣。
又有两感伤寒者何也。假如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疼为太阳邪盛于表。口干烦满为少阴邪盛于里。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身热谵语为阳明邪盛于表。不欲食腹满为太阴邪盛于里。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耳聋为少阳邪盛于表。囊缩而厥。为厥阴邪盛于里。若水浆不入。又不知人者。六日死。以其一脏一腑同受其邪。此两感之所以不救也。然其间亦有轻重之不同。表重于里者。宜先救其表。而后及于里。里重于表者。宜先救其里。而后及于表。此又求于一生于万死之中。不得已而施治也。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者。至七八日间。其本经之邪渐遏。至十二日则精神清爽而自愈。然伤寒传经种种不同。未可执为一定之序。有始于太阳。以次而传入阴经。而不传少阴者。或太阳不传阳明少阳。而即传少阴者。或不由阳经而直入阴经者。或始终即在一经。而不传者。或二阳三阳同受而为合病者。或太阳阳明先后受而为并病者。种种不一详。审而治可也。又有中寒一症。或卒。中天地之寒气。或口得寒物直中阴经。六脉沉弱无力。身倦手足厥冷。口噤不语。非若伤寒之邪。循经渐深也。然真正伤寒。与感冒伤寒。及似伤寒。而非伤寒者。何以辨之。盖寒者。冬月严凝。肃杀之气也。自霜降以后。春分以前。皆属冬。此时感冒而即发者。乃为真正伤寒也。若冬伤于寒不即病。至春分后而发者。名曰温病。其症发热咳嗽。身痛口渴不恶寒。其脉弦数不紧。右手反盛于左手。盖怫然在内故也。冬伤于寒春亦不病。到夏至后而发者。名曰热病其脉洪数。其症热渴。比春更甚。温热二症俱不恶寒而渴。不恶寒则病非外来。渴则热自内达于表间。有恶寒者。乃冒非时暴寒。非若冬月之甚也。其有不因冬伤于寒。而春自伤于风。夏自伤于暑者。则自有伤风伤暑之别。而又不可以温热并论矣。或有感于天行时气。而病相同者。谓之温疫。其症头疼身痛。发寒发热。一家一方长幼传染者是也。或足膝等处忽然红肿。或软弱发热头疼。谓之香港脚伤寒。或心腹饱闷。呕逆头疼。发热恶寒。右手关脉紧盛。左手三奇和平。而身不痛者。是伤食也若头痛而身亦痛左右手俱紧盛。谓之夹食伤寒。左手脉来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