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读医随笔>第32章

第32章

所谓肝盛者,风火自盛,升散之力太过也。
后人每以郁而上冲头痛、头胀者,为肝阳太旺、更有以遗精、白浊、烦躁、不眠诸下陷之证,指为肝阳太旺者,不亦戾乎!
风厥痉痫(附中恶五尸)
《内经》论中风,皆指外中于风者,只是隐伤天地不正之气,如前所谓阴虚者,感温升之气而发病;阳虚者,感敛肃之气而发病是也。
荣血耗燥,不与卫气相维,卫气衰散,无力自主,遂隐为空气暗风所持矣。
张景岳毅然发“非风”之论,直指为即古之“煎厥”,其理固是,而情形究有不同。天地之间,空中转运之大气,即风也。
其力甚锐,岂必拔木扬沙哉?庄子曰∶人在风中。仲景曰∶人因风气而生长。皆谓空气即风也。
当中风发病时,其周身脉络皆有空气驰骤乎?其中非如厥证之专为本气内乱也。
《内经》又谓∶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此“风”字与外风全不相涉,正合厥证机括。中风之风,虽亦有此亢阳之气,而其发病,究因感于空气,窜入筋脉也。
故前人治法,总兼散风之意,不为无见。其与痉、厥、癫痫异者∶风为之病,其伤在筋,故有口眼斜,肢节痿缓之象;厥之为病,其伤在气,血虚气逆,加以外寒,束于皮肤,逆气内迫上奔而发病也,故气复即醒,醒即如常,而无迁延之患,以其在气分故也。
但正当气逆之时,血未尝不随之而逆,故昏不知人。其形静者,气机窒塞之甚也。
其有放血而愈者,邪不在血,血未瘀败也;若血败而色全黑,及血瘀而放不得出者,死矣。
癫痫之病,其伤在血,寒、热、燥、湿之邪,杂然凝滞于血脉,血脉通心,故发必昏闷,而又有抽掣叫呼者,皆心肝气为血困之象,即所谓天地之疾风是也。
厥有一愈不发,癫痫必屡发难愈者,正以在血故也。
《内经》谓厥成为癫疾。气病日久,亦将滞入血脉也。
痉之为病,亦伤在筋,而暴因风、寒、湿之外邪,其来也骤,筋中之本气未亏,故证见邪正格拒之象,而愈后并无似中风之余患也。
一为筋中之血虚,而暗风走之;一为筋中之气滞,而外邪持之也。
其热病血不养筋而痉者,乃转筋之败证,血竭气衰,但略见口噤、齿、螈,而无脊反、头摇、目赤、格拒之象也。
中恶客忤而卒死者,即厥也。
但所感或挟空中秽恶之气,故其治或放血,或汗,或下,皆以泄气血中有余之邪也。
要之,此四病者,虽有病机病体之不同,而吾有一言以该之,归于调肝也。
经谓十一脏取决于胆,肝胆一气也。
肝胆之气充足条畅,嘘吸停匀,其根不空,其标不折,断不致有仓皇逆乱之事。故治法虽各因其脏,各因其气,而总必寓之以调肝。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贞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
木曰曲直,肾阴不燥,则肝能曲而藏,而心得下交;脾阳不陷,则肝能直而伸,而心得外照。世谓脾为升降之本,非也。
脾者,升降所由之径;肝者,升降发始之根也。
又有所谓五尸者、飞尸、伏尸、遁尸、风尸、疰尸。其发也,或目光一眩而厥仆,或身上胸内一处急痛,如刺如裂,瞬息攻心,而即厥仆。或怒而发,或忧而发,或劳而发,或惊而发,或食恶味而发,或闻秽气而发,或入庙、入墓、问病、见尸、见孝服而发,或闻哭而发,或自悲哭而发,或见血而发,或遇大风骤寒而发。此皆风、寒、燥、湿杂合之邪,刺入血脉,内伤五脏之神也。
自古医书,未有确指病根者,以泰西医说考之,乃逆气鼓激,恶血上攻于脑也。
其先痛而后厥者,由脑气筋而渐感于脑也。
所谓脑气筋者,如脂如膜,发原于髓,资养于血。故邪伏于营血之分而不散,以致血络有变,一经外有所触,感动其邪,与血相激,其机如电之迅而病作矣。
《内经》曰∶血气者,人之神也。
又曰∶血者,神气也。
故血乱而神即失常也。
此皆痼疾,与癫痫同类。治之总以疏肝、宣心、濡血、搜筋为法;肝气舒、心气畅、血流通、筋条达、而正气不结,邪无所容矣。
其用药,大致多生津、化瘀也。
津充则五脏皆润,瘀行则百脉皆通。而古书只有祛痰、理气之议,宜其百无一效耳!
中风实在上焦虚在下焦
中风者,内燥化风,而复感于邪之所作也。
内燥之故,亦致不同,有湿热久菀化为燥痰,壅满胃络,一旦或因劳倦,或因忧郁,或因天时不正,忽然晕倒,昏迷无知,四肢抽掣,呼吸有痰者,此热痰拥入心包,而气闭不通之证也。
其证神昏而不醒,肢而不缓,或更兼拘急不便也。
病在中焦以上,为肝脾之邪实,治宜开之、降之,涤痰、化血,佐以养阴。有阴虚内涸,无从奉心,心气大溃,筋脉缓弛,一旦不因劳倦,不因忧郁,不因天时不正,卒然仆倒,口目僻,流涎不止,两腮晕红,手足微掣,缓纵不收,偏痿不用,呼吸有声无痰,神识忽明忽昧无定者,此下焦阴津耗竭,无以维气,气散筋枯之所致也。
病在下焦肝肾,阴空阳散,大开不合,治宜滋之、敛之,养心、平肝,佐以行气。盖此之所谓中风,即《内经》所谓发为痿厥,是痿、厥合并之病也。
观于《内经》论厥,有寒有热,而论痿独曰生于大热也。
玩于斯义,亦可知阴阳、虚实、微甚之别矣。
夫中风未有不由于阴虚者,但有阴虚而阳气内陷,有阴虚而阳气外散,有专真气内空,有兼痰涎内实。故前证偏于厥多,厥多者,阳气怯而陷,故内攻有力。何者?痰血有以滞之也,其后恒积为内热。后证偏于痿多,痿多者,阳气悍而散,故瘫缓无力,何者?津血不足以维之也,其后或转为内寒。有病而即死者,有病而迁延岁月者,入脏与入络之辨也,又虚脱与实闭之分也。
至于其脉,大率左沉弦而右洪缓。何者?阳气内陷而结,阴津内竭而枯也。
有两手沉细弦劲者,纯于阳虚也;有沉而洪散,重按指下一片模糊者,纯于阴虚也。
又有浮弦细劲者,浮薄而散者,有汗即死,无汗可治。有三部继续不匀,漉漉如珠者,有两关孤硬,而尺浮空者,此皆元气已脱也。
有三部洪弦滑实,粗硬如索,冲指而起者,是阴竭而痰涎内实也,身静即死,四肢躁扰,有力如狂,宜大承气加人参、地黄急下之。有浮候弦细,中沉缓滑兼洪,重按始空者,此阳微虚,而内有湿热之痰,中风极善之脉也。
又有下焦阳气虚寒,中焦肝胃燥热,寒格其热,上冲于心,其脉浮空,或洪大,而按之弦细呆长也。
夫中风,大病也。
前人议论歧出,莫衷一是,故于此三致意焉。东垣言虚,其时有内实者何也?河间言火,其时有无火者何也?丹溪言痰,其时有无痰者何也?惟探其本于津枯血滞,明其机于阳气内陷与阳气外散,辨其证于痰之有无、外感之轻重,究其变于化寒、化热,而大义赅于此矣。
厥逆奔豚香港脚攻心
《内经》曰∶厥逆者,寒湿之起也。
《千金方》及董及之谓此即香港脚。似矣。
香港脚有风湿、寒湿之不同。风湿,多挟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