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明医指掌>第41章

第41章

吐酸
吐酸者,津液随上升之气郁之日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而作酸味,二陈汤加吴茱萸、炒黄连、山栀、苍术、浓朴、生姜。中脘有宿食留饮,酸味蜇心痛,或吐酸水如醋之味,蜇牙痛,曲术丸、茱连丸。
曲术丸
治中脘停食留饮,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曲(炒,三两)陈皮(一两)苍术(米泔浸,炒,一两五钱)
上为末,生姜汁煮神曲为丸,每服七十丸,姜汤下。
茱连丸
黄连(一两,酒炒)黄芩(五钱,酒炒)陈皮(五钱)吴茱萸(五钱,煮,晒干)苍术(七钱,米泔浸,炒)
上为末,煮神曲为丸,下七十丸。
按:是方以芩、连治热,热去则不吐酸。苍术燥湿,湿除则不生热。陈皮理气,气行则湿不郁。(茱萸味辛热,能引芩、连入肝而泻火,此从治之义也。)
嘈杂证十
【歌】痰因火动令人嘈,湿痰气郁总同条。肥人自是湿痰故,伐火芩连栀子调。
【论】丹溪云:嘈杂者,俗谓之心嘈是也。有痰因火动者,必痰多,脉滑而数,宜治痰为先,治火次之。
有食郁作热者,脉数而大,当治其火,而开导次之。有因湿痰者,脉沉而滑,宜豁痰。有因气郁者,脉沉而涩,宜开郁理气,盖沉则为郁,滑主痰而涩主气也。医能审脉验证,真知是火、是气、是郁,斯为活法矣。

痰因火动者,治痰为先,二陈汤加姜炒黄芩、黄连、山栀子为君,南星、半夏为佐,桔梗、青黛为使。
二陈汤(方见痰证。)
气郁
气郁者,越鞠丸,或二陈汤加枳壳、桔梗、香附、乌药、姜炒黄连、苍术,有痰加贝母。
越鞠丸(方见郁证。)

火嘈者,二陈汤加黄芩、黄连、山栀子,或三补丸。有火郁,二陈汤加山栀子、香附、抚芎、苍术。
三补丸
黄芩(四两)黄连(四两)黄柏(四两)
上为细末,水丸,每服七十丸,白汤送下。
食郁热
食郁有热先治火,芩连枳术丸加神曲、麦芽、山楂、陈皮、半夏。或食郁不消,胸满嘈杂,大安丸。
芩连枳术丸
即枳术丸加芩、连。(方见脾胃。)
大安丸
即保和丸加白术。(方见伤食。)
咳逆证十一
【歌】阴火攻冲成咳逆,或因痰气滞胸膈。胃中积热与停寒,病后胃虚多吃忒。
【论】咳逆者,古名哕,今名呃,又名吃忒。胃寒者,脉迟涩,手足寒,呕吐,无热证。胃热者,脉洪大,燥渴,便难。有胃中有痰,阴虚,火炎上冲而呃者,其气从脐下逆上。丹溪云:上升之气,至肝而出,中挟相火。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有痰气逆滞者,其气从胸中起,中州元气郁也。有病后发呃者,久病胃虚也,宜细辨之。
【脉】呃逆甚危,浮缓乃宜。弦急必死,结代促微。
胃火
胃火上逆而呃,小半夏茯苓汤加山栀、黄芩吐之。利后胃热而呃,橘皮竹茹汤。
小半夏茯苓汤
半夏(五钱,汤泡)茯苓(三钱,去皮)
上,生姜五钱,捣汁同煎,不拘时热服。
橘皮竹茹汤
治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咳逆者。
橘皮(二钱)竹茹(一钱)人参(五分)甘草(炙,五分)
上,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服。
阴火
阴火上逆,从脐下逆上,夜分转甚看,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竹茹、陈皮、茯苓。
四物汤(方见血证。)
病后呃
病后元气不足,胃虚寒而呃,人参理中汤。痢后发呃,多不救,用六君子汤犹或可生。
人参理中汤(方见中寒。)
六君子汤(方见脾胃。)
胃寒
胃寒气逆呃者,丁香柿蒂汤。吐利后胃虚寒,手足厥冷呃逆者,理中汤加丁香、木香、枳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