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大般涅槃经义记卷第一(之上)>第142章
第五段中辩明如来德行穷满诸过已尽超过余人故无有病于中有二。第一泛举三种病人。二从迦叶有五人下就前三中广辩第二。对之以显如来无病。前三人者。凡夫为一。二乘为二。菩萨为三。先明凡夫。世有三人其病难治总以标举。谤等列名。如是三下显难治相。于中初法次喻后合。次明声闻。先喻后合。下明菩萨。先喻次合。后辩具相。问曰。此是何处菩萨。下师子中宣说是其六住菩萨。如地持说。种性初住。解行第二。净心第三。行迹第四。决定第五。毕竟第六。此六是其定聚所摄。故值善友不值善友。若得闻法若不闻法。定得菩提。若复通论。善趣亦是。故为怖畏利养谀谄诳他等事书写是经
自下第二广就向前中品病人别为五门对之显佛。何故偏举中品显佛。以其中品是小乘人。小乘是其大乘家对。举小彰大明大义显。所以偏举。于中初先总举五人于大有病。非是如来据小罗汉辟支无病今对于大亦得有病。何等已下别显五人对之显佛。先征后辩
辩初人中句别有六。一明其人断结多少。谓断三结。所谓身见戒取及疑。问曰。经说须陀洹人所断烦恼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毛一渧。今以何故偏言断三。此义如后迦叶中释。二明所得。得须陀果义如下解。三明所离不堕三恶。四明其人得灭远近。人天七返得入涅槃。七返是其十四生死。若通中阴二十八生便得入于小乘涅槃。五是名下结。六明其人趣大远近。过八万劫得大菩提。所谓得于性地菩提。问曰。菩提应在极果云何性地已名菩提。释言。菩提有通有局。局在后际。通该始终。故大品中宣说菩提有五种别。所谓发心伏明出到及与无上。发心在于善趣位中。伏心在于种性已上。明在地上。出到在于七地已去。无上在佛。故种性上得名菩提
第二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明其人断结多少。断前三结加薄三毒。二明所得。得斯陀果。此名住薄。亦曰频来。三得灭远近。欲界人天一往一来便得涅槃。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
第三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亦有五。一断结多少。断五下结。三结如上。加断贪欲嗔恚为五。所断身见戒取及疑。准依成实。具有两义。名为下结。一是人下凡夫所起。二障下果故名为下。唯障初果。若依毗昙唯有一种。人下名下。彼说三结唯凡起故。非障下果名为下结。彼说三结或障初果或障第二或障第三。不唯障于须陀下果。是故不得说障下果名为下结。是义云何。若次第人所断三结障于初果。超越斯陀所断三结障第二果。超越那含所断三结障第三果。是故不唯障于下果名为下结。贪欲嗔恚以界下故名为下结。二明所得得那含果。义如上释。余三可知
第四人中先总标举。下辩其相。句别有五。一断结多少。永断三结。余处宣说断五上结。色无色染痴慢掉戏是其五也。二明所得。得阿罗汉是有为果。烦恼无余入涅槃者是无为果。三简异缘觉。假师得度。不同辟支独一之行。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问曰。须陀斯陀那含此之三人向无学果时无多校。何缘向大尔许阶降。释言。此等进至无学然后向大。所挍无多。若彼三人不求无学径向大者心有残结。障道力强。道行难成。故有如此。又须陀等傥生上界方至无学。时亦不少。故挍多劫
第五人中先总标举。辟支有因道同罗汉。故不别论。又此利根一入圣道至果方出。中无出理。故不别说。但明其果。下辩其相。句别有六。一断结多少。与罗汉同。二明所得。得辟支道是有为果。辟胡故语。此曰缘觉。断有二义。一就所观法门以释。此人观察十二缘法。从缘得觉。故名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故名缘觉。烦恼无余入涅槃者得无为果。三真是下简别罗汉。辟支独成不假师度。如彼骐驎单有一角。故曰麒麟独一之行。四是名下结。五趣大远近。六是名下简异如来。名有病行非如来也。据终云非。类前皆尔。故略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