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北游录1>卷下

卷下

壬辰。晴。洪相国督师南下楚粤。舳舻衔接不绝。先一日。朱太史贳轻舟驰谒。今舣。竢其过焉。相国家南安。万历丙辰进士。崇祯庚午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辛未。晋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兼摄五省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丁丑。加太子太保。己卯。移蓟辽保定总督。辛巳。督师东援。壬午。松山陷。殁。先帝震悼。筑坛临祭而哭。赐祭九坛。赠太□谥忠烈。荫恤有加。顺治甲申。从入燕。任内秘书院大学士。乙酉。迁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总督江南。己丑。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今南征。朱太史舟晚发。虽忤风而流下。故舟驶始用招。招者。直其木于舰首。四五人转之以破浪也。出城半里黑龙潭。一曰平河泉。深不可测。大旱不枯。相传龙渊也。嘉靖初。郎中杨旦饮其地。欲涸而观之。水决未半。风雷大作。舟皆覆没。杨乃惧而祭之。过张秋山遂绝望。徒见冯夷之虐。又八里泊荆门上闸。属阳谷。
九月癸巳朔。始寒。过上闸二里曰下闸。又十里阿城。上闸亦羡市。盐贾骛焉。有土寨。又三里下闸。为小市。梨枣弥望。十二里为七级上闸。□又三里曰下闸。皆元时立。阿城闸。齐阿大夫治处七级镇古渡也。十五里聊城县周家店闸。元大德四年立。今渰。度月河十里故相国朱文(
延禧)墓。松楸不存。且水及之。三里泊李家务闸。元元贞二年立。
甲午。风利。过通济桥闸。十八里永通闸。并永乐十六年立。经朱相国南园。圯甚。泊东昌之崇武驿。晋开运二年。博州守羊□值河决。城欲没。祝天投水死。水患顿息。民德之。立羊使君庙。今水势半之矣。聊城。春秋齐聊摄之地。秦置县。城东七里漯河。俗呼湄河。黄河之支流也。穆天子传。天子自五鹿东征。钓于漯水。午趋东门曰迎仙。水浸城堤。环筑板桥二十余丈。石刻鲁仲连射书处。按元国子博士吴师道注战国策曰。鲁仲连说燕将下聊城。史不着年。其书引栗腹之败。此事在其后。故通鉴大事记载于秦孝文元年。当燕王喜五年。齐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燕率五国伐齐。闵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盖二事误乱为一。自燕攻齐止杀骑劫二十五字。或他年脱简。而初燕将止谗之十一字。亦他本所无也。即单由即墨起。七十余城即复为齐。不闻聊城尚为燕守。以齐之事势。岂有舍之三十余年而不攻。单之兵力三十余年而不能下。与今日攻之岁余不下。可见为此时燕将守聊城事也。史独毅破齐不下者聊、莒、即墨。策亦有三城不下之言。果一时事。则聊城亦为齐守而非燕将为燕守者。此误因聊城不下而引与莒、即墨乱也。考之单传。自复齐之后。无可书之事。齐襄公十九年。当赵孝成王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反齐矣。距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岂得复为齐将哉。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指以为单也。夫仲连之言。止谓栗腹败。燕国乱。聊城孤守。齐方并攻。势将必拔。其言初不涉闵襄昭惠之际。所谓楚攻南阳。魏攻平陵。闵王时。楚取淮北。单复齐后。盖已复之。不闻楚魏交攻之事。二事必在后也。燕将被谗惧诛。连书亦无此意。史又称燕将得书自杀。单遂屠聊城。尤非事实。齐前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它。此因骑劫而讹也。师道援据详核。录之以俟博考。东门以水不启。缘板桥入于子门。二里望岳楼。高广数丈。四层。下石洞四达。胜甲齐鲁间。以杜工部望岳诗名。近改为光岳。失其指矣。相传出鲁班手。梁有遗斧。方钥之。不克上。又鲁连台城西北十五里。古聊城地。高七十尺。今城中亦有之。东昌饶枣梨。今困水。枣一石三金。梨贵甚。寻解维度闸。又朱相国北园。袤里许。废尽。柳丝旖旎。可想张绪当年。噫。裴晋公午桥庄。遭五代迄宋不废。以朱氏全力。独不铸六州铁。惜哉。十八里新闸。二十里泊梁家浅。
(堂邑。)
盖聊城东岸界博平。西岸界棠邑也。梁家浅亦大聚落。闻尚书张凤翔家焉。今年八十一。语云。人以寿为荣。我以寿为辱。谅哉。堂邑在漕渠西南三十里。博平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
乙未。出梁家乡闸。宣德四年立。十五里土桥闸。成化七年立。民多楼居。并清平县。县在漕渠东二十里。齐贝邱地。十二里戴家湾闸。成化元年立。上即清扬驿。民居千家。今减过半。二十里魏家湾闸。二十里南板闸。一曰双浅闸。俱永乐十五年立。二十里泊临清州东关。古赵东鄙也。汶水自南旺分水来。至此渐微。递置闸。出临清之南板闸。始合卫水。卫水出卫辉辉县之百泉山。即隋之屯氏河永济渠也。炀帝四年。自百泉东北引淇、滏、漳、洹诸水为大河。赐名御河。流八百里为元城。又百五十里当清河之南。值临清。同汶水北达天津入海。临清夹河而城,如张秋。嘉靖壬寅巡抚曾铣筑。万历又新筑城。共周四十里。而旧城为繁。
丙申。游大宁寺。二龙爪槐。婆娑可爱。方元焕书第一山于石。市驵云集。固一都会也。晚出南板闸。可三百弓。则新开上闸。有金龙神庙。门榜曰汶卫合流。舟出无闸矣。合流处有舟亘之。曰中洲。环以石堤。分建四闸。而广济桥其尻也。贾贩辐辏。以上有观音阁。故地云观音嘴。
丁酉。移泊户部钞关前。听贾人登货受榷。有茶若干筐。列岸三日夜。榷使未检阅。毋敢室也。客露寝以待。偶入三官神庙。庙祝曹某。父故明经。遭乱家破。听其言。惨甚。
戊戌。有朱氏招饮。不赴。沿河西岸以望。卫水自西南来稍清。异于汶水。按西岸十五里东汉安帝葬母耿贵人处。有池曰莲花池。无考。
己亥
庚子。阴。出西城。渡河而东北走五里。登永寿寺塔。万历癸丑建。塔九级,登其三。亦遐瞩百里矣。还憩一村庵。僧云。洪督师舟过贩盐。派各文武吏输价若干。故今盐贱。
辛丑。重阳节。午刻解维。是日。朱太史别御淮安之轻舟。六里。阻风泊。
壬寅。发二十里□半边店。二十里清河县油房。齐贝邱。汉甘陵地。城在漕渠西三十里。又二十里临清渡驿。盖临清、清河、夏津之交也。夏津。春秋齐、晋会盟之要地。汉鄃县。在漕渠东岸四十里。又四十里武城县。赵平原君封邑。非子游所宰也。古武城在今兖州费县西北。以名同。有弦歌书院。有子游庙。友人沈叔明谓庙下饲数牛。噫。设求龙以祠李聃之亳。求凤以祠接舆之楚。抑何以应之哉。武城人误而又误矣。县在河东岸。乘月行二十四里。始泊。御河尤萦回倍于内河。
癸卯。发二十里武城之甲马营驿。一大聚落也。与宋太祖所生地同。五十里郑家。(故城县。)市尤剧。二十里泊方家浅。
甲辰。雨。发三十里故城县。古莜县膏池地也。隶景州。在河西岸二十五里。四女祠。山东恩县西北五十里。恩县。春秋齐之里邱。唐改贝州。宋平王则之叛。改恩州。明降为县。其祠古安乐镇。汉历亭傅顺女。家富亡子。四女不嫁。矢终养。植槐表誓。有龙爪之瑞。因拔宅飞升仙去。今女像裹帻羽服。补槐四。以续其旧。夜漏二十刻泊德州。
乙巳。晴。发五里阻风。而泊德州城北永乐初苏禄国王墓。午还入德州城。屡中寇而瘠。西门喧衍。往时漕艘所萃也。汉董仲舒读书台在德州。正统六年。知州韦景元修学掘地。得石刻。曰董子读书台。弘治间始祠。西城上振河阁。足快远目。盖本卫、漳、黄河诸水合流自武城入也。申刻。发二十六里。深夜泊老君堂。
(景州西南六十里广川镇董家里。仲舒下帷处。)
丙午。发三十里桑园。(景州东十八里。)
十里吴桥。县在漕渠东二十里。又二十里景州安陵镇。民家三四百家。有尚书曹思诚庄。曹故党魏忠贤。今尚以资雄。东岸为东光。土堡之戍百人。偶入安陵院。有阉僧。云尝监团营。同成国公朱纯臣、襄城伯李国桢。今披缁六年矣。问其姓不答。俄风恬。行四十里。为吴桥莲窝驿。月皎甚。二十五里东光县。在漕渠东岸三里。汉渤海之弓高县也。十五里夏店。二十里油坊。二十里交河县泊头镇。夜分乃息。
丁未。登陆。泊头镇在交河东五十里。嘉靖三十年筑土城。隆庆二年易砖。商贾辐辏。南北大都会也。河间管河通判驻此。有新桥驿。未刻。发二十里齐家堰。二十里薛家窝。二十里冯家。十五里沧州砖河驿。中夜泊。
戊申。早发。见河南水鸟无万数。盘飞游泳。色如白鹭而小。榜人曰鱼鹰子。意其为属玉也。野多贵人冢。其着为刘总督焘。余未详。又多废园。可想往日之盛。午泊沧州望瀛楼下。沧州古渤海地。城闉争级。可屐不可屦。闻沧州旧城在今治东南四十里。开元寺铁狮二。首昂一丈。身长二丈。相传周世宗驻此。有冶者铸此赎罪。尝居隐盗七人。捕者获之。晚行二十里兴济县。宋之范桥镇也。在漕渠东岸城下。巷无居人。明宪庙王皇后故里。戚邸为墟。闻石坊仅存。河堤旧有柳数百株。永乐间。知县王彬以河决未及筑堤。民居尽没。痛不能救。投水死。尸直漂入县堂。民祠祀之。曰神堤。即河堤也。又六里。微雨。泊。按九河故道。谢肇淛曰。马颊河在东光界。唐开元中开新河。胡苏河。东光县东三里。历庆云、盐山。入海丰夹河会于海。汉志云。其水散若胡须。
(胡苏台。县东南。高二丈余。)
简河、洁河。皆在沧州之临津。钩盘河在沧州东南。经乐陵县入海。太史河在南皮县城北。覆釜河在南皮县南。齐桓公北伐至此。缮修皮革。名古皮。以章武有北皮亭。故曰南皮以别之。徒骇河在沧州废清流县西北二十里。有堤。鬲津河在庆云县。又在乐陵县西三十里。陆氏九河考谓。钩盘河在献县东南八十里。余八河皆在沧州、南皮、东光、庆云之境。而郦道玄及宋儒程氏皆谓九河之地。已沦于海。与书传所载不同。此盖后世新河而传以旧名耳。未敢信以为真也。又一统志。鬲津枯河。自齐河县经禹城、平原、德州、德平、乐陵东北至海丰入海。钩盘自枯河自德州经德平东北至阳信县。覆鬴枯河。自庆云经海丰县南入海。又济阳县东北至商河县境。有马颊河。因臆论之。九河湮塞固矣。未必俱沦于海。黄流迁徙。渐失故道。后人随时易名。不胶一迹。脗合为难。况秦汉以上。记牒不存者乎。海能沦。亦能涨。古滨海之地。所化为蜃宫鲸窟者无几何。安在九河之全陷也。必不然矣。宁存之俟后。
戊申。发四里青县。在漕渠西岸。春秋清国也。东岸有土堡。以护漕。滹沱河源大铁山。自代郡卤城。东经献县城南十一里单家桥。至青县南岔河。合卫河而北至天津。又县南七里有盘古沟。相传盘古氏冢在水中。石棺铁锁系之。或隐或见。沟北岸立庙。四野泬寥。望断炊汲。谁其流之。或河伯不尽任其咎。三十里流河驿。潞水源幽州。汉光武遣吴汉等十二将军追贼战于潞东。即此。今流河驿北通曰潞河。驿旁一大聚落也。耗于屡寇。其西岸界静海县。午晴。二十七里唐官屯。居人倍流河者三之。青县中条山。唐阳城隐于此。考沧州无此山。而沧州旧有条县。或因而名之耳。其山有悬崖。瀑布数十丈。如猿鹤声。西望山色。又张秋来剏见也。前河蠖屈。不易檝。俄试俄辍。是日竟檝四十里。夜泊静海县。无城。在漕渠东岸。县西五里凤凰台。以凤集此。有遗址。
己酉。发二十里。则武清县独流镇。其人稠。西巨浸溔漭。按武清县南三角淀。周二百余里。古雍奴水也。四面有水曰雍。不流曰奴。汉置泉州。旧有城。每云雾朦胧。渔人往见城形四起。门巷宛然。二十里甘家。二十里杨柳青。地多柳。市倍于独流。自独流以来。夹水盈盈。似邵伯、高邮道中也。三十六里阻漕艘。野泊。是日立冬。
庚戌。发四里抵天津卫。为三河下流。沽水自北。淀水自西北。至卫城西北二里合流东注。城左漕河自西又合之。流东南九十里入海。禹贡同为逆河入海即此。古曰渤海。亦曰东海也。又曰北海。楚子语齐师。君处北海。洪景卢曰。北至于清海。故曰北海。以地连沧州。亦曰沧海。金封王福沧海公是也。卫地属静海县。城中不见井。俱外汲于河。道易淖。余舟处苦之。镇城百货交集。鱼虾蟹鱐并贱。
辛亥。连日大风而寒。波涛怒立。旅怆弥切。
壬子。风微。是日闻天津桃杏苹果。今秋复花而实。
癸丑。始霜。余更舟。以朱太史并装。前舟人施氏贷太史百金。不能偿。蠲之。归其券。至感泣。寻移檝登观海寺。明成祖驻此。两庑作地狱变相。未知阎罗何时狱空也。又慈济药王庙。奉羲农、黄帝。亵矣。夜风息。
甲寅。发十里丁字沽。盖丁字沽、西沽、直沽。并禹迹疏导之处。在武清境内。河形三岔如丁字也。凡海上傍水村落俱曰沽。河间府小渚俱曰淀。卫河、白河。会于直沽。相萦入海。土人呼直沽曰大直沽。时江南民运白粮。聚于丁字沽。民呈户部更剥船八百。至通州粮厅。又剥船百至京师大通桥入仓。潞河纡折。过丁字沽。及见天津城也。舟人指京师之西山雪凝矣。十里尹湾。午阴。十里桃花。十里蒲沟。十里泊老米店。
乙卯。发十里杨村驿。顺天通判分莅之。市屋整密。俄雨。十五里遽大风而泊。夜幸息。
丙辰。阴。发二十里南蔡村。一大聚落也。十里黄家务。十里泊蒙村。
丁巳。便帆十里白庙。十里河西务城。从陆才里许。从津不啻五里。以萦旋故也。夜雪。
戊午。度榷关。泊白河西岸。夜又雪。白河在漷县东四里。北出胡地。经密云、通州。又东南经香河。入武清。达于静海。河两岸俱白沙。不生寸草。故名。
己未。未刻。雪。
庚申。午霁。是日朱太史入都。
辛酉。晴。自天津来。恒阴。又河始冰。
壬戌。
十月癸亥朔。河冰益坚。度车骑。
甲子。入地藏庵。值漷县杨生。本温室。遭乱侨居。教授庵中。修脯不赡。问以岳文肃(正)
后人。云亦雕落。所着类博稿。板顷废矣。庵地高。今夏六月壬戌。白河水溢及于垣。则自万历辛亥六月大水后再见也。
乙丑。
丙寅。入观音寺。为市期。村民趋焉。进城北西门。有双榜龙游泮者。前漷县杨生苦逢掖如罪罟。此又侈之矣。访白河讲院。内心极堂。奉先师木主。倾垣颓楹。可念也。南荡汇其门。殆数百亩。出朝阳门入关将军庙。视观音寺并严正。谚云。南茶北酒。南桥北寺。良然。庙碑二。并米万锺撰书。将军今封忠义神武大帝。
丁卯。戊辰。
己巳。候车累日未集。夜大雪。
庚午。晴。
辛未。晚登涂。舍车而徒。心形俱适。五里宿村舍。故中丞刘氏庄。今归侨人。失赍粟一饵。杂寝炕上。夜雪。
壬申。旦走雪径。冲寒策杖。坚冰在须。俄见晨旭。俯仰莹澈。恍焉开辟之初。殊自失也。枵腹甚。乞饵分啖。五里沙河店。噉糜二器。又三里龙泉寺。(漷县。)
朱义儒易我以蹇。谕御者善左右之。风不可耐。二十五里饭东镇。寻过漷县。其城一大周遭也。县东四里曰泗河。以四水合流也。合注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县西南晾鹰台。辽主游猎处。二十里张家湾。属通州。即白河下流。相传元时万户张姓居此。有城以护漕。十五里宿通州胡氏。以疲冻不善酒。通州。古潞河。即鲍邱水也。旧为通惠河。元至正间。丞相完泽议自昌平白浮诸泉为渠。贯京城。出南水门。抵通州高丽庄便漕。有五闸。大通桥之东至庆丰五里。庆丰至平津上闸七里。上闸至下闸四里。下闸至普济十三里。普济至石坝十里。河长百六十余里。明时废。嘉靖六年浚复。每闸设吏卒。共徒百八十人。剥船三百艘。各价三十五金。囊米递输。通州城北五里黄船埠。黄船千艘所泊也。
癸酉。仍策蹇。二十里高米店。□□里皇木厂。周垣宽广。路倾仄难步。俄见碧瓦朱门者。或遥指曰英王墓也。□里入京城东便门。度大通桥。经崇文(元海岱门。俗因之。)
正阳二门。凡十里至骡马市寓舍。晚同朱太史小饮。今而后少免于涂之人矣。因计程四千余里。四阅月始税驾。禅裘葛而递燕吴。于游侈矣。而余(言剪)昧。不挟一帙。虽好登涉。慕考据。蒭荛之不甚核。碑碣之详不及搜。觌面易失。经宿易忘。余发种种矣。何能为。漫托副车。只自愧耳。又同舟宁海葛生。示天启初记镇江入京之费。日析里算。仅三缗有奇。相距三十余年。津涂艰剧。费且十倍。并识之卷末。不几为蝌蚪前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