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经脉耳后起核
李××,女,八岁。患发热,面青、神迷,脉沉,舌润、耳后起核,大如拇指。病已一周。脉症合参,证为阴邪上犯,寒滞太阳经脉。今患儿面青无神,法当扶阳以祛寒。处予麻辛附子汤。处方:
黑附片30克麻绒3克细辛2.5克
此方之效用在于温经散寒。方中附片辛热、扶阳,麻黄、细辛辛温散寒,使客邪外散,耳后之核可消,发热亦当随之而解。
次日复诊,脉仍沉,核微消,发热已退,再处以下方:
黑附片30克桂枝6克炒杭芍9克生香附9克
麦芽15克炙甘草6克烧姜3片大枣3个
此桂枝汤加附片,再加香附、麦芽。方中附片温经散寒,香附、麦芽行滞散结。桂枝汤调和营卫,兼散风寒。
服后,面色唇口均转红润,核已消三分之二,但出现鼻衄,身出红斑。此乃阳气通达之象。继用封髓丹(黄柏10克、砂仁3克,炙甘草6克)三剂调理,诸症全消而愈。
肺结核表邪失解
袁××,男,五岁。原患肺结核未愈,后感风寒,症现发热、畏寒、咳嗽等。住某医院按肺结核治疗未见好转,邀余会诊。查其脉浮紧,舌淡润,苔薄白。脉症合参,此系表证失解,致邪郁肺卫。宜解表调和营卫,使病邪得出,则有转机。用加味桂麻各半汤。处方:
炙麻绒4.5克杏仁6克桂枝6克杭芍9克苏叶4.5克
防风6克独活6克甘草4.5克烧生姜3片大枣5枚
二诊:服一剂,寒热即退,咳嗽亦减。继以健脾补肺,脾肺并治之剂,使土旺金生,可望康复。尤以幼年生机旺盛,若能药证相符,恢复并不困难。处以如下二方:
第一方,参苏饮加减:
沙参9克苏叶3克法夏6克茯苓9克陈皮4.5克
炒枳壳4.5克桔梗4.5克葛根6克川贝母6克甘草3克
第二方,参苓自术散:(改为汤剂)
苏条参9克自术6克茯苓9克扁豆9克莲子9克
淮山药9克苡仁9克砂仁3克陈皮3克桔梗4.5克
甘草3克大枣2枚
上二方交替服,二日服一剂,各服六剂后,饮食增进,精神转佳,面色红润,病体康复。
[按]:《内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此症虽以肺结核为本病,而症见寒热,脉现浮紧,则为表邪之征。本“急则治标,先表后里”之原则,以解表为先。待标病解除,则以培土生金而治本,使饮食增进,抗力增强,其病自愈。病有先后,治分缓急,治本治标,应以当前所现病机为根据。
加味桂麻各半汤,原系平淡之剂,竟能应手取效者,实由于明辨证情,把握标本缓急得宜。中医不以病名为主,而以辨证为中心者,即此义也。
顿咳(百日咳)
戴××,女,六岁。顿咳不止,夜间尤甚,每日发作数十次,病已经月。西医诊断为“百日咳”。剧咳时口鼻出血,甚或手足抽搐。屡经治疗,未见好转。且食欲减退,精神不振。来诊时,症见面白无华,舌苔自燥,脉细数无力。此症久咳不止,阴虚液涸,肺失清肃。伤则金不制木,血失敛藏,故剧咳时手足抽搐,口鼻出血。胃阴既枯,所以食欲渐减以致精神不振。治法当从滋阴养液,肃降肺气入手。方用炮姜甘草汤加味治之。处方:
炮姜炭6克炙甘草6克天冬9克五味子3克
白蜜3匙(分三次兑入)
方中,姜炭味苦,甘草味甘,苦与甘合,则能化阴。阴者,血也。血能润燥,又能濡筋。合以白蜜,则补益脾胃,滋胃阴而降肺逆。五味子酸能敛肺,主咳逆上气。
天冬入肺,以清燥热,又能利痰宁嗽。诸药相合,则为肺胃同治,标本兼顾之方,于阴虚液涸之症颇为相宜。
患者服三剂后,咳嗽次数大减,口鼻已不再出血。但因久咳,不仅阴液亏损,血亦不足。再就原方加北口芪15克、当归9克(即当归补血汤),以补气生血。连服五剂,咳即全止,食欲渐佳而愈。
[按]:百日咳,古称顿咳,是小儿常见的以阵发性咳嗽为主而且病程较长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也是小儿传染病中较为痛苦的疾病之一。由于久咳不止,往往导致阴虚液涸。碑胃伤损。此时的治疗,若纯用滋阴,则有碍胃气,若辛香燥脾,则更伤肺阴。有见于此,故借用《金匮》治肺痿吐涎沫之甘草干姜汤,此方原治“肺中冷”,有温肺复气之功。但在用时,姜改用炮姜炭,则辛温之性大减,苦味大增。与甘草合用则有苦甘化阴之妙。再合以白蜜之润肺燥、补脾胃,济以天冬、五味之益阴敛肺,则于肺胃阴虚、脾胃伤损之症即无妨碍,且有刚柔相济之妙。
此方不仅用治小儿百日咳久咳不止而现阴虚液涸者。亦用于男、妇成人阴虚久咳,干咳无痰,或咳即遗尿等。
第4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