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李翰卿>第4章 湿痰咳嗽治疗七法

第4章 湿痰咳嗽治疗七法

  湿痰咳嗽是咳嗽病的一种常见证候。多因饮食生冷过度,伤及脾阳,或素体脾肾阳虚,复感寒湿之邪,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发为痰湿咳嗽。证候表现以咳嗽、痰多而稀且易丁排出、胸闷、苔腻、脉滑、饮食减少、不喜冷性饮食等为特点。
  治疗湿痰咳嗽有以下七种方法:
  1.利水:古人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之本为水也,故利水之治,可消生痰之源。代表方剂如十枣汤、控涎丹等。十枣汤重在水饮停蓄于胸腹,控涎丹则重在水饮停滞于胸膈。
  2.燥湿:水湿内停,可凝聚生痰,故燥湿为治痰之上源的根本方法之一。代表方剂如加味二陈汤(二陈汤加杏仁、干姜、细辛、五味子)、六安煎(二陈汤加杏仁、白芥子)等。
  3.温阳:水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温阳即温化痰饮,为治湿痰咳嗽之常法。代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
  4.健脾:因脾属土,土能渗湿,又能制水,水湿的布运,全赖脾气的健运,方不致生湿、生痰。故健脾为治湿痰的根本方法。代表方剂如六君子汤、二陈汤等。
  5.理气:指理肺气。因肺主一身之气,又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气行则水行,湿痰随气而行散,不致阻肺致咳,故理气为运化痰湿的重要方法。代表方剂如参苏饮、通理汤等。
  6.散寒:湿痰咳嗽每多内伤、外感合并,如素体有湿痰或水饮,又兼外感寒邪,内外夹攻,使湿痰更甚,此时,解表散寒尤当重要。代表方剂如小青龙汤、杏苏饮等。
  7.补肾:因肾藏一身之元阳,肾脏主水,又脾阳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肾气行则脾气运,水自行也,故补肾为治水湿之根本。代表方剂如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附案:
  案一翟某,女,45岁。门诊号:58705。
  1962年11月13日初诊:咳嗽、胸闷、气短、头痛、口不渴、大便溏1周,舌苔白腻,脉弦滑。此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治宜温阳(温化痰饮)法。方用加味苓桂术甘汤:
  茯苓9克桂枝6克生白术6克陈皮7.5克川贝4.5克什草3克
  水煎服。1剂见效,3剂痊愈。
  按:苓桂术甘汤为《伤寒杂病论》原方,广泛运用于外感变证及内伤杂证。本方治证,不论伤寒吐下之后,抑或是内伤杂证,究其成冈,皆为中阳不振,水湿停聚所致。治法属于温阳化饮的温法,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方中以甘淡之茯苓为君,取其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之功。但湿饮为阴邪,得温方可消散,故臣以辛温之桂枝,以温阳降冲,与茯苓相伍,既可温阳以助化饮,又可通阳化气,内通阳气,外解肌表,实为本方温阳化饮法之核心。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佐使以甘草,一者调和诸药,益气和中,一者以复脾胃升降之权。加陈皮理气燥湿,和中化痰,以助苓、术之功,川贝母止咳化痰,为治肺止咳之要药。全方药味精干,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诚为以温法治湿痰咳嗽之良方。
  案二:苗某,男,42岁。门诊号:62842。
  1963年3月30日初诊:咳嗽、气短3个月,痰多白粘,胸闷,胃脘胀满,舌苔白腻,脉濡滑。此为痰湿中阻。治宜燥湿(化痰)法。方用加味二陈汤:
  半夏7.5克陈皮7.5克茯苓9克桂枝7.5克白术7.5克炙甘草3克
  水煎服。2剂而咳嗽止,4剂而气短、胀满除,6剂痊愈。
  按:本例患者系痰湿从脾胃滋生,上渍于肺,故咳嗽而痰多,且为白粘痰。李老常用《局方》二陈汤治疗痰湿中阻所致之咳嗽及一切病证。痰湿中生,源于脾虚湿盛,故加内术以健脾燥湿;妙用桂枝,一可内通阳气以助化湿,二可外达肌表,解肌以宣肺,使痰湿除而咳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