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本草纲目(五)>菜之二

菜之二

内容:(柔滑类四十一种)

内容:(宋《嘉》)【释名】菠菜(《纲目》)、波斯草(《纲目》)、赤根菜。
慎微曰∶按∶刘禹锡《嘉话录》云∶菠种出自西国。有僧将其子来,云本是颇陵国之种。语讹为波棱耳。
时珍曰∶按∶《唐会要》云∶太宗时尼波罗国献波棱菜,类红蓝,实如蒺藜,火熟之能益食味。即此也。方士隐名为波斯草云。
【集解】时珍曰∶波棱,八月、九月种者,可备冬食;正月、二月种者,可备春蔬。其茎柔脆中空。其叶绿腻柔浓,直出一尖,旁出两尖,似鼓子花叶之状而长大。其根长数寸,大如桔梗而色赤,味更甘美。四月起苔尺许。有雄雌。就茎开碎红花,丛簇不显。雌者结实,有刺,状如蒺藜子。种时须砑开,易浸胀。必过月朔乃生,亦一异也。
菜及根【气味】甘,冷,滑,无毒。
士良曰∶微毒。多食令人脚弱,发腰痛,动冷气。先患腹冷者,必破腹。不与鳝鱼同食,发霍乱。取汁炼霜,制砒、汞,伏雌黄、硫黄。
【主治】利五脏,通肠胃热,解酒毒。服丹石人食之佳(孟诜)。
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时珍)。
【发明】
诜曰∶北人食肉、面,食之即平;南人食鱼、鳖、水米,食之即冷。故多食冷大小肠也。
时珍曰∶按∶张从正《儒门事亲》云∶凡人久病,大便涩滞不通,及痔漏之人,宜常食菠、葵菜之类,滑以养窍,自然通利。
【附方】新一。
消渴引饮,日至一石者∶菠根、鸡内金等分,为末。米饮服一钱,日三。(《经验方》)
蕹菜
内容:(蕹,去声。宋《嘉》)【释名】时珍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
【集解】藏器曰∶蕹菜岭南种之。蔓生,开白花,堪茹。
时珍曰∶蕹菜,今金陵及江夏人多莳之。性宜湿地,畏霜雪。九月藏入土窖中,三、四月取出,壅以粪土,即节节生芽,一本可成一畦也。干柔如蔓而中空,叶似菠及錾头形。
味短,须同猪肉煮,令肉色紫乃佳。段公路《北户录》言其叶如柳者,误矣。按∶嵇含《草木状》云∶蕹菜叶如落葵而小。南人编苇为筏,作小孔,浮水上。种子于水中,则如萍根浮水面。及长成茎叶,皆出于苇筏孔中,随水上下,南方之奇蔬也。则此菜,水、陆皆可生之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解胡蔓草毒(即野葛毒),煮食之。亦生捣服(藏器)。
捣汁和酒服,治产难(时珍。出唐瑶方)。
【发明】藏器曰∶南人先食蕹菜,后食野葛,二物相伏,自然无苦。
取汁滴野葛苗,当时萎死,相杀如此。张华《博物志》云∶魏武帝啖野葛至一尺。应是先食此菜也。

内容:(,音甜。《别录》中品)【校正】并入《嘉》菜。
【释名】菜。
时珍曰∶菜,即也。与甜通,因其味也。之义未详。
【集解】弘景曰∶菜,即今以作蒸者。
恭曰∶菜叶似升麻苗,南人蒸炮食之,大香美。
保升曰∶苗高三、四尺,茎若蒴,有细棱,夏盛冬枯。其茎烧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士良曰∶叶似紫菊而大,花白。
时珍曰∶菜正二月下种,宿根亦自生。其叶青白色,似白菘菜叶而短,茎亦相类,但差小耳。生、熟皆可食,微作土气。四月开细白花。结实状如茱萸
而轻虚,土黄色,内有细子。根白色。
【气味】甘、苦,大寒,滑,无毒。
禹锡曰∶平,微毒。冷气人不可多食,动气。先患腹冷人食之,必破腹。
【主治】时行壮热,解风热毒,捣汁饮之便瘥(《别录》)。
夏月以菜作粥食,解热,止热毒痢。捣烂,敷灸疮,止痛易瘥(苏恭)。
捣汁服,主冷热痢。又止血生肌,及诸禽兽伤,敷之立愈(藏器)。煎汤饮,开胃,通心膈,宜妇人(大明)。补中下气,理脾气,去头风,利五脏(《嘉》)。
根【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通经脉,下气,开胸膈(《正要》)。
子【主治】煮半生,捣汁服,治小儿热(孟诜)。醋浸揩面,去粉滓,润泽有光(藏器)。
【附方】新一。
痔下血∶
子、芸苔子、荆芥子、芫荽子、莴苣子、蔓荆子、萝卜子、葱子等分,以大鲫鱼一个去鳞、肠,装药在内,缝合,入银、石器内,上下用火炼熟,放冷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日二服。
东风菜
内容:(宋《开宝》)【释名】冬风。
志曰∶此菜先春而生,故有东风之号。一作冬风,言得冬气也。
【集解】志曰∶东风菜生岭南平泽。茎高二、三尺,叶似杏叶而长,极浓软,上有细毛,煮食甚美。
时珍曰∶按∶裴渊《广州记》云∶东风菜,花、叶似落妊娠,茎紫。宜肥肉作羹食,香气似马兰,味如酪。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风毒壅热,头痛目眩,肝热眼赤,堪入羹食(《开宝》)。

内容:(《别录》上品)【释名】护生草。
时珍曰∶荠生济泽,故谓之荠。释家取其茎作挑灯杖,可辟蚁、蛾,谓之护生草,云能护众生也。
【集解】
普曰∶荠生野中。
弘景曰∶荠类甚多,此是今人所食者。叶作菹、羹亦佳。《诗》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是也。
时珍曰∶荠有大、小数种。小荠叶花茎扁,味美。其最细小者,名沙荠也。大荠科、叶皆大,而味不及。其茎硬有毛者,名菥
,味不甚佳。并以冬至后生苗,二、三月起茎五、六寸。开细白花,整整如一。结荚如小萍,而有三角。荚内细子,如葶苈子。其子名
(音嵯),四月收之。师旷云∶岁欲甘,甘草先生,荠是也。菥、葶苈皆是荠类。葶苈见草部隰草类。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利肝和中(《别录》)。利五脏。根∶治目痛(大明)。明目益胃(时珍)。根、叶∶烧灰,治赤白痢极效(甄权)。
【附方】旧一,新二。
暴赤眼,痛胀碜涩∶荠菜根杵汁滴之。(《圣惠》)。
眼生翳膜∶荠菜和根、茎、叶洗净,焙干为细末。每夜卧时先洗眼,挑末米许,安两大头。涩痛忍之,久久膜自落也。(《圣济总录》)。
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尿涩∶用甜葶苈(炒)、荠菜根等分,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下。只二、三丸,小便清;十余丸,腹如故。(《三因》)实
普曰∶五月五日采,阴干。
士良曰∶亦名菥子。四月八日收之,良。
周王曰∶饥岁采子,水调成块,煮粥、作饼甚粘滑。
【气味】甘,平,无毒。
权曰∶患气人食之,动冷疾。
诜曰∶不与面同食,令人背闷。服丹石人不可食。
【主治】∶明目,目痛(《别录》)。
青盲不见物,补五脏不足(甄权)。治腹胀(吴普)。去风毒邪气,治壅去翳,解热毒。
久服,视物鲜明(士良)。
花【主治】布席下,辟虫。又辟蚊、蛾(士良)。
阴干研末,枣汤日服二钱,治久痢(大明)。

内容:(音锡觅。《本经》上品)【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大荠(《别录》)、大蕺(《本经》)、马辛。
时珍曰∶诸名不可解。《吴普本草》又云∶一名析目,一名荣目,一名马驹。
【集解】《别录》曰∶菥生咸阳川泽及道旁。四月、五月采,曝干。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是大荠子也。方用甚希少。
保升曰∶似荠叶而细,俗呼为老荠。
恭曰∶《尔雅》云∶菥,大荠也。注云∶似荠,俗呼为老荠。然其味甘而不辛也。
藏器曰∶《本经》菥一名大荠。苏氏引《尔雅》为注。案∶大荠即葶苈,非菥也。
菥大而扁,葶苈细而圆,二物殊别也。
颂曰∶《尔雅》∶葶苈谓之(音典),子、叶皆似芥,一名狗荠。菥,即大荠。大抵二物皆荠类,故人多不能细分,乃尔致疑也。古今眼目方多用之。
时珍曰∶荠与菥一物也,但分大、小二种耳。小者为荠,大者为菥,菥有毛。故其子功用相同,而陈士良之本草,亦谓荠实一名菥也。葶苈与菥同类,但菥
味甘花白,葶苈味苦花黄为异耳。或言菥即甜葶苈,亦通。
苗【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和中益气,利肝明目(时珍)。
菥子【气味】辛,微温,无毒。
恭曰∶甘而不辛。
普曰∶神农、雷公∶辛;李当之∶小温。
之才曰∶得蔓荆实、细辛良。恶干姜、苦参。一云∶苦参为之使。
【主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久服轻身不老(《本经》)。疗心腹腰痛(《别录》)。治肝家积聚,眼目赤肿(甄权)。
【附方】旧一,新一。
眼目热痛,泪出不止∶菥子,捣筛为末。卧时铜簪点少许入目,当有热泪及恶物出,甚佳。
眼中肉∶方同上,夜夜点之。(崔元亮《海上方》)
繁缕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缕(《尔雅》)、(音敖)、缕(郭璞)、滋草(《千金》)、鹅肠菜。
时珍曰∶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俗呼鹅儿肠菜,象形也。易于滋长,故曰滋草。《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
【集解】《别录》曰∶繁缕,五月五日日中采,干用。
恭曰∶此即是鸡肠也。多生湿地坑渠之侧。流俗通谓鸡肠,雅士总名繁缕。
诜曰∶繁缕即藤也。又恐白软草是。
保升曰∶叶青花白,采苗入药。
颂曰∶即鸡肠也。南中多有之,生于田野间。近汴下湿地亦或有之。叶似荇菜而小。夏秋间生小白黄花。其茎梗作蔓,断之有丝缕。又细而中空,似鸡肠,因得此名。《本草》繁缕、鸡肠作两条,苏恭以为一物。谨按∶郭璞注《尔雅》云∶
缕一名鸡肠草,实一物也。今南北所生,或肥瘠不同,故人疑为二物。而葛洪《肘后方》治卒淋云∶用鸡肠及繁缕。
如此又似是二物。其用大概主血,故人宜食之。
时珍曰∶繁缕即鹅肠,非鸡肠也。下湿地极多。正月生苗,叶大如指头。细茎引蔓,断之中空,有一缕如丝。作蔬甘脆。三月以后渐老。开细瓣白花。结小实大如稗粒,中有细子如葶苈子。吴瑞《本草》谓黄花者为繁缕,白花者为鸡肠,亦不然。二物盖相似。但鹅肠味甘,茎空有缕,花白色;鸡肠味微苦,咀之涎滑,茎中无缕,色微紫,花亦紫色,以此为别。
【气味】酸,平,无毒。权曰∶苦。时珍曰∶甘,微咸。诜曰∶温。思邈曰∶黄帝云∶合鳝食,发消渴,令人多忘。
【主治】积年恶疮、痔不愈(《别录》)。破血,下乳汁,产妇宜食之。产后腹有块痛,以酒炒绞汁温服。又曝干为末,醋糊和丸,空腹服五十丸,取下恶血(藏器)。
【发明】弘景曰∶此菜五月五日采,曝干,烧作屑,疗杂疮有效。亦杂百草服之,不止此一种也。
诜曰∶治恶疮有神效之功,捣汁涂之。作菜食,益人。须五月五日者乃验。
又曰∶能去恶血。不可久食,恐血尽。
【附方】旧二,新二。
食治乌髭∶繁缕为齑,久久食之,能乌髭发。(《圣惠方》)。
小便卒淋∶繁缕草满两手,水煮,常常饮之。(《范汪东阳方》)。
产妇有块作痛∶繁缕方见上。
丈夫阴疮,茎及头溃烂,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五日繁缕烧焦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研作饼,贴之。干即易。禁酒、面、五辛及热食等物。
甚效。(《扁鹊方》)
鸡肠草
内容:(《别录》下品)【校正】原在草部,《唐本》移入此。
【集解】弘景曰∶人家园庭亦有此草。小儿取,汁以捋蜘蛛网,至粘,可掇蝉。
恭曰∶此即繁缕也,剩出此条。
时珍曰∶鸡肠生下湿地。二月生苗,叶似鹅肠而色微深。茎带紫,中不空,无缕。四月有小茎开五出小紫花。结小实,中有细子。其苗作蔬,不如鹅肠。故《别录》列繁缕于菜部,而列此于草部,以此故也。苏恭不识,疑为一物,误矣。生嚼涎滑,故可掇蝉。鹅肠生嚼无涎,亦自可辨。郑樵《通志》谓鸡肠似蓼而小,其味小辛,非繁缕者,得之。又石胡荽亦名鸡肠草,与此不同。
【气味】微辛、苦,平,无毒。权曰∶苦。之才曰∶微寒。
【主治】毒肿,止小便利(《别录》)。疗蠼
溺疮(弘景)。主遗溺,洗手足伤水烂(甄权)。五月五日作灰和盐,疗一切疮及风丹遍身痒痛;亦可捣封,日五六易之。作菜食,益人,去脂膏毒瓦斯。又烧敷疳。取汁和蜜服,疗小儿赤白痢,甚良(孟诜)。研末或烧灰,揩齿,去宣露(苏颂)。
【附方】旧四,新五。
止小便利∶鸡肠草一斤,于豆豉汁中煮,和米作羹及粥,频食之。(《食医心镜》)。
小儿下痢赤白∶鸡肠草捣汁一合,和蜜服,甚良。(孟诜《食疗》)。
气淋胀痛∶鸡肠草三两,石苇(去毛)一两。每用三钱,水一盏,煎服。(《圣济总录》)。
风热牙痛,浮肿发歇,元脏气虚,小儿疳蚀∶鸡肠草、旱莲草、细辛等分,为末。每日擦三次。名祛痛散。(《普济方》)。
发背欲死∶鸡肠草捣敷之。(《肘后方》)。
反花恶疮∶鸡肠草研汁拂之。或为末,猪脂调搽,极效。(《医林正宗》)。
一切头疮∶鸡肠草烧灰,和盐敷之。(孟诜《食疗》)。
漆疮瘙痒∶鸡肠草捣涂之。(《肘后方》)。
射工中人成疮者∶以鸡肠草捣涂之,经日即愈。(卢氏方)
苜蓿
内容:(《别录》上品)【释名】木粟(《纲目》)、光风草。
时珍曰∶苜蓿,郭璞作牧宿。谓其宿根自生,可饲牧牛马也。又罗愿《尔雅翼》作木粟,言其米可炊饭也。葛洪《西京杂记》云∶乐游苑多苜蓿。风在其间,常萧萧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怀风,又名光风。茂陵人谓之连枝草。《金光明经》谓之塞鼻力迦。
【集解】弘景曰∶长安中乃有苜蓿园。北人甚重之。江南不甚食之,以无味故也。外国复有苜蓿草,以疗目,非此类也。
诜曰∶彼处人采其根作土黄也。
宗曰∶陕西甚多,用饲牛马,嫩时人兼食之。有宿根,刈讫复生。
时珍曰∶《杂记》言∶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陕、陇人亦有种者,年年自生。刈苗作蔬,一年可三刈。二月生苗,一科数十茎,茎颇似灰。一枝三叶,叶似决明叶,而小如指顶,绿色碧艳。入夏及秋,开细黄花。结小荚圆扁,旋转有刺,数荚累累,老则黑色。内有米如
米,可为饭,亦可酿酒。罗愿以此为鹤顶草,误矣。
鹤顶,乃红心灰也。
【气味】苦,平,涩,无毒。
宗曰∶微甘、淡。诜曰∶凉。少食好。多食令冷气入筋中,即瘦人。
李鹏飞曰∶同蜜食,令人下利。
【主治】安中利人,可久食(《别录》)。
利五脏,轻身健人,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热毒,煮和酱食,亦可作羹(孟诜)。
利大小肠(宗)。干食益人(苏颂)。
根【气味】寒,无毒。
【主治】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捣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苏恭)。
捣汁煎饮,治沙石淋痛(时珍)。

内容:(《本经》上品)【释名】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苋之茎叶,皆高硕而易见,故其字从见,指事也。
【集解】《别录》曰∶苋实,一名莫实,细苋亦同。生淮阳川泽及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
李当之曰∶苋实即苋菜也。
弘景曰∶苋实当是白苋。所以云细苋亦同,叶如蓝也。细苋即是糠苋,食之乃胜,而并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采。又有赤苋,茎纯紫,不堪食。马苋别一种,布地生,实至微细,俗呼马齿苋,恐非苋实也。
恭曰∶赤苋,一名蒉(音匮)。《经》言苋实一名莫实,疑莫字误矣。
保升曰∶苋凡六种∶赤苋、白苋、人苋、紫苋、五色苋、马苋也。惟人、白二苋,实可入药用。赤苋味辛,别有功用。
颂曰∶人苋、白苋俱大寒,亦谓之糠苋,又谓之胡苋,或谓之细苋,其实一也。但大者为白苋,小者为人苋耳。其子霜后方熟,细而色黑。紫苋茎叶通紫,吴人用染爪者,诸苋中惟此无毒,不寒。赤苋亦谓之花苋,茎叶深赤,根茎亦可糟藏,食之甚美,味辛。五色苋今亦稀有。细苋俗谓之野苋,猪好食之,又名猪苋。
时珍曰∶苋并三月撒种。六月以后不堪食。老则抽茎如人长,开细花成穗。穗中细子,扁而光黑,与青葙子、鸡冠子无别,九月收之。细苋即野苋也,北人呼为糠苋,柔茎细叶,生即结子,味比家苋更胜。俗呼青葙苗为鸡冠苋,亦可食。见草部。
菜【气味】甘,冷利,无毒。恭曰∶赤苋∶辛,寒。
鼎曰∶苋动气,令人烦闷,冷中损腹。不可与鳖同食,生鳖症。又取鳖肉如豆大,以苋菜封裹置土坑内,以土盖之,一宿尽变成小鳖也。
机曰∶此说屡试不验。
【主治】白苋∶补气除热,通九窍(孟诜)。赤苋∶主赤痢,射工、沙虱(苏恭)。紫苋∶杀虫毒,治气痢(藏器)。六苋∶并利大小肠,治初痢,滑胎(时珍)。
【发明】弘景曰∶人苋、细苋并冷利。赤苋疗赤下而不堪食。方用苋菜甚稀,断谷方中时用之。
颂曰∶赤苋微寒,故主血痢;紫苋不寒,比诸苋无毒,故主气痢。
诜曰∶五月五日收苋菜,和马齿苋为细末,等分,与妊娠人常服,令易产也。
震亨曰∶红苋入血分善走,故与马苋同服,能下胎。或煮食之,令人易产。
【附方】旧二,新五。
产后下痢,赤白者∶用紫苋菜一握切煮汁,入粳米三合,煮粥,食之立瘥也。(《寿亲养老书》)。
小儿紧唇∶赤苋,捣汁洗之,良。(《圣惠》)。
漆疮搔痒∶苋菜,煎汤洗之。
蜈蚣螫伤∶取灰苋叶擦之,即止。(谈野翁方)。
蜂虿螫伤∶野苋擦之。
诸蛇螫人∶紫苋,捣汁饮一升,以滓涂之。(《集验方》)。
射工中人,状如伤寒,寒热,发疮偏在一处,有异于常者。取赤苋合茎、叶捣汁饮一升,日再服之。(《集验方》)。
苋实【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青盲,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热。久服益气力,不饥轻身(《本经》)。治白翳,杀蛔虫(《别录》)。益精(大明)。肝风客热,翳目黑花(时珍)。
【发明】时珍曰∶苋实与青葙子同类异种,故其治目之功亦仿佛也。【附方】新一。利大小便∶苋实为末半两,分二服,新汲水下。(《圣惠》)。
根【主治】阴下冷痛,入腹则肿满杀人,捣烂敷之(时珍)。【附方】新一。
牙痛∶苋根晒干,烧存性为末,揩之。再以红灯笼草根煎汤漱之。(孙氏《集效方》)。
马齿苋
内容:(《蜀本草》)【释名】马苋(《别录》)、五行草(《图经》)、五方草(《纲目》)、长命菜(同上)、九头狮子草。时珍曰∶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俗呼大叶者为
耳草,小叶者为鼠齿苋,又名九头狮子草。其性耐久难燥,故有长命之称。《宝藏论》及《八草灵变篇》
并名马齿龙芽,又名五方草,亦五行之义。颂曰∶马齿苋虽名苋类,而苗、叶与苋都不相似。
一名五行草,以其叶青、梗赤、花黄、根白、子黑也。藏器曰∶《别录》以马齿与苋同类。
二物既殊,今从别品。
【集解】
弘景曰∶马苋与苋别是一种,布地生,实至微细,俗呼马齿苋,亦可食,小酸。
保升曰∶此有二种∶叶大者不堪用;叶小者节叶间有水银,每十斤有八两至十两已来。
然至难燥,当以槐木捶碎,向日东作架晒之,三、两日即干如隔年矣。入药须去茎,其茎无效。
曰∶凡使勿用大叶者,不是马齿苋,亦无水银。
时珍曰∶马齿苋,处处园野生之。柔茎布地,细叶对生。六、七月开细花,结小尖实,实中细子如葶苈子状。人多采苗煮晒为蔬。方士采取,伏砒结汞,煮丹砂,伏硫黄,死雄制雌,别有法度。一种水马齿,生水中,形状相类,亦可
食。
见王西楼野《菜谱》。
菜【气味】酸,寒,无毒。恭曰∶辛,温。
宗曰∶人多食之,然性寒滑。
【主治】诸肿疣目,捣揩之。破癖,止消渴(藏器)。
能肥肠,令人不思食。治女人赤白下(苏颂)。饮汁,治反胃诸淋,金疮流血,破血癖症瘕,小儿尤良。用汁治紧唇面
,解马汗、射工毒,涂之瘥(苏恭)。治自尸脚阴肿(保升)。作膏,涂湿癣、白秃、杖疮。又主三十六种风。煮粥,止痢及疳痢,治腹痛(孟诜)。
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生捣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和梳垢,封疔肿。又烧灰和陈醋滓,先灸后封之,即根出(《开宝》)。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时珍)。
【发明】时珍曰∶马齿苋所主诸病,皆只取其散血消肿之功也。
颂曰∶多年恶疮,百方不瘥,或痛不已者。并捣烂马齿敷上,不过三、两遍。此方出于武元衡相国。武在西川,自苦胫疮
痒不可堪,百医无效。及到京,有厅吏上此方,用之便瘥也。李绛记其事于《兵部手集》。
【附方】旧十六,新二十三。
三十六风结疮∶马齿苋一石。水二石,煮取汁,入蜜蜡三两,重煎成膏。涂之。(《食疗》)。
诸气不调∶马齿苋煮粥,食之。(《食医心镜》)。
禳解疫气∶六月六日,采马齿苋晒干。元旦煮熟,同盐、醋食之,可解疫疠气。(唐瑶《经验方》)。
筋骨疼痛,不拘风湿气、杨梅疮及女人月家病,先用此药止疼,然后调理∶干马齿苋一斤(湿马齿苋二斤),五加皮半斤,苍术四两,舂碎,以水煎汤洗澡。急用葱、姜擂烂,冲热汤三碗,服之。暖处取汗,立时痛止也。(《海上名方》)。
香港脚浮肿∶心腹胀满,小便涩少。马齿草和少粳米,酱汁煮食之。(《食医心镜》)。
男女疟疾∶马齿苋捣,扎手寸口,男左女右。
产后虚汗∶马齿苋(研汁)三合,服。如无,以干者煮汁。(《妇人良方》)。
产后血痢,小便不通,脐腹痛∶生马齿苋菜(杵汁)三合,煎沸入蜜一合,和服。(《产宝》)。
小儿血痢∶方同上。(《心镜》)。
肛门肿痛∶马齿苋叶、三叶酸草等分,煎汤熏洗,一日二次,有效。(《濒湖方》)。
痔疮初起∶马齿苋不拘鲜干,煮熟急食之。以汤熏洗。一月内外,其孔闭,即愈矣。(《杨氏经验方》)。
赤白带下,不问老、稚、孕妇悉可服∶取马齿苋(捣绞汁)三大合,和鸡子白二枚。先温令热,乃下苋汁,微温顿饮之。不过再作即愈。(崔云亮《海上方》)小便热淋∶马齿苋汁服之。(《圣惠方》)阴肿痛极∶马齿苋,捣敷之,良。(《永类钤方》)中蛊欲死∶马齿苋,捣汁一升饮,并敷之。日四、五次。(《寿域》)腹中白虫∶马齿苋水煮一碗,和盐、醋空腹食之。少顷白虫尽出也。(孟诜《食疗》)紧唇面
∶马齿苋煎汤日洗之。(《圣惠方》)目中息肉,淫肤、赤白膜∶马齿苋一大握洗净,和芒硝末少许,绵裹安上。频易之。(《龙木论》)风齿肿痛∶马齿苋一把,嚼汁渍之。即日肿消。(《本事方》)漏耳诸疮,治耳内外恶疮,及头疮、肥疮、
疮。黄马散∶用黄柏半两,干马齿苋一两,为末。敷之。(《圣惠》)项上
疮《外台》∶用马苋阴干烧研,腊猪脂和,以暖泔洗拭,敷之。《简便》∶治瘰未破。马齿苋同靛花捣掺,日三次。
腋下狐臭∶马齿苋杵,以蜜和作团,纸裹泥固半寸浓,日干,烧过研末。每以少许和蜜作饼,先以生布揩之,以药夹胁下,令极痛,久忍,然后以手巾勒两臂。日用一次,以瘥为度。(《千金方》)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脐即损人。马苋捣涂,日二。(《广利方》)小儿脐疮,久不瘥者∶马齿菜烧研敷之。(《千金》)豌豆
疮∶马齿苋,烧研敷之,须臾根逐药出。不出更敷。(《肘后》)疔疮肿毒∶马齿莱二分,锻石三分,为末,鸡子白和,敷之。
反花恶疮∶马齿苋一斤。烧研,猪脂和敷。圣惠蛀脚疮∶干马齿苋研末,蜜调敷上。
一宿其虫自出,神效。(《海上方》)足趾甲疽,肿烂者∶屋上马齿苋、昆仑青木香、印成盐,等分和匀,烧存性,入光明朱砂少许,敷之。(《外台秘要》)。
疮久不瘥积年者∶马齿苋捣烂封之。取汁煎稠敷亦可。(《千金》)。
马咬人疮,毒入心者∶马齿苋煮,并汤食之(《圣惠》)。
射工溪毒∶马齿苋,捣汁一升服,以滓敷之,日四、五次良。(崔元亮《海上方》)。
毛虫螫人,赤痛不止∶马齿苋捣熟封之,妙。(《灵苑方》)。
蜂虿螫人∶方同上。(张文仲方)。
蜈蚣咬伤∶马苋汁涂之。(《肘后》)。
小儿白秃∶马齿苋,煎膏涂之。或烧灰,猪脂和涂。(《圣惠方》)。
身面瘢痕∶马齿苋汤日洗二次。(《圣惠方》)杂物眯目不出∶用东墙上马齿苋,烧灰研细,点少许于头,即出也。(《圣惠方》)。
子【主治】明目,《仙经》用之(《开宝》)。延年益寿(孟诜)。青盲白翳,除邪气,利大小肠,去寒热。以一升捣末,每以一匙用葱、豉煮粥食。或着米糁、五味作羹食(《心镜》)。
【附方】新一。
目中出泪,或出脓∶用马齿苋子、人苋子各半两为末,绵裹铜器中蒸熟,熨大头脓水出处。每熨以五十度为率,久久自绝。(《圣惠》)。
苦菜
内容:(《本经》上品)【校正】并入《嘉》苦苣、苦。
【释名】荼(音荼。《本经》)、苦苣(《嘉》)、苦(《纲目》)、游冬(《别录》)、褊苣(《日用》)、老鹳菜(《救荒》)、天香菜。
时珍曰∶苦荼以味名也。经历冬春,故曰游冬。许氏《说文》∶苣作KT。吴人呼为苦,其义未详。《嘉本草》言∶岭南、吴人植苣供馔名苦苣,而又重出苦苣及苦条。
今并并之。
【集解】《别录》曰∶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阴干。
《桐君药录》曰∶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从叶出,茎直花黄。八月实黑,实落根复生,冬不枯。
恭曰∶《尔雅》云∶荼,苦菜也。《易通卦验玄图》云∶苦菜生于寒秋,经冬历春,得夏乃成。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所在有之。其说与桐君略同。
苦,俗亦名苦菜,非此荼也。保升曰∶春花夏实,至秋复生花而不实,经冬不凋。
宗曰∶此《月令》四月小满节后苦菜秀者是也。四方皆有,在北道者则冬方凋,生南方者冬夏常青。叶如苦苣而狭,绿色差淡。折之白乳汁出,味苦。花似野菊,春夏秋皆旋开。
时珍曰∶苦菜即苦也,家栽者呼为苦苣,实一物也。春初生苗,有赤茎、白茎二种。
其茎中空而脆,折之有白汁。胼叶似花萝卜菜叶而色绿带碧,上叶抱茎,梢叶似鹳嘴,每叶分叉,撺挺如穿叶状。开黄花,如初绽野菊。一花结子一丛,如茼蒿子及鹤虱子,花罢则收敛,子上有白毛茸茸,随风飘扬,落处即生。
士良曰∶蚕蛾出时不可折取,令蛾子青烂。蚕妇亦忌食之。然野苣若五、六回拗后,味反甘滑,胜于家苦也。
【正误】弘景曰∶苦菜疑即茗也。茗一名荼,凌冬不凋,作饮能令人不眠。
恭曰∶《诗》云∶谁谓荼苦,即苦菜异名也。陶氏谓荼为茗,茗乃木类。按∶《尔雅·释草》云∶荼,苦菜也。音途。《释木》云∶
,苦荼也。音迟遐切。二物全别,不得比例,陶说误矣。
菜【气味】苦,寒,无毒。
张机曰∶野苣不可共蜜食,令人作内痔。
时珍曰∶脾胃虚寒人,不可食。
【主治】五脏邪气,厌(延叶反,伏也)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本经》)。肠
渴热,中疾恶疮。久服耐饥寒,高气不老(《别录》)。调十二经脉,霍乱后胃气烦逆。久服强力,虽冷甚益人(《嘉
》)。捣汁饮,除面目及舌下黄。其白汁,涂疔肿,拔根。滴痈上,立溃(藏器)。点瘊子,自落(《衍义》)。敷蛇咬(大明)。明目,主诸痢(汪机)。血淋痔(时珍)。
【发明】宗曰∶苦苣捣汁敷疔疮,殊验。青苗阴干,以备冬月为末,水调敷之。
时珍曰∶按∶《洞天保生录》云∶夏三月宜食苦
,能益心和血通气也。又陆文量《菽园杂记》云∶凡病痔者,宜用苦苣菜,或鲜或干,煮至熟烂,连汤置器中,横安一板坐之,先熏后洗,冷即止。日洗数次,屡用有效。
【附方】新六。
血淋尿血∶苦菜一把,酒、水各半,煎服。(《资生经》)。
血脉不调∶苦菜晒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下。(《卫生易简方》)。
喉痹肿痛∶野苦捣汁半盏,灯心以汤浸,捻汁半盏,和匀服。(《普济方》)。
对口恶疮∶野苦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和酒服,以渣敷,一、二次即愈。(唐瑶《经验方》)。
中沙虱毒,沙虱在水中,人澡浴则着人身,钻入皮里。初得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粟,摩之痛如刺,三日后寒热发疮毒,若入骨杀人,岭南多此∶即以茅叶刮去,以苦菜汁涂之,佳。(《肘后方》)。
壶蜂叮螫∶苦汁涂之,良。(《摘玄方》)根【主治】赤白痢及骨蒸,并煮服之(《嘉》)。
治血淋,利小便(时珍)。
花、子【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去中热,安心神(宗)。黄胆疾,连花、子研细二钱,水煎服,日二次,良(汪颖)。
白苣
内容:(宋《嘉》)【释名】石苣(《纲目》)、生菜。
时珍云∶白苣、苦苣、莴苣俱不可煮烹,皆宜生
去汁,盐、醋拌食,通可曰生菜,而白苣稍美,故独得专称也。王氏《农书》谓之石苣。陆玑《诗疏》云∶青州谓之芑。可生食,亦可蒸为茹。
【集解】藏器云∶白苣似莴苣,叶有白毛。
时珍曰∶处处有之。似莴苣而叶色白,折之有白汁。正二月下种。四月开黄花如苦
,结子亦同。八月、十月可再种。故谚云∶生菜不离园。按∶《事类合璧》云∶苣有数种∶色白者为白苣,色紫者为紫苣,味苦者为苦苣。
菜【气味】苦,寒,无毒。
炳曰∶平。患冷气人食之即腹冷,亦不至苦损人。产后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肠痛。
思邈曰∶不可共酪食,生虫。
【主治】补筋骨,利五脏,开胸膈壅气,通经脉,止脾气,令人齿白,聪明少睡,可煮食之(孟诜)。解热毒、酒毒,止消渴,利大小肠(宁原)。
【附方】旧一。
鱼脐疮,其头白似肿,痛不可忍∶先以针刺破头及四畔,以白苣取汁滴孔中,良。(《外台秘要》)
莴苣
内容:(《食疗》)【释名】莴菜、千金菜。
时珍曰∶按∶彭乘《墨客挥犀》云∶莴菜自国来,故名。
【集解】藏器曰∶莴苣有白者、紫者。紫者入烧炼药用。
时珍曰∶莴苣,正二月下种,最宜肥地。叶似白苣而尖,色稍青,折之有白汁粘手。四月抽苔,高三、四尺。剥皮生食,味如胡瓜。糟食亦良。江东人盐晒压实,以备方物,谓之莴笋也。花、子并与白苣同。
菜【气味】苦,冷,微毒。
李鹏飞曰∶久食昏人目。患冷人不宜食。
时珍曰∶按∶彭乘云∶莴苣有毒,百虫不敢近。蛇虺触之,则目暝不见物。人中其毒,以姜汁解之。
藏器曰∶紫莴苣有毒,入烧炼药用。
《丹房镜源》曰∶莴苣用硫黄种,结砂子,制朱砂。又曰∶紫色莴苣和土作器,火如铜也。
【主治】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功同白苣(藏器)。
利气,坚筋骨,去口气,白齿牙,明眼目(宁原)。通乳汁,利小便,杀虫、蛇毒(时珍)。
【附方】旧一,新五。
乳汁不通∶莴苣菜煎酒服。(《海上方》)。
小便不通∶莴苣菜,捣敷脐上即通。(《卫生易简方》)。
小便尿血∶同上方,甚效。(杨氏方)。
沙虱水毒∶莴苣菜捣汁涂之,良。(《肘后方》)。
蚰蜒入耳∶莴苣叶(干者)一分,雄黄一分,为末,糊丸枣核大。蘸生油塞耳中,引出。
(《圣惠方》)。
百虫入耳∶莴苣捣汁滴入,自出也。(《圣济总录》)。
子入药炒用。
【主治】下乳汁,通小便,治阴肿、痔漏下血、伤损作痛(时珍)。
【附方】旧一,新六。
乳汁不行∶莴苣子三十枚,研细酒服。又方∶莴苣子一合,生甘草三钱,糯米、粳米各半合,煮粥频食之。
小便不通∶莴苣子捣饼,贴脐中,即通。(《海上仙方》)。
肾黄如金∶莴苣子一合。细研。水一盏,煎五分服。(《外台秘要》)。
阴囊肿∶莴苣子一合捣末,水一盏,煎五沸,温服。
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热酒下。(《玉机微义》)。
髭发不生,疖疮疤上不生髭发∶先以竹刀刮损,以莴苣子拗猢狲姜末,频擦之。(《摘玄方》)。
水苦
内容:(宋《图经》)【校正】自外类移入此。
【释名】谢婆菜(《图经》)、半边山。
【集解】颂曰∶水苦生宜州溪涧侧。叶似苦,浓而光泽。根似白术而软。二、八、九月采其根食之。
根【气味】微苦、辛,寒,无毒。
【主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及项上风,以酒磨服(苏颂)。
翻白草
内容:(《救荒》)【释名】鸡腿根(《救荒》)、天藕(《野菜谱》)。
时珍曰∶翻白,以叶之形名;鸡腿、天藕,以根之味名也。楚人谓之湖鸡腿,淮人谓之天藕。
【集解】周定王曰∶翻白草高七、八寸。叶硬而浓,有锯齿,背白,似地榆而细长。开黄花。根如指大,长三寸许,皮赤肉白,两头尖峭。生食、煮熟皆宜。
时珍曰∶鸡腿儿生近泽田地,高不盈尺。春生弱茎,一茎三叶,尖长而浓,有皱纹锯齿,面青背白。四月开小黄花。结子如胡荽子,中有细子。其根状如小白术头,剥去赤皮,其内白色如鸡肉,食之有粉。小儿生食之,荒年人掘以和饭食。
根【气味】甘、微苦,平,无毒。
【主治】吐血下血崩中,疟疾痈疮(时珍)。
【附方】新七。
崩中下血∶用湖鸡腿根一两捣碎,酒二盏,煎一盏服。(《濒湖集简方》)。
吐血不止∶翻白草,每用五七科咀,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
疟疾寒热∶翻白草根五七个,煎酒服之。
无名肿毒∶方同上。
丁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浑身疥癞∶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每用一握,煎水洗之。
疮溃烂∶端午日午时采翻白草,洗收。每用一握,煎汤盆盛,围住熏洗,效。(刘松石《保寿堂方》)。
仙人杖草
内容:(《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仙人杖生剑南平泽。叶似苦苣,丛生。陈子昂《观玉篇·序》云∶予从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次于张掖。河洲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予家世代服食者,昔常饵之。因为乔公言其功,同族王仲烈甘心食之。人或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乃讥予。因作《观玉篇》焉。
颂曰∶仙人杖有三物同名∶一种是菜类,一种是枯死竹笋之色黑者,枸杞一名仙人杖是也。此仙人杖乃作菜茹者,白棘木类,何因相似?或曰∶乔公所谓白棘乃枸棘,是枸杞之有针者。《本经》枸棘无白棘之名,又其味苦,此菜味甘。乃知草木之类,多而难识,使人惑疑似之言,以真为伪,宜乎子昂论着之详也。
时珍曰∶别有仙人草,生阶除间,高二、三寸。又有仙人掌草,生于石壁上。皆与此名同物异,不可不审。并见石草类。
【气味】甘,小温,无毒。
【主治】作茹食,去痰癖,除风冷(大明)。久服长生,坚筋骨,令人不老(藏器)。
蒲公英
内容:(《唐本草》)【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
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苏颂《图经》作仆公罂,《庚辛玉册》作鹁鸪英。俗呼蒲公丁,又呼黄花地丁。淮人谓之白鼓钉,蜀人谓之耳瘢草,关中谓之狗乳草。按∶《土宿本草》云∶金簪草一名地丁,花如金簪头,独脚如丁,故以名之。
【集解】保升曰∶蒲公英草生平泽田园中。茎、叶似苦苣,断之有白汁。堪生啖。花如单菊而大。四月、五月采之。
颂曰∶处处有之。春初生苗,叶如苦苣,有细刺。中心抽一茎,茎端出一花,色黄如金钱。俗讹为仆公罂是也。
宗曰∶即今地丁也。四时常有花,花罢飞絮,絮中有子,落处即生。所以庭院间皆有者,因风而来。
时珍曰∶地丁,江之南北颇多,他处亦有之,岭南绝无。小科布地,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庚辛玉册》云∶地丁叶似小莴苣,花似大旋
,一茎耸上三、四寸,断之有白汁。二月采花,三月采根。可制汞,伏三黄。有紫花者,名大丁草,出太行、王屋诸山。陈州亦有,名烧金草。能
朱砂。一种相类而无花者,名地胆草,亦可伏三黄、砒霜。
苗【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妇人乳痈肿,水煮汁饮及封之,立消(恭)。
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珍)。
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颂)。
【发明】杲曰∶蒲公英苦寒,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本经必用之。
震亨曰∶此草属土,开黄花,味甘。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经。化热毒,消肿核,有奇功。同忍冬藤煎汤。入少酒佐服,治乳痈,服罢欲睡,是其功也。睡觉微汗,病即安矣。颂曰∶治恶刺方,出孙思邈《千金方》。其序云∶邈以贞观五年七月十五日夜,以左手中指背触着庭木,至晓遂患痛不可忍。经十日,痛日深,疮日高硕,色如熟小豆色。常闻长者论有此方,遂用治之。手下则愈,痛亦除,疮亦即瘥,未十日而平复如故。杨炎《南行方》亦着其效云。
时珍曰∶萨谦斋《瑞竹堂方》,有擦牙乌须发还少丹,甚言此草之功,盖取其能通肾也。故东垣李氏言其为少阴本经必用之药,而着本草者不知此义。
【附方】新五。
还少丹,昔日越王曾遇异人得此方,极能固齿牙,壮筋骨,生肾水。凡年未及八十者,服之须发返黑,齿落更生。年少服之,至老不衰。得遇此者,宿有仙缘,当珍重之,不可轻泄∶用蒲公英一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罂,生平泽中,三、四月甚有之,秋后亦有放花者,连根带叶取一斤洗净,勿令见天日),晾干,入斗子。解盐一两,香附子五钱,二味为细末,入蒲公草内淹一宿,分为二十团,用皮纸三、四层裹扎定,用六一泥(即蚯蚓粪)如法固济,入灶内焙干,乃以武火
通红为度,冷定取出,去泥为末。早晚擦牙漱之,吐、咽任便,久久方效。(《瑞竹堂方》)。
乳痈红肿∶蒲公英一两,忍冬藤二两。捣烂,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睡觉病即去矣。
(《积德堂方》)。
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即黄花地丁也。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多年恶疮∶蒲公英捣烂贴。(《救急方》)。
蛇螫肿痛∶方同上。
黄瓜菜
内容:(《食物》)【释名】黄花菜。
时珍曰∶其花黄,其气如瓜,故名。
【集解】颖曰∶黄瓜菜野生田泽。形似油菜,但味少苦。取为羹茹,甚香美。
时珍曰∶此菜二月生苗,田野遍有,小科如荠。三、四、五月开黄花,花与茎、叶并同地丁,但差小耳。一科数花,结细子,不似地丁之花成絮也。野人茹之,亦采以饲鹅儿。
【气味】甘、微苦,微寒,无毒。
【主治】通结气,利肠胃(汪颖)。
生瓜菜
内容:(宋《图经》)【释名】其味作生瓜气,故以为名。
【集解】颂曰∶生瓜菜生资州平田阴畦间。春生苗,长三、四寸,作丛生。叶青而圆,似白苋菜。夏开紫白花,结细实,黑色。
【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走注攻头面四肢,及阳毒伤寒,壮热头痛,心神烦躁,利胸膈,捣汁饮之。又生捣贴肿(苏颂)。
落葵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葵(《尔雅》)、藤葵(《食鉴》)、藤菜(《纲目》)、天葵(《别录》)、繁露(同)、御菜(俗)、胭脂菜。
志曰∶落葵,一名藤葵,俗呼为胡胭脂。
时珍曰∶落葵叶冷滑如葵,故得葵名。释家呼为御菜,亦曰藤儿菜。《尔雅》云∶葵,繁露也。一名承露。其叶最能承露,其子垂垂亦如缀露,故得露名。
而、落二字相似,疑落字乃字之讹也。案∶《考工记》云∶大圭,终葵首也。注云∶齐人谓椎曰终葵。圭首六寸为椎。然则此菜亦以其叶似椎头而名之乎?
【集解】弘景曰∶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种之。叶惟可食,冷滑。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敷面为假色,少入药用。
保升曰∶蔓生,叶圆,浓如杏叶。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
时珍曰∶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浓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累累结实,大如五味子,熟则紫黑色。揉取汁,红如胭脂,女人饰面、点唇及染布物,谓之胡胭脂,亦曰染绛子,但久则色易变耳。
叶【气味】酸,寒,滑,无毒。
时珍曰∶甘、微酸,冷滑。脾冷人不可食。
弘景曰∶曾为狗啮者,食之终身不瘥。
【主治】滑中,散热(《别录》)。利大小肠(时珍)。
子【主治】悦泽人面(《别录》)。可作面脂(苏颂)。诜曰∶取子蒸过,烈日中曝干,去皮,取仁细研,和白蜜涂面,鲜华立见)。

内容:(音戢。《别录》下品)【释名】菹菜(恭)、鱼腥草。
时珍曰∶蕺字,段公路《北户录》作蕊,音戢。秦人谓之菹子。菹、蕺音相近也。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集解】恭曰∶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关中谓之菹菜。
保升曰∶茎、叶俱紫,赤英,有臭气。
时珍曰∶案∶赵叔文《医方》云∶鱼腥草即紫蕺。叶似荇,其状三角,一边红,一边青。
可以养猪。又有五蕺(即五毒草),花、叶相似,但根似狗脊。
见草部。
叶【气味】辛,微温,有小毒。
《别录》曰∶多食,令人气喘。
弘景曰∶俗传食蕺不利人脚,恐由闭气故也。今小儿食之,便觉脚痛。
诜曰∶小儿食之,三岁不行。久食,发虚弱,损阳气,消精髓。
思邈曰∶素有香港脚人食之,一世不愈。
【主治】蠼尿疮(《别录》)。淡竹筒内煨熟,捣敷恶疮、白秃(大明)。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疾,解毒(时珍)。
【附方】旧一,新七。
背疮热肿∶蕺菜捣汁涂之,留孔以泄热毒,冷即易之。(《经验方》)。
痔疮肿痛∶鱼腥草一握,煎汤熏洗,仍以草挹痔即愈。一方∶洗后以枯矾入片脑少许,敷之。(《救急方》)。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即愈。徽人所传方也。(陆氏《积德堂方》)小儿脱肛∶鱼腥草擂如泥,先以朴硝水洗过,用芭蕉叶托住药坐之,自入也。(《永类方》)虫牙作痛∶鱼腥草、花椒、菜子油等分,捣匀,入泥少许,和作小丸如豆大。随牙左右塞耳内,两边轮换,不可一齐用,恐闭耳气。塞一日夜,取看有细虫为效。(《简便方》)断截疟疾∶紫蕺一握。捣烂绢包,周身摩擦,得睡有汗即愈。临发前一时作之。(《救急易方》)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甚效。(同上)

内容:(《拾遗》)【释名】鳖。
时珍曰∶《尔雅》云∶蕨,鳖也。菜名。陆佃《埤雅》云∶蕨初生无叶,状如雀足之拳,又如人足之蹶,故谓之蕨。周秦曰蕨,齐鲁曰鳖,初生亦类鳖脚故也。其苗谓之蕨萁。
【集解】藏器曰∶蕨生山间。根如紫草。人采茹食之。
时珍曰∶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长则展开如凤尾,高三、四尺。
其茎嫩时采取,以灰汤煮去涎滑,晒干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内有白粉,捣烂,再三洗澄。取粉作KT
,荡皮作线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野人饥年掘取,治造不精,聊以救荒,味即不佳耳。《诗》云∶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陆玑谓其可以供祭,故采之。然则蕨之为用,不独救荒而已。一种紫萁,似蕨有花而味苦,谓之迷蕨,初生亦可食,《尔雅》谓之月尔,《三苍》谓之紫蕨。郭璞云∶花繁曰尔。紫蕨拳曲繁盛,故有月尔之名。
萁及根【气味】甘,寒,滑,无毒。诜曰∶久食,令人目暗、鼻塞、发落。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小儿食之,脚弱不能行。
思邈曰∶久食成瘕。
【主治】去暴热,利水道,令人睡(藏器)。补五脏不足,气壅经络筋骨间,毒瓦斯(孟诜)。根烧灰油调,敷蛇、KT伤(时珍。KT音萧,虫名)。
【发明】藏器曰∶多食消阳气,故令人睡、弱人脚。四皓食芝而寿,夷齐食蕨而夭,固非良物。干宝《搜神记》云∶郗鉴镇丹徒,二月出猎。有甲士折蕨一枝,食之,觉心中淡淡成疾。后吐一小蛇,悬屋前,渐干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
时珍曰∶蕨之无益,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忧,其寿其夭,于蕨何与焉?陈公之言,可谓迂哉。然饥人濒死,赖蕨延活,又不无济世之功。
【附方】新一。
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惠》)
水蕨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水蕨似蕨,生水中。《吕氏春秋》云∶菜之美者,有云梦之。即此菜也。音岂。
【气味】甘、苦,寒,无毒。
【主治】腹中痞积,淡煮食,一、二日即下恶物。忌杂食一月余乃佳(时珍。《卫生方》)。

内容:(《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垂水(《尔雅》)、野豌豆(《纲目》)、大巢菜。
时珍曰∶案∶许慎《说文》云∶薇,似藿。乃菜之微者也。王安石《字说》云∶微贱所食,因谓之薇。故《诗》以“采薇赋戍役”。孙炎注《尔雅》云∶薇草生水旁而枝叶垂于水,故名垂水也。巢菜见翘摇下。
【集解】藏器曰∶薇生水旁,叶似萍,蒸食利人。《三秦记》云∶夷齐食之三年,颜多不异。武王诫之,不食而死。
李曰∶薇生海、池、泽中,水菜也。
时珍曰∶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山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入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诗》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礼记》云∶
豕以薇。皆此物也。《诗疏》以为迷蕨,郑氏《通志》以为金樱芽,皆谬矣。项氏云∶巢菜有大、小二种∶大者即薇,乃野豌豆之不实者,小者即苏东坡所谓元修菜也。此说得之。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久食不饥,调中,利大小肠(藏器)。利水道,下浮肿,润大肠()。
翘摇
内容:(《拾遗》)【释名】摇车(《尔雅》)、野蚕豆(《纲目》)、小巢菜。
藏器曰∶翘摇,幽州人谓之翘饶。《尔雅》云∶柱夫,摇车(俗呼翘摇车)是矣。
蔓生细叶,紫花可食。
时珍曰∶翘摇,言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故名。苏东坡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陆放翁诗序云∶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一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以油炸之,缀以米糁,名草花,食之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翘摇生平泽。蔓生如KT豆,紫花。
时珍曰∶处处皆有。蜀人秋种春采,老时耕转壅田。故薛田诗云∶剩种豌巢沃晚田。蔓似KT
豆而细,叶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黄。欲花未萼之际,采而蒸食,点酒下盐,羹作馅,味如小豆藿。至三月开小花,紫白色。结角,子似豌豆而小。
【气味】辛,平,无毒。
诜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捣汁服之,疗五种黄病,以瘥为度(藏器)。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甚益人(孟诜)。止热疟,活血平胃(时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摇豆为末,甘草汤服二钱,日二钱。(《卫生易简方》)。
热疟不止∶翘摇杵汁服之。(《广利方》)
鹿藿
内容:(《本经》下品)【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鹿豆(郭璞)、KT豆(音劳。亦作)、野绿豆。
时珍曰∶豆叶曰藿,鹿喜食之,故名。俗呼KT豆,KT、鹿音相近也。王磐《野菜谱》作野绿豆。《尔雅》云∶(音卷),鹿藿也。其实(音纽)。即此。
【集解】《别录》曰∶鹿藿生汶山山谷。
弘景曰∶方药不用,人亦无识者。但葛苗一名鹿藿。
恭曰∶此草所在有之。苗似豌豆,而引蔓长粗。人采为菜,亦微有豆气,山人名为鹿豆也。
保升曰∶鹿豆可生啖。五月、六月采苗,晒干之。
郭璞注《尔雅》云∶鹿豆叶似大豆,蔓延生,根黄而香。是矣。
时珍曰∶鹿豆即野绿豆,又名KT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煮食,或磨面作饼蒸食。
【气味】苦,平,无毒。
【主治】蛊毒,女子腰腹痛不乐,肠痈瘰,疡气(《本经》)。
止头痛(梁简文《劝医文》)。

内容:(音狄。宋《嘉》)【校正】原自草部移入谷部,今复移入此。
【释名】灰涤菜(《纲目》)、金锁夭。
时珍曰∶此菜茎叶上有细灰如沙,而枝叶翘,故名。梁简文帝《劝医文》作灰菜,俗讹为灰条菜。《雷公炮炙论》谓之金锁夭。
【集解】藏器曰∶灰生于熟地。叶心有白粉,似藜。但藜心赤茎大,堪为杖,入药不如白也。其子炊为饭,香滑。
时珍曰∶灰
,处处原野有之。四月生苗,茎有紫红线棱。叶尖有刻,面青背白。茎心、嫩叶背面皆有白灰。为蔬亦佳。五月渐老,高者数尺。七、八月开细白花。结实簇簇如球,中有细子,蒸曝取仁,可炊饭及磨粉食。《救荒本草》云∶结子成穗者味甘,散穗者微苦,生墙下、树下者不可用。
【修治】曰∶灰
即金锁夭,叶扑蔓翠上,往往有金星,堪用。若白青色者,是忌女茎,不中用也。若使金锁夭,茎高二尺五、六寸为妙。若长若短,皆不中使。凡用勿令犯水,去根晒干,以布拭去肉毛令尽,细锉,焙干用之。
时珍曰∶妓女茎即地肤子苗,与灰茎相似而叶不同,亦可为蔬。
详见本条。
茎叶【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恶疮,虫、蚕、蜘蛛等咬,捣烂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作汤,浴疥癣风瘙。烧灰纳齿孔中,杀虫。含漱,去甘疮。以灰淋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
,着肉作疮(藏器)。
【附方】新一。
疔疮恶肿∶野灰菜叶烧灰,拨破疮皮,唾调少许点之,血出为度。(《普济》)子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炊饭磨面食,杀三虫(藏器)。

内容:(《纲目》)【释名】莱(《诗疏》)、红心灰(《玉册》)、鹤顶草(《土宿本草》)、胭脂菜(详下文)。
【集解】时珍曰∶藜处处有之。即灰
之红心者,茎、叶稍大。河朔人名落藜,南人名胭脂菜,亦曰鹤顶草,皆因形色名也。嫩时亦可食,故昔人谓藜藿与膏粱不同。老则茎可为杖。《诗》云∶南山有台,北山有莱。陆玑注云∶莱即藜也。初生可食。谯、沛人以鸡苏为莱,《三苍》以茱萸为莱,皆名同物异也。《韵府》谓藜为落帚,亦误矣。《宝藏论》云∶鹤顶龙芽,其顶如鹤,八九月和子收之,入外丹用。
叶【气味】甘,平,微毒。
时珍曰∶按∶《庚辛玉册》云∶鹤顶,阴草也。捣汁煮粉霜,烧灰淋汁煎粉霜,伏矾石,结草砂,制硫,伏汞及雌黄、砒石。
【主治】杀虫(藏器)。煎汤,洗虫疮,漱齿。捣烂,涂诸虫伤,去癜风(时珍)。
【附方】新一。
白癜风∶红灰五斤,茄子根、茎三斤,苍耳根、茎五斤,并晒干烧灰,以水一斗煎汤淋汁熬成膏,别以好乳香半两,铅霜一分,腻粉一分,炼成牛脂二两,和匀,每日涂三次。
(《圣惠》)茎【主治】烧灰,和荻灰、蒿灰等分,水和蒸,取汁煎膏。点疣赘、黑子,蚀恶肉(时珍)。
秦荻藜
内容:(《唐本草》附)【释名】时珍曰∶按∶《山海经》云∶秦山有草,名曰藜,如荻,可以为菹。此即秦荻藜也。盖亦藜类,其名亦由此得之。
【集解】恭曰∶秦荻藜生下湿地,所在有之。入所啖者。
诜曰∶此物于生菜中最香美。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心腹冷胀,下气消食,和酱、醋食之(《唐本》)。
破气甚良。又末之和酒服,疗卒心痛,悒悒,塞满气(孟诜)。
子【主治】肿毒,捣末和醋封之,日三易(孟诜)。
醍醐菜
内容:(《证类》)【集解】时珍曰∶唐慎微《证类本草》收此,而形状莫考。惟雷
《炮炙论》云∶形似牛皮蔓,掐之有乳汁出,香甜入顶。采得以苦竹刀细切,入砂盆中研如膏,用生绢汁出,暖饮。然亦不云治何病也。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月水不利,捣叶绞汁,和酒煎服一盏(《千金》)。
【附方】旧一。
伤中崩赤∶醍醐杵汁,拌酒煎沸,空心服一盏。(《千金方》)。
【附录】茅膏菜(《拾遗》)藏器曰∶味甘,平,无毒。煮服,主赤白久痢。生茅中,高一尺,有毛如油腻,黏人手,子作角生。
鸡侯菜又曰∶味辛,温,无毒。久食,温中益气。顾微《广州记》
云∶生岭南,似艾,二月生苗,宜鸡羹食之,故名。
孟娘菜又曰∶味苦,小温,无毒。主妇人腹中血结羸瘦,男子阴囊湿痒,强阳道,令人健行不睡,补虚,去痔、瘰、瘿瘤。生四明诸山,冬夏常有叶,似升麻,方茎。
山人采茹之。
优殿又曰∶味辛,温,无毒。温中,去恶气,消食。生安南,人种为茹。《南方草木状》云∶合浦有优殿,人种之,以豆酱食之,芳香好味。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自果部移入此。
【释名】土芝(《别录》)、蹲鸱。
时珍曰∶按∶徐铉注《说文》云∶芋犹吁也。大叶实根,骇吁人也。吁音芋,疑怪貌。又《史记》∶卓氏云∶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芋魁,《东汉书》作芋渠。渠、魁义同。
【集解】弘景曰∶芋,钱塘最多。生则有毒,味不可食。种芋三年,不采则成芋。
又别有野芋,名老芋,形叶相似如一,根并杀人。
恭曰∶芋有六种∶青芋、紫芋、真芋、白芋、连禅芋、野芋也。其类虽多,苗并相似。
茎高尺余,叶大如扇,似荷叶而长,根类薯蓣而圆。其青芋多子,细长而毒多,初煮须灰汁,更易水煮熟,乃堪食尔。白芋、真芋、连禅、紫芋,并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甚佳。蹲鸱之饶,盖谓此也。野芋大毒,不可啖之。关陕诸芋遍有,山南、江左惟有青、白、紫三芋而已。
颂曰∶今处处有之,闽、蜀、淮、楚尤多植之。种类虽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形圆而大,状若蹲鸱,谓之芋魁。彼人种以当粮食而度饥年。江西、闽中出者,形长而大。
其细者如卵,生于魁旁,食之尤美。凡食芋并须栽莳者。其野芋有大毒,不可食。
宗曰∶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长。京洛者差圆小,然味佳,他处不及也。当心出苗者为芋头,四边附之而生者为芋子,八、九月以后掘食之。
时珍曰∶芋属虽多,有水、旱二种∶旱芋山地可种,水芋水田莳之。叶皆相似,但水芋味胜。茎亦可食。芋不开花,时或七、八月间有开者,抽茎生花黄色,旁有一长萼护之,如半边莲花之状也。按∶郭义恭《广志》云∶芋凡十四种∶君子芋,魁大如斗;赤
芋,即连禅芋,魁大子少;白果芋,魁大子繁,亩收百斛;青边芋、旁巨芋、车毂芋三种,并魁大子少,叶长丈余;长味芋,味美,茎亦可食;鸡子芋,色黄;九面芋,大而不美;青芋、曹芋、象芋,皆不可食,惟茎可作菹;旱芋,九月熟;蔓芋,缘枝生,大者如二、三升也。
芋子【气味】辛,平,滑,有小毒。
大明曰∶冷。
弘景曰∶生则有毒,味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饵家所忌。
恭曰∶多食动宿冷。
宗曰∶多食难克化,滞气困脾。
【主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别录》)。冷啖,疗烦热,止渴(苏恭)。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产妇食之,破血;饮汁,止血渴(藏器)。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食,甚下气,调中补虚(大明)。
【发明】诜曰∶芋,白色者无味,紫色者破气。煮汁啖之,止渴。十月后晒干收之,冬月食不发病,他时月不可食。又和鲫鱼、鳢鱼作
良。久食,令人虚劳无力。又煮汁洗腻衣,白如玉也。
大明曰∶芋以姜同煮过,换水再煮,方可食之。
【附方】旧二,新二。
腹中癖气∶生芋子一斤压破,酒五斤渍二七日。空腹每饮一升,神良。(韦宙《独行方》)。
身上浮风∶芋煮汁浴之。慎风半日。(孟诜《食疗》)。
疮冒风邪肿痛∶用白芋烧灰敷之。干即易。(《千金方》)。
头上软疖∶用大芋捣敷之,即干。(《简便方》)。
叶、茎【气味】辛,冷,滑,无毒。
【主治】除烦止泻,疗妊妇心烦迷闷,胎动不安。又盐研,敷蛇虫咬,并痈肿毒痛,及毒箭(大明)。
梗∶擦蜂螫尤良(宗)。汁∶涂蜘蛛伤(时珍)。
【发明】慎微曰∶沈括《笔谈》云∶处士刘易隐居王屋山,见一蜘蛛为蜂所螫,坠地,腹鼓欲裂,徐行入草,啮破芋梗,以疮就啮处磨之,良久腹消如故。自后用治蜂螫有验,由此。
【附方】新一。
黄水疮∶芋苗晒干,烧存性研搽。(邵真人《经验方》)。
【附录】野芋弘景曰∶野芋形叶与芋相似,芋种三年不采成芋(音吕),并能杀人。误食之烦闷垂死者,惟以土浆及粪汁、大豆汁饮之,则活矣。
藏器曰∶野芋生溪涧侧,非人所种者,根、叶相似。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
时珍曰∶小者为野芋,大者为天荷,俗名海芋。详见草部毒草类。野芋根辛冷,有大毒。醋摩敷虫疮恶癣。其叶捣涂毒肿。初起无名者即消,亦治蜂、虿螫,涂之良。
土芋
内容:(《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土卵(《拾遗》)、黄独(《纲目》)、土豆。
【集解】藏器曰∶土芋蔓生,叶如豆,其根圆如卵。食后弥吐,人不可食。又云∶土卵蔓生,如芋,人以灰汁煮食之。
恭曰∶土卵似小芋,肉白皮黄。梁、汉人名为黄独。可蒸食之。
根【气味】甘、辛,寒,有小毒。
【主治】解诸药毒,生研水服,当吐出恶物便止。煮熟食之,甘美不饥,浓人肠胃,去热嗽(藏器)。
薯蓣
内容:(《本经》上品)【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薯(音诸预)、土薯(音除)、山薯(《图经》)、山芋(《吴普》)、山药(《衍义》)、玉延。
吴普曰∶薯蓣,一名薯,一名儿草,一名修脆。齐、鲁名山芋,郑、越名土,秦、楚名玉延。
颂曰∶江、闽人单呼为(音若殊及韶),亦曰山。《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音同薯蓣)。
则是一种,但字(或音殊,或音诸)不一,或语有轻重,或相传之讹耳。
宗曰∶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讳署,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恐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详着之。
【集解】《别录》曰∶薯蓣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普曰∶亦生临朐钟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开白花。七月结实青黄,八月熟落。其根内白外黄,类芋。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江南、山东皆多。掘取食之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恭曰∶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晒干捣粉食大美,且愈疾而补;一者青黑,味殊不美。蜀道者尤良。
颂曰∶处处有,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叶青,有三尖,似白牵牛叶,更浓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今人冬春采根,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之。
苗生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肥美。南中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数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呼为薯。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形类差别也。
甄权曰∶按∶刘敬叔《异苑》云∶薯蓣,野人谓之土薯。根既入药,又复可食。人植之者,随所种之物而像之也。
时珍曰∶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
叶有三尖,似白牵牛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凡三棱合成,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于一旁,状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煮食甘滑,与其根同。
王《山居录》云∶曾得山芋子如荆棘子者,食之更愈于根。即此也。霜后收子留种,或春月采根截种,皆生。
【修治】颂曰∶采白根刮去黄皮,以水浸之,糁白矾末少许入水中,经宿净洗去涎,焙干用。

曰∶入药贵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药。盖生则性滑,不可入药;熟则滞气,只堪啖耳。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剐去皮,竹筛盛,置檐风处,不得见日,一夕干五分,候全干收之。或置焙笼中,微火烘干亦佳。
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纪者,须要山中生经十纪者。皮赤,四面有须者妙。采得以铜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过曝干用。
根【气味】甘,温、平,无毒。
普曰∶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凉,无毒。
之才曰∶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主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本经》)。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别录》)。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甄权)。
强筋骨,主泄精健忘(大明)。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时珍)。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震亨)。
【发明】权曰∶凡患人体虚羸者,宜加而用之。
诜曰∶利丈夫,助阴力。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并佳。干之入药更妙。惟和面作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药入手太阴。张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润之。
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药虽入手太阴,然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八味丸所以用其强阴也。又按∶曹毗《杜兰香传》云∶食薯蓣可以辟雾露。
【附方】旧一,新十。
补益虚损,益颜色,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数,瘦损无力∶用薯蓣于沙盆中研细,入铫中,以酥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煎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心腹虚胀,手足厥逆,或饮苦寒之剂多,未食先呕,不思饮食∶山药半生半炒,为末。
米饮服二钱,一日二服,大有功效。忌铁器、生冷。(《普济方》)。
小便数多∶山药(以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水饮服二钱。(《儒门事亲》)。
下痢禁口∶山药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卫生易简方》)。
痰风喘急∶生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立止。(《简便单方》)。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七钱半,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饮下四、五十丸。(《普济方》)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大人、小儿皆宜。(《濒湖经验方》)肿毒初起∶带泥山药、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敷之即散也。(《普济方》)胯眼脊疡∶山药、沙糖同捣,涂上即消。先以面涂四围,乃上此。(《简便单方》)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以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如神。(《救急易方》)手足冻疮∶山药一截,磨泥,敷之。(《儒门事亲》)
零余子
内容:(《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藏器曰∶零余子,大者如鸡子,小者如弹丸,在叶下生。晒干,功用强于薯蓣。
薯蓣有数种,此其一也。
时珍曰∶此即山药藤上所结子也。长圆不一,皮黄肉白。煮熟去皮食之,胜于山药,美于芋子。霜后收之。坠落在地者,亦易生根。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补虚损,强腰脚,益肾,食之不饥(藏器)。
甘薯
内容:(《纲目》)【集解】时珍曰∶按∶陈祈畅《异物志》云∶甘薯出交广南方。民家以二月种,十月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鹅卵,小者如鸡、鸭卵。
剥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甜,经久得风稍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状》云∶甘薯,薯蓣之类,或云芋类也。根、叶亦如芋。
根大如拳、瓯,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不甚冷。珠崖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也。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时珍)。
百合
内容:(《本经》中品)【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音藩)、强瞿(《别录》)、蒜脑薯。
《别录》曰∶一名摩罗,一名重箱,一名中逢花。
吴普曰∶一名重迈,一名中庭。
弘景曰∶百合,俗人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耳。
时珍曰∶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或云专治百合病故名,亦通。其根如大蒜,其味如山薯,故俗称蒜脑薯。顾野王《玉篇》亦云∶
乃百合蒜也。此物花、叶、根皆四向,故曰强瞿。凡物旁生谓之瞿,义出《韩诗外传》。
【集解】《别录》曰∶百合生荆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根如葫蒜,数十斤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云是蚯蚓相缠结变作之。亦堪服食。
恭曰∶此有二种∶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者,宜入药;一种细叶,花红色。
颂曰∶百合三月生苗,高二、三尺。竿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近茎处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红白花,如石榴嘴而大。根如葫蒜,重叠生二、三十瓣。
又一种花红黄,有黑斑点,细叶,叶间有黑子者,不堪入药。按∶徐锴《岁时广记》∶二月种百合,法宜鸡粪。或云百合是蚯蚓化成,而反好鸡粪,理不可知也。
时珍曰∶百合一茎直上,四向生叶。叶似短竹叶,不似柳叶。五、六月茎端开大白花,长五寸,六出,红蕊四垂向下,色亦不红。红者叶似柳,乃山丹也。百合结实略似马兜铃,其内子亦似之。其瓣种之,如种蒜法。山中者,宿根年年自生。未必尽是蚯蚓化成也。蚯蚓多处,不闻尽有百合,其说恐亦浪传耳。
【正误】宗曰∶百合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
其颠即开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子紫色,圆如梧子,生于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亦一异也。根即百合,白色,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时珍曰∶寇氏所说,乃卷丹,非百合也,苏颂所传不堪入药者,今正其误。
叶短而阔,微似竹叶,白花四垂者,百合也。叶长而狭,尖如柳叶,红花,不四垂者,山丹也。茎叶似山丹而高,红花带黄而四垂,上有黑斑点,其子先结在枝叶间者,卷丹也。
卷丹以四月结子,秋时开花,根似百合。其山丹四月开花,根小少瓣。盖一类三种也。吴瑞《本草》言∶白花者名百合,红花者名强仇,不知何所据也?
根【气味】甘,平,无毒。
权曰∶有小毒。
【主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本经》)。
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别录》)。
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香港脚热咳(甄权)。
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颠邪狂叫惊悸,产后血狂运,杀蛊毒瓦斯,胁痈乳痈发背诸疮肿(大明)。心急黄,宜蜜蒸食之(孟诜)。
治百合病(宗)。温肺止嗽(元素)。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百合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颖曰∶百合新者,可蒸可煮、和肉更佳;干者作粉食,最益人。
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盖取《本草》百合止涕泪之说。
【附方】旧三,新十三。
百合病∶百合知母汤∶治伤寒后百合病,行住坐卧不定,如有鬼神状,已发汗者。用百合七枚,以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却以知母三两,用泉水二升煮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服。
百合鸡子汤∶治百合病已经吐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鸡子黄一个,分再服。
百合代赭汤∶治百合病已经下后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却以代赭石一两,滑石三两,水二升,煮取一升,同百合汁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百合地黄汤∶治百合病未经汗吐下者。用百合七枚,泉水浸一宿,明旦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入生地黄汁一升,同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并仲景《金匮要略方》)。
百合变渴∶病已经月,变成消渴者。百合一升,水一斗,渍一宿,取汁温浴病患。浴毕食白汤饼。(陈延之《短剧方》)。
百合变热者∶用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末。饮服方寸匕。微利乃良。(《短剧方》)。
百合腹满,作痛者∶用百合炒为末,每饮服方寸匕,日二。(《短剧》)。
阴毒伤寒∶百合煮浓汁,服一升良。(《孙真人食忌》)肺脏壅热,烦闷咳嗽者∶新百合四两,蜜和蒸软,时时含一片,吞津。
(《圣惠方》)。
肺病吐血∶新百合捣汁,和水饮之。亦可煮食。(《卫生易简》)。
耳聋耳痛∶干百合为末,温水服二钱,日二服。(《胜金方》)。
拔白换黑∶七月七日,取百合熟捣,用新瓷瓶盛之,密封挂门上,阴干百日。每拔去白者掺之,即生黑者也。(《便民图纂》)。
游风隐疹∶以楮叶掺动,用盐泥二两,百合半两,黄丹二钱,醋一分,唾四分,捣和贴之。(《摘玄方》)。
疮肿不穿∶野百合,同盐捣泥,敷之良。(《应验方》)。
天泡湿疮∶生百合捣涂,一、二日即安。(《濒湖集简方》)。
鱼骨哽咽∶百合五两。研末。蜜水调围颈项包住,不过三、五次即下。
(《圣济》)。
花【主治】小儿天泡湿疮,曝干研末,菜子油涂,良(时珍)。
子【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汤服,治肠风下血(思邈)。
山丹
内容:(《日华》)【释名】红百合(《日华》)、连珠(同)、川强瞿(《通志》)、红花菜。
【集解】诜曰∶百合红花者,名山丹。其根食之不甚良,不及白花者。
时珍曰∶山丹根似百合,小而瓣少,茎亦短小。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
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亦结小子。燕、齐人采其花跗未开者,干而货之,名红花菜。
卷丹茎叶虽同而稍长大。其花六瓣四垂,大于山丹。四月结子在枝叶间,入秋开花在颠顶,诚一异也。其根有瓣似百合,不堪食,别一种也。
根【气味】甘,凉,无毒。《正要》云∶平。
【主治】疮肿、惊邪(大明)。女人崩中(时珍)。
花【气味】同根。
【主治】活血。其蕊,敷疔疮恶肿(时珍)。
草石蚕
内容:(《拾遗》)【校正】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地蚕(《日用》)、土蛹(《余冬录》)、甘露子(《食物》)、滴露(《纲目》)、地瓜儿。
时珍曰∶蚕蛹皆以根形而名,甘露以根味而名。或言叶上滴露则生,珍常莳之,无此说也。其根长大者,《救荒本草》谓之地瓜儿。
【集解】藏器曰∶陶氏注虫部石蚕云∶今俗用草根黑色。按∶草石蚕生高山石上,根如簪,上有毛,节如蚕,叶似卷柏。山人取食之。
颂曰∶草根之似蚕者,亦名石蚕。出福州及信州山石上,四时常有。其苗青,亦有节。三月采根用。
机曰∶草石蚕,徽州甚多,土人呼为地蚕。肥白而促节,大如三眠蚕。生下湿地及沙碛间。秋时耕犁,遍地皆是。收取以醋淹作菹食。冬月亦掘取之。
颖曰∶地蚕,生郊野麦地中。叶如薄荷,少狭而尖,文微皱,欠光泽。根白色,状如蚕。四月采根,水瀹和盐为菜茹之。
时珍曰∶草石蚕,即今甘露子也。荆湘、江淮以南野中有之,人亦栽莳。二月生苗,长者近尺,方茎对节,狭叶有齿,并如鸡苏,但叶皱有毛耳。四月开小花成穗,一如紫苏花穗。
结子如荆芥子。其根连珠,状如老蚕。五月掘根蒸煮食之,味如百合。或以萝卜卤及盐菹水收之,则不黑。亦可酱渍、蜜藏。既可为菜,又可充果。陈藏器言石蚕叶似卷柏者,若与此不同也。
根【气味】甘,平,无毒。
时珍曰∶不宜生食及多食,生寸白虫。与诸鱼同食,令人吐。
【主治】浸酒,除风破血。煮食,治溪毒(藏器)。焙干,主走注风,散血止痛。其节,亦可捣末酒服(苏颂)。和五脏,下气清神(《正要》)。
竹笋
内容:(《蜀本草》)【校正】并入木部《拾遗》桃竹笋。
【释名】竹萌(《尔雅》)、竹芽(《笋谱》)、竹胎(《说文》)、竹子(《神异经》)。
时珍曰∶笋,从竹、旬,谐声也。陆佃云∶旬内为笋,旬外为竹,故字从旬。今谓竹为妒母草,谓笋生旬有六日而齐母也。僧赞宁《笋谱》云∶笋一名萌,一名箬,一名KT
,一名茁,一名初篁。皆会意也。俗作笋者,非。
【集解】弘景曰∶竹类甚多。笋以实中竹、篁竹者为佳。于药无用。
颂曰∶竹笋,诸家惟以苦竹笋为最贵。然苦竹有二种∶一种出江西及闽中者,本极粗大,笋味殊苦,不可啖;一种出江浙及近道者,肉浓而叶长阔,笋味微苦,俗呼甜苦笋,食品所宜,亦不闻入药用也。
时珍曰∶晋·武昌戴凯之、宋·僧赞宁皆着《竹谱》,凡六十余种。其所产之地,发笋之时,各各不同。详见木部竹下。其笋亦有可食、不可食者。大抵北土鲜竹,惟秦、蜀、吴、楚以南则多有之。竹有雌雄,但看根上第一枝双生者,必雌也,乃有笋。土人于竹根行鞭时掘取嫩者,谓之鞭笋。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为冬笋,《东观汉记》谓之苞笋,并可鲜食,为珍品。其他则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按∶赞宁云∶凡食笋者譬如治药,得法则益人,反是则有损。采之宜避风日,见风则本坚,入水则肉硬,脱壳煮则失味,生着刃则失柔。煮之宜久,生必损人。苦笋宜久煮,干笋宜取汁为羹茹。蒸之最美,煨之亦佳。味
者戟人咽,先以灰汤煮过,再煮乃良。
或以薄荷数片同煮,亦去味。《诗》云∶其蔌伊芳何,惟笋及蒲。《礼》云∶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则笋之为蔬,尚之久矣。
诸竹笋【气味】甘,微寒,无毒。
藏器曰∶诸笋皆发冷血及气。
瑞曰∶笋同羊肝食,令人目盲。
【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别录》)。
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宁原)。
苦竹笋【气味】苦、甘,寒。
【主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藏器)。理心烦闷,益气力,利水道,下气化痰,理风热香港脚,并蒸煮食之(《心镜》)。治出汗中风失音(汪颖)。干者烧研入盐,擦牙疳(时珍)。
【发明】时珍曰∶四川·叙州·宜宾、长宁所出苦笋,彼人重之。宋·黄山谷有《苦笋赋》云∶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食肴以之启迪,酒客为之流涎。其许之也如此。
竹笋【主治】消渴风热,益气力,消腹胀,蒸、煮、炒食皆宜(宁原)。
淡竹笋【气味】甘,寒。
【主治】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并妊妇头旋,颠仆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汪颖)。
冬笋、笋【气味】甘,寒。
【主治】小儿痘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发生之义(汪颖)。
【发明】诜曰∶淡竹笋及中母笋,虽美,然发背闷香港脚。箭竹笋新者可食,陈者不宜。
诸竹笋多食皆动气发冷症,惟苦竹笋主逆气,不发疾。
颖曰∶笋与竹沥功近。有人素患痰病,食笋而愈也。
瑞曰∶淡笋、甘笋、苦笋、冬笋、鞭笋皆可久食。其他杂竹笋性味不一,不宜多食。
宗曰∶笋难化,不益人,脾病不宜食之。一小儿食干笋三寸许,噎于喉中,壮热喘粗如惊。服惊药不效,后吐出笋。诸证乃定。其难化也如此。
时珍曰∶赞宁《笋谱》云∶笋虽甘美,而滑利大肠,无益于脾,俗谓之刮肠篦。惟生姜及麻油能杀其毒。人以麻滓沃竹丛,则次年凋疏,可验矣。其蕲州丛竹、毛斑竹、匡庐扁竹、沣州方竹、岭南
竹、竹、月竹诸笋,皆苦韧不堪食也。时珍常见俗医治痘,往往劝饮笋汤,云能发痘。盖不知痘疮不宜大肠滑利,而笋有刮肠之名,则暗受其害者,不知若干人也。
戒之哉,戒之哉。
桃竹笋(《拾遗》)藏器曰∶南人谓之黄笋。灰汁煮之可食,不尔戟人喉。其竹丛生,丑类非一。
时珍曰∶桃枝竹出川、广中。皮滑而广,犀纹瘦骨,四寸有节,可以为席。
【气味】苦,有小毒。
【主治】六畜疮中蛆,捣碎纳之,蛆尽出(藏器)。
刺竹笋时珍曰∶生交广中。丛生,大者围二尺,枝节皆有刺。夷人种以为城,伐竹为弓。根大如车辐。一名芭竹。
【气味】甘、苦,有小毒。食之落人发(《竹谱》)。
酸笋(《纲目》)【集解】时珍曰∶酸笋出粤南。顾
《海槎录》云∶笋大如臂。摘至用沸汤泡去苦水,投冷井水中,浸二、三日取出,缕如丝绳,醋煮可食。好事者携入中州,成罕物云。
【气味】酸,凉,无毒。
【主治】作汤食,止渴解酲,利膈(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