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太平御览(上)>第113章
《三秦记》曰:陇西关,其坂九回,不知高几里,欲上者,七日乃越。高处可容百余家,下处数十万户,上有清水四注。俗歌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去长安千里,望秦川如带。又关中人上陇者,还望故乡悲思而歌,则有绝死者。
《秦州记》曰:陇西郡东一百六十里,得陇山,南北亘接,不知远近,东西广百八十里,其高处可三四里,登此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茫然,墟宇桑梓与云霞一色。东人西役,升此而顾瞻者,无不悲思。其上有悬岩吐溜,於岭中渊停,名曰万石渊,溢流散下,皆注於渭,故北人升此而歌。
《始兴记》曰:卢水合武水甚险,名曰新陇,有太守周昕庙,即始开此陇者。行者放鸡散米以祈福,而忌着湿衣入庙。
堆《尔雅》郭璞注曰:江东呼地高堆者为敦。
《说文》曰:阜,小阜也。
又曰:巴蜀山岸胁之堆傍欲落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
《汉书》曰:扬雄上书曰:“往者图西域,岂为康居、乌孙,逾白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
《水经注》曰:缑氏山,仙者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处得遗屣焉,俗谓为父堆。
又曰:函关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者也。
又曰: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馀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开山图》谓之仇夷,所谓积石嵯峨,嵚岑隐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汉武帝元符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地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
《长安图》曰:高望堆,在延兴门南八里。
潘岳《西征赋》曰:凭高望之阳隈。
《梁州记》曰:南郑城溯汉上五十里,水边有汉武堆,汉武尝游此,以为钓台,后人睹其崇基,谓之汉武堆。
《述异记》曰:当阳县南有龙川凤川,云汉武时八龙五凤尝游于此,亦呼为五凤堆。
《安定图经》曰:振履堆者,故老云夸父逐日,振履於此,故名之。
墟《说文》曰:墟,大丘也,昆仑谓之墟。
《史记》曰:成王伐管、蔡,以殷馀人封康叔为卫君,居故商墟。
《汉书》曰:元城郭东有五鹿之墟,即沙麓之地也。
《越绝书》曰:千里墟者,阖庐以铸干将剑处。
又曰:吴门外鸡坡墟,故吴王所畜鸡处也。
《新序》曰:齐桓公出见遗墟,问诸野人。野人曰:“是虢公之墟。”公曰:“虢氏何为亡?”对曰:“善不能行,恶不能去,所以为墟矣。”
《风俗通》曰:谨案《尚书》,舜生姚墟。
又曰:姚墟在济阴城阳县,帝颛顼之墟,阏伯之墟是也。
培塿《说文》曰:附娄,小土山也。
《左传》曰:培塿无松柏。
《方言》曰:冢,秦晋之间谓之培塿。
《墨子》曰:培塿之侧,则生松柏,民衣焉,食焉,家焉,死焉,地终不责德,故以为仁。
《风俗通》曰:培塿者,即阜之类也。今齐鲁之间,田中小高者,名之为培塿矣。
五十七
戴延之《西征记》曰:河东盐地东吴坂,登七山原,每登一原,辄峭起五六里,原上平广,不知其极。
周处《风土记》曰:阳羡邑者,盖吴郡之名境,原则平坦,高阜冈若伏龙也。
隰《释名》曰:隰,蛰也,蛰,湿意也。
《说文》曰:隰,坂下湿也。
《春秋说题辞》曰:下湿白隰,隰者湿也,下而泽也。
《尚书大传》曰:下而平者谓之隰,隰之言犹湿也。
《诗》曰: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又曰:山有扶苏,隰有荷花。
又曰:山有漆,隰有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