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一正法灭时。二正戒毁时。三非法盛时。四增破戒时。五一切圣人隐不现时。六畜一切不净物时。今但有五。后一略无。六中前四就法辨时。正法灭者经法灭时。正戒毁者律法毁时。言非法者下文名为非法盛时。对前法灭。言增长者下文名为增长破戒。对前毁戒。后之两句就人辨时。无如法众生。下文名为一切圣人隐不现时。此明无善。畜不净物明其有恶。就下请问弘护人中。谁能听等正问其人。唯愿已下请佛宣说。令菩萨下明说利益。准依地持。此以护法为增上缘。故得不退菩提之心。下佛答之。先叹。后辨。人别有十。前九在于善趣已上乃至法云。后一是其善趣已前初发心人。以善趣上于佛灭后交能护法。是以先论。初发心者久乃方堪。故回后说。就前九中初五是其善趣菩萨。后四是其四依之人。就善趣中先辨初人。句别有二。一护法行。因熙连佛所发菩提心。熙连是其恒河眷属。于此河中一沙一佛。于尔许佛所发菩提心方能护法行。二护法行恶世不谤。第二人中句别有三。一护法行因。一恒佛所发菩提心。二护法行。不谤同前加以爱乐。三明所不能。不能广说。第三人中句别亦三。一护法行因。二恒发心。二护法行。恶世不谤。信乐同前加能受持。三明所不能。不能广说。第四人中句亦有三。一护法行因。三恒发心。二护法行。余行如上加能广说。三明所不能。不能解义。第五人中亦有三句。一护法行因。四恒发心。二护法行。余行同前加能解义。十六分中得其一分。云何十六。于此经中所有义味摄为十六。如说一慈为十六分。一斤以为十六两等。三明所不能。虽能说法亦不具足。此五同在善趣位中。下四在于习种已上。就初依中句别有三。一护法因。五恒佛所发菩提心。二弘法行。恶世不谤受持广说。三得义多少。十六分中得其八分。第二依中亦有三句。前二如上。三得义多少于前残余八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二。第三依中句亦有三。前二如上。三得义多少于前残余四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四。第四依中初先正辨。善知如来所有法下重复结之。前中亦三。一护法因。八恒发心。二护法行。于中四对自利利他。一自能不谤读诵书写亦教他书。二自能听受亦劝他人。三为怜众生自供养经亦劝他人。四自敬重读诵礼拜亦劝他为。此之四对合为第二。三得义多少具足十六。理实此人于前残余二分之中更得其半。通前十五。末后一分唯佛所证。以此学穷于佛所观证照分明。故云具解尽其义味。所谓已下出其所解。谓佛常住显时之果。众生有性隐时之因。上来正辨。下复结之。善知如来所有法藏结前第三。供养已下结前第一。建立已下结前第二。问曰。四依初劣后胜。何故得义初多后少。释云。粗义浮浅易知故初得多。细义难精故后得少。又复粗者随诠相别少为多分。细义就实。阶降相微多为少分。分数虽少。其义实广。问曰。若言粗义易知初处得多。细义难精后得少者。何故经言初地得百二地得千。如是转多。解言。辨义泛有两门。一就摄义。从诠门中辨得多少。二就舍诠证实门中明得多少。从诠门中分别有四。一约一诠始终别论。初得多义。后时得少。从诠之义具显文中。初得闻持成就之处依文具解。故初得多。后设重思委审而已。无多异见故后得少。故此经中初依之人得八分义。第二依人更得四分。乃至第四但得两分。二约一诠以终摄始。初时得少后时得多故。此经中初依但得八分之义。乃至第四得十六分。三约多诠始终别论。初得义少闻教少故。终得义多闻教多故。故第十地能受诸佛云雨说法。依其所闻亦知多义。四约多诠以终摄始。初得少义。后时得多。理在易知。就其舍诠证实门中别分有二。一约就地位始终别论。初时得少。封教心多见理昧故。终时得多。以能舍诠见理明故。二以终摄始。初少后多。理在可知。地经所说是其舍诠证实之义。故后得多。不同在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