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众中有一童子菩萨(至)若佛听者乃敢发言
案。僧亮曰。迦叶自疑。虽在大众之例。惧非应命之人。故有咨也
佛告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至)断汝所疑令汝欢喜
案。僧亮曰。举佛三号。明无法不知。有问皆能答也
尔时迦叶菩萨(至)及因大众善根威德少发问耳
明骏案。奉旨谦光之辞也
即于佛前说偈问曰
案。僧亮曰。此下第二是问分也。凡有三十四问。有四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第四问修行也。第一段中有四问。初两问果。第三问因。第四问经名字。及流通经德。经体已周。名究竟彼岸也。第二段中。有十六问。从开微密。讫天意树也。此中广说有四重。初一问广果。次从得广大已下。讫四倒。有四问。广流通及依人之义也。次有两问。问作善业。及难见性。以广因也。次有九问。从解满字。讫天意树。广文字功德也。上来二十问。广略再说竟也。第三段中。有十问劝信也。所以劝信者。佛由因得。复言涅槃。而说是常。若不更以事释世所难信。故说十问。以释之也。第一问意。佛若从缘无性。不应独常。下答虽从缘得。然有惑则无常。无惑则常也。第二第三举果劝信。初举外后举内也。第四第五说有大慈。如世父母。慈心所说。不欺众生。第六说涅槃。示现不实也。佛常已下四问。证示现也。何者。佛不食而受食。不病而现卧。故知不灭。而现灭也。次有二问。明现在知常受乐。后世识有余无余。化功已讫。所以应现也。第九证不病。第十明说病说灭。皆是密教也。第四段中有四问。第一问依经修行。即五行也。所以问行者。上说经功德。能治四重五逆。治必须行。行此五行。亦不治自差也。第二释所以差。以转近为差。乃举五人。远近为证也。第三请说行义也。第四问性明性有因果。行有违从。识性则从即师子吼问也。不识性即逆即迦叶问也。次两偈说涅槃。因果[洌-歹+(虍-七+廾)]旷。问所不能尽。所以不问也。宝亮所判与此同。不复烦载。昙济曰。第一有四问。正明经体。长寿因果。结经名字。第二开微密。至观三宝。有十六问。广上果及经名字流通也。第三从三乘若无性说微密。有十问劝信也。第四说微妙诸行。有三问。问因经修行也。第五悉有安乐性。一问辨依经行。行之次第也。第六今欲问诸阴。一问拟以憍陈如答也。案。僧宗曰。此经大要。以常果为宗。前纯陀因施明常。为义则略。迦叶今广设所问。重申前旨。广略二问。何以取别多敝教以明常。今设问答。以取悟。然问答大旨。论因说果。明境辨行。条绪虽多。要不出此也。为问之体。悬取答意。所以义旨相苻。无越经致。就此问中。科节略有四别。第一有十三问。明常住因果。次有十九问。叹经功能。次有一问。明依生行。次有一问。明所照之境。就此四中。各有广略。开则有八。合则成四。其中支别。故以四为其绪耳。案。智秀曰。劝旨已着。时宜问也。机在迦叶。故闻命矣。为问之辞。凡三十有四。以义而分。略为三断。可者。经之旨归。以极果为宗。然果之所由。非因不就。故咨启之端。宜其先也。是故第一从始。讫究竟倒彼岸。有五问。问因果结名字也。典诰之体。略已举矣。将欲化传千载。利益无已。然道不自弘。通之由人是故第二从愿佛开微密。讫太白与彗星。凡十问。问通经之法。及能通之人也。虽复人法二理。显然可别。未辨弘之有益。无以奖锐学人。是故第三从云何未发心。讫最胜无上道。凡十九问。问经之势力也。若通而为论。此之三义。亦足通矣。今从事从义。致有别也。明骏案。判问大体。世有六分三段。第一略。第二广。第三劝信也。略问中有八问。第一问长寿因。第二问长寿果。第三问金刚身果。第四问金刚身因。此四问略辨般若法身。第五问解脱。第六问经力。第七问经名。所以约经名辨经力。以问解脱者。有二义。一者此经以常住为宗。而以无累。为名累故。所以无常常故。所以无累也。二者明近远解脱。皆是经力。近则能灭因中三障。远则能辨果地解脱。是以问言。云何于此经。即是问名问力也。究竟到彼岸。即是问解脱也。下名字品云。闻此经名。生四趣者。无有是处。即是近力也。又云。菩萨住此。则能处示现。即是远力也。举七善以答经名也。降伏一切诸结烦恼。及诸魔性。然后要于大般涅槃。放舍身命。即是答究竟到彼岸也。又云。八味具足。举常恒等句。释解脱体也。何者下文。明解脱中。列此八句。一一广释。灼然可见矣。第八问流通依。如六卷泥洹云。菩萨化众生。说法有几种。而此中阙落若有者。于义实便。若不取彼问者。就此语昧。亦有问流通义也。名字品迦叶问云。当何名此经。云何奉持。其旨显矣。下以四相品答也。第二广问。有十六问。初以一问广果地三德。下文从四相品未有余无余涅槃。讫解脱答此也。次有二问。广流通辨人辨法辨耶。辨正四依品。取正法正人。以为依也。耶正品去耶人耶法。以为魔也。次有四问。广因四谛四倒。二问举解惑以明智。即广缘因也。善业难见性。二问举始终。以明正因也。次有二问。广经名字。即满字之与圣行也。次有七问。广经力也。前未发心等四问。广因地灭三障力也。后船师等三问。广辨果地。万惑斯亡。究竟解脱也。第三有十二问劝信。同僧亮法师所释也
第51章以无常等智,谓之三果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