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指归老子指归>第9章
道德真經指歸卷九竟
偽者情變:『偽』原作『為』,據秘冊本改。
輕死與之反:秘冊本作『輕死與之友』。
刑嚴罰峻:『刑』原作『形』,據怡蘭本改。
操毒:秘冊本作『慘毒』。
動羅天綱:『羅』,秘冊本作『罹』。
人給家贍:『贍』原作『贈』,據怡蘭本改。
夫道德:『夫』原作『天』,據怡蘭本改。
其德乃真:此四字原脫,據怡蘭本補。
其殆恕乎:『殆』原作『始』,據秘冊本改。
道德真經指歸卷之十
蜀郡嚴遵字君平撰谷神子註
含德之厚章
含德之厚體道元,比於赤子柔弱虛。毒蟲不螫毒不施,攫鳥不搏害不摩,猛獸不據威不加。骨弱筋柔脆以危,而握固據難開,未知牝牡之合不相化,而較作無為為,精之至神明多。終日嗥而嗌不嘎音聲和,和之至體道行。知和曰常與道同,知常曰明日以聰,益生曰祥日廣長,心使氣曰強日堅強,物壯則老衰堅強,謂之非道體禍殃,不道早已大命喪。
指歸:道德虛無,神明寂泊,清靜深微,太和滑淖,聽之寂寥,視之虛易,上下不窮,東西無極。天不能裹,地不能囊,規不能圓,矩不能方,度不能度,而量不能量,金玉不能障蔽,水火不能壅落,萬物莫之能領,患禍莫之能作。況浮翱翔,渾沌磅磚,心無所棲,形無區宅,陶冶稟授,萬天以作,群物得之,滋滋啞啞,知慮不能得,有為不能獲,思之逾遠,為之益薄,執之不我擒,縱之不我釋。唯無欲者,身為之宅,藏之於心,故曰含德。同於德,德亦得之。體德容深,含德之厚。夫德之在人,猶父母之於身也;其於萬物,猶珠玉之與瓦鈆也。父母生我不可易,珠玉潤我不可擲。是以含德之士,重身而輕天下,猶慈父孝子不以其有易其鄰;大身而細物者,猶良賈察商不以珠玉易瓦鈆也。其無欲也,非惡貨而好康也,天下之物莫能悅其心也。其為虛也,非好靜而惡擾也,天下之事莫足為也。夫何故哉?所有重而天下輕也。明於輕重之稱,通於利害之變,故萬物不能役,而天下不能傜也。故不為虛而虛自起,不為靜而靜自生,不休神而神自定,不和氣而氣自平。是以不聽而聞無聲之聲,不視而見無形之形,不思而領是非之意,不慮而達同異之鄉。神淪天地,德遵陰陽,不請福而天地祐之,不辭禍而患害去之,不殺戮而天下畏之,不施與而天下愛之。鼓腹而樂,俯仰而娱,食草而美,飲水而甘。喬木之下,精神得全,巖穴之中,心意常歡,貧樂其業,賤忘其卑,窮而恬死,困而忘危,功與地配,德與天齊,反愚歸朴,比於嬰兒。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是故建身為國,誠以赤子為容,則是天下尊道貴德,各重其身,名勢為垢,萬物為塵,貪夫逃爵,殘賊反仁,積柔集弱,唯德是修。而作福生亂者,有何由然。自然同德,無由生也。悲夫天地之道,深以遠,妙以微,能識之者寡,行之者希,智惠不能得,唯赤子為體之。赤子體似於德。夫赤子之為物也,知而未發,通而未達,能而未動,巧而居掘,生而若死,新而若弊,為於不為,與道周密。生不生之生,身無身之身,用無用之用,聞無聞之聞,無為無事,無意無心,不求道德,不積精神,既不思慮,又無障截,神氣不作,聰明無識,柔弱虛靜,魂魄無事。樂無樂之樂,安無欲之欲,生不枉神,死不幽志。故能被道含德,與天地同,則蜂蠆蟲蛇無心施其毒螫,攫鳥猛獸無意加其攫搏。毒蟲不螫,擭鳥不搏者,以無死地也。骨弱筋柔,握持堅固,不睹牝牡,陰陽以化。精神充實,人物並歸,啼號不嗄,可謂志和,為之行之,與道為常。知和曰常。執之守之,時曰聰明。知常曰明。自然生息,動,合百祥。益生日祥。心意玄作,氣順堅強。心使氣曰強也。無所為,故無所不克;無所欲,故動無所喪。自然通達,眾美萌生,天地愛祐,禍亂素亡。夫何故哉?以含德和神,而體童蒙也。及其有知也,去一而之二,去晦而之明,身日飾而德日消,智逾多而迷益深。故重天下而輕其神,貴名勢而賤其身,深思遠慮,離散精神,背柔棄弱,力進堅剛,陷於欲得,溺於求生,開於危殆,塞於萬全。物壯則老。故福如天地,視而不能見;禍若雷霆,聽而不能聞。出無入有,日造禍殃。謂之非道。動而之窮,為而之亡,修身愛國,為國不祥。祭燎而天地是伐,禱祀而鬼神是喪,非命之罪,事物自當也。身既違道,禍則自來,非天命有所與奪,故云非道早已。
知者不言章
知者不言不能專,言者不知道亡身。塞其兌耳目冥,閉其門口不言,挫其銳志所之,解其忿心所思,和其光容不奇,同其塵服不詭,是謂玄同與俗化。不可得而親愛不來,不可得而疏退不離。不可得而利益不喪,不可得而害敗不危,不可得而貴爵不高,不可得而賤損不卑,為天下貴尊寵奇。
指歸:道無常衍,德無常方,神無常體,和無常容,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既不可望,又不可捫。故達於道者,獨見獨聞,獨為獨存。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猶母之識其子,嬰兄之識其親也。夫子母相識,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陳也。五味在口,五音在耳,如甘非甘,如苦非苦,如商非商,如羽非羽,而易牙師曠有以別之。其所以別之者,而口不能言也。所謂言者不知,知者不言也。故無狀之狀,可視而不可見也;無象之象,可效而不可宣也;無為之為,可則而不可陳也;無用之用,可行而不可傳也。是故得道之人,見之如子之識親,履之如地,戴之若天,被之服之,體之如身,為之行之,與之浮沉,與之外起,與之屈伸。神與化游,志與德運,聰明內作,外若聾盲,思慮玄起,狀若癡狂。故口不能言,而意不能明也,譬猶夢為君王,履危臨深,憂喜相反,中心獨然,覺而道之,不能以喻其鄰也。失道之人則不然,見其外不睹其內,識其流不獲其源,秉其末不窮其根。然其所以然,不然其所不然。凡事之末,是然之所然。至理之本,非然之所能然也。故道在於外,不在於身,中主不定,守不固堅,心狐志疑,情與物連,聰明眩耀,以偽為真,若是若非,若亡若存,和氣易動,若病在人,陽泄神越,惡默好言。方言之時,心有所慮,志有所思,聰明並外,精神去之。音聲內竭,外實有餘,道德離散,日日遠之。言之益疾而己愈不見,造之益眾而己愈不知。是故言者逆道之要也,而距德之數也,反天之匠,覆地之具也。是故得道之士,損聰棄明,不視不聽,若無見聞,閉口結舌,若不知言。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釋其所之,意無所守,廓似無身。解其所思,散其所慮,奄若不知,匿若獨存。挫其銳,解其忿。滅禍無首,反於太素,容貌不異,服色不詭,因循天地,與俗變化,深入大道,與德徘徊。無言以言言,無為以為為,清靜以治己,平和以應時,與世渾沌,與俗玄同。和其光,同其塵。要物之本,秉事之根,獨與眾異,天下莫聞。游於親疏之戶,翱翔利害之門,浮於貴賤之野,固守我之精神,遁隱無形之境,放佚荒蕩之鄉。貧賤不以為辱,富貴不以為榮,欲隱而隱,欲彰而彰,陰陽不能損益,人主不能蔽明。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親,不可得疏也。魁然獨立,卓爾無雙,聲色不能悅,五味不能甘,萬物不能與之争,知力不能與之訟。無取無與,無得無去,閉門杜戶,絕端滅緒,神明為制,道為中主,動與化鄰,靜與然交,和順時得,故能長久。佚蕩無常,莫能先後,故好之不能近,惡之不能遠,賞與不能加,賦稅不能取,爵祿不能高,貧賤不能下。無奈萬物何,故萬物不能役;無以天下為,故天下不能有也。以為使天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