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第92章
斯所以变法必待乎革命,必俟乎君统破而后伪学衰,伪学衰
而后网常之教不立,纲常之教不立而后人得平等以自竭其心力而复乎仁,然后乃可以争存于天下而挽夫劫运。此复生仁学要旨也。嗟乎!卓矣!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媿色矣。不幸而复生不能自抱其孤怀,遂以至京师,以变法改制之说,献于向者彼所谓
斯人受祸最烈之君,卒不旬日而斩其头以殉焉。虽然,亦幸而后有此,而后三百年之清社终屋,二千年之君位终绝,我民乃稍稍其有纡。不然
,使彼满后,与子同心,向意变法,或者圣清、圣天子之歌颂拜舞,犹将在吾侪之耳目也。
今试进而一究仁学思想之来历,则仁学者,实无异于大同书也。仁学与大同书思想之一原大同即仁之境界,冲决网罗,即大同书之破除
九界。去国界、去级界,则无君臣矣;去形界,则无夫妇矣;去家界,则无父子、兄弟矣。九界尽去,尚无人、禽之别,何论三纲五常?故非
冲决网罗,即无以企大同。长素之书玄言之,而复生之书笃言之,其实一也。梁氏为复生作传,谓其少年曾为考据笺注、金石刻镂、诗古文辞
之学。三十以后悉弃去,究心泰西天文、算术、格致、政治、历史,皆有心得。又究心宗教,与余梁氏自谓初见,极推耶氏兼爱之教,而不知
有佛,又不知有孔子;既而闻南海先生易、春秋之义则大服。又与金陵居士杨文会游,所得日益精深。”此据戊戌政变记。仁学首页谭传词略
异,谓初极推崇耶氏兼爱之教,而不尊佛,不尊孔子。既而深窥易、春秋之奥义,穷大同太平之条理,体干元统天之精意,继又探华严性诲之
理云云。然则复生亦融儒、释、耶三教,通中外古今,为闻见杂博之学。仁学自叙谓:“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心宗、相宗之书,于西
书当通新约及算学、格致、社会学之书,于中国当通易、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墨子、史记及陶渊明、周茂叔、张横渠、陆
子静、王阳明、王船山、黄梨洲之书。”此即其思想来历之最好自道也。其曾读长素大同书否不可知,其曾知长素大同书理想无疑也。今仁学
中屡有明引公羊三世大同太平之说者,即其证。
朱鼎甫无邪堂答间卷二谓:“西俗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以朋友之道行之。凡所谓父子主恩,君臣主敬,长幼有序,夫妇有别者
,彼皆未之前闻。而复以利为重,利尽则交绝,父子、夫妇,邈若途人,更何有于朋友?此说可代表当时一辈笃旧者对西洋伦理之看法。西
洋伦理与谭氏思想复生则代表维新派之见解,故谓五伦惟朋友为无弊。盖复生论三纲五常,其背后实有一西洋伦理为之张本,故五伦独重朋友,而以平等自由为说,意至显也。
然复生固未能自践其冲决网罗之见也。复生极不喜死节,谓:
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民之与民,无相为死之理,本之与末,更无相为死之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
为谅也。夫曰共举之,犹得曰吾死吾所共举,非死君也。独何以解于后世之君,皆以兵强马大,力征经营而夺取之……况又有满、汉种族之见,奴役天下者乎?
由是论之,复生决不甘为满廷死节明矣。谭氏戊戌之死难然梁启超戊戌六君子传,谓:“复生被逮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卒不去。”复生岂不知变法大业,无望于清廷,而必有
待于陈涉、杨玄感,及是脱身,犹得为陈、杨也?岂君臣知遇之感,亦终不能自解,故临时慷慨而出此耶?梁氏又记当日复生之语曰:“不有
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康先生生死未可知,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共勉之。”则复生果以旬月知遇,遽忘
其二千载君主之惨毒,三百年满廷之酷烈,竟自没齿效忠,称圣天子如常俗矣。复生自七月辛未由江苏候补知府赏加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行
走,至八月甲午见杀,前后凡二十四日。然则复生之死,以仁学所谓冲决网罗,毁灭君臣、父子之伦常言之,不将为无意义之徒死乎?又按:
张氏南海康先生传云:“先师弟广仁,屡劝先师出都,曰:『伯兄平生言教,以救地球。区区一家之祚,牺牲无益。』又事后清廷谕旨有云:
“据两广总督谭锺麟奏:『康有为本籍抄出逆党来往信函多件,并石印呈览。』查阅原信,悖逆之词,连篇累牍。甚至推谭嗣同为伯里玺之选
,谓本朝为不足辅,各函均不用光绪年号,但以『孔子后几千几百几十年』大书特书云云。是康党在当时,即对光绪亦未尝有十分忠良之意,
保皇旗帜,特以后事势推迁所演成。复生之死,固非有意为殉节,实其心力自然至高之呈露,而遂若与其极端之冲决网罗论,为心迹之两达
也。然复生身后,所谓冲决网罗之思潮,则演进无已。辛亥革命,君臣一伦终于毁灭,平等、自由之声浪日呼日高。凡仁学与大同书之所蕲向
,方一一演出,而其时乃有大声疾呼为反抗之激论者,其人繄何?曰康长素是。其书繄何?曰康长素之不忍杂志是。
康氏思想之两极端光绪十四年戊子,长素以布衣伏阙上书,极论变法图强,一时目为病狂,不顾也。乙未,复至京师,适和议甫成,即上万言书,力言变法
不可缓,得宸眷,是为清廷有意议变法之始。及丁酉,胶州事起,长素又赴京陈请变法,得召见,而清帝变法之意遂定。长素遂以统筹全局之议进,其言曰: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方今之病,在笃守旧法而不知变。……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
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