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則
列仙《沖虛經》云:龍叔有十般病,求文摯醫。文摯問其病證,龍叔曰:吾鄉譽不以為榮,國毀不以為辱,得而不喜,失而不憂,視生如死,視富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處家如旅舍,吾鄉如他國。凡此眾疾,爵賞不能勸,刑罰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衰樂不能移,此奚疾也?文摯向明視之,曰:嘻,子方寸虛矣,幾聖人也。子心六孔流通,而一孔不達,今子以聖智為疾,非吾淺術所能也。
大眾,龍叔之病,榮辱得失,死生貧富,人我視之一笑,故為病也。所以證聖智圓通,六通無礙,自然而然矣。夫何故復云一孔不達?請諸公默默中叅,如參得這一孔通達,則無漏矣。頌曰:
龍叔十般病,達人當悟證。六通無礙遮,識性空天性。
向上竅豁開,一真融慧命。性命了圓成,玉質金堅瑩。
第四十二則
《沖虛經》云:無所由而常生者,道也。由生而生,雖終而不忘,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用道得終謂之常;無所用而死者謂之道,用道得死者謂之常。大衆,此一篇發明大道體常,無斷滅相也。所謂無所由而常,乃無所從來,不知生為生,乃道也。生而無生,身雖死而本性不亡,乃常也。故無用而生謂之道,體道得終謂之常。以此明悟真常妙道,體乎自然,何必憂乎無常。頌曰:
日月有明暗,大虛無暗明。性本太虛體,生滅奚變更。噫,任他桑海變,一點湛然清。
第四十三則
南華老仙云: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達,云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龍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撓心者,故靜也。水靜,猶明燭鬚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靜獨明,而況聖人精神之心乎。
大衆,此一章專言一箇靜字。學人常常多被逆順境遷,事物障礙,不能耐煩,欲尋箇幽靜處休歇去。殊不知又添箇尋靜的念頭,到那幽僻處,又有許多勞攘,可憐哉。南華老仙以一善字,發明真靜明妙工夫的切。所謂善者,非曰善惡之善,乃聖人之良能也。聖人之心,虛明空廓,清靜圓輝,如懸寶鑑,物來則照,物去則空,無有色相好醜,一心澄徹,萬里昭然,豈不簡妙。故以水靜猶能清平燭物,況人之一點靈空明乎。誠能于此透徹,事休擾擾,心絕營營,做箇清閑道人,多少輕快也。頌曰:
動靜不居,去來無礙。四威儀中,得大自在。為其無為,利而不害。一點虛空,大周沙界。
第四十四則
南華老仙《齊物篇》首,以二子答問三籟。始言人籟地籟之不齊,便是孟子云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末言天籟,云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謂衆竅怒息,萬籟澄虛,時是誰耶。前言情,後言理,理一分殊,賓主自別,不齊之齊明矣。就中廣喻,以明物之生化無窮,萬化一化皆神。末以己夢蝴蝶為喻,結一篇之大義:倏然夢栩栩然蝴蝶也,俄然覺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周之與蝶,則必有箇分限,到此恰不說破。大衆,且道只今誰夢誰覺?誠能直下明悟分曉,則知生死夢覺,則齊歸於大化,其中有卓然巍獨者存。故曰:有此大覺,則然後知此大夢也。其或未然,聽吾後頌曰:
物我同胞體一源,不齊齊處亦方圓。隨情各造輪迴殼,反本同歸太極圈。
萬籟寂然天籟息,一心清肅識心潜。化生生化由他變,夢覺雙忘樂象先。
第四十五則
南華老仙云:孔子教顏子心齋,回曰:敢問心齋?孔子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孔子曰:盡矣。
大衆,宣聖以一虛字,授顏子心齋,旨哉。顏子一聞而頓徹,直超聖境。云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謂頓然忘我,不知有回也。宣聖許其盡矣。夫視、聽、言、嗅四者,宣聖止以聽聞直指,何也?以耳聽乃衆人之聽,惟隨聲而已;以心聽乃賢人之聽,得符契也。聽之以氣,聖人之聽,反本也。夫人生以來,各賦一太虛,各禀一元炁也。心虛則元炁沖融,炁息則靈明朗徹,非即非離,互體妙用,可謂心路斷絕,性天瑩潔。故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致虛之極,天光瑩發,玄之又玄矣。宜乎釋氏觀音,圓通大行,自聞中而入,得成道果,故號觀音。先聖性與天道,盡在是矣。豈不可得而聞乎?噫,珍重。
頌曰:
口素心不素,安能達本來。不欺誠道戒,無昧即心齋。
神谷無纖染,靈臺絕點埃。太虛清徹朗,慧日曜天階。
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