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读梁任公革命相续之原理论>第2章
既得革命之界说。与其所以肇端之真因。乃於是转入正论。引任公之说以衡之。任公之言。最乖名实者。即在“革命决不能产出改良政治”一语。夫曰改之云者。苟余诠之不谬。则必由甲种国体政体。变为乙种国体政体者。始足以当之。即不然。必於同种国体之下。而变易其政体。抑於同种政体之下。而易其出政之方者。乃足以当之。若此者岂非所谓政治根本之变迁乎。曰良之云者。如余解之不岐。则必能谋最大多数之最大幸福者。始足以副之。即不然。亦必适於国情历史者。乃足以副之。此改良政治之界说也。至於革命一语。即如鼐尔孙百科辞典所列之路易拿破仑自帝之例。亦何尝不迻易政治根本。此在余论。谓之逆动革命。然犹曰、凡逆动革命。谓为改政治则可。谓为改良政治则未也。引此证革命之必为改良政治。以折任公。任公必不服。味任公全文。似不认逆动革命为革命。以逆动革命。为疾视顺进革命者行之。多非以“革命为第二性。”非“失业之民。”非“退伍之兵。”非“初次革命有功之人。”非视“革命成为一种职业”者故也。任公所蛇蝎视者。即此顺进革命。今将以顺进革命之例证之。查欧洲政治史。凡称顺进革命。绝无一不由君主贵族国体。而改为共和。或由政体。而改为立宪。
抑由阶级政治。而改为惟民主义之政治。其由於激烈。若法若美之由君主或殖民地变为共和者。固彰彰明矣。其由於平和。若英国之革命。亦无一次不迁及政治根本者。如柏哲士言。则其千二百十五年之革命。乃由君主宪法。变为贵族宪法。其千四百八十五年之革命。乃国家政权。由贵族而迻及平民。至其千八百三十二年之役。论者多以革新
“Reformation.”名之。柏氏考其情形。推其结果。而必字之以革命。盖英国众议院(Thehouseof
Commons)之得二重位置。一面为国家主权机关。一面为立法院者。即此千八百三十二年一役之结果故也。[同前九十四页至九十五页]然则和平激烈。非革命字义中必需之条件。其至重条件。惟在变迁政治根本问题耳。若美若法若英之革命。其为关於政治问题。固卓然共见。其由君主而共和。由殖民地而共和。由君主宪法而贵族宪法。政权由贵族而平民。众议院由立法院而为国家之主权机关。其确足以当得一改字。又卓然共见矣。至谓之良。其路易。妄用其权为良乎。抑人权宣言以后。平等自由。特权阶级均废法律一视同仁为良乎。此法制也。至如美。其忍受英国之殖民政策。禁工抑商。横征暴敛为良乎。抑自建政府。国号共和。最高主权出自平民为良乎。至如英。其国权听君主独裁为良乎。抑由平民公议为良乎。吾知即三尺之童。亦必皆以后者为良矣。改云、良云、政治云。一举法美英三国革命之例。则无一字不完全做到。而偏曰“革命决不能产出改良政治”.其意何居。要知革命字义之成立。即在变迁政治根本数字。不改良政治。而偏名之曰革命。是谓不词。此任公取名弃实之过也。设革命而但能“逐利”“啸聚”云云。然则白狼之蹂躏数省。马贼红胡之出没掠财。最近某省之三合会。高张旗帜。自称为帝。亦将锡以革命之嘉名乎。恐即搜破万卷书。亦寻不出革命字解中。果含有此种义蕴也。任公篇末有最得意之笔曰。“请遍繙古今中外历史。曾有一国焉。缘革命而产出改良政治之结果者乎。试有以语我来。”余敢曰。请遍繙古今中外历史。除逆动革命外。曾有一不产出改良政治之结果。而可谓之革命者乎。试有以语我来。
任公复曰“革命复产革命。殆成历史上普遍之原则。”、曰“革命只能产出革命。”夫革命纯为改良政治而起。凡一国革命告终。而议及建设问题。则巳入於政治范围。不得仍谓为革命时代。何则以革命与破坏同其命运。建设一始。则破坏告终。破坏告终。则革命之能事巳尽。此其界判若鸿沟。何能混视。故建设之时。纯为政治问题。政治之建设不得其当。由是而肇起革命则有之。谓革命本身有以召之。史例绝不吾许。揆诸事实。苟一次革命而后。制度典章。巩然确立。运得其中。不久激成逆动革命。则所谓二次三次革命。即无端可得而肇。至云“二次革命之主动者。恒为初次革命有功之人。”此显然指顺进革命而言。其间必经一次逆动革命。乃任公之所未见。何则、以顺进革命之再见。必初次革命之制度典章。人物策略。皆自其根本扑灭之者。乃得藉端而起。苟“初次革命有功之人。”无逆动革命排之。使离去政局。初次革命后之制度。无逆动革命芟夷蕴丛。绝其本根。则“二次革命之主动。”其将对於一己之身再行之乎。抑对於手创之制度。而复手自破坏之乎。任公所引之例曰。法兰西。曰墨西哥云云。夫法兰西自大革命后。苟非王党之阴谋。拿破仑之自帝。则何至有二次三次之事。墨西哥非爹亚士之横暴。阴柔伪善。排斥异已。俾国内利害。莫得调和。又何至有迭见兵端之事。故法墨之革命屡起。纯为政治势力趋入一端之所召於革命本身若风马牛之不相及。今不罪王党拿破仑爹亚士等之逆动政治。乃专蔽罪於革命本身。虽文成天口。舌若悬河。辩则辩矣。理则未也。何也。历史中凡第二次顺进革命。纯为逆动改革所酿成。逆动改革。又纯为初次顺进革命后。政治建设之失当。致爱拒二力。莫由平衡。乃相激相感。而召成是果。与初次顺进革命之本身。完全无涉。史例具在。安得挟好恶之情以淆之。此征之於例。革命不能产生革命之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