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二两汤洗)附子(半两炮)干姜(五钱)良姜(二钱半)桂枝(五钱)甘草(五钱炙)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和滓热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大肠经动下痢为溏。
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
此寒也。宜温之。春夏桂枝汤。秋冬白术汤。
桂枝汤
桂枝白术芍药(各半两)甘草(二钱炙)
上。每服半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白术汤
白术芍药(各三钱)干姜(半两炮)甘草(二钱炙)上为粗末。如前服之。甚则去干姜。加附子三钱。辛能发也。
治厥阴动为泻痢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或涕唾脓血。泻痢不止者。为难治。
宜升麻汤或小续命汤以发之。法云。谓表邪缩于内。故下痢不止。当散表邪于四肢。布于络脉。外无其邪。则脏腑自安矣。
诸水积入胃。名曰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泻而又渴。此无药证。当灸大椎。
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守病。故不可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术。
是以圣人立法。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术内。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浓朴。冬加桂附。
然更详外证寒热处之。如里急后重。须加大黄。如身困倦。须加白术。如通身自汗。逆冷气息微。加桂附以温
之。如或后重脓血稠粘。虽在盛冬。于温药内亦加大黄。
诸下痢之后。小便利而腹中虚痛不可忍者。此谓阴阳交错。不和之甚也。当服神效越桃散。
大栀子(三钱)高良姜(三钱)上和匀。
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其痛立效。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谓之湿毒下血。宜服黄连汤。
黄连(去须)当归(各半两)甘草(二钱炙)上咀。
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热毒下血。当服芍药黄连汤。
芍药当归黄连(各半两)大黄(一钱)桂(淡味半钱)甘草(二钱炙)上咀。
每半两同前煎服。如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服之。
治久病肠风。痛痒不任。大便下血。宜服地榆汤。
苍术(去皮四两)地榆(二两)
上咀。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
治湿泻茯苓汤。
白术(一两)茯苓(去皮七钱半)
上咀。水煎一两。食前服。食入而泻。谓胃中有宿谷也。当加枳实五钱。酒入而泻。湿热泻也。加黄芩
五钱。
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问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彻清冷。皆属于寒。皆为虚。
寒中有积也。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痢则愈。空心服。
治泻痢久不止。脏腑虚滑。谷不化。用苍术汤。下桃花丸。
苍术(二两)防风(一两)
上为细末。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盏。绞清汁。下桃花丸八十丸立愈。如小便涩少。以五苓散下桃花丸。
或赤石脂丸。小便利则愈矣。
大阳为协热痢。凉膈散主之。
阳明为痼瘕。进退大承气汤主之。珍珠囊中有。
少阳风气自动。其脉弦。大柴胡汤主之。
太阴湿胜濡泻。不可利而可温。四逆汤主之。
少阴蛰封不禁固。可涩。赤石脂丸干姜汤主之。
厥阴风泄。以风治风。小续命汤消风散主之。
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导气汤。
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各二钱半)黄连木香(各一钱)槟榔(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
杂例
溲而便脓血者。大肠泄也。脉五至之上洪者。宜以七宣丸。如脉平者。立秋至春分。宜香连丸。春分至立
秋。宜芍药柏皮丸。四季通用。宜加减平胃散七宣丸之类。后宜服此药。去其余邪。兼平胃气。
芍药柏皮丸
芍药黄柏(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二百丸。温水下。食前服。
加减平胃散
白术浓朴陈皮(各一两)甘草(七钱)槟榔(三钱)木香(三钱)桃仁黄连人参阿胶
(各半两)白茯苓(去皮半两)
上为细末。同平胃散煎服。
血多加桃仁。泄加黄连。小便涩加茯苓。
气不下后重。加槟榔木香。
腹痛加芍药甘草。脓加阿胶。湿加白术。脉洪加大黄。
四时以胃气为本。久下血痢。则脾虚损。而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中。为血痢宜滋养脾胃则愈。
第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