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丹溪治法心要>第10章
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法,稍久,气虚则不可也。赤痢乃小肠来,白痢自大肠来,皆湿热为本,赤白带,赤白浊同。先水泄,后脓血,此脾传肾,贼邪难愈;先脓血,后水泻,此肾经传脾,是谓微邪易愈。下如豆汁者,湿也,盖脾胃为水谷之海,无物不受,常兼四脏,故如之相染,当先通利,此迎而夺义如虚,宜审之。因热而作不可用巴豆等药,如伤冷物者,或可用,宜谨之。又有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相传染者相似,此却宜用运气之胜伏以治之。禁口痢,此胃口热结,用黄连多加人参,湿煎呷之,如吐了又呷;当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以火济火,以滞益滞也。亦有误服热药,毒瓦斯犯胃,当推明而祛其毒。
呕吐哕(第二十五):分气血多少而治。胃中有热有痰。胃中有热,膈上有痰,用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黄连、生姜煎服。久病呕吐者,胃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注船呕吐大渴,饮水即死,童便好。呕吐若脾胃虚损之人,或非夏月见者,服理中汤。见其虚甚,庶可用之,亦宜冷与之饮,以顺其性。痰饮为患,或呕或吐恶心,或头眩,或中脘不快,或发寒热,或食生冷,脾胃不和,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痞痛加草豆蔻。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呕吐,藿香安胃散,藿香、丁香、人参、陈皮、生姜同煎。
肝火出胃,逆上呕吐,抑青丸。痰热呕吐,气盛者,导痰汤加缩砂、姜连、竹茹。痰呕吐不止,陈皮、半夏、姜汁。夏月呕吐不止,五苓散加姜汁。呕吐煎药,忌栝蒌仁、杏仁、桃仁、莱菔子、山栀,皆要作吐。如药中带香药,行散不妨。泄泻或呕吐者,生姜汁汤调益元散。一人早呕酒,以栝蒌、贝母、山栀(炒)、石膏()、香附、南星、姜制神曲、炒山楂子(各一两)、枳实(炒)、姜黄、莱菔子(蒸)、连翘、石碱(各半两)、升麻(二钱半)
上末之,姜汁炊饼丸。一人饥饱劳役成呕吐病,时作时止,吐清水,大便或秘或溏,腹痛上攻心背,脉弦∶白术(一两半)山栀(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
黄连(一两用茱萸二钱炒,去茱萸不用)神曲麦芽桃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姜黄杏仁(各一两去皮,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
蓬术(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香附(一两)三棱(一两用巴豆二十粒炒,去巴豆不用)白豆蔻砂仁木香莱菔子陈皮(以上各五钱)南星(一两姜制)
山楂(一两)大黄(一两蒸)青皮(五钱)
上末之,姜汁饮饼丸,每服二三十丸。朱奉议以半夏、橘皮、生姜为主。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凡病患欲吐者,切不可下逆故也。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又有气逆者;又有寒气郁于胃中者;又有食滞心肺之分,不得下而反出者;然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又有久病呕者,此胃虚不纳谷也。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之类。
恶心(第二十六):有痰、有热、有虚,皆用生姜,随证用药。痰饮为患,而呕吐恶心者,二陈汤加丁香、乌梅、生姜七片,煎服。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皆在胃口上,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故也。
翻胃(第二十七):翻胃即膈噎也,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详言之,大约有四∶有血虚、有气虚、有热、有痰。又有兼病者,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血气俱虚者,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又曰∶翻胃脉,血虚,左手脉无力;气虚,右脉无力;有痰寸关沉,或伏而大。
血虚以四物为主,气虚以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必入童便、姜汁、竹沥、韭汁、牛羊乳。粪如羊矢者,不治;年高者,虽不治,须用参、术,关防气虚、胃虚。有阴火上炎而翻胃者,作阴火治。有气结者,其脉寸关沉而涩,宜开滞导气之药。有积血在内者,当消息以遂之。大便涩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利。翻胃病,若痰实火盛之人,先以瓜蒂散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牵牛、朴硝,为末糊丸,姜汤下十五丸。一方,治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以姜汁澄白脚为丸,时时服之。一方,以黄连、茱萸、炒贝母、栝蒌、陈皮、白术、枳实、牛转草。但有咽下塞住不宽,项背转侧,欠伸不得,似乎膈噎之证,饮食不下,先有心疼,疼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梗、山栀、细茶、生姜齑汁,吐痰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者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