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稷粟类一十八种)
稷
内容:(《别录》下品)【释名】(音祭)、粢(音咨)。
时珍曰∶稷,从禾从,音即,谐声也。又进力治稼也。《诗》云良耜是矣。种稷者必进力也。南人承北音,呼稷为,谓其米可供祭也。《礼记》∶祭宗庙稷曰明粢。
《尔雅》云∶粢,稷也。罗愿云∶稷、、粢皆一物,语音之轻重耳。赤者名KT,白者名芑,黑者名。注见黍下。
【集解】弘景曰∶稷米人亦不识,书记多云黍与稷相似。又注黍米云∶
米与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言发宿病。《诗》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麦。此八谷也,俗犹莫能辨证,况芝英乎?
苏恭曰∶《吕氏春秋》云∶饭之美者,有阳山之。高诱注云∶关西谓之KT音糜),冀州谓之(音牵,去声)。《广雅》云∶,
也。《礼记》云∶稷曰明粢。《尔雅》云∶粢,稷也。《说文》云∶“稷乃五谷长”,田正也。此乃官名,非谷号也。先儒以稷为粟类,或言粟之上者,皆说其义,而不知其实也。按∶
胜之《种植书》,有黍不言稷本草有稷不载,即稷也。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呼其米为黄米。其苗与黍同类,故呼黍为秫。
陶言与黍相似者,得之矣。
藏器曰∶稷、,一物也,塞北最多,如黍黑色。
诜曰∶稷在八谷之中,最为下苗。黍乃作酒,此乃作饭,用之殊涂。
颂曰∶稷米,出粟处皆能种之。今人不甚珍此,惟祠事用之。农家惟以备他谷之不熟,则为粮耳。
宗曰∶稷米,今谓之米,先诸米熟,其香可爱,故取以供祭祀。然发故疾,只堪作饭,不粘,其味淡。
时珍曰∶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犹稻之有粳与糯也。陈藏器独指黑黍为稷,亦偏矣。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而殊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黄、黑数种,黑者禾稍高,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北边地寒,种之有补。河西出者,颗粒尤硬。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以该之也。上古以厉山氏之子为稷主,至成汤始易以后稷,皆有功于农事者云。
【正误】吴瑞曰∶稷苗似芦,粒亦大,南人呼为芦。孙炎《正义》云∶稷即粟也。
时珍曰∶稷黍之苗虽颇似粟,而结子不同。粟穗丛聚攒簇,稷黍之粒疏散成枝。孙氏谓稷为粟,误矣。芦
即蜀黍也,其茎苗高硕如芦。而今之祭祀者,不知稷即黍之不粘者,往往以芦为稷,故吴氏亦袭其误也。今并正之。
稷米【气味】甘,寒,无毒。
诜曰∶多食,发三十六种冷病气。不与瓠子同食,发冷病,但饮黍穣汁即瘥。又不可与附子同服。
【主治】益气,补不足(《别录》)。治热,压丹石毒发热,解苦瓠毒(《日华》)。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心镜》)。凉血解暑(时珍。《生生编》)。
【发明】时珍曰∶按∶孙真人云∶稷,脾之谷也。脾病宜食之。
胜之云∶烧黍稷则瓠死,此物性相制也。稷米、黍穣,能解苦瓠之毒。《淮南万毕术》云∶祠冢之黍,啖儿令不思母。此亦有所厌耶?
【附方】新四。
补中益气∶羊肉一脚,熬汤,入河西稷米、葱、盐,煮粥食之。(《饮膳正要》)。
卒不止∶粢米粉,井华水服之良。(《肘后》)。
痈疽发背∶粢米粉熬黑,以鸡子白和涂练上,剪孔贴之,干则易,神效。(葛氏方)。
辟除瘟疫,令不相染∶以米为末,顿服之。(《肘后方》)根【主治】心气痛,产难(时珍)。
【附方】新二。
心气疼痛∶高粱根煎汤温服,甚效。
横生难产∶重阳日取高粱根(名瓜龙)阴干,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即下。
黍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别录》中品丹黍米,今并为一。
【释名】赤黍曰(音门)、曰KT(音糜),白黍曰芑(音起),黑黍曰(音距),一稃二米曰(音。并《尔雅》)。
时珍曰∶按∶许慎《说文》云∶黍可为酒,从禾入水为意也。魏子才《六书精蕴》云∶禾下从氽,象细粒散垂之形。
胜之云∶黍者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诗》云∶诞降嘉种,维维,维维芑。即,音转也。郭璞以芑为粱粟,以即黑黍之二米者,罗愿以为来牟,皆非矣。
【集解】弘景曰∶黍,荆、郢州及江北皆种之。其苗如芦而异于粟,粒亦大。今人多呼秫粟为黍,非矣。北人作黍饭,方药酿黍米酒,皆用秫黍也。《别录》丹黍米,即赤黍米也。亦出北间,江东时有,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药用。又有黑黍名
,酿酒,供祭祀用。
恭曰∶黍有数种。其苗亦不似芦,虽似粟而非粟也。
颂曰∶今汴、洛、河、陕间皆种之。《尔雅》云∶,赤苗。芑,白苗。,黑黍。是也。李巡云∶是黑黍中一稃有二米者。古之定律者,以上党
黍之中者累之,以生律度衡量。后人取此黍定之,终不能协律。或云∶
乃黍之中者,一稃二米之黍也。此黍得天地中和之气而生,盖不常有。有则一穗皆同,二米粒并均匀无小大,故可定律。他黍则不然。
地有肥瘠,岁有凶穣,故米有大小不常矣。今上党民间,或值丰岁,往往得二米者。但稀阔,故不以充贡尔。
时珍曰∶黍乃稷之粘者。亦有赤、白、黄、黑数种,其苗色亦然。郭义恭《广志》有赤黍、白黍、黄黍、大黑黍、牛黍、燕颔、马革、驴皮、稻尾诸名。俱以三月种者为上时,五月即熟。四月种者为中时,七月即熟。五月种者为下时,八月乃熟。《诗》云
鬯一卣,则黍之为酒尚也。白者亚于糯,赤者最粘,可蒸食,俱可作饧。古人以黍粘履,以黍雪桃,皆取其粘也。菰叶裹成粽食,谓之角黍。《淮南万毕术》云∶获黍置沟,【正误】颂曰∶粘者为秫,可以酿酒,北人谓为黄米,亦曰黄糯;不粘者为黍,可食。
如稻之有粳、糯也。
时珍曰∶此误以黍为稷,以秫为黍也。盖稷之粘者为黍,粟之粘者为秫,粳之粘者为糯。《别录》本文着黍、秫、糯、稻之性味功用甚明,而注者不谙,往往谬误如此。今俗不知分别,通呼秫与黍为黄米矣。
黍米(此通指诸黍米也)【气味】甘,温,无毒。久食令人多热烦(《别录》)。
诜曰∶性寒,有小毒,发故疾。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缓人筋骨,绝血脉。小儿多食,令久不能行。小猫、犬食之,其脚
屈。合葵菜食,成痼疾。合牛肉、白酒食,生寸白李鹏飞曰∶五种黍米,多食闭气。
【主治】益气,补中(《别录》)。烧灰和油,涂杖疮,止痛,不作瘢(孟诜)。嚼浓汁,涂小儿鹅口疮,有效(时珍)。
【发明】思邈曰∶黍米,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主益气。
时珍曰∶按∶罗愿云∶黍者,暑也。以其象火,为南方之谷。盖黍最粘滞,与糯米同性,其气温暖,故功能补肺,而多食作烦热,缓筋骨也。孟氏谓其性寒,非矣。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黍米二两,煮薄粥,和酒饮,发汗即愈。(《圣济总录》)。
心痛不瘥,四十年者∶黍米淘汁,温服随意。(《经验方》)汤火灼伤,未成疮者∶黍米、女曲等分,各炒焦研末,鸡子白调涂之。煮粥亦可。(《肘后方》)。
闪肭脱臼,赤黑肿痛∶用黍米粉、铁浆粉各半斤,葱一斤,同炒存性,研末。以醋调服三
丹黍米
内容:(《别录》中品)即赤黍也。《尔雅》谓之。
瑞曰∶浙人呼为红莲米。江南多白黍,间有红者,呼为赤虾米。
宗曰∶丹黍皮赤,其米黄。惟可为糜,不堪为饭,粘着难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属火。北人以之酿酒作糕。
【气味】甘,微寒,无毒。思邈曰∶微温。
大明曰∶温,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曰∶动风性热,多食难消。余同黍米。
【主治】咳逆上气,霍乱,止泄利,除热,止烦渴(《别录》)。下气,止咳嗽,退热(大明)。治鳖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过三、二度愈(孟诜)。
【附方】旧二,新二。
男子阴易∶用丹黍米三两,煮薄饮,酒和饮之,令发汗即愈。(《伤寒类要》)。
小儿鹅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涂之。(《子母秘录》)。
饮酒不醉∶取赤黍渍以狐血,阴干。酒饮时,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万毕术》方)。
令妇不妒∶取(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为丸。常服之。(同上)。
穣茎并根【气味】辛,热,有小毒。
诜曰∶醉卧黍穣,令人生厉。人家取其茎穗作提拂扫地,用以煮汁入药,更佳。
【主治】煮汁饮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肿。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诜)。烧灰酒【附方】旧一,新三。
通身水肿∶以黍茎扫帚煮汤浴之。
香港脚冲心∶黍穣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渍脚,三四度愈。(《外台秘要》)。
天行豌疮,不拘人畜∶用黍穣浓煮汁洗之。一茎者是穣,不可用。(《千金》)。
疮肿伤风,中水痛剧者∶黍穣烧烟,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蜀黍
内容:(《食物》)【释名】蜀秫(俗名)、芦(《食物》)、芦粟(并俗)、木稷(《广雅》)、荻粱(同上)、高粱。
时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类,而高硕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
【集解】颖曰∶蜀黍北地种之,以备缺粮,余及牛马。谷之最长者。南人呼为芦。
时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种,秋月收之。茎高丈许,状似芦荻而内实。叶亦似芦。
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酿酒作饵;不粘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济荒,可以养畜,梢可作帚,茎可织箔席、编篱、供爨,最有利于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误矣。其谷壳浸水色红,可以红酒。《博物志》云∶地种蜀黍,年久多蛇。
米【气味】甘,涩,温,无毒。
【主治】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功同(时珍)。
根【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满。烧灰酒服,治产难有效(时珍)。
【附方】新一。
小便不通,止喘∶红秫散∶用红秫黍根二两,扁蓄一两半,灯心百茎,上捣罗。每服半两
玉蜀黍
内容:(《纲目》)【释名】玉高粱。
【集解】时珍曰∶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
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
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
米【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调中开胃(时珍)。
根叶【气味】原缺【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时珍)。
粱
内容:(《别录》中品)【校正】《别录》中品有青粱米、黄粱米、白粱米,今并为一。
【释名】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梁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粱即粟也。考之《周礼》,九谷、六谷之名,有粱无粟可知矣。自汉以后,始以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今则通呼为粟,而粱之名反隐矣。今世俗称粟中之大穗长芒,粗粒而有红毛、白毛、黄毛之品者,即粱也。黄、白、青、赤,亦随色命名耳。郭义恭《广志》有解粱、贝粱、辽东赤粱之名,乃因地命名也。
【集解】弘景曰∶凡云粱米,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为分别耳。胜之云∶粱是秫粟,则不尔也。黄粱出青、冀州,东间不见有。白粱处处有之,襄阳竹根者为佳。青粱江东少有。
又汉中一种粱,粒如粟而皮黑可食,酿酒甚消玉。
恭曰∶粱虽粟类,细论则别。黄粱出蜀、汉、商、浙间,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
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胜于诸粱,人号竹根黄。陶以竹根为白粱,非矣。白粱穗大多毛且长,而谷粗扁长,不似粟圆也。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亚于黄粱。青粱谷穗有毛而粒青,米亦微青而细于黄、白粱,其粒似青稞而少粗,早熟而收薄。夏月食之,极为清凉。但味短色恶,不如黄、白粱,故人少种之。作饧清白,胜于余米。
颂曰∶粱者,粟类也。粟虽粒细而功用则无别也。今汴、洛、河、陕间多种白粱,而青、黄稀有,因其损地力而斩获少也。
宗曰∶黄粱、白粱,西洛农家多种,为饭尤佳。余用不甚相宜。
黄粱米
内容:(《别录》中品)【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和中,止泄(《别录》)。去客风顽痹(《日华》)。止霍乱下痢,利小便,除烦热(时珍)。
【发明】宗曰∶青粱、白粱,性皆微凉。独黄粱性味甘平,岂非得土之中和气多耶?
颂曰∶诸粱比之他谷,最益脾胃。
【附方】旧四,新一。
霍乱烦躁∶黄粱米粉半升,水升半,和绞如白饮,顿服。(《外台》)。
霍乱大渴不止,多饮则杀人∶黄粱米五升。水一斗,煮清三升,稍稍饮之。(《肘后》)。
小儿鼻干无涕,脑热也∶用黄米粉、生矾末各一两。每以一钱,水调贴囟上,日二次。
(《普济》)。
小儿赤丹∶用土番黄米粉,和鸡子白涂之。(《兵部手集》)。
小儿生疮,满身面如火烧∶以黄粱米一升研粉,和蜜水调之,以瘥为度。(《外台》)。
白粱米
内容:(《别录》中品)【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除热,益气(《别录》)。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缓筋骨。凡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以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之,佳(孟诜)。炊饭食之,和中,止烦渴(时珍)【附方】旧二。
霍乱不止∶白粱米粉五合。水一升,和煮粥食。(《千金翼》)。
手足生疣∶取白粱米粉,铁铫炒赤研末。以众人唾和涂之,浓一寸,即消。(《肘后》)
青粱米
内容:(《别录》中品)【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轻身长年。煮粥食之(《别录》)。健脾,治泄精(大明)。
【发明】时珍曰∶今粟中有大而青黑色者是也。其谷芒多米少,禀受金水之气,其性最凉,而宜病患。
诜曰∶青粱米可辟谷。以纯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晒,藏之。远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饥也。又方∶以米一斗,赤石脂三斤,水渍置暖处,一、二日,上青白衣,捣为丸如李大。日服三丸,亦不饥也。
掌禹锡曰∶按∶《灵宝五符经》中,白鲜米,九蒸九曝,作辟谷粮,而此用青粱米,未见出处。
【附方】新七。
补脾益胃∶羊肉汤入青粱米、葱、盐,煮粥食。(《正要》)脾虚泄痢∶青粱米半升,神曲炙捣罗为末一合,日日煮粥食,即愈。(《养老书》)。
冷气心痛∶桃仁二两去皮尖,水研绞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常食。(《养老书》)。
五淋涩痛∶青粱米四合,入浆水二升煮粥,下土苏末三两,每日空心食之。(同上)。
老人血淋∶车前五合,绵裹煮汁,入青粱米四合,煮粥饮汁。亦能明目,引热下行。(同上)。
乳石发渴∶青粱米,煮汁饮之。(《外台》)。
一切毒药及鸩毒,烦懑不止∶用甘草三两(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入黍米粉一两,白蜜三两。煎如薄粥食之。(《外台》)
粟
内容:(《别录》中品)【释名】粟。
时珍曰∶粟,古文作
,象穗在禾上之形。而《春秋说》题辞云∶西乃金所立,米为阳之精,故西字合米为粟。此凿说也。许慎云∶粟之为言续也。续于谷也。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在古但呼为粱。后人乃专以粱之细者名粟,故唐孟诜《本草》
言人不识粟,而近世皆不识粟也。大抵粘者为秫,不粘者为粟。故呼此为粟,以别秫而配。北人谓之小米也。
【集解】弘景曰∶粟,江南西间所种皆是。其粒细于粱,熟舂令白,亦当白粱,呼为白粱粟,或呼为粢米。
恭曰∶粟类多种,而并细于诸粱。北土常食,与粱有别。粢乃稷米,陶注非矣。
诜曰∶粟,颗粒小者是,今人多不识之。其粱米粒粗大,随色别之。南方多
田,种之极易。舂粒细香美,少虚怯,只于灰中种之,又不锄治故也。北田所种多锄之,即难舂;不锄即草翳死。都由土地使然尔。
时珍曰∶粟,即粱也。穗大而毛长粒粗者为粱,穗小而毛短粒细者为粟。苗俱似茅。种类凡数十,有青、赤、黄、白、黑诸色,或因姓氏地名,或因形似时令,随义赋名。故早则有赶麦黄、百日粮之类,中则有八月黄、老军头之类,晚则有雁头青、寒露粟之类。按∶贾思勰《齐民要术》云∶粟之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息耗,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返道,劳而无获。大抵早粟皮薄米实,晚粟皮浓米少。
粟米
内容:(即小米)【气味】咸,微寒,无毒。时珍曰∶咸、淡。
宗曰∶生者难化。熟者滞气,隔食,生虫。
藏器曰∶胃冷者不宜多食。粟浸水至败者,损人。
瑞曰∶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泻。雁食粟,翼重不能飞。
【主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者∶苦,寒。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别录》)。
止痢,压丹石热(孟诜)。水煮服,治热腹痛及鼻衄。为粉,和水滤汁,解诸毒,治霍乱及转筋入腹,又治卒得鬼打(藏器)。解小麦毒,发热(士良)。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发明】弘景曰∶陈粟乃三、五年者,尤解烦闷,服食家亦将食之。
宗曰∶粟米利小便,故能益脾胃。
震亨曰∶粟属水与土。陈者最硬难化,得浆水乃化也。
时珍曰∶粟之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虚热消渴泄痢,皆肾病也。
渗利小便,所以泄肾邪也。降胃火,故脾胃之病宜食之。
【附方】旧五,新五。
胃热消渴∶以陈粟米炊饭,食之,良。(《食医心镜》)反胃吐食,脾胃气弱,食不消化,汤饮不下∶用粟米半升杵粉,水丸梧子大。七枚煮熟,入少盐,空心和汁吞下。或云∶纳醋中吞之,得下便已。(《心镜》)。
鼻衄不止∶粟米粉,水煮服之。(《普济》)。
婴孩初生七日,助谷神以导达肠胃∶研粟米煮粥如饴。每日哺少许。(姚和众方)。
孩子赤丹∶嚼粟米敷之。(《兵部手集》)。
小儿重舌∶嚼粟米哺之。(《秘录》)。
杂物眯目不出∶用生粟米七粒,嚼烂取汁,洗之即出。(《总录》)。
汤火灼伤∶粟米炒焦投水,澄取汁,煎稠如糖。频敷之,能止痛,灭瘢痕。一方∶半生半炒,研末,酒调敷之。(崔行功《纂要》)。
熊虎爪伤∶嚼粟涂之。(葛氏方)。
粟泔汁【主治】霍乱卒热,心烦渴,饮数升立瘥。臭泔∶止消渴,尤良(苏恭)。酸泔及淀∶洗皮肤瘙疥,杀虫。饮之,主五痔。和臭樗皮煎服,治小儿疳痢(藏器)。
【附方】新二。
眼热赤肿∶粟米泔淀(极酸者)、生地黄等分,研匀摊绢上,方圆二寸,贴目上熨之。
干即疳疮月蚀∶寒食泔淀,敷之良。(《千金》)。
粟糖【主治】痔漏脱肛,和诸药薰之(时珍)。
粟奴【主治】利小肠,除烦懑(时珍)。
【发明】时珍曰∶粟奴,即粟苗成穗时生黑煤者。古方不用。《圣惠》治小肠结涩不通,心烦闷乱,有粟奴汤∶用粟奴、苦竹须、小豆叶、炙甘草各一两,灯心十寸,葱白五寸,铜钱七文,水煎分服。取效乃止。
粟廪米见后陈廪米下。
粟米见后米下。
粟糗见后下。
秫
内容:(音术。《别录》中品)【释名】众(音终。《尔雅》)、糯秫(《唐本》)、糯粟(《唐本》)、黄糯。
时珍曰∶秫字篆文,象其禾体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酿酒劣于糯也。
【集解】恭曰∶秫是稻秫也。今人呼粟糯为秫。北土多以酿酒,而汁少于黍米。凡黍、稷、粟、秫、粳、糯,三谷皆有、糯也。
禹锡曰∶秫米似黍米而粒小,可作酒。
宗曰∶秫米,初捣出淡黄白色,亦如糯,不堪作饭,最粘,故宜作酒。
时珍曰∶秫即粱米、粟米之粘者。有赤、白、黄三色,皆可酿酒、熬糖、作糕食之。
苏颂《图经》谓秫为黍之粘者,许慎《说文》谓秫为稷之粘者,崔豹《古今注》谓秫为稻之粘者,皆误也。惟苏恭以粟、秫分、糯,孙炎注《尔雅》谓秫为粘粟者,得之。
秫米(即黄米)【气味】甘,微寒,无毒。
诜曰∶性平。不可常食,拥五脏气,动风,迷闷人。
时珍曰∶按∶《养生集》云∶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
【主治】寒热,利大肠,疗漆疮(《别录》)。治筋骨挛急,杀疮疥毒热。生捣,和鸡子白,敷毒肿,良(孟诜)。主犬咬,冻疮,嚼敷之(《日华》)。治肺疟,及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及食鹅鸭成症,妊娠下黄汁(时珍)。
【发明】弘景曰∶北人以此米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尔。
时珍曰∶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利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岐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方见半夏条。又《异苑》
云∶宋元嘉中,有人食鸭成症瘕。医以秫米研粉调水服之。须臾烦躁,吐出一鸭雏而瘥也。
《千金方》治食鸭肉成病,胸满面赤,不能食,以秫米汤一盏饮之。
【附方】旧三,新三。
赤痢不止∶秫米一把,鲫鱼二脔,薤白一虎口,煮粥食之。(《普济方》)。
筋骨挛急∶诜曰∶用秫米一石,曲三斗,地黄一斤,茵陈蒿(炙黄)半斤。一依酿酒法服之肺疟寒热,痰聚胸中,病至令人心寒,寒甚乃热,善惊如有所见∶恒山三钱,甘草半钱,秫米三十五粒,水煎。未发时,分作三次服。(《千金》)。
妊娠下水,黄色如胶,或如小豆汁∶秫米、黄各一两,水七升,煎三升,分三服。(《梅师》)。
浸淫恶疮有汁,多发于心,不早治,周身则杀人∶熬秫米令黄黑,杵末敷之。(《肘后方》)。
久泄胃弱∶黄米炒为粉。每用数匙,沙糖拌食。(《简便》)根【主治】煮汤,洗风(孟诜)。
子
内容:(衫、惨二音。《救荒》)【释名】龙爪粟、鸭爪稗。
时珍曰∶乃不粘之称也。又不实之貌也。龙爪、鸭爪,象其穗歧之形。
【集解】周定王曰∶子生水田中及下湿地。叶似稻,但差短。梢头结穗,仿佛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捣米,煮粥、炊饭、磨面皆宜。
时珍曰∶子,山东、河南亦五月种之。苗如茭黍,八、九月抽茎,有三棱,如水中草之茎。开细花,簇簇结穗如粟穗,而分数歧,如鹰爪之状。内有细子如黍粒而细,赤色。
其稃甚薄,其味粗涩。
【气味】甘,涩,无毒。
【主治】补中益气,浓肠胃,济饥。
稗
内容:(音败。《纲目》)【释名】时珍曰∶稗乃禾之卑贱者也,故字从卑。
【集解】弘景曰∶稗子亦可食。又有乌禾,生野中如稗,荒年可代粮而杀虫,煮以沃地,蝼、蚓皆死。
藏器曰∶稗有二种∶一种黄白色,一种紫黑色。紫黑者似芑有毛,北人呼为乌禾。
时珍曰∶稗处处野生,最能乱苗。其茎叶穗粒并如黍稷。一斗可得米三升。故曰∶五谷不熟,不如稗。苗似稗而穗如粟,有紫毛,即乌禾也。《尔雅》谓之
(音迭)。周定王曰∶稗有水稗、旱稗。水稗生田中。旱稗苗叶似子,色深绿,根下叶带紫色。梢头出扁穗,结子如黍粒,茶褐色,味微苦,性温。以煮粥、炊饭、磨面食之皆宜。
稗米【气味】辛、甘、苦,微寒,无毒。
颖曰∶辛、脆。
【主治】作饭食,益气宜脾,故曹植有芳菰精稗之称(时珍)。
苗根【主治】金疮及伤损,血出不已。捣敷或研末掺之即止,甚验(时珍)。
野狼尾草
内容:(《拾遗》)【释名】稂(音郎)、(《尔雅》作童粱)、野狼茅(《尔雅》)、孟(《尔雅》)、宿田翁(《诗疏》)、守田(《诗疏》)。
时珍曰∶野狼尾,其穗象形也。秀而不成,嶷然在田,故有宿田、守田之称。
【集解】藏器曰∶野狼尾生泽地,似茅作穗。《广志》云∶子可作黍食。《尔雅》云∶孟,野狼尾。似茅,可以覆屋,是也。
时珍曰∶野狼尾茎、叶、穗、粒并如粟,而穗色紫黄,有毛。荒年亦可采食。许慎《说文》云∶禾粟之穗,生而不成者,谓之。其秀而不实者,名狗尾草,见草部。
米【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饭食之,令人不饥(藏器)。
【附录】蒯草藏器曰∶蒯草苗似茅,可织席为索。子亦堪食,如粳米。
东
内容:(音墙。《拾遗》)【释名】
【集解】藏器曰∶东生河西。苗似蓬,子似葵。九月、十月熟,可为饭食。河西人语曰∶贷我东,偿我田粱。《广志》云∶东子粒似葵,青黑色。并、凉间有之。
时珍曰∶相如赋“东雕胡”,即此。《魏书》云∶乌丸地宜东,似,可作白酒。
又《广志》云∶粱禾,蔓生,其子如葵子,其米粉白如面,可作粥。六月种,九月收。
牛食之尤肥。此亦一谷似东者也。
子【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益气轻身。久服,不饥,坚筋骨,能步行(藏器)。
菰米
内容:(《纲目》)【释名】茭米(《文选》)、雕蓬(《尔雅》)、雕(《说文》。《唐韵》作KT胡)、雕胡时珍曰∶菰本作,茭草也。其中生菌如瓜形,可食,故谓之。其米须霜雕时采之,故谓之凋。或讹为雕胡。枚乘《七发》谓之安胡。《尔雅》∶啮,雕蓬;荐,黍蓬。孙炎注云∶雕蓬即茭米。古人以为五饭之一者。郑樵《通志》云∶雕蓬即米茭,可作饭食,故谓之啮。其黍蓬即茭之不结实者,惟堪作荐,故谓之荐。杨慎《卮言》云∶蓬有水、陆二种∶雕蓬乃水蓬,雕
是也。黍蓬乃旱蓬,青科是也。青科结实如黍,羌人食之,今松州有焉。珍按∶郑、杨二说不同,然皆有理,盖蓬类非一种故也。
【集解】弘景曰∶菰米一名雕胡,可作饼食。
藏器曰∶雕胡,是菰蒋草米,古人所贵。故《内则》云∶鱼宜。皆水物也。曹子建《七启》云∶芳菰精稗。谓二草之实,可以为饭也。
颂曰∶菰生水中,叶如蒲苇。其苗有茎梗者,谓之菰蒋草。至秋结实,乃雕胡米也。古人以为美馔。今饥岁,人犹采以当粮。葛洪《西京杂记》云∶汉太液池边,皆是雕胡、紫箨、绿节、蒲丛之类。盖菰之有米者,长安人谓之雕胡;菰之有首者,谓之绿节;葭芦之未解叶者,谓之紫箨也。
宗曰∶菰蒋,花如苇。结青子,细若青麻黄,长几寸。野人收之,合粟为粥食之,甚济饥也。
时珍曰∶雕胡,九月抽茎,开花如苇。结实长寸许,霜后采之,大如茅针,皮黑褐色。
其米甚白而滑腻,作饭香脆。杜甫诗“波漂菰米沉云黑”者,即此。《周礼》供御乃六谷、九谷之数,《管子书》谓之雁膳,故收米入此。其茭笋、菰根,别见菜部。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止渴(藏器)。解烦热,调肠胃(时珍)。
蓬草子
内容:(《拾遗》)【释名】
【集解】时珍曰∶陈藏器《本草》载蓬草子,不具形状。珍按∶蓬类不一∶有雕蓬,即菰草也,见菰米下;有黍蓬,即青科也;又有黄蓬草、飞蓬草。不识陈氏所指果何蓬也?以理推之,非黄蓬即青柯尔。黄蓬草生湖泽中,叶如菰蒲,秋月结实成穗,子细如雕胡米。饥年人采食之,须浸洗曝舂,乃不苦涩。青科西南夷人种之,叶如茭黍,秋月结实成穗,有子如赤黍而细,其稃甚薄,曝舂炊食。又粟类有七棱青科、八棱青科,麦类有青稞、黄稞,皆非此类,乃物异名同也。其飞蓬乃藜蒿之类,末大本小,风易拔之,故号飞蓬。子如灰
菜子,亦可济荒。又《魏略》云∶鲍出遇饥岁,采蓬实,日得数斗,为母作食。《西京杂记》
云∶宫中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邪气。此皆不知所采乃何蓬也?大抵三种蓬子,亦不甚相远。
子【气味】酸、涩,平,无毒。
【主治】作饭食之,益饥,无异粳米(藏器)。
草
内容:(音网。《拾遗》)【释名】皇(《尔雅》)、守田(同上)、守气(同)。
时珍曰∶皇、,音相近也。
【集解】藏器曰∶草生水田中,苗似小麦而小。四月熟,可作饭。
时珍曰∶《尔雅》∶皇,守田。郭璞云∶一名守气,生废田中,似燕麦,子如雕胡,可食。
米【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作饭,去热,利肠胃,益气力。久食,不饥(藏器)。
草
内容:(《海药》)【释名】自然谷(《海药》)、禹余粮。
【集解】藏器曰∶《博物志》云∶东海洲上有草名曰。有实,食之如大麦。七月熟,民敛获至冬乃讫。呼为自然谷,亦曰禹余粮。此非石之禹余粮也。
曰∶实如球子,八月收之。彼民常食,中国未曾见也。
时珍曰∶按∶《方孝孺集》有海米行,盖亦
草之类也。其诗云∶海边有草名海米,大非蓬蒿小非荠。妇女携篮昼作群,采摘仍于海中洗。归来涤釜烧松枝,煮米为饭充朝饥。莫辞苦涩咽不下,性命聊假须臾时。
子【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不饥,轻身(藏器)。补虚羸损乏,温肠胃,止呕逆。久食健人(李)。
薏苡
内容:(《本经》上品)【校正】据《千金方》,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解蠡(音礼。《本经》)、芑实(音起。《别录》)、赣米(《别录》。音感。陶氏作珠,雷氏作米)、回回米(《救荒本草》)、薏珠子(《图经》)。
时珍曰∶薏苡名义未详。其叶似蠡实叶而解散,又似芑黍之苗,故有解蠡、芑实之名。
赣米乃其坚硬者,有赣强之意。苗名屋。《救荒本草》云∶回回米又呼西番蜀秫。俗名草珠儿。
【集解】《别录》曰∶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八月采实,采根无时。
弘景曰∶真定县属常山郡。近道处处多有,人家种之。出交趾者,子最大,彼土呼为珠。故马援在交趾饵之,载还为种,人谗以为珍珠也。实重累者为良。取仁用。
志云∶今多用梁汉者,气劣于真定。取青白色者良。
藏器云∶取子于甑中蒸使气馏,曝干之,得仁矣。亦可磨取之。
颂曰∶薏苡所在有之。春生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叶。开红白花,作穗。五、六月结实,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长,故人呼为薏珠子。小儿多以线穿如贯珠为戏。九月、十月采其实。
曰∶凡使,勿用米,颗大无味,时人呼为粳是也。薏苡仁颗小、色青、味甘,咬着黏人齿也。
时珍曰∶薏苡,人多种之。二、三月宿根自生。叶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茎开花结实。
有二种∶一种粘牙者,尖而壳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饭及磨面食,亦可同米酿酒。一种圆而壳浓坚硬者,即菩提子也。其米少,即粳
也。但可穿作念经数珠,故人亦呼为念珠云。其根并白色,大如匙柄,结而味甘也。
薏苡仁【修治】赣曰∶凡使,每一两,以糯米一两同炒熟,去糯米用。亦有更以盐汤【气味】甘,微寒,无毒。诜曰∶平。
【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本经》)。除筋骨中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别录》)。炊饭作面食,主不饥,温气。煮饮,止消渴,杀蛔虫(藏器)。治肺痿肺气,积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煎服,破毒肿(甄权)。
去干湿香港脚,大验(孟诜)。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发明】宗
曰∶薏苡仁《本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若《素问》言因寒则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盖受寒使人筋急;寒热使人筋挛;若但受热不曾受寒,亦使人筋缓;受湿则又引长无力也。此药力势和缓,凡用须加倍即见效。
震亨曰∶寒则筋急,热则筋缩。急因于坚强,缩因于短促。若受湿则弛,弛则引长。然寒与湿未尝不挟热。三者皆因于湿,然外湿非内湿启之不能成病。故湿之为病,因酒而鱼肉继之。甘滑、陈久、烧炙并辛香,皆致湿之因也。
时珍曰∶薏苡仁属土,阳明药也,故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又《后汉书》
云∶马援在交趾常饵薏苡实,云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也。又张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忽患疝疾,重坠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东壁黄土炒过,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程沙随病此,稼轩授之亦效。《本草》薏苡乃上品养心药,故此有功。
颂曰∶薏苡仁,心肺之药多用之。故范汪治肺痈,张仲景治风湿、胸痹,并有方法。《济生方》治肺损咯血,以熟猪肺切,蘸薏苡仁末,空心食之。薏苡补肺,猪肺引经也。赵君猷言屡用有效。
【附方】旧七,新七。
薏苡仁饭,治冷气∶用薏苡仁舂熟,炊为饭食。气味欲如麦饭乃佳。或煮粥亦好。(《广济方》)薏苡仁粥,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良。(《食医心镜》)风湿身疼,日晡剧者,张仲景麻黄杏仁薏苡仁汤主之∶麻黄三两,杏仁二十枚,甘草、薏水肿喘急∶用郁李仁三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用玉秫,即薏苡仁也,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冻饮料。
以通为度。(《杨氏经验方》)。
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
周痹缓急偏者∶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为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张仲景方)。
肺痿,咳唾脓血∶薏苡仁十两(杵破),水三升,煎一升,酒少许,服之。(《梅师》)。
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肺有血,当吐出愈。(《范汪方》)。
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合(捣烂),水二大盏,煎一盏,入酒少许,分二服。(《济生》)喉卒痈肿∶吞薏苡仁二枚,良。(《外台》)。
痈疽不溃∶薏苡仁一枚,吞之。(姚僧坦方)。
孕中有痈∶薏苡仁煮汁,频频饮之。(《妇人良方补遗》)。
牙齿痛∶薏苡仁、桔梗生研末。点服。不拘大人、小儿。(《永类方》)。
根【气味】甘,微寒,无毒。
【主治】下三虫(《本经》)。煮汁糜食甚香,去蛔虫,大效(弘景)。煮服,堕胎(藏器)。
治卒心腹烦满及胸胁痛者,锉煮浓汁,服三升乃定(苏颂。出《肘后方》)。捣汁和酒服,治黄胆有效(时珍)。
【附方】旧二,新二。
黄胆如金∶薏苡根煎汤频服。
蛔虫心痛∶薏苡根一斤(切),水七升,煮三升服之,虫死尽出也。(《梅师》)。
经水不通∶薏苡根一两,水煎服之。不过数服,效。(《海上方》)。
牙齿风痛∶薏苡根四两,水煮含漱,冷即易之。(《延年秘录》)叶【主治】作饮气香,益中空膈(苏颂)。暑月煎饮,暖胃益气血。初生小儿浴之,无病(时珍。出《琐碎录》)。
罂子粟
内容:(宋《开宝》)【释名】米囊子(《开宝》)、御米(同上)、象谷。
时珍曰∶其实状如罂子,其米如粟,乃象乎谷,而可以供御,故有诸名。
【集解】藏器曰∶嵩阳子云∶罂粟花有四叶,红白色,上有浅红晕子。其囊形如箭头,中有细米。
颂曰∶处处有之,人多莳以为饰。花有红、白二种,微腥气。其实形如瓶子,有米粒极细。圃人隔年粪地,九月布子,涉冬至春,始生苗,极繁茂。不尔则不生,生亦不茂。俟瓶焦黄,乃采之。
宗曰∶其花亦有千叶者。一罂凡数千万粒,大小如葶苈子而色白。
时珍曰∶罂粟秋种冬生,嫩苗作蔬食甚佳。叶如白苣,三、四月抽苔结青苞,花开则苞脱。花凡四瓣,大如仰盏,罂在花中,须蕊裹之。花开三日即谢,而罂在茎头,长一、二寸,大如马兜铃,上有盖,下有蒂,宛然如酒罂。中有白米极细,可煮粥和饭食。水研滤浆,同绿豆粉作腐食尤佳。亦可取油。其壳入药甚多,而本草不载,乃知古人不用之也。江东人呼千叶者为丽春花。或谓是罂粟别种,盖亦不然。其花变态,本自不常。有白者、红者、紫者、粉红者、杏黄者、半红者、半紫者、半白者,艳丽可爱,故曰丽春,又曰赛牡丹,曰锦被花。
详见游默斋《花谱》。
米【气味】甘,平,无毒。
颂曰∶性寒。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主治】丹石发动,不下饮食,和竹沥煮作粥食,极美(《开宝》)。寇曰∶服石人研此水煮,加蜜作汤饮,甚宜)。行风气,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颂)。治泻痢,润燥(时珍)【附方】旧一,新一。
反胃吐食∶罂粟粥∶用白罂粟米三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和匀分服。不计早晚,亦不妨别服汤丸。
(《泄痢赤白∶罂粟子(炒)、罂粟壳(炙)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有人经验。(《百一选方》)。
壳【修治】时珍曰∶凡用以水洗润,去蒂及筋膜,取外薄皮,阴干细切,以米醋拌炒入药。
亦有蜜炒、蜜炙者。
【气味】酸、涩,微寒,无毒。
时珍曰∶得醋、乌梅、橘皮良。
【主治】止泻痢,固脱肛,治遗精久咳,敛肺涩肠,止心腹筋骨诸痛(时珍)。
【发明】杲曰∶收敛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病尤宜。
震亨曰∶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劫;及湿热泄痢者,用之止涩。其治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又曰∶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凡痢须先散邪行滞,岂可遽投粟壳、龙骨之药,以闭塞肠胃。邪气得补而愈甚,所以变症作而淹延不已也。
时珍曰∶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痛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按∶杨氏《直指方》
云∶粟壳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无积痛,当止涩者,岂容不涩?不有此剂,何以对治乎?但要有辅佐耳。又王硕《易简方》云∶粟壳治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或同四君子药,尤不致闭胃妨食而获奇功也。
【附方】新八。
热痢便血∶粟壳(醋炙)一两,陈皮半两,为末。每服三钱,乌梅汤下。(《普济方》)。
久痢不止∶罂粟壳(醋炙)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又方∶粟壳十两(去膜),分作三分,一分醋炒,一分蜜炒,一分生用。并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集要》百中散∶用粟壳(蜜炙)、浓朴(姜制),各四两,为细末小儿下痢∶神仙救苦散∶治小儿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用罂粟壳半两(醋炒为末,再以铜器炒过),槟榔半两(炒赤,研末),各收。每用等分,赤痢蜜汤服,白痢沙糖汤下。
忌口味。(《全幼心鉴》)。
水泄不止∶罂粟壳一枚(去蒂膜),乌梅肉、大枣肉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经验》)。
久嗽不止,谷气素壮人用之即效∶粟壳去筋,蜜炙为末。每服五分,蜜汤下。(危氏方)。
久咳虚嗽∶贾同知百劳散∶治咳嗽多年,自汗。用罂粟壳二两半(去蒂膜,醋炒取一两),乌梅半两,焙为末。每服二钱,卧时白汤下。(《宣明方》)。
嫩苗【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作蔬食,除热润燥,开胃浓肠(时珍)。
阿芙蓉
内容:(《纲目》)【释名】阿片。
时珍曰∶俗作鸦片,名义未详。或云∶阿,方音称我也。以其花色似芙蓉而得此名。
【集解】时珍曰∶阿芙蓉前代罕闻,近方有用者,云是罂粟花之津液也。罂粟结青苞时,午后以大针刺其外面青皮,勿损里面硬皮,或三、五处,次早津出,以竹刀刮,收入瓷器,阴干用之。故今市者犹有苞片在内。王氏《医林集要》言是天方国种红罂粟花,不令水淹头,七、八月花谢后,刺青皮取之者。案∶此花五月实枯,安得七、八月后尚有青皮?或方土不同乎?
【气味】酸,涩,温,微毒。
【主治】泻痢脱肛不止,能涩丈夫精气(时珍)。
【发明】时珍曰∶俗人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术耳。
【附方】新四。
久痢∶阿芙蓉小豆许,空心温水化下,日一服。忌葱、蒜、浆水。若渴,饮蜜水解之。
(赤白痢下∶鸦片、木香、黄连、白术各一分,研末,饭丸小豆大。壮者一分,老幼半分,空心米饮下。忌酸物、生冷、油腻、茶、酒、面,无不止者。口渴,略饮米汤。一方∶罂粟花未开时,外有两片青叶包之,花开即落,收取为末。每米饮服一钱,神效。赤痢用红花者;白痢用白花者。
一粒金丹∶真阿芙蓉一分,粳米饭捣作三丸。每服一丸,未效再进一丸,不可多服。忌醋,令人肠断。风瘫,热酒下;口目
邪,羌活汤下;百节痛,独活汤下。正头风,羌活汤下。偏头风,川芎汤下。眩晕,防风汤下。阴毒,豆淋酒下。疟疾,桃、柳枝汤下。痰喘,葶苈汤下。久嗽,干姜、阿胶汤下;劳嗽,款冬花汤下。吐泄,藿香汤下。赤痢,黄连汤下。
白痢,干姜汤下。禁口痢,白术汤下。诸气痛,木香酒下。热痛,栀子汤下。脐下痛,灯汤下。小肠气,川楝子汤下。膀胱气,小茴香汤下。血气痛,乳香汤下。胁痛,热酒下。噎食(龚云林《医鉴》)。
谷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