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作风建设,历史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作风。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气派的。回顾和分析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找到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工作。
(一)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历史根据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语言中没有“作风”这个词,但有“风格”“风气”“风范”这些词。应该说,“作风”与这几个词在意义上是相近的。斯大林在1924年写的《论列宁主义基础》这部著作中,提出了共产党的作风问题。他说,列宁主义的作风是“俄国人的革命胆略和美国人的求实精神的结合”的作风,它“是党的工作和国家工作中的列宁主义的实质”。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并论述了党的作风。他说,党的“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他们是大公无私的民族的阶级的英雄,这就是共产党员、党的干部、党的领袖应该有的性格和作风”。从这些论述看,作风是一个政党、一个团体以至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品格在实践中、工作中、处理与其工作对象的关系中的实际表现。它是内与外、知与行、学与德的统一,是具有稳定倾向性的行为风格。作风一经成“风”,便成为无形的巨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加强作风建设,不仅因为党的作风本身重要,而且因为它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有着客观的根据。
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与革命建设的后发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中国虽然经过了辛亥革命后民族经济的发展,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目依旧,处在世界最落后国家的行列。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一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后发的;中国革命在1949年获得胜利,从而开始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样是后发的。后发者可以向先行者学习。对于中国来说,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向西方学习,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要向俄国学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则要向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必须虚心,但虚心绝不是一切照搬。这就产生了思想作风问题。
2.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与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艰难性
中国国情大不同于西方国家,因为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是一元化的,而传统中国则是二元结构的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和传统的生产力同时并存,现代生产方式和传统生产方式同时并存,少数现代性的工商业都市同广大的落后乡村同时并存。中国的国情也大不同于东方许多国家,因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土地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又是一个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凌辱的国家。这样的特殊国情,要求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寻找到自己的前进道路;要求在20世纪上半叶,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人必须紧密团结数以亿计的农民和小资产者;要求共产党人具有极大的耐心,进行持久不懈的艰苦奋斗。
3.历史包袱的沉重性与反对消极文化影响的重要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极其深厚的文化积存,这是优点。但传统文化中也存在大量与现代先进思想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方法格格不入的地方。我们不难找到“子曰诗云”和“言必称希腊”这两种教条主义的联系,也不难看出在封建社会中以分散的小生产为基础的“帝王思想”“官本位”意识、家长制作风同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的总称为“官僚主义”的腐败作风的联系。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也对党的肌体产生侵蚀的作用。党的作风建设正是一个批判地对待东西方文化,形成和创造中国的新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新风格的过程。
4.党的成分的复杂性和作风方面矛盾的尖锐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党,又是具有广大群众性的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量的党员是农民和小资产者。正如毛泽东同志当时所说:“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同思想紧密联系的作风,情况也是如此。现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要从社会各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阶层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这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群众性,但也难免带来作风上的矛盾,这就必须抓好作风建设。
综上所述,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建设自己、创造自己;党的建设是全面的,从思想到组织,从理论到政策,无一不是在批判中建设、在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的建设在行动的意义上集中地表现为党的优良作风的塑造和培育。
(二)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作风建设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35年1月遵义会议开始一直工作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历经41年。在遵义会议之后,党开始了正确路线指引下的全面建设,提出了并大力地加强了作风建设。
1.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概括并培育了“三大作风”,打下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厚根基
中国共产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作风?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中国革命的实践逐步显示出其关键之所在。20世纪30年代初,对苏联经验搞教条主义的“左”倾思想,严重地危害了中国革命,这使全党有了一次新的觉醒: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主张是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主张;“左”倾指导思想是脱离实际的,同时也就是脱离群众的,而党在艰难环境中谋得胜利的唯一依靠是群众。在这一时期,党内不断发生意见分歧,“左”倾主张对待不同意见实行所谓“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在遵义会议之后对待犯“左”倾错误的人则采取“惩前路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就提出了党正确开展自我批评这一重要问题。正是在总结这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5月8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提出“作风”的概念;在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口号,要求党的思想及其实践“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到1942年,领导开展了“反对主观主义(主要是教条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运动;终于,在1945年4月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概括出党的“三大作风”。毛泽东同志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的发扬,是党在七大以后取得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并引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这三项历史性胜利的根本性保证。
2.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把握由在野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执政之后党的作风建设的良好开端
1949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进入中心城市并领导全国政权之时,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预见到党在革命胜利和掌握政权之后遇到的挑战,他认为,对于这种挑战,必须以党的优良作风的发扬应对之。这种挑战,毛泽东同志名之为“糖衣炮弹”,即社会上对共产党员的捧场、颂扬、侵蚀等软性进攻,引出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居功自傲,不愿再继续进取;一个是贪图物质享受,不愿再艰苦奋斗。毛泽东同志应对的方针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应该看到,这两个“务必”同三大作风是一脉相承的。谦虚谨慎,方能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方能为人民谋利益。两条都做到,离不开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也要看到,这两个“务必”是党在执政条件下的新的作风要求。有此“正风”,必能抵御各种“歪风”。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党的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跟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起奋斗,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党在执政以后要保持本色,既要拒腐防变,更要依靠科学理论和正确决策领导人民取得建设的成功。党面临着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课题。党继续发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难的而又有成效的探索。毛泽东同志写作了《论十大关系》,创造了具有久远意义的社会主义建设辩证法;发表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撰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理论。这些重要著作,是党的实事求是作风所结出的硕果。
执政的共产党更需要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建构民主政治体制,发扬民主的作风。在这个方面,党的八大有其重要的贡献。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代表中央做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用了很大篇幅讲执政党“面临新的考验”,讲必须“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特别有意义的是邓小平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发扬党内民主,反对神化个人,禁止个人脱离领导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发扬人民民主,接受“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这个报告,在作风建设方面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三大作风的思想,突出了民主的重要性。后来的实践说明,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就不能获得真理;没有民主,就没有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就谈不到群众路线;没有民主,就谈不上批评和监督。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犯了“左”的错误,未能使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1957年夏季以后,“左”的指导思想在党内逐步占了上风。从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之前,党内在作风建设方面产生过尖锐的矛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1961年,在严重困难面前,毛泽东同志借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所著《关于调查工作》(后称《反对本本主义》)一文的发表,提出搞“调查研究年”,从而制定了较为实事求是的农业、工业、商业、文教等各方面的一系列文件。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毛泽东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做了自我批评,要求贯彻“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倡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但面对农民“包产到户”的实践,党内要求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错案的呼声,毛泽东同志又做出错误的判断,在1962年10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错误主张,直到1966年极其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总之,从1957年夏季开始的10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曲曲折折,反反复复;“文化大革命”则使党的优良作风破坏殆尽,党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给后人留下了党的作风建设方面的许多教训。其中重要的教训是:党在执政的时候,必须把传统的群众路线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党内相应的民主制度,严格防止权力过分集中。表现在党的作风上,必须强调民主的作风和依法治理的作风,坚决反对“一言堂”“家长制”和个人专断的恶劣作风。
(三)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作风建设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起来的,从此领导全党实现了战略性大转变。在11年之后,经过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了顺利的交接。邓小平同志在这一阶段党的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邓小平同志是总设计师;对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来说,邓小平同志是坚定的开拓者。
1.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全面的拨乱反正,包括党的作风建设的拨乱反正
邓小平同志1975年复出之后,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顺应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实施了整顿,因而又一次遭到打击。粉碎“四人帮”之后,他重新登上政治舞台,率先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原则,吹响了拨乱反正的号角。在1977年的十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务,成为实际上的中央领导核心之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支持和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1978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原则,从而重新界定并确立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有了这一条思想路线,党中央雷厉风行地平反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纠正了过去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所做的错误结论,实现了拨乱反正的历史性转变。
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邓小平同志全面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三大作风以及其他各种优良作风。1977年8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他提出五个“一定要”,即我们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主席为我们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同志不但是这样倡导的,而且是带头这样做的。在拨乱反正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模范。第一,他坚决主张要深刻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就要批评什么错误。第二,他同时认为批评应该是出于公心的,实事求是的,带着历史分析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错误,包括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一定要毫不含糊地进行批评,但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分析各种不同的情况”。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的错误,其中“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2.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指导,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倡导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新作风
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独特道路的精神和方法,在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在苏联、中国都经不起实践的考验而遇到挑战的情况下,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为中国人民创造社会主义新模式、新体制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志不但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中国人民如何创造新制度、新体制的态度和方法。这种态度和方法同党的三大作风是历史地联系着的,是三大作风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体现和发展。其要点包括如下方面。
勇于创造社会主义新体制、创造中国人民新历史的创新风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没有既有的模式。一切要由人民群众去创造,而创造就需要有勇于实践的崇高风格。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鼓励干部群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冷静估计实践的客观条件、严格地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这一点是同上面所说的“创新风格”辩证地统一的。这是哲学上所说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国际的客观条件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题,国内的客观条件是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这两个条件出发,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方针、政策、体制。
深切关怀祖国、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群众利益要求的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是以为人民谋利益为价值准则的。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论”就是创造社会主义新体制的价值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历史的规律、民族和国家之希望所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所在。只有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体制,才是中国所需要的体制。
从各种可能采取的政策、制度中,选择客观条件允许、主体要求得到满足的政策和制度的负责精神。从客观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念,一个作为出发点,另一个作为目标,共同地约束着我们的行动。邓小平同志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必须做选择的,选择又是必须贯彻实事求是和为人民谋利益这两条原则的,也就是说,是必须负责的。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密切地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就要落实在负责的政策、制度选择上。
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检验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的自律意识。选择在做出的时候,它的可行性和价值性是未经证明的,也就是说,它未必是正确的。因此,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胆子要大,要坚决”,“但在具体事情上要小心,要及时总结经验……没有这一条是不行的,不能蛮干”。
邓小平同志这一整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是实践论的科学方法论,在落实的过程中则表现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和崇高风格。他把党的三大作风总体性地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3.深刻地认识和预见党在新时期面临的考验,指明保持共产党本色的作风建设道路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进城之前,预见到党在成为执政党时所受到的挑战,要求以两个“务必”的作风应对挑战;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进一步认识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受到的考验,不仅是因为执政,还因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在对世界开放的情况下执政。在邓小平同志领导时期,对于逐渐滋生的腐败现象,他极为重视;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政治风波之后,他更视腐败和反腐败的矛盾为关系到党的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他强调,“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培养相应的优良作风。同时认为必须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提倡艰苦创业的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天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
(四)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展的作风建设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取得伟大的成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与时代的新条件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相适应,把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1.面对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发扬“三大作风”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创新的作风
江泽民同志在他有关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中,同邓小平同志一样,继续强调发扬由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党的“三大作风”;同时,继续提倡由邓小平同志培育的新时期的新作风,构成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前后相继的历史画卷。江泽民同志是这样说的:“我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十分注意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发扬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时,也要“大力发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倡导的立足国情、紧跟时代,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发扬民主、依法办事的精神”。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时代、新的任务面前,又提出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课题。首先是大力倡导“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使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有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江泽民同志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个论点,江泽民同志讲了多次,从技术创新讲到制度体制创新,又从制度体制创新讲到政策和观念的创新,再从政策和观念的创新讲到理论的创新。应该说,这既是对人类认识规律的一个总结,又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当今时代潮流的一种回应,更是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大决策。毛泽东同志写了《实践论》,为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奠定了哲学基础。《实践论》的关键词是“具体实践”,没有对实践的具体性的认知,就建立不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方谈话,为我们留下了创造中国新历史的整套方法论。南方谈话在实践论的意义上,关键词是“三个有利于”,它是对实践的效用性的认知,没有对实践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客观效果的把握,就不可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提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的理念,在实践的具体性、效用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实践的创新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科学理论,也把党的实事求是作风提高到新的时代水准。
2.面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更加严峻的挑战,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加以强调和推进
党的“三大作风”是一个整体。但是,随着形势和条件的改变,它的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会显得更加突出。在遵义会议的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前后,主要的危险是教条主义,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作风。到了今天,当邓小平理论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经过实践的检验被证明并得到有效贯彻的时候,我们面临的主要危险是什么?党在作风建设方面主要应当解决什么问题?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历史显示,一个新兴力量,当它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时候,它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是比较密切的;而在夺取政权之后,这种关系就开始变化;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脱离群众,最后被人民群众所埋葬。党的现实状况证明,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些年来并未减少,反而在增加。在改革开放之中,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正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之时,“权钱交易”的发生更加深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程度。一旦党内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脱离群众的危险就会获得经济基础,变得难以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利益主体、价值观念多样化,贫富差距有所扩大,这就会产生“党究竟为谁谋利益”的问题。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江泽民同志和中共中央突出地提出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的问题显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
3.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党的建设的纲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
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做到“三个代表”的问题。当年5月14日,他再次提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庆祝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系统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深刻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意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界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使命,回答了什么是党在现时代的先进性,从而为整个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正如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我们党正在创造社会主义新制度、新体制的时候,从功能方面界定这个新制度、新体制,借以规范和引导改革、开放过程一样,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在我们党进行自身创新的关键时刻,从功能(即宗旨、使命)方面界定党的自身创新,借以规范和引导党的建设工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全面的意义,它对我们整个的理论、制度、体制创新起导向作用。在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的自我创新与建设的时候,它也指导着党的作风建设。我们党的作风必须是积极推进先进生产力的作风,是与先进文化同质并引导其建设的作风,更是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作风。
毛泽东同志当年限于历史条件和后来犯“左”的错误,没有很好地解决建设年代党的作风建设问题;邓小平同志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但还没有来得及全面解决与此事业相应的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手解决这个历史性问题,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系统工程,这是十分可喜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特别是关于十个“坚持”、十个“反对”的作风建设总体性任务的论述,正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五)十六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我们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推进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纵观分析,自十六大以来,我党在作风建设理论丰富与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作风建设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为了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功,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作风建设,就成为一种必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作风建设,就成为十六大以来我党在作风建设方面最显著的基本特征。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不仅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更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与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要求具有同质性。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求真务实,即求发展规律之真,务发展效益之实。现实中,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行各业中,就必然要求党员干部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来抓落实。所以,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面对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国内外形势,有效化解矛盾,解决所有难题,克服重大困难,完成党所担负的艰巨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遵循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实现人民的所祈所盼,唯有如此,科学发展观才能得以全面、认真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是依据我国基本国情,缓解能源、资源、环境压力,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提出来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实现从社会生产到社会生活、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这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率先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用我们党的良好作风来凝聚党心、凝聚民心,化作强大力量,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作风建设,是保证科学发展观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全党有一个良好的作风,而良好作风的培育、发展与壮大,更需要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因此,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进行。一段时间内,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甚至脱离实际、好大喜功、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等不良风气,违背了创新、进步、按规律办事、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等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影响到民生问题的不断解决。如果不认真解决上述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有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自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党就注重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新时期的作风建设,在全党深入开展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把握其要求、掌握其观点、领会其精髓,结合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不仅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大成效,更重要的是通过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全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实效性。
2.传承与创新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与方法
十六大以来,我党在作风建设方面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传承与创新,把历史上我党的优良作风传承下去,并依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对作风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第一,积极传承党的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经过实践检验,在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在现实中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的党的优良作风。三大优良作风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不仅涉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涉及依靠谁的群众路线,以及共产党人襟怀坦白的自我批评精神等。这些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的自我批评精神,体现出党的性质,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世界观,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不能改变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党始终坚持三大优良作风。十六大以来,我党更是把三大优良作风作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坚持并不断传承下去。
第二,丰富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十六大以来,面对改革开放的新任务和党员队伍自身的变化,依据时代要求,不断发展党的优良作风,赋予其新的内容。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针对一些党员甚至党员领导干部重视经济发展工作,放松理论学习的实际状况,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从而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用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具体行动,来带动全党重视理论学习,在全党倡导“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通过扎实的学习,使理论武装的成效,切实转化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坚定意志,转化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新时期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另一方面,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作为我党具体工作的一项重要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解决群众的民生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继续坚持把批评与自我批评,看作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增进团结、与时俱进的重要思想武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同时,还把勇于开展批评和敢于接受批评,作为解决新时期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甚至把它上升为“严肃党的纪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任务。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更是倡导全党要“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依此来彻底消除党内生活庸俗化的现象。
第三,创新作风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一是表现在理论上,首次提出作风纯洁的问题。中纪委十七届七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性的试金石,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把作风纯洁同思想纯洁、队伍纯洁、清正廉洁,看作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内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个创新和发展。二是体现在措施上,更加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来抓。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搞好党的建设,党的作风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就在于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围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思想作风方面,强调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决维护党的思想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在学风方面,通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来推动学习,通过近百次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来引领全党重视学习,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重点,把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为根本,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功底与理论素养,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扎实基础。在工作作风方面,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创实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万事民为先,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性,提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尤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在领导作风方面,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作为重点来抓,彻底杜绝“一言堂”和“一支笔”现象。在生活作风方面,发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保持正派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坚决反对贪图享乐、腐化堕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三是突出在方法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大局、在大局下进行。十六大以来,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不断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也是全国的工作大局。加强作风建设,就是按照大局的要求来展开,在服务大局上见实效。现实中,在全党树立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倡导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统筹兼顾、持续发展的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富民优先的思想,树立尊重规律、讲究科学、依法办事的观念。这些都体现出作风建设把握大局,服务大局的要求,做到了作风建设与大局的要求相一致、目标相协调、部署相呼应,体现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成效根本标准的作用。
3.始终坚守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
始终坚守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十六大以来我党作风建设的又一个基本特点。目标的一致性,是作风建设的本质要求,不能因为环境的改变和条件的变化,改变或动摇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最终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稳固党的执政地位。
第一,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党的先进性,是体现在党的理想、宗旨和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之内,体现在党员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中的一种特质。它不仅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也是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根本前提。新时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必须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来展开。具体到作风建设而言,就必须把作风先进纳入党的先进性建设范畴之中,通过作风建设活动,促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作风对个人而言,就是体现一个人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态度和行为;对政党而言,先进的作风就是全党在工作、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上进的行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和支持。由于作风具有群体性、相对稳定性和发展曲折性的特点,搞好作风建设,必须在全党范围内开展,必须常抓不懈,必须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来抓实、抓好,这样,党的作风建设才能取得实效。现实中,正是由于我们党把先进性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目标,绝大多数党员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创造一流业绩,坚持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拓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全面小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使然,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党的纯洁性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各个方面,其中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性一项主要内容。为了实现作风纯洁的目标,现实中,我们一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二是要求广大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贯彻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个人专断。三是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浪费和追求奢华等不正之风。四是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把消除腐败、廉洁从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认真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促进党的作风纯洁。
第三,把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作风建设的主要目标。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历史。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中可以看出,凡是作风建设抓得比较好的地方和单位,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创造力都比较强,各项事业发展得都比较快;反之,凡是党的作风建设比较薄弱的地方和单位,党组织就缺少应有的战斗力,各项事业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党的作风建设,不仅代表着党的形象,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所以,十六大以来,我党按照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要求,结合新时期实际,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对广大党员和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应对“四大风险”,经受“四大考验”,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取得了很大成就,保持全党高度的团结统一,使整个党充满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对党的作风建设内涵和具体路径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形成了以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为基础,以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制度机制为保证,以集中性教育活动和经常性党性分析相结合为主要途径的党的作风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思路,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和实践进入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六)十八大以来党的作风建设
1.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改进工作作风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作风正,则人心齐、事业兴;作风不正,则人心散、事业衰。党要管党,就要管好作风;从严治党,就要严在作风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他深刻剖析了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工作开局的重要切入点,制定实施了“八项规定”、部署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督促检查,有力促进了党风政风转变,提高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聚焦“四风”,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当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条件。他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反对形式主义,就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问题,着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反对官僚主义,就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
作为的问题,坚决整治消极应付、推诿扯皮、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反对享乐主义,就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牢记“两个务必”,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反对奢靡之风,就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做到艰苦朴素、精打细算,勤俭办一切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一定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防止虎头蛇尾。
3.坚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当前推进作风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开展这次活动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这次活动以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为主要任务,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把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贯穿活动始终。这些都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随着相关工作深入推进,党风政风一定会有新的更大转变,党群干群关系一定会有新的更大改善。
综观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重要地位,努力探索不同历史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丰富党的三大作风的时代内涵并付诸实践,从而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保证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第2节
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90年来作风建设的历史向世人昭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始终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三大作风,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总结我党90多年来作风建设的历程,其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从党的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作风建设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党的历届领导人对此都进行了突出的强调。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党的作风建设,他曾就党风建设中的学风问题指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重视党风建设。1982年4月,他针对改革开放后一些干部搞不正之风、腐化变质的现象,警告指出:“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在新的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把党的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他反复强调:“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正是因为我们党的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把党的作风作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常抓不懈,党的作风建设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党的作风是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综合体现,反映了党的整体精神风貌。人民群众正是依据党的作风对党做出客观的评价。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成为凝聚党心民心的力量源泉和有效法宝。执政以后,党在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条件的同时,脱离群众的危险也大大增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弘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作风的任务更加突出。20世纪90年代苏东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理论脱离实际、严重脱离群众、权力腐败,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导致人民对党从失望到冷漠,最后彻底失去信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必须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必须把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三大作风作为党风建设的主线,始终不渝地抓紧抓好。这是我们党对作风建设历史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实践结晶。
(二)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纯洁党的队伍,巩固党的团结,振奋党的精神,保证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政治路线的贯彻和执行。因此,党的作风建设应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因此,这一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就要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推进。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为了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提出纠正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出反对本本主义,反复强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正是围绕着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我们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历史证明,这三大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扬,为完成我们党在这一时期的中心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我们党及时提醒全党要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倾向,并向全党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新知识的任务,要求全党在大力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培育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发扬民主、依法办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等新的作风。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所进行的作风建设,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纲领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对党的作风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阶段,党的三大作风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作风建设都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加强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工作的贯彻,而绝不是相反。这是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延安整风、“三反”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后的“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都是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结合中心工作来进行的。把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三大作风与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完成党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取得实效的坚强政治保证。
(三)必须坚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在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紧紧围绕党和群众关系这个问题来展开作风建设。尽管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有所不同,但是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毛泽东同志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党在任何时候都应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经常教育党员要热爱人民群众,细心地倾听群众的呼声,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而不是高居于群众之上。
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起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执政后,党能不能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根本所在。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以为人民服务的良好作风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四)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全过程
作风问题,就党员个体而言是党性和世界观问题。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着眼于通过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素质。但对党的组织和全党来说,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制度机制问题。把党的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为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提供可靠保障,是党的作风建设着眼于根本和长远的治本之策。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既要重视党员的思想教育问题,也要注重解决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问题。为此,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作风建设之中,把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优良作风加以理论化、系统化,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一套系统管用的制度和机制,突出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严肃性和权威性,逐步走出一条依靠健全制度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从根本性和长效性上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弘扬和发展党的三大作风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这一科学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贯穿于党的90多年奋斗历程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昭示我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发展的全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继续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也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遭受了挫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创新。
第8章 党的作风建设的历程与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