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上头眩(二十八)不治证属性原缺。
卷之上胸满(二十九)属性原缺。
卷之上胁满(三十)属性原缺。
卷之上心下满(三十一)……虚气上逆也,旋复代赭石汤主之。痞与泻心不解,渴而小便不利为水饮内蓄,五苓散主之,泻心汤并治痞虚气。
卷之上心下满(三十一)不治证结胸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死,邪胜也。
脏结亦如结胸,邪结于阴也。寸脉浮而关小细沉紧,饮食如故,而阴结阳不结也。时自利,是阴乘阳虚而下也。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白胎寒多也。脏结,于法当下,若无阳证寒热,其人反静,胎滑,不可攻也,宜刺关元,小柴胡汤也。
又,病患胁下旧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死,积与真藏气结也。
卷之上腹满并痛(三十二)大满大痛,或潮热大便不通,腹满不减者,实也,可下之。曰阳热为邪者,腹满而咽干,方可下之。又曰,痛而不满为实,宜大柴胡、承气辈下之。满而且痛,内外表里俱有证,宜桂枝加大黄汤,以和其内外,以上皆热病也。
有冷痛者,痛而大便利,手足冷,恶寒,脉细,面青者,温之,四逆也。
有下寒上热痛者,腹中痛,欲呕吐,黄连汤主之。
腹满不痛或时减者,为虚。此虚寒从上下也,当温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胀,比之实,但不坚痛为异,宜桂枝半夏汤、小建中汤,以和之。又曰,阴寒为邪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属太阴也,可温之。
汗吐下后胀满。
发汗后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
发汗后腹胀满(是膀胱虚也)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此因表邪发散去津液少,胃主津液,胃虚不能宣布诸气,当温散之。
吐后腹满者,邪气不去,下传入胃,承气主之。
太阳病反下,因而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主之。大实痛,桂枝加大黄主之。
伤寒下后,腹胀心烦,卧不安,热乘虚,郁于中,气不得上下,栀子浓朴汤主之。
卷之上小腹满(三十三)谓脐下满也。是在上而满者,气也;是在下而满者,物也。小腹下,溺与血也,若从心下至小腹皆硬满而痛者,实也,大陷胸汤下之。但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蓄血之证,曰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桃仁承气主之。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证,此皆邪气聚于下焦,津液血气不行,留滞故也。
卷之上虚烦(三十四)谓心中郁郁而烦也。烦者,热也。欲吐不吐,心中无奈。胸中烦、心烦、虚烦,三者皆邪热传里,心烦喜呕,胸中烦不喜呕,小柴胡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少阴病,胸满而烦,猪肤汤主之。以上皆彻热而和解也。如作膈实者,可瓜蒂散吐之。如不因汗吐下实也,可以重剂吐之。
足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实也,可下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虚也,与小建中汤补之。大抵先烦而悸者,热也;先悸而烦者,虚也。如因吐下汗后而烦者,虚也。可以轻剂吐之,则是内陷之烦也,栀子豉汤主之,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腹满加浓朴。凡药大下后,热不去微烦,加干姜。
卷之上烦躁(三十五)烦而扰,扰而烦,阳也。为热之轻者,烦躁谓先烦而渐至躁也;躁为愤躁而躁阴也,为热之重者。躁烦谓先躁而后烦者也。
有不烦而躁者,怫怫然便作躁闷,此为阴盛格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是也,治宜温之。
有邪气在表而烦躁者。太阳中风,脉浮紧,不汗烦躁,大青龙主之。曰当汗不汗,其人烦躁。
有邪气在里而烦躁者。大便六七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此燥屎也,可下。有火劫而烦躁。太阳病,以火熏之,大热入胃。
有伤寒乍解,胃气尚弱,强食过多,因而烦闷,胃脉浮洪,宜损谷。
有因虚而烦躁。阳微发汗,躁不得眠。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姜附汤主之。发汗若下之烦躁,病仍不去者,茯苓四逆主之。
汗吐下,脏腑俱虚,余热相协,因虚而烦,以身不疼、脉不紧不数,宜补其虚。
有阴盛而烦躁。少阴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茱萸汤主之。
卷之上烦躁(三十五)不治证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
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
少阴恶寒而蜷,四逆脉不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六七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卷之上懊(三十六)谓郁闷不舒畅也,无奈也,比之烦闷而甚。
由下后,表邪未解,阳邪内陷,结伏于心胸之间,邪热郁于胸中,宜栀子豉汤吐之。
或发汗吐下后,及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饥不饮食,头汗,邪热结于胸中,宜承气茵陈下之。
阳明下之,胃中有燥屎,及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懊,必发黄。
卷之上不得眠卧(三十七)眠者,常睡熟也。不得眠者,虽睡不熟,且安静不烦也。卧者,欲睡着而复醒也。不得卧者,欲安卧而烦闷不能安也。二者皆由汗吐下而生。胃虚则不得眠。心虚则不得卧。汗吐下后不得眠,枝豉主之。日烦夜静,姜附主之。
不眠。少阴病,心烦不得眠,宜黄连阿胶汤。大热错语不眠,宜黄连解毒汤。下利而渴不眠,宜猪苓汤利其水。吐下后,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导其热。
下后不眠同前。
不卧。身热目疼,不卧有汗,宜桂枝柴胡汤;无汗,宜麻黄加白虎。误服青龙,汗多亡阳,先与防风白术牡蛎散,收其汗,次用小建中,养其心血。风温误汗不卧者死。热病余热入心包络,不卧,宜知母麻黄汤小汗之,次用小柴胡乌梅栀子汤,散心经之热,差后阴未复不卧,宜栀子乌梅汤。
卷之上喜眠(三十八)一忽又一忽,终日睡着沉沉不醒,惟狐惑二证有之,乃因下利后,内热乘虚生虫,杀人甚急,宜桃仁汤,黄连犀角汤。
终日终夜常眠不寤,惟少阴下后,心肾虚寒,宜四逆温之。
有欲幽静而但不能眠熟,惟百合、风温二症有之。百合因汗下后,内外俱虚,气无以守,心神不宁,汗后成者,百合知母汤;下后成者,滑石代赭汤。吐后成者,鸡子汤。不曾汗吐下,自成者,百合地黄汤。
卷之上舌上胎(三十九)热也,津液结搏为膜在舌上。
白滑者,邪气初传入里,客于胸中,栀子豉汤主之。
又阳明误下,白胎者,同治。
半表半里者,小柴胡汤主之。
不滑而涩,是结热在里,表里俱热,口大干,舌上干燥,白虎汤加参主之。
黄者热邪入里,可下之。
黑者热极也死。
卷之上舌上胎(三十九)不治证藏结白胎滑者死,其候如结胸,饮食如故,时时下利。
卷之上衄(四十)热在表也,是经络热盛,阳气拥,重迫血妄行,衄乃自解,忌汗。
卷之上衄(四十)不治证衄,头汗出,身无汗,死。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发衄家汗,则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得,不得眠。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汗之,因致衄者,难治,名曰下厥上竭。
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