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教大宗師上卿大真大張公、嗣師掌教真人昊公興有功焉。是日也,榮光異氣,上燭層霄,崇山峻嶺,咸有矜色,真人陳誌新率羽士稽首再拜於道之左,對揚休命曰:明明天子,萬壽萬年。實與太元司命君自混沌瞑津開關之始。赤明龍漢浩劫之前,俱以願力,裁成輔相,以左右民。雖今昔殊時,幽顯異邇,其受命於皇皇后帝,則異世而同符也,於摩休哉。既而冠巾之眾,如出一口而祝之日:陳真人自隱居陶真人立館以來,既嘗為太平觀矣,又嘗為崇禧觀矣,上賜今額,甚盛舉也。他日秉國史之筆者,繫年擊月擊日,大書之日:改觀為宮,自真人陳誌新始。其皇恩如天,將何以報塞耶,惟我真人在帝左右,必敬必恭,蚤夜以思,弼成玄功,庶其有以答君師寵綏之造,而真人亦有無窮之聞。真人日:三君之靈也,吾皇之賜也,臣何力之有焉?敢不敬恭以從祝規。延祐七年夏四月,南隖君俾去疾紀其事,以傳方來。去疾謂必有山玄卿其人,而後為新宮銘,草野之文何足以紀盛事。辭不獲命,迺舉前說為之記,而又黑沐繫之以詩。日:
自有宇宙有此山,開山者誰高辛氏。
耿耿祉哉太元君,天之輔相民估恃。
曲林舊館陶真人,潛德幽光發千祀。
山圖飛上天皇家,雲漢分章來萬里。
煌煌崇禧萬壽官,巨扁鸞飛羲獻字。
鳳歌鶴舞鏘鈞韶,山川鬼神共歡喜。
物不疵癘年穀豐,乾坤清夷風日美。
皇帝怡愉奉太皇,萬年億載自今始。
元至治元年正月十有五日建
崇壽觀碑
承德郎國子司業蜀郡虞集撰並書丹題額。
大茅峰之下,當華陽南洞之便門,有崇壽觀者,本晉洞天館主任敦故宅,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壇宇。太始中,廬陵太守孔嗣之重立,以奉曲阿高士華文賢。齊建元二年,勸句容王文清仍立而主之,名崇元館,武帝以太子時至焉。唐貞觀初,勸改為崇元觀。有太極元年所樹碑,石完而文泯、,可識者,左拾遺孫處玄文、楊幽經書數字而已。天寶七年,李玄靜先生奉劫重修,復民百家備修茸。寶曆三年,主者有賀思寶,則因器物銘識而考見者也。宋大中祥符七年,劫賜今名。大元至治二年,句曲外史張君嗣真始來主之。顧瞻方臺近對南面,左峰疊玉,右引大茅之支而回合焉。定錄君喂言:大茅山下有泉水,近水口處可立靜舍。陶隱居云,近南大洞口有好流水而多石,少出便平,比有王文清居之。則此觀是矣。迺歎日:山中館宇,自齊、梁、唐、宋至于今,代有增益。求諸晉人之舊,惟此與玉晨許長史宅耳。而吾所治,迺傾廢隘陋持甚,豈不在我耶,於是度材鳩工,更後堂為太元殿,以復舊規,象三茅君於中,東為任、華、王、李、賀五君祠,西為陶隱居祠。充前殿基為弘道壇,自製銘其上。壇束為玄武祠,西為廣惠祠,後為文賢講堂,而前為都門。門外浚古玉津池,盡受大茅南面諸原之水。循池西南,得昭明太子讀書臺。臺束有井日福鄉井。福鄉者,因昭明道館名也。出諸榛莽,著文刻石,覆之以亭,而巖洞泉石之勝,近在百步內者,皆按圖表之可以觀覽。泰定元年,上清四十五代宗師劉君大彬朝京師,授予始末,俾為之次第焉。張君,昊郡人,名天雨,內名嗣真,字伯雨,別號貞居。年二十,棄家入道,褊游天台、括蒼諸名山。,昊人周大靜先為許宗師弟子,得楊、許遺書。張君從而以為師,悉受其說,嘗從開元王君壽衍入朝,被璽書賜驛傳,顯受教門擢任,非其誌也,即自誓不希榮進,因從三茅之招,追奉任君而下五君,為文而告之,願畢力玆宇,所著《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巖玄會錄》二卷、又《尋山誌》十五卷,考索極精博云。嗚呼,自任君始居此,餘數百年,纔五人傳焉,其自致于久遠者,果何託也,豈若後世各誘門人,系以私屬、如家人父子者哉?故寧希闊而有待。今張君無前代賜予之助,徒草衣木食以營此,而曠然思與四方之士共為千載之期,豈非豁落丈夫也哉,予故與君為方外友,奇其能先予遠舉也。故擊之詩,日:
大茅南垂元氣積,陰關闔扉陽洞闢。
曲穴流泉保靈宅,任君來餌黃赤石。
天一召錫太元冊,曲阿受養良有擇。
構宮方嚴自王伯,清蹕臨止靈響格。
虛林森爽化赫奕,福鄉帝子發甘液。
不食何年喪遺臂,白雲映空玉清客。
開元全盛煩百役,持節旁午致燻璧。
爾來蕭條世代隔,石鏡刻文土漫畫。
誰其啟之規古昔,句曲外史美冠烏。
研書千卷視貞白,天真景隨玄系繹。
玉室金堂萬無教。
茅山誌卷之二十七竟
茅山志卷之二十八
上清嗣宗師劉大彬造
金氈編
齊梁詩
第6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