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自有。缘未生时无有。无不自无。缘散之后故无。有若本有。有自常有。不待缘而后有。无若本无。无自常无。岂待缘尽后始无也。缘有非是有。真如之中有缘。无非是无。清净心中。无彼无也。有无法。妄想之域。岂足以标圣道。放光经云。菩提从有得耶。答曰。不也。从无得耶。答曰。不也。从有无得耶。答曰。不也。离有无得耶。答曰。不也。是义云何得。答曰。无所得。得无所得者。谓之得菩提也
第一。宋朝求那跋陀罗三藏。中天竺国人。大乘学时号摩诃衍。元嘉年。随船至广州。宋太祖。迎于丹阳郡。译出楞伽经。王公道俗请开禅训。跛陀未善宋言有愧。即多梦人以剑易首。于是就开禅训三藏云。此土。地居东边。修道无法。以无法故。或坠小乘二乘法。或堕九十五种外道法。或堕鬼神禅。观见一切物。知他人家好恶事。苦哉。大福大祸。自陷陷他。我愍此辈。长劫落鬼神。久受生死。不得解脱。或堕术法。役使鬼神。看他家好恶事。谁言我坐禅观行。凡夫盲迷不解。谓登圣道。皆悉降伏。不知是鬼神邪魅法也。我中国有正法。秘不传简。有缘根熟者。路逢良贤。途中受与。若不逢良贤。父子不得。楞伽经云。诸佛心第一。教授法时。心不起处是也。
此法超度三乘。越过十地。究竟佛果处。只可默心自知。无心养神。无念安身。闲居净坐。守本归真。我法秘默。不为凡愚浅识所传。要是福德厚人。乃能受行。若不解处。六有七八。若解处。八无六七。拟作佛者。先学安心。心未安时。善尚非善。何况其恶。心得安静时。善恶俱无依华严经云。法法不相知。至此国来。尚不见修道人。何况安心者。时时见有一作业。未契于道。或在名闻。成为利养。人我心行。嫉妒心造。云何嫉妒。见他人修道。达理达行。多有归依供养。即生嫉妒心。即生憎嫌心。自恃聪明。不用胜己。是名嫉妒。以此惠解。若昼若夜。修勤诸行。虽断烦恼。除其拥碍。道障交竞。不得安静。但名修是。不名安心。若尔纵行六波罗蜜。讲经坐二禅三禅。精进苦行但名为善。不名法行。不以爱水。溉灌业田。不于中。种识种子。如是比丘。名为法行今言安心者。略有四种。一者背理心。谓一向凡夫心也。二者向理心。谓厌恶生死。以求涅盘。趣向寂静。名声闻心也。三者入理心。谓虽复断障显理。能所未亡。是菩萨心也。四者理心。谓非理外理。非心外心。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会实性者。不见生死涅盘有别。凡圣为异。境智无二。
理事俱融。真俗齐观。染净一如。佛与众生。本来平等一际。楞伽经云。一切无涅盘。无有涅盘佛。无有佛涅盘。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大道本来广遍。圆净本有。不从因得。如似浮云底日光。云雾灭尽。日光自现。何用更多广学知见。涉历文字语言。覆归生死道。用口说文传为道此者。人贪求名利。自坏坏他。亦如磨铜镜。镜面上尘落尽。镜自明净。诸无行。经云。佛亦不作佛。亦不度众生。众生强分别。作佛度众生。而此心不证。是即无定。证则别有照缘起大用。圆通无碍。名大修道。自他无二。一切行一时行。亦无前后。亦无中间。名为大乘。内外无着。大舍毕竟。名为檀波罗蜜。善恶平等。俱不可得。即是尸波罗蜜。心境无违。怨害永尽。即是忍波罗蜜。大寂不动。而万行自然。即是精进波罗蜜。繁与妙寂。即是禅波罗蜜。妙寂开明。即是般若波罗蜜。如此之人。胜上广大。圆摄无碍。得繁与。是为大乘。有求大乘者。若不先学安心。定知误矣大品经云。诸佛五眼。观众生心及一切法。毕竟不见。华严经云。无见乃能见。思益经云。非眼所见。非耳鼻舌身意识所知。但应随如相见如眼如乃至意如。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