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长素自述师门宗旨,亦与长兴学记所倡导者大体脗合。故学记开首即云鄙人常侍九江之末席,闻大贤之余论,谨诵所闻,为二三子言之
也。窃谓九江之有南海,盖犹蕺山之有梨洲,问学请业,皆在早年,而晚岁声名,远越师门。三百年学术,有此遥遥相对,足成佳话。惟梨洲
自言:“始学于子刘子,志在毕业,不能有得,聊备门人之一数。天移地转,殭饿深山,尽发藏书而读之,近二十年,胸中窒碍解剥,始知曩
日之孤负。”今不论朱、刘造谐深浅,惟九江之死,既尽焚其遗书,而南海奔波海内外,从政问俗之心殷,讲道治学之日浅,亦似无梨洲晚年
一番境界。此则长兴学舍之成就,所由不能与证人并论也。
康氏之新考据抑长素长兴讲学,所可大书特书者,厥为力反干、嘉以来考据之学,而别求辟一新径。然长素未能自赴其所志也。方长素讲学长兴,而已
有新学伪经考之作。学记成于光绪十七年二月,伪经考序在四月,相差仅两月。伪经考刊成在七月新学伪经者,谓东汉以来经学,皆出
刘歆伪造,乃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其书亦似从干、嘉考据来,而已入考据绝途,与长兴宗旨并不合,而长素不自知。且伪经考大意,亦已粗见于学记,谓:
刘歆挟校书之权,伪撰古文,杂乱诸经。……郑康成兼揉今古,尽乱家法,深入歆室。……国朝经学最盛,顾、阎、惠、戴、段、王,盛
言汉学,天下风靡,然日盘旋许、郑肘下而不自知。于是二千年皆为歆学。……诸儒用力虽勤,入蔀愈深,悖圣愈甚……可谓之新学,不可谓
之汉学,况足与论夫子之学哉!既无学识,思以求胜,则大其言曰:“欲知圣人之道,在通圣人之经;欲通圣人之经,在识诸经之字。”于是
古音古义之学,争出竞奏。以此求道,何异磨碑作镜,蒸沙成饭?西汉之学,以禹贡行河,以三百五篇谏,以洪范说灾异,皆实可施行。自歆
始尚训诂,以变异博士之学,段、王辈扇之。乃标树汉学,耸动后生,沈溺天下,相率于无用。可为太息!
推其意,不过谓干、嘉以下段、王所治古音古义之学,悉无当于治道世事耳。乃以牵涉于今古文家法,归罪于刘歆,若干、嘉汉学导源皆
在歆,非无根不经之谭乎!汉儒家法,特博士章句之学,班孟坚所议禄利之途然者。至当时治古学者,大率务通大义,不事章句。莽、歆缘饰
经术,施之政事,正是禹贡行河、洪范说灾异之类耳。长素以变乱博士之学罪歆,亦未深晓汉代学术真相。盖长素伪经考一书,亦非自创,而
特剽窃之于川人廖平。犹长兴学记之言义理,皆有所闻而张皇以为之说,非由寝馈之深而自得之也。朱重义理,融汉归宋,廖主考核,蔑宋伸
汉,精神意趣绝不同,长素左右牵引,知其于两家所涉皆浅。学记先云:“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而其下即云:“论语为后世语录
之类,不尽可据。”一篇之中,自为矛盾,则已露两家冲突之破绽矣。
廖平,字季平。四川井研人。生咸丰二年,卒民国二十一年,年八十一。自称早年研求宋学,渐而开悟,主张尊孔。又谓:
幼笃好宋五子书、八家文。丙子,光绪二年,廖氏年二十五从事训诂文字之学,博览考据诸书。庚辰光绪六年,廖氏年二十九以后,厌弃
破碎,专求大义。按:廖氏又称庚辰在家时专治春秋,则所谓专求大义者,即指治春秋也。此盖已受刘、龚诸家影响矣。
而及其成学,则专以分析今古为说。谓:
国朝经学,顾、阎杂事汉、宋,惠、戴专申训诂,二陈左海、卓人渐及今、古。论学三书与宋芸子论学书其分今、古也,又自称有五变。
癸未:今古。光绪九年,廖氏年三十二。
戊子:尊今抑古。光绪十四年,廖氏年三十七。
戊戌:小大。光绪二十四年,廖氏年四十七。
壬寅:天人。光绪二十八年,廖氏年五十一。
此所谓经学四变也。见四益馆经学四变记序目,刘申叔摘本及戊午,民国七年,廖氏年六十八改去今古名目,归之小大,专就六经分天人
、大小,则谓之经学之五变。五变记其书最先成者曰今古学考,在光绪十二年丙戌,廖氏年三十五。自谓不过初变、二变萌蘖之生耳。五变
记小注其书据五经异义所立今、古二百余条,专载礼制,不载文字。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周公。
然不久即变其说,谓六艺皆新经,非旧史。以尊经者作知圣篇,辟古者作辟刘篇。则所谓尊今抑古之候也。又后有古学考,谓:
丙戌刊学考……谨守汉法,中分二派。八年以来,历经通人指摘,不能自坚前说,谨次所闻,录为此册。以古学为目者,既明古学之伪,
则今学大同,无待详说。古学考成于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廖氏年四十三。
第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