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广辩。下明修为。为见佛性故修此二
就寂静中先举二数。身心列名。下辩其相。初先当法二门分别。下随人异四门分别。当法辩中两义释之。一约身心二恶分别。离身三恶名身寂静。杀盗邪淫是身三恶。离意三恶名心寂静。贪嗔邪见是意三恶二约起惑始终分别。身寂静者不近四众不预四众。所营事业离烦恼缘。心寂静者不集贪等离烦恼体。随人毕中为开白门。下辩可解
精进念定智慧解脱及赞解脱六门可知
说涅槃中分别有五。四暴犹是四流烦恼
下总结之。此十是其因分行故。菩萨虽见见性不了。第二番中先辩后结。辩中少欲知足二行一处释之。先举四病。造业求有名为有欲。次明四治。谓四圣种。下就四治结为少欲知足二行
寂静有四。先举次列。言出乐者地持论中名出家乐。出家学道解脱家难名出家乐。寂静乐者地持名为远离乐也。离于欲恶得初禅定名远离乐。永灭乐者地持名为寂灭乐也。二禅为首觉观止息名寂灭乐。毕竟乐者地持名为菩提乐也。无漏圣道永断烦恼名毕竟乐。此四乐中。初一是戒。中二是定。后一是慧。得四总结
具四精进名精进者谓四正勤。四念可知。言具四禅名四定者谓四如意。亦可是其色界四禅。此四力强故偏举之。见四实故名正慧者见四谛也。余皆可知第三番中先辩后结。文显可解
第四番中先辩后结。辩中修习十三头陀名为少欲。十二头陀经说多种。然今且依一相论之。处中有六。一住空处。余经论中名兰若处。去村五百弓名为空处。二端坐不卧。三在树下。四在冢间。五在露地。六随有草处而坐其上。食中有三。一者乞食。二随得为足。余经论中名一揣食。亦名节量食。三名一坐食。亦名一食。衣中有三。一畜三衣。二粪扫衣。他所弃衣名为粪扫。三着毳衣。余经论中说为纳衣。鸟兽细毛名之为毳。此之十二如别章中具广分别。修此十二名为少欲。行此不悔说为知足。次五可解。言离七漏名解脱者广如上说。见漏修漏根恶亲近受念七也。赞解脱中所列十相少异余处。上下多说。远离五尘生住灭法并男女相以之为十。此中说离生老病死五尘无常以为十也。无常犹是生住灭耳
第五番中先辩后结。辩中初先破离恶欲名为少欲。行如来行名为知足。由前二种得近涅槃及五种乐名为寂静。但云五果不列其名。如上文中涅槃四乐加以受乐得是五乐。不知是非又地持中说有五乐。一名因乐谓情尘触及爱果业。二名受乐谓身心受。三苦对治众苦息已有乐知生。四断受乐谓灭尽定。五无罪乐所谓出家远离寂灭及菩提乐。不知此说当彼以不。余皆可知。以具几法是中应答。文中略无
如汝言下答后二问。先牒问辞。下释有六。一正对前问就眼分别。十住菩萨慧眼见故不得明了。慧眼见空不见实故。佛眼见性故得明了。证实之智是其佛眼。二就行分别。为菩提行见性不了。不为行者见性了了。证实之时不见已外更有菩提可为行故。三约位分别。住十住地见性不了。无住无去见性了了。证实之时不见十地可以住中名为不住。亦无佛果可以趣向称曰不去。四对因分别。十住菩萨智慧因故见性不了。佛断因果故得了了。证实之时实外无缘。知复约何说因说果。故断因果方得了了。五约境分别。十住不能觉一切法见性不了。佛觉一切故得了了。良以十住缘观未尽。缘未尽故心有所在。是故不能觉一切法至佛息缘真心平等无处不在。无不在故无有一法在于心外。亦无一心在于法外。心与法界同体照明故觉一切。六就眼见闻见分别。先举二数。次列两名。下就人论两阶辩异一佛与十住相对分别。诸佛眼见故得了了。十住闻见故不了了。下明十住不了之相。唯能自知定得菩提。不知众生悉有佛性。二十住已上共九地下相对分别。佛与十地同为眼见故得了了十住菩萨眼见自身得菩提故。九地已还是其闻见。初言一切乃至九地闻见佛性正明闻见。若闻一切众生有下辩闻分齐。闻生有性不信之者不名闻见。能信已后方是闻见。何处众生闻能生信。若论成就种性已上少分生信。十信亦能。从初答问讫来至此四段之中。第一大段略明证法
第26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