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证辨治从心肾
神经衰弱是西医之病名,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在中医属于内伤杂证范畴,常见于失眠等证,在脏腑经络方面,多力心、肝、肾、脾、胃的病变。一度时期,神经衰弱从肝论治的观点十分盛行。秦氏从本病各种症状的主次和多少以及脏腑之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为本病中,肝的病变占居重要位置。因肝同心、肾、脾、胃有着生克关系,肝有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各脏腑,而各脏腑有了病变也会影响到肝。但李老认为此说当属牵强。他认为,内伤脏腑类疾病的五行传变,生克乘侮,具有广泛的理论指导意义,所有的内伤杂证均可按五行传变模式传变转化,不独神经衰弱一病为然。古人云:“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说,人体任何一部分都是互有关联的,而没有独立存在的东西。本病肝脏的症状较多见。所以秦氏认为神经衰弱的机制首当责之于肝。而李老则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神经衰弱属于心肾方面病变的症状较多。因为患本病之人,不是由于劳心过度,便是由于房室过度,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郁怒伤肝之人也必然兼有以上两种原因方能形成本病。当然,肝伤日久,亦会发展成为神经衰弱,但毕竟是少数的。
神经衰弱有关心肾的见症:
1.心血虚的症状:心慌,健忘,悸惕,思想不集中。
2.心火旺的症状:心烦闷乱,不易入睡。睡则易醒,多梦,多汗。
3.肾阴虚相火旺的症状:耳鸣,不寐,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咽喉干痛,手足心热,小便黄赤,脉象细数。
4.肾阳虚的症状:身体怕冷,手足不温,性欲减退,阳痿,小便频数、清长,脉沉迟无力。
5。心肾不交的症状:神思淡漠,困倦乏力,心悸,失眠,胸烦,悬饮。
神经衰弱临床上虽以心、肾方面的病变证候居多,但上述诸证,常非单独出现,而是多与其他脏腑的兼症同时出现,即是夹杂型者为多。如心脾两虚型,心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心胆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等。
附案:
案一王某,女,29岁。门诊号:46927。
1961年7月26日初诊:失眠,多梦,手足麻木,饮食减少,大便前腹痛。因流产后患病,已2月余。舌苔薄白,脉虚。证属心脾两虚。治宜健脾养心。处方:
生白术7.5克党参7.5克炙黄芪6克当归7。5克茯神7.5克远志6克炒枣仁15克广木香3克元肉6克生白芍了。5克桂枝4.5克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脾为生化之源,化源不足,心失所养,故出现多梦易醒。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养心而不寐,血虚失养而见手足麻木。脾主运化,水谷运化失司而纳呆,流产失血过多而血虚,脾虚木克土故腹痛。选用归脾汤加味,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气旺则血生,血足心得其养,寐自安。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健脾燥湿,益气补血;元肉、当归、茯神、远志养血补心而安神定志;炒枣仁养肝宁心,安神定志,对失血过多、忧思劳伤心脾所致之心烦不眠有特效;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白芍补血敛阴,平肝止痛,用于肝脾不和,腹中挛急作痛;桂枝通心脾之阳。《本经疏证》云:“桂枝色赤,条理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色赤属心,纵横通脉络,能利关节,温通经脉,此其本也。”辛能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此外,还有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能。李老根据多年来的临床实践,采用归脾汤酌加桂枝治疗心脾两虚之不寐,充分体现了李老辨证灵活,增减用药丝丝人扣的精湛医道。
二诊:服药后,失眠多梦、腹痛和手足麻木均减轻,夜间睡眠时间延长约1小时,但感胸中憋闷,恶寒。处方:
生白术7.5克党参7.5克当归7.5克茯神7.5克远志6克炒枣仁15克广木香3克元肉6克生白芍7.5克生龙骨7.5克生牡蛎7.5克荆芥穗4.5克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心脾两虚所致的不寐、多梦,经服用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的归脾汤,已见成效。但因患者又患胸憋,故从一诊方中去黄芪。黄芪性微温,升清气,以其易助火,又可固表,所以凡外有表邪,内有积滞,以及气滞胸闷,阳盛阴虚,上热下寒,肝旺易怒,以及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均不宜用。加生龙牡有镇惊安神之功,治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心悸和失眠,具有养阴清热除烦的作用。加荆芥穗辛温,轻扬疏散,能散风寒而治恶寒。
案二张某,男,27岁。门诊号:37204。
1961年1月¨日初诊:不寐,睡眠不实,多梦易醒,伴腰困,左胯疼痛。舌苔薄白,脉紧。证属心肾两虚,心肾不交。治宜补肾养心,交通心肾。处方:
生龙牡各9克炒枣仁15克远志7.5克熟地9克生山药15克杜仲9克续断6克川牛膝4.5克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按:不寐兼腰困,是为肾虚不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髓不足,而出现腰困。生龙牡重镇安神作用较强而治失眠;炒枣仁补肝宁心,治虚烦不眠,易醒多梦;远志交通心肾,治惊悸失眠;熟地滋补肾阴,能填精髓;山药补脾益肾,强肾固精;杜仲补肝肾、强筋骨、益腰膝,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续断补肝肾、续筋骨、通血脉,治肾虚腰酸痛;川牛膝逐瘀通经利关节而治腰痛。
案三王某,男,46岁。门诊号:24132。
1959年12月22日初诊:不寐,头晕,耳鸣,腰困,手足心发烧,舌质红,脉虚数。证属肾阴虚。治宜滋补肾阴,宁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熟地9克山萸肉9克生山药15克茯苓9克丹皮9克泽泻9克炒枣仁15克远志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头晕、耳鸣、手足心烧、不寐均减轻,但自觉失眠时心烦加剧。上方中加栀子4.5克,淡豆豉9克。2剂,水煎服。
按:此系肾阴虚引起的不寐。肾阴不足,心肝火旺,虚火上炎,故见头晕,耳鸣,手足心发烧,以至失眠。舌质红、脉虚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见腰困。方用六味地黄汤滋阴补肾,加炒枣仁补肝宁心,治虚火上炎引起的失眠;远志交通心肾,镇惊安神。该方有补有泻,寓泻于补,有合有开,三阴并治。二诊在上方中加栀子、豆豉清泻三焦之火,除烦治不眠。
案四刘某,女,40岁。门诊号:81928。
1964年11月6日初诊:失眠,多梦,易惊易醒,心悸,舌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心胆气虚。治宜益气养心,安神定志。处方:
党参4.5克炒枣仁15克菖蒲4.5克远志4.5克五味子4。5克茯神4.5克生龙骨4.5克生牡蛎4。5克
2剂,水煎服。
按:此证系心胆气虚,心虚则神不安,胆虚则善惊多恐,故心悸多梦易醒。党参益气补血,补气健脾,以治气血两虚;生龙牡镇惊安神;炒枣仁养肝安神镇惊,肝与胆相表里,养肝可以补胆之不足;菖蒲、远志、茯神交通心肾而补心益肾,治惊悸失眠;五味子养心敛肺,益肾纳气,协助枣仁敛阴安神,治心气不足失眠。
痹
证
痹发之前气血必亏
三气乘之关节闭塞
痹证(病)者,是指人体关节部位或四肢、筋骨、肌肉一个部分或几个部分发生的固定或移动的肿痛或重着或麻木不仁或屈伸不利的疾病。
痹证的好发部位一般多在关节,有的固定在一个关节,有的游走无定处,或右或左,或上或下,有的兼肿兼重或酸困,或兼麻木,有的关节或强直或拘挛,或屈伸不利。除了后期丧失知觉,不知痛痒外,痹证鲜有不疼痛者。
痹证的发生,虽《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的论述,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虽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所致,但人身正气的偏虚,气血不足,腠理肌表不固,是引起痹证的内在因素。其主要病机为人身气血先虚,外邪乘虚入侵,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致肌肉或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证。如《灵枢。五变》说:“粗理而内不坚者,善病痹。”《.临证指南。痹》说:“痹者,闭而不通之谓也,正气为邪所阻,脏腑经络不能畅达,皆由气血亏损,腠理疏豁,风寒湿之气得以乘虚外袭,留滞于内,致湿痰浊血流注凝涩而得之。”
历代医家对本病有着详细的论述。如陆清洁说:“痹病虽分十六种,一言以蔽之,气机不舒而已。”陈修园说:“痹者,闭也,闭而为病,痹斯名。”这也是气机不舒之意。林珮琴说:“诸痹风、寒、湿三气杂合而犯其经络之疾也。”“行痹、痛痹、着痹,痹证之大纲,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非此外别有骨、筋、脉等痹也。”尤在泾:“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之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也。”根据上述说法,经脉闭阻,关节疼痛为痹病之主症,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反过来讲,所有的关节疼痛是否都是痹病呢?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因为关节疼痛一症,还有化脓性的,有结核性的,有梅毒性的,及外伤性等,都不可以痹病称之。只有因风、寒、湿三气形成的关节疼痛才叫作痹病。不但如此,就是单纯的风、寒、湿任何一气形成的关节痛,如果重点不在关节,也不能叫作痹病。
《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景岳全书。风痹》说:“痹者,闭也。以气血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又说:“诸痹总由其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病。”秦伯未说:“痹者,感受风寒湿邪而气血不和,引起肌肉或关节发痛、麻木一类的病证。”可见气血亏虚,三气乘虚侵入,使经络闭阻,脉道阻塞,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出现局部肿痛,或遍身走注,或关节屈伸不得,或肌肉麻木不仁,而成为痹证。但由于三种外邪侵人人体的数量多寡不同,因而表现出的证候也不同,如行痹为风邪至甚,痛痹为寒邪至甚,着痹为湿邪至甚。
痹证初起即新痹,多为实证;痹证日久不愈即久痹,多见正虚邪实、虚实间夹的证候。其基本病变机制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新情况:
1.风寒湿邪或风湿热邪乘虚侵入人体,流注经络关节,日久不去,气血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浊阻痹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
2.久痹不愈,气血耗伤,常出现气血两虚或肝肾亏损的证候,这在各种痹证病久之后均易见到。
3.痹证迁延不愈,正虚邪实,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难治或不治性证候。
痹证疼痛四大特征
痹证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关节疼痛,或肿痛,或重着,或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麻木不仁等。其疼痛有下述几个特点:
1。疼痛的部位:痹证的疼痛,不论上下左右,全部或一部,多在四肢的关节部位,或筋骨部分,也有波及到腰背胸胁的,只有胸痹专在胸背,于四肢无碍。
2.疼痛的程度:一般外感风寒的新痹,疼痛剧烈,有的肢体运动受到妨碍,有的不敢转侧,有的不敢屈伸,以手按之,有的咬牙切齿,有的呻吟呼唤。
3。疼痛的时间:痹证疼痛的时间一般很长,有数月的,有数年的,甚或数十年及终身不愈的。这由治疗的及时与否,治法的得当与否决定。如果初起治疗保养得法,可能时间缩短些,但总不如感冒疼痛那样疗效来得快。痹证疼痛多与季节、气候、昼夜等节律变化有明显的关系。多数为昼轻夜重;天晴时轻,天阴时重;夏秋时轻,春冬时重。
4.疼痛的特点:痹证的疼痛呈多样性,有上下移动者;有左右上下不定者;有时痛时止者,痛时如蛇咬、如针刺、如蝎螫;有疼痛固定不移者;有疼痛兼麻木者;有疼痛的部位肿胀发热发红者;有初起疼痛较剧,逐渐变为不知痛痒,不能运动,不能转侧,关节不能屈伸者等。新痹当祛邪为务久痹宜寓散于补痹证的发生,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特征。痹证初病属实,久则多呈正虚邪实、虚实夹杂之候。《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其人脏者死,其留连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说明痹证迁延不愈,复感于邪,会内舍其合,而引起脏腑痹,甚至形成入脏之死证。因此,治痹当分新久,新痹首当祛邪为务,久痹则宜寓散于补。一、治痹大法1.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治痹总則治痹总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大法。随所感风、寒、湿、热诸邪气之轻重及临床见证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加以对证立法施治,为痹证总的治法。
2.新痹当以祛邪为务
痹证新起,多为实证,不可骤用参芪归地滋腻之品,以防气郁湿滞,闭门留寇。宜以行湿流气、疏散邪气之祛邪法为主。初起因风、寒、湿三气尚未变热,可根据三气之法治之.
风气盛之行痹,以散风为主,御寒利湿辅之,再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寒气盛之痛痹,以散寒为主,疏风燥湿辅之,再参以补火之剂,盖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也。湿气盛之着痹,以利湿为主,祛风散寒仍不可缺,再参以补脾补气之剂,因为脾强可以胜湿,气足自不顽麻。若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又当于通经活血、疏散邪滞剂中再参以降火清热豁痰之品。
3.久痹宜补泻兼施,寓散于补
痹证日久而不愈,多成正虚邪实、虚实间夹之证。治痹虽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总法,但当久痹正虚兼邪实之时,不可单用通散祛邪之法,而应着眼于正虚邪实、本虚标实,治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四物、四君之中加疏散风寒、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或行气散结之品等。同时,治疗久痹,最宜峻补真阴,阴液充足,则气血流行,风寒湿邪随血液循环而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其阴气,必反增重其疾矣。二、痹证治疗九法1.补气血法张寿甫云: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不愈,治之亦宜为功。陈修园言:痛风口久不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故补气血为治痹之第一要法。方如小续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痹汤等。
2.散风寒法
痹证初起,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者,宜用发散风寒之法,如麻黄汤。日久者,则不可散也,散之则肢体痿废不用。久痹而兼风寒者,不可单用通散,而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医通》言:治(久)痹而用风散通达之剂,医之过也。痹证非不有风,然风人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气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云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白芷能行营卫,然已人四君、四物等汤中,非专发表也。3.疏通血络法包括活血、行血、消瘀诸法。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行血宜用红花、桃仁、赤芍、归尾之类,方如活络效灵丹之类。陈修园云:痛风日久不愈,痛久必人络也。诸方俱宜加银花、木通、红花、刺蒺藜之类。
4.祛痰法
陈修园云: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
5。清热法
包括清热、泻火诸法。陈修园曰: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用药如瓜蒌根、黄柏、川棟子之类。其中清热多用甘寒,如石膏、知母之类;泻火多用苦寒,如黄芩、黄连之属。6。柔润熄风法陈修园云:久服辛热之药不效时,宜用此法。用药如玉竹、黑芝麻、僵蚕、生芪、当归、菊花、蒺藜、阿胶、炙草、桑寄生之类。
7.针刺法
以患部与循经取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者,可兼用揿针或隔姜灸;着痹多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火罐法。
8.行气法
用于痹证初起.,取气行则血行,行湿流气之意。用药如陈皮、枳壳、杏仁之类。9.祛寒胜湿法为寒湿痹证正治之法,以川乌、草乌搜风胜湿祛寒,苍术、白术燥湿,当归养荣,乳香、没药活血散血,止痛消肿。方如寒湿方。三、久痹治验举隅李老将痹证总分为新痹与久痹两大类。认为新痹多实,当以祛邪为务,根据风、寒、湿、热诸邪之偏胜,施以相应的疏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不难辨治,因病属初起,气、血、阴、阳未虚,攻邪用药少有顾忌,故易于治愈。久痹不愈,则多呈正虚邪实,虚实间夹,甚至耗气伤血,形成内舍脏腑之复杂证候。具体讲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者,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终致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痛甚,屈伸不利等;二者,久痹不愈,耗气伤血,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或脾肾阳虚或肝肾亏损的证候,这种情况,在痹证病久之后均易见到;三者,痹久不愈,病变会由表及里,由经络而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复杂危重证候。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又《金匮翼·痹证统论》曰:“久(痹)不已,则人五脏,烦满而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证则难治矣。”总之,久痹不愈,反复发作,则易出现痰瘀阻络、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痹的证候,且每多出现寒热虚实间夹的复杂证候。治痹虽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总的法则,但当久痹正虚兼邪实之时,不可单用通散祛邪之法,而应时时不忘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仔细审查虚实寒热的孰多孰少,治则总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
(一)气血两虚案
案一周某,女,30岁。门诊号:82986。
]964年12月3日初诊:下肢软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3月余。舌质红无苔,脉虚。此系气血两虚、风湿痹阻之证。治宜益气养血,祛风胜湿。处方:
党参9克生黄芪4.5克当归9克生白芍9克生白术7.5克生苡仁9克僵蚕6克木瓜7.5克桑枝30克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肌肤麻木消失,但仍感下肢困软,背困。处方:
生黄芪15克黄柏6克怀牛膝4.5克木瓜9克生苡仁30克
2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若失,继服上方6剂,诸症消失。
按:此证属气血两虚,风湿痹阻,故重用参、芪益气,归、芍补血敛阴,四味合用气血双补之力较强。白术、苡米、炙甘草健脾燥湿,补中益气,以助气血化源。诸药配伍。以治气血亏虚之本。方中重用桑枝,以祛风通络,僵蚕祛风泄热,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三味祛风通络,配白术、苡仁共能祛风胜湿以治其标。:二诊后重用黄芪。意在加强补气血之功,另用怀牛膝补肝肾,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所以除风湿痹痛。
案二刘某,女,30岁。门诊号:24005。
1959年]2月28日初诊:下肢酸困、浮肿、乏力2月余。伴腰困,食欲不振,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水湿停留之虚痹证候。治宜益气健脾,燥湿祛风。处方:
生黄芪9克防己9克生白术9克木瓜7.5克怀牛膝6克秦艽4。5克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下肢酸困浮肿减轻,仍感乏力。上方加当归7。5克。
继服上药8剂,诸症消失。
(二)气虚血痹案
案一田某,女,45岁。门诊号:59804。
1963年1月3日初诊:恶寒,下肢麻木,肌肤不仁,自觉发冷,舌头亦冷,已1月余,苔薄白,脉微涩而紧。证属气虚血痹。治宜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
生黄芪7.5克桂枝7.5克生白芍7。5克怀牛膝6克防己7.5克生姜3片大枣4枚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下肢麻木消失,皮肤恢复知觉,恶寒减轻,汗出较多,齿龈冷,大便多,日行3—4次。上方加生白术7.5克,茯苓7。5克,附子3克。
2剂,水煎服。
三诊:服上方后恶寒已去,大便基本恢复正常,继服上方4剂,以巩固疗效。
案二赵某,男,32岁。门诊号:95209。
1965年12月13日初诊:双膝以下酸困,有凉感,素有遗精病,已有4年,每夜遗精多次。喜凉性饮食。苔薄白,脉沉迟。证属上热下寒,气虚血痹。治宜益气和营通痹。方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生黄芪9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怀牛膝6克防己7.5克秦艽4.5克知母9克生姜3克大枣3枚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膝关节酸困减轻,仍有遗精。上方加芡实7.5克,继服2剂。
共服上方12剂,诸症消除。
按:此二例均为气虚血痹之证,系由素体不足,体疲汗出,卫阳不固,微风侵袭,邪滞血脉,痹阻不通所致。李老在仲景黄芪桂枝五物汤之基础上,妙加怀牛膝、防己,成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意在益气温经、和营通痹的基础上助以牛膝之益肝肾,强筋骨,散瘀血,防己助黄芪以益气固表。另牛膝尚能引药下行,直抵病所。案一二诊针对患者恶寒、便溏等脾肾阳虚证候,加用白术、茯苓、附子以温阳健脾。案二虽亦为气虚血痹之证,但同时兼有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候,故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加知母,以清肺胃之热而泻火,加芡实以收敛固精。
(三)虚寒夹湿案
案一芦某,女,38岁。门诊号:69026。
1963年10月2日初诊:右腿疼痛3个月,下肢浮肿及身肿,舌苔薄白,脉滑。证属虚寒夹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
木瓜15克独活7。5克秦艽6克防己9克怀牛膝6克陈皮7.5克茯苓皮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疼痛减轻,小便次数增多,继服上方2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无显著变化,且出现口苦眼涩等症,舌苔薄白,脉滑。上方加生苡仁15克,羌活4.5克,2剂,水煎服。
四诊:服药后腿痛明显减轻,但小便时自觉尿道有灼热感。上方加威灵仙4。5克,2剂,水煎服。
五诊:服上药后,诸症均有明显减轻,但又出现头晕。上方加菊花9克。
继服2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此案属虚寒夹湿的久痹。方中重用木瓜,因其酸温,善能温通,为舒筋活络之要药,又兼除湿之功,与独活、秦艽、防己等配伍其祛风湿之力更强。因风寒阴湿之邪久留不去,困遏阳气,故难见速效。所以从二诊起加入羌活以增强独活通络散风寒并祛湿止痛之效,加生苡仁甘淡以增强茯苓皮、防己渗湿利水、疏导下焦之功。继服数日,随症加减,使经络温通,风寒湿除,痹痛自止。
案二刘某,女,29岁。门诊号:35456。
1961年1.1月17日初诊:4年前产后自觉腰痛以及肘关节、膝关节、足跟疼痛,时轻时重,每遇阴雨寒冷天而加剧。下腹部胀满,喜热饮食。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虚寒夹湿型。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处方:
木瓜15克独活4.5克秦艽4.5克怀牛膝6克防己7.5克生白芍6克陈皮6克
2剂,水煎服。
服上药后,主症有所减轻。守上方继服]2剂而诸症悉除。
按:此案虽亦为虚寒夹湿之痹,但与案一相比,因无下肢及周身浮肿之症,故去茯苓皮;又因此案源起于产后,因产后血虚感受风湿之邪而致,故加白芍养血敛阴以治其本虚。
(四)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案
案一薛某,男,32岁。门诊号:70218。
1963年11月8曰初诊:右侧腰痛,两手发胀、麻木1年余,喜热饮食,舌苔薄白,脉沉迟。证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溢型。治宜渗湿利水,温阳化气。方用五苓散加味:
猪苓4.5克泽泻4.5克生白术7.5克茯苓6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陈皮7.5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麻木消失,但仍浮肿,有时胸憋,舌苔薄白,脉沉迟。上方去猪苓,加附子3克,瓜蒌7.5克,以助肾阳温脾阳,宽胸理气化痰。
2剂,水煎服。
三诊:浮肿较前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均消失。
以金匮肾气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善其后,服药2周而诸症悉除。
按:本案先用五苓散加味温阳化气,利水祛湿而消肿。方中二苓、泽泻、白术健脾利水,配桂枝既可内助心阳,温化水饮,又可温经通络,祛风寒,横通肢节,桂枝善能引诸药横行肩、臂、手指,故临床上常用此作为治疗上肢麻木疼痛之引经药。加陈皮理气健脾温中,白芍柔肝止痛。全方可使气化宣通,小便通利,故能使麻木消失,肿胀减轻。二诊去猪苓加附子、瓜蒌,附子补肾阳以温脾阳,加强温阳化湿消肿之功;瓜蒌宽胸理气,化痰浊而治胸憋。三诊诸症基本消失,故改用成药肾气丸补肾阳温脾阳而善其后。
案二曹某,男,35岁。门诊号:50323。
1962年3月2日初诊:背困,四肢麻木,黎明泄泻,已有]0余年,有时下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缓。证属脾肾阳虚,水饮不化型。治宜温补.肾阳,健脾益气,涩肠止泻。处方:
肉桂4.5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7.5克熟地7.5克炒白芍7.5克生黄芪9克五味子7.5克陈皮4.5克炙甘草3克
、
2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药后背困、四肢麻木有所减轻,但仍有黎明泄泻。上方加附子4.5克,继服。
共服上方1月而基本痊愈。
按:本案属脾肾阳虚、命火不足、水湿不化之虚痹,同时兼有五更泻,故方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健脾祛湿,肉桂、附子补命门之火,补肾阳而温脾阳,熟地、白芍滋阴,意在阴中求阳。诸药配伍,脾肾双补,温阳利湿,以治病之本。五味子酸涩收敛止泻,陈皮理气开胃防诸药补益之腻。本案特点是以治本为主,并未用一味祛风湿、通经活络之品,同样达到治愈痹证的目的。
(五)瘀痹案
案一朱某,男,29岁。门诊号:84249。
1965年1月]2日初诊:胯关节疼痛数月,左颊部有脓肿1块,红枣大小,红肿热痛,舌质暗红少苔,脉涩。证属瘀痹。治宜逐瘀活血,通经止痛。方用活血效灵丹加味:
丹参]5克赤芍9克乳香9克没药9克归尾9克
服上药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脓肿块缩小一半,后嘱其遵守原方继服1周。1周后追访,诸症基本痊愈。
案二梁某,女。38岁。门诊号:85345。
1965年2月19日初诊:患者因工作不慎,从楼梯上摔下,腰部疼痛数月,经X线拍片诊断为腰椎骶化。腰部畏寒,舌苔薄白,脉沉而紧。此证总属瘀痹之证。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补肝肾,强筋骨。方用活血效灵丹加味:
丹参60克当归尾30克赤芍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麝香O.3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续断15克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开水或黄酒送下,连服半月。
二诊:服上方半月后,腰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较前自如,但仍怕冷,脉沉而涩。嘱其按上方比例再配制3个月丸药,并连续服用。
3月后来复查,自感症状全部消失,X线拍片复查,腰椎骶化现象全部消失,一切恢复正常。
按:此二案均属瘀痹,因风湿闭阻或跌打瘀肿,日久气血凝滞不通所致。故活血化瘀为瘀痹的根本治疗方法。活血效灵丹由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组成,为清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本方功擅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李老常用此方加减化裁,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气血瘀滞之证,如风湿痹痛、癥瘕积聚、心腹疼痛、腿痛臂痛、头身疼痛及各种外伤瘀痛、疮疡初起等。由李老与原山西省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载畿教授合作发明的非手术方法治疗宫外孕的“宫外孕方”即是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上述案一由活血效灵丹加赤芍而成,意在加强活血和凉血解毒、消肿排脓之功,故服1周余痹痛、脓肿一并消除。案二因陈旧外伤引起腰椎骶化,并兼肾虚之证,为药力短时间难达难治性疾病之一,故加入麝香,取其辛温香窜、通络透骨之性,以达开关利窍,透达骨髓,并引诸药直达病所的目的;杜仲、牛膝、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以顾本虚。另外,该病属器质性病变,不宜图速,故采用丸药久服的办法而取奇效。
第16章 神经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