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出入论
六微旨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王氏释之曰∶凡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于中。即如壁窗户牖,两面伺之,皆承来气冲击于人,是则出入气也。
(西医谓∶人居室中,不可两面开窗,则人之中气,为往来之气所冲击不能支,即头空痛矣。)又如阳升则井寒,阴升则水暖,以物投井,及叶坠空中,翩翩不疾,皆升气所碍也。
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
空瓶小口,顿溉不入,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
可谓发挥尽致矣。
刘河间曰∶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汗之孔窍也。
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户也。
一名腠理,谓气液之隧道纹理也。
一名鬼门,谓幽冥之门也。
一名玄府,谓玄微之府也。
然玄府者,无物不有,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万物,悉皆有之,乃出入升降道路门户也。
经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知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识,能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
有所闭塞,则不能用也。
故目无所见,耳无所闻,鼻不闻香,舌不知味,筋痿、骨痹、爪退、齿腐、毛发堕落、皮肤不仁、肠胃不能渗泄者,悉由热气怫郁,玄府闭塞,而致津液、血脉、荣卫、清浊之气不能升降出入故也。
各随怫郁微甚,而为病之大小焉。李东垣曰∶圣人治病,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权变之宜,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经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仲景谓阳盛阴虚,下之则愈,汗之则死;阴盛阳虚,汗之则愈,下之则死。大抵圣人立法,且如升阳或散发之剂,是助春夏之阳气令其上升,乃泻秋冬收藏殒杀寒凉之气。此升降浮沉之至理也。
天地之气,以升降浮沉,乃生四时。如治病,不可逆之。故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夫人之身,亦有四时天地之气,不可只认在外,人亦体同天地也。
《吴医汇讲》引蒋星墀说曰∶《伤寒论》所谓传经,即是出入精义。盖正气出入,由厥阴而少阴、太阴,而少阳、阳明、太阳,循环往复。六淫之邪,则从太阳,入一步,反归一步,至厥阴而极。此邪气进而正气退行,不复与外气相通,故开、阖、枢三者,最为要旨。(见《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根结篇》中。)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已矣。
观东垣《脾胃论》浮沉补泻图,以卯酉为道路,而归重于苍天之气。考其所订诸方,用升、柴、苓、泽等法,实即发源于长沙论中葛根、柴胡、五苓之意,引而伸之,所谓升之九天之上,降之九地之下。虽内伤、外感殊科,而于气之升降出入,则无以异耳!吴鞠通《温病条辨》有曰∶风之体不一,而风之用亦殊。春风自下而上,夏风横行空中,秋风自上而下,冬风刮地而行。其方位也,则有四正、四隅,此方位之合于四时八节也。
诸家之论,阐发无余蕴矣。
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兹更举天地之气、人身之气,与夫脉象、病机、治宜,一一而条析之。四时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其行也。
如轮之转旋,至圆者也。
如春气自下而上,直行者,是冬气横敛已极,坚不可解,若径从横散,则与冬气骤逆矣。
气不可逆也,故先从直行以活其机,而后继以夏之横散也。
夏气疏散已极,若径从横敛,又与夏气骤逆矣。
转旋之机不可骤也,故先以秋之直降,而后继以冬之横敛也。
所以然者,各以其横行、直行之极也。
直行极,则不可以径从直升、直降,而必先有横行开阖之气以疏之;横行极,则不可以径从横散、横敛,而必先有直行浮沉之气以达之。若直行未极,则升者未尝不可以直降,降者未尝不可以直升;横行未极,则散者未尝不可以横敛,敛者未尝不可以横散。即如春日未尝无秋风,而春之后,决不可继以秋也;夏日未尝无冬风,而夏之后,决不可继以冬也。
此天地四时斡旋之机妙也。
人身肌肉筋骨,各有横直腠理,为气所出入升降之道。升降者,里气与里气相回旋之道也;出入者,里气与外气相交接之道也。
里气者,身气也;外气者,空气也。
鼻息一呼,而周身八万四千毛孔,皆为之一张;一吸,而周身八万四千毛孔,皆为之一翕。出入如此,升降亦然,无一瞬或停者也。
《内经》曰∶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又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阴气者,藏精而起亟也。
此出入之机也。
又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而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此出入之数也。
《推求师意》曰∶在肝则温化,其气升;在心则热化,其气浮;在脾则冲和之化,其气备;在肺则凉化,其气降;在肾则寒化,其气藏。《内经》曰∶浊气在上,则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又曰∶夏暑汗不出,秋成风疟。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升降出入之常变也。
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纵横往来,并行不悖,如水之流,逝者自逝,而波浪之起伏自起伏也。
其合四时也,春则上升者强,而下镇者微矣;夏则外舒者盛,而内守者微矣;秋则下抑,而上鼓者微矣;冬则内敛,而外发者微矣。
此其常也。
逆冬气,则奉生者少矣;逆春气,则奉长者少矣;逆夏气,则奉收者少矣;逆秋气,则奉藏者少矣。
太过不及,皆为逆也,此其变也。
故圣人必顺四时,以调其神气也。
其在脉象,则有三部九候。三部者,寸关尺也,以候形段之上下,以直言之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以候形层之表里,以横言之也。
病在上则见于寸,在下则见于尺;病在里则见于沉,在表则见于浮;里寒外热,则沉紧浮缓;里热外寒,则沉缓浮紧。上虚下实,则寸小尺大;上实下虚,则寸强尺弱。此脉象之大略也。
其在病机,则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以升降主里也;外感之病,多病于出入,以出入主外也。
伤寒分六经,以表里言;温病分三焦,以高下言,温病从里发故也。
升降之病极,则亦累及出入矣;出入之病极,则亦累及升降矣。
故饮食之伤,亦发寒热;风寒之感,亦形喘喝。此病机之大略也。
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