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学生学习《内经》时,不了解内在的系统性,抓不住规律,领会不深,掌握不牢。《内经》本身的系统性是很强的,篇与篇之间往往都有密切联系。例如,《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主要是淡天真之精,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主要谈调神,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主要谈阳气,精、气、神为人体三宝,密不可分。整体观念更是贯穿在每篇之中,就是每篇之中也有它的联贯性。如《素问·平人气象论》重点是阐述胃气,无论是呼吸的定息,虚里的论述,及四时的平、病、死脉,都是沧述胃气的重要性。理解了这一点,学起来就会执筒取繁,事半功倍。
教学中还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都是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段有接触过中医知识,开始学习阴阳五行时,他们理解不了,觉得阴阳五行是讲迷信,如坠五里雾中,就举出浅显的临床治疗的例予,便于学生领会。《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心为阳中之阳,所以心有实热之邪,可以用苦寒直折肺为阳中之阴,肺有实热之邪则应慎用苦寒,以防伤阴。脑为奇恒之府,中药中并没有入脑的药物,那么,临床上怎样治疗脑的病症呢?联系到临床实际,让学生理解中医脏腑学说中,把有关脑的生理和病理多分别归属于五脏,其中以心肝肾为主。心主城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生髓l而通于脑。《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髓者皆属于脑。」因此,脑的病症多从心肝肾辨证论治。这样,学生对脑的认识及脑病症的治疗就具体而深刻多了。
教学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要迷信古人,要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有发展和提高中医理论的雄心壮志。祖国医学史上,凡自成一家者,一方面是由于对古典医籍的精深独到的研究,另外就是他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具有创新的精神,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赵养葵根据《内经》「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提出十二官之外,一定别有一主,发挥了命门学说。张子和根据《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的论述,认为发散即汗法,涌为吐法,泻为下法,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朱丹溪根据「阳道实、阴道虚」的论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十五
简介
周倜生(1889~)字筱斋,江苏如东县入。家世业医,继承祖业,攻内科,兼事妇科,着重临证实践。开业六十年来,历经故乡疾病流行,经治痊愈者众,得病家赞许。迨江苏省中医医院,中医学(校)院创建之初,即承受征聘,任教迄今。
卷一
继承祖业立志学医余家世业中医,祖籍浙江宁波府东乡慈豁县车轮桥,后迁居江苏南通州如皋县东马塘镇,至先祖父敬庵公已历三世,执行内、外科,勤妲精研,视病人如亲属,得乡人信赖,就诊者日众,业遂大旺。鉴于治疗效果有赖药良,炮制修治,悉遵法则,方显厥功,乃设「松寿堂」中药铺,鉴制精细,益最治效。嗣因先祖母、先祖父相继西逝,迭遭大故,家境萧条,至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时,余仅十三岁,国家已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境。家国多难,因而失学。迨至先母弃养之时,竞临贫无立锥之境。由适严氏堂姑母介绍之堂叔所设「大德生」药号,半工半读。自思惟有从医,继承祖业,庶可服务桑梓,藉为生计。乃誓志研究,常以「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自为勉励。从兹,日问执行药业,夜间攻读医书,每至深夜方寝。
深研细究自学求进除在学塾读书兼读医籍外,深受重庭及先严训百,培植初基,自知肤浅,乃复习《素灵类篡》、《张氏类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汤头歌诀》,参阅《医方集解》、《医学心悟》、《三家医案》、《临证指南》、《名医类案》等。因医籍古文深奥,每遇疑难,穷思苦索仍难彻解时,则不耻请教于里中精于中医学而不以医为业者,求其指导,诚恳倾听,反复研磨,以期必得。每值炎暑,蚊蚋雷鸣,则秉烛危坐帐中,或起而环步室内,甚至达旦鸡鸣,攻读不辍。因而备受族叔指责,恐次日有误所负工作。如此历三易寒暑,每将日间过目之时医对危重病人所处方案,默志背临,静观效应,得见具捷效而病起者窃狂喜,有若身受。由此学有进益。遏亲友中有小疾,E『为之诊治,遇危重火病,多医会诊时,亦自动旁听,心议自己见解,静观投刹结果,一一志之,以最后结沦评其得失。把中医学着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传统贯彻到实践。二十二岁时,受聘「济生会」施医之席,设案开诊。兹后,又循当局颁布之中医师条例,取得法定中医师资格。该时,适遭反动政府拒绝把中医纳入医学教育规程的申清并钯图消灭中医之逆境,全国中医群情激愤。当时乡先辈陈公君谋任如皋县中医公会会长期间,曾指出应将全县各区中医组织起来,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佩」(诚为远见,及今思此,仍为服膺之言)。乃响应组织如皋县中医公会马塘分会,被选为主席。
回顾学医经历,深感治学过程是:始于约进于博终于由博返约;达到「炉火纯青F,犹不可以为峰极。同时体会到,对方剂,药物的研索,为中跃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枢纽。在认识药物性味功能的基础上,进而认识方剂的药物组织配伍。在临证时应做到根据病况,选用相应处方,结合证情,加减变化。尤为重要的是对病情复杂者,应能创制新方,以加强治疗的针对性,此为余所谓「识方、用方、制方」个阶段的肤浅体会。至于识方的深切,用方的熨帖,制方的精当,叉须不断求进、期于纯熟。余生平弱点,治学无方,从未受过系统教育,踏实功夫不深。首先未立文摘卡,虽作部分笔记,但缺乏系统归纳,虚耗不少有益光阴,积存医案、存稿又迭经劫乱,丧失大半。抚今思昔,深自追悔,少时努力不够,奠基不坚,徒使老大咨嗟而已。
恪守医德是业医之本从开诊以来,以敬业、乐群为怀,能接近贫苦大众。遇有病情严重而不能来所就诊者,则亲至病家诊视,不避污秽f不嫌烦琐,详询始末,务得其情,分析判断,然后悉心治疗,每获病家感戴。
忆初开业时,阅历不多,难征人信,但我平易近人,热情负责。做到急病随诊,不使久待,午后出诊,先赴农村;计划路程,以重病为先,不以诊金之多少为别。因一纠时弊,深得病家赞许。
余尝淡及在临床治愈一个病,必须具有三方面的条件: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遵照医嘱执行,若系慢性疾病,尤须坚持服药如法,积久方效。②医者对待病人必须不分亲疏,一视同仁,认真负责,如待亲人,悉心治疗。悯怀从事,即遇难治之痪;预后不良,亦须婉言相诉,可以预告家属,执行保护性医疗,切匆粗鲁直言,促使患者益增悲观。如果思考周密,运药适当,取得成效时,切勿夸大矜功,要以扁鹊所持「此能白话而越人使之起耳」的态度,却谢「生死人面肉白骨」之过誉,奠贪天功。③治疗方案周密,适应病情,起到逆转危候的作用,方竞全功。以上三者缺一不可,而医生的素养,尤为重要,学力亦须相符,否9{4虽有活人之心,而无治病之术,势成空言。学以致用着重实践。在塘执行业务的二十六年中,遇到的疫病有:一九二八年的疫痢,一九三六年的疫疟(曾撰文报导,刊《国医公报》并被《光华医药》、《现代中医》等杂志转载),一九三九年的「登革热」(余名之日「红痧热」,痊愈者众,很少死亡);一九四六年的「霍乱」。其中尤以疫疟灾情最为严重,死亡率亦大,染疫者全区几普及。此外,麻疹、猩红热、肠伤寒的小流行,似有周期性。迁居南通,遇到麻疹(一九四八年春)、天花小流行,经余诊治者有百例以上。对于天花感染,并无年龄限制,高年者为七十一岁老太太,幼者系一生后十七天之女婴,经治均痊愈。仅有长桥东首一顾姓男孩,痘陷不发,未能挽救。个人经验,毕竟有限,仅为沧海之一粟。所惜积累之原始资料,因兵乱迁徙,浩劫之余,散落殆尽。在宁诊治大多为慢性疾病,亦间逢奇症,原始资料迄未整理,殊觉内憾。
第7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