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尊崇一个传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意思是说,领导重用他的时候,他就会胸怀天下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领导不重用他的时候,他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回归到书房之中,以书为乐,修身养性。说得书面化一些,这叫进可攻,退可守;说得文艺化一些,这叫上得朝廷,下得书房,实乃玩转官场之必备招数。老江湖长孙无忌就深谙此道,或许是感觉武则天当家后自己很难再被皇帝重用了,有些灰心丧志,想到书中去寻找慰藉,所以他整日躲在书房里著书立说,两耳不闻朝堂事,希望从此享受惬意的晚年生活。
然而,长孙无忌的这种梦想并没能实现,因为只要武则天和高宗不允许他置身事外,那么他就无法真正地远离政治。高宗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帝国,不需要事事受人摆布,更不想看别人脸色行事,而权倾朝野,威震天下的国舅长孙无忌,无疑是他前进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必须除之。而对于武则天来说,一日不除掉长孙无忌,则一日无法真正坐稳后位,既然对方不愿做自己的朋友,非要做敌人,那就要置之死地,以免留下祸根。所以,铲除长孙无忌是武则天和高宗夫妻两共同的目标,是不谋而合的决定。不过,人家长孙无忌好歹是皇帝嫡亲的舅舅,又是百官之长,要想扳倒他,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若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好随便将屎盆子扣在人家头上。好在武则天不是个急躁的人,漫长的十八年她都等过来了,岂会在乎在这一时半刻的等待?为了一举击垮长孙无忌,武则天先拿他的追随者们开刀,剪除他的羽翼,使他孤立无援,因此褚遂良、韩瑗、来济才会相继被扫出中央。失去了几位老战友不说,长孙无忌的一干亲戚也难逃厄运,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堂兄工部尚书长孙祥等也被贬到了地方上。至此,长孙无忌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失了羽翼的他,想飞也飞不起来了,而武则天为他编织的那张网已经悄悄展开了。
显庆四年四月的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下狱了。这是为何?原来一位名叫李奉节的洛阳人向高宗告状,说他发现韦季方和李巢攀附权贵,共结朋党。这本是件很平常的小案子,犯罪嫌疑人又只是中下级官员,没什么可震惊的,可它后续的发展却令全国都震惊了。因为经过许敬宗的“调查”,发现这不是一桩简单朋党案件,里面暗藏着一个惊天大阴谋,原因是韦季方和李巢结交的权贵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所以,许敬宗得出的结论是韦季方、李巢、长孙无忌三人勾结在一起,企图控制整个朝廷,谋反之意昭然若揭。
此结论一出,举国震惊,一个权倾朝野,威震天下的宰相、皇帝的亲舅舅竟然会与两个五品文官联手谋反,这可真是为所未闻之事!那么,高宗会相信自己的舅舅谋反吗?别说他这个做侄子不相信了,恐怕任何一个人都不会相信,可是心里不相信是一回事,行动上却又是另一番做法。高宗不笨不傻,相反也很聪明,他自然猜得到这是武后的计谋,若是从前还未登基时,他肯定会为舅舅辩护,可如今那个曾经为自己遮风挡雨的舅舅已经变得陌生了,总是对他指手画脚,外廷的那帮老臣们也以舅舅马首是瞻,似乎比他这个皇帝的权力还要大。所以,即便心里有些舍不得,但为了能够真正地“独立”,高宗也只好顺水推舟。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听完许敬宗的汇报后,高宗只说了这样一句话:“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这话说得十分有意思,看上去高宗并未对长孙无忌谋反一事有任何质疑,也没想去深究长孙无忌为何要与几个五品文官勾结,他连眼睛也不眨就为长孙无忌定了罪,说舅舅听信小人挑拨,心里或许会对我存有几分猜疑,可是怎么跑去谋反呢?注意,这句话虽然用的是问号结尾,可一点质疑的意思也没有,显然他的潜台词是在告诉许敬宗:朕相信你的报告,国舅他确实谋反了,不过你还得拿出更有利的证据,才能让天下人信服。
许敬宗是个多么聪明的人啊,皇帝的意思他一听就明白了,立马说,陛下,臣已经彻查了此案,韦季方看到事迹败露,只好畏罪自杀了,可见他们确实有谋反之意,您怎能不相信呢,这的的确确就是谋反啊!高宗听后,长叹了一声,不禁泪眼婆娑道,我真是家门不幸啊,怎么老发生亲戚谋反的事儿呢,以前高阳公主就干过这事,如今又轮到了舅舅。倘若这事是真的话,该怎么处理才好呢?就这样,长孙无忌的罪名被确定了下来,接下来便是要讨论如何处罚他了。
在这里,高宗提到了高阳公主谋反案,由此先例在前,处理起长孙无忌一案就有依据可凭了。当年,轰动一时的高阳公主谋反案的处理者正是长孙无忌,此案牵连甚广,为了帮李治稳定政局,长孙无忌便乘机除掉了李治的劲敌吴王李恪。虽然他这样做是一片好心,可却隐隐露出了震主之威,眼见那些权贵们轻而易举就被长孙无忌杀掉,生性仁厚的李治心里是哇凉哇凉地,莫怪他会对长孙无忌产生恐惧心理,非要除了他。而世事难料,谁能想到数十年后的今天,高阳公主谋反案竟然会成为处理长孙无忌谋反案的先例,简直活生生的“请君入瓮”嘛,不知当时长孙无忌的心里是啥感想。
这皇帝说的话叫“金口玉言”,并且“君无戏言”,所以许敬宗一听高宗提起了高阳公主案就知道这一定不是废话,肯定是有用意的。然而,许敬宗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没能立刻领悟高宗的深意,只是说要在当年高阳公主谋反的基础上,对长孙无忌一案加重处理。高宗自然是没有同意他的意见,而是拐弯抹角地说,这事急不得,你回去再仔细审审看。于是,许敬宗只好带着一肚子疑问回了家,仔细想了一夜,终于明白了高宗的用意。
翌日下朝后,许敬宗对高宗说,陛下,臣昨个儿回去又仔细审理这此案,又有重大发现。原本以为只牵涉到长孙无忌一人,可如今才知并非如此。我昨晚提审了韦季方,问他,长孙无忌权倾朝野,又贵为国舅,深受陛下和先帝的信任,他何至于要谋反?韦季方说,其实长孙无忌原本也不想谋反的,但韩瑗在一旁挑唆,他曾对长孙无忌说,您之前曾和柳奭、褚遂良一起拥立李忠为太子,如今李忠已被废,说明陛下已经不再信任您了,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及早为自己做好打算!长孙无忌禁不住韩瑗的劝说,终于答应加入谋反。韩瑗、褚遂良、来济、柳奭、于志宁都是这起谋反行动的策划人。因此,这件事绝不是长孙无忌一人所为,朝中所有的元老重臣几乎都同党。
见这桩案子的油水被捞地差不多了,高宗也不再废话了,又一次泪眼婆娑道,就算舅舅他真的想造反,朕也绝不能杀掉他,他可是朕的亲舅舅啊,若杀了他,天下人怎么看我啊,后世子孙又会如何看待我?这话一说,等于是将之前的那个疑问号彻底变成了句号,完全相信长孙无忌谋反了。可是,他又不能下手太狠,毕竟那是自己的亲舅舅,为了彰显他的仁慈,故意做出一番法外开恩的样子,免了长孙无忌的死罪。罪定了,表演也做足了,终于可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了。于是,几天后,高宗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给了他一个扬州都督的头衔,然后押解到黔州(今重庆彭水县)安置。那里远离京城长安,是处穷乡僻壤之地,可是高宗并没有特别亏待长孙无忌,依旧按照一品大臣的待遇提供饮食,他的解释是,长孙无忌虽然有罪,可他毕竟是朕的舅舅,朕怎么忍心看他吃不饱,穿不暖呢?这话实在有些猫哭耗子假慈悲的味道,没罪的都被定成有罪的了,还说什么“不忍心”?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做皇帝的也是有做皇帝的无奈的。
就这样,曾经叱咤风云,威震天下,权倾朝野的国舅爷长孙无忌,在高宗和武则天夫妇两的联手打击下,终于垮台了。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第32章国舅爷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