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闭而不通。脐下状如复碗。痛闷不可忍者。乃肠胃干涸。膻中气不下故。经所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膻中者。臣使之官名。三焦相火。下合右肾。为气海也。王注曰。膀胱位当孤府。
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隐不通。故不得便利
也。先用沉香木香各三钱。酒调下。或八正散。甚则宜上涌之。令气通达。小便自通。经所谓病在下。上取之。
王注曰。热攻于上。不利于下。气盛于上。则温辛散之。苦以利之可也。
当归承气汤
当归大黄(各一两)甘草(半两)芒硝(九钱)
上如麻豆大。每服二两。水一大碗。入生姜五片。枣十枚。同煎至半碗。去滓热服。若阳狂奔走骂詈不
避亲疏。此阳有余阴不足。大黄芒硝去胃中实热。当归补血益阴。甘草缓中。加生姜枣。胃属土。此引至于胃中
也。经所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此之谓也。以大利为度。微缓以瓜蒂散加防风藜芦。吐其病自愈。后调洗心
散凉膈散解毒汤等药调治之。
牛黄膏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牛黄(二钱半)朱砂郁金牡丹皮(各三钱)脑子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治暴热者。局方中解毒雄黄丸雄黄(碎飞)郁金(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个)。
治久热者。局方中妙香丸。
辰砂(飞研九两)牛黄龙脑腻
粉(研)麝香(研各三两)金箔(九十片研)巴豆(三百一十粒去心腹炒研细)
治虚劳骨蒸。烦热下血者。钱氏地黄丸。
治虚热不能食者。脾虚也。宜以浓朴白术陈皮之类治之。
治实热能食者。胃实也。宜以栀子黄芩或三黄丸之类治之。郁金柴胡亦可。
治表热恶寒而渴。白虎汤也。
肤如火燎而热。以手取之不甚热。为肺热也。目白睛赤。烦燥或引饮。独黄芩一味主之。水煎。
两胁下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主之。
两胁肋热。或一身尽热者。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
夜发热。主行阴。乃血热也。四顺桃仁承气选用。当视其腹痛血刺痛。与有表入里。腹中转失气燥结之异。
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四顺饮子证。与桃仁承气相似。不可不辨也。发热虽无胁热亦为柴胡证。昼则行阳二十
五度。气也。大抵柴胡。夜则行阴二十五度。血也。大抵四顺饮子。卷中
内伤论第十五
属性:论曰。人之生也。由五谷之精。化五味之备。故能生形。经曰。味归形。若伤于味。亦能损形。今饮食反
过其节。肠胃不能胜。气不及化。故伤焉。经曰。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痹论曰。饮食自
倍。肠胃乃伤。或失四时之调养。故能为人之病也。经曰。气口紧而伤于食。心胸满而口无味。与气口同。
气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伤则气口紧盛。夫伤者。有多少。有轻重。如气口一盛。脉得六至。则伤于厥阴。
乃伤之轻也。槟榔丸主之。气口二盛。脉得七至。则伤于少阴。乃伤之重也。煮黄丸浓朴丸主之。气口三盛。
脉得八至。则伤于太阴。塞
闷乱。甚则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则已。俗呼食迷风是也。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
则死。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则无治也。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槟榔丸
槟榔(二钱半)陈皮(去白一两)木香(二钱半)牵牛(头末半两)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饮下。生姜汤亦可。
煮黄丸
雄黄(一两另研)巴豆(五钱生用去皮研烂入雄黄末)
上二味再研。入白面二两同再和研均。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时先煎浆水令沸。下药二十四丸。煮三
十沸。捞入冷浆水中。沉冰冷。一时下二丸。一日二十四丸也。加至微利为度。用浸药水送下此药。治胁下
癖痛如神。
瓜蒂散
瓜蒂(三钱)赤小豆(三钱)
上为细末。温水调一钱。以吐为度。如伤之太重。备急丸独行丸。皆急药也。
金露丸治天行时疾。内伤饮食。心下痞闷。
大黄(二两)枳实(五钱麸炒)牵牛(头末二两)桔梗(二两)
上同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温水下。如常服十丸二十丸。甚妙。
枳实丸治气不下降。食难消化。常服进食逐饮。
枳实(五钱麸炒)白术(一两)
上为细末。烧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治饮食不化。心腹膨闷。槟榔丸主之。
如甚则胁肋虚胀。煮黄丸主之。
治气不下降。饮食难消。金露丸主之。
第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