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之人。如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既得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自少。若利之。使荣卫枯竭。无以制火。
烦热愈甚。当候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也。兼此证乃阳明。大忌利小便。须当识此。中风之人能食者。
凡中风病。多能食。盖甲己化土。脾盛故能食。由是多食则脾气愈盛。土克制肾水。水亏则病增剧也。病宜广服药。不欲多食。病能自愈。中风多食。风木盛也。盛则克脾。脾受敌。求助于食。经曰实则梦与。虚则梦取。
是也。当泻肝木。治风安脾。脾安则食少。是其效也。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此之类焉。若痰潮不省。昏愦不知事。宜用药下其痰涎。故风者乃百病之长。庸可忽诸。
小续命汤
麻黄(去节)人参黄芩芍药防己桂枝川芎甘草(各一两)防风(一两半)附子(半两)
杏仁(一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七钱。
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邪也。内经云。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知暴中风邪。宜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主之。
麻黄防风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跷。
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主之。
桂枝芍药杏仁
根据本方添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主之。
石膏知母(一料中各加二两)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主之。
葛根(二两)桂枝黄芩(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刺厉兑者。泻阳明经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经中风也。
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主之。
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两)甘草(加三两)
宜刺隐白穴。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经中风也。
中风有汗无热。桂枝续命主之。
桂枝附子甘草(根据本方加一倍)
宜针太溪。此证少阴经中风也。
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主之。
小续命(八两)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
古之续命。混淆无六证之别。今各分经疗治。又分经针刺
法。厥阴之井大敦。刺以通其经。少阳之经绝骨。灸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法。治之大体也。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
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
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
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上十六味。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如遇天阴。加生姜煎七八片。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浓朴大黄枳实羌活(各等分)
上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法曰四肢不举。俗曰瘫痪。
故经所谓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所谓膏
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何以明之。经所谓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王注曰。三阴不足。
以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谓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则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
或三化汤调胃承气汤。选而用之。若脾虚则不用也。经所谓土不及则卑陷。卑下也。陷坑也。故脾病四肢不用。
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能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受也。今脾不能与胃行其津液。四肢不能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可补。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
愈风汤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服此药。以行导诸经。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此药加减治之。
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