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第11章
实斋学风之影响实斋以讲学反时趋,并世学者至不知其学业是何门路。实斋亦自言:“最为一时通人所弃置而弗道。”故钱林字东生,生乾隆二十七年,
卒道光八年。1762-1828文献征存录为邵晋涵作传,至称为张学诚,以明经终。是实斋没世未久,即其乡人,钱东生亦浙人已不甚知之。
惟征存录称实斋少从山阴刘文蔚豹君、童钰二树游,习闻蕺山、南雷之说,言明季党祸缘起,奄寺乱政,及唐、鲁二王本末,往往出于正史
之外,此语应有受。又嘉庆十一年唐仲冕刻纪年经纬考,亦误题实斋姓为张。盖实斋生时既无灼灼之名,其文史、校雠两通义,至道光壬辰
十二年始得刊行,据其子华绂跋生前文字流传,颇自谨重,其过背时趋者,未必轻出,故外人亦不深知也。惟焦里堂读书三十二赞,通义列
于十九,所赞大率皆当时朴学,独实斋一书非其类,而题注作章石斋,较之钱东生之误章为张,亦相胜一肩而已。是可征实斋当时声名之暗晦
矣。然实斋与邵二云论学书,遗书卷九谓:“生平所得,无不见于言谈;至笔之于书,亦多新奇可喜。其间游士袭其谈锋,经生资为策括,足
下亦既知之。近则遨游南北,目见耳闻,自命专门着述者,率多阴用其言,阳更其貌,且有明翻其说,暗剿其意。几于李义山之敝缊,身无完
肤;杜子美之残膏,人多沾丐。鄙昔着言公篇,久有谢名之意,良以立言垂后,何必名出于我?则实斋生前虽未享盛名,而思想议论之影响
于当世者,非无足道矣。余观实斋并世,即如焦里堂、凌次仲之徒,虽称私淑东原,而议论与实斋相通者已不尠。其后常州今文学起,治经羣
趋于春秋,旁及周礼,好言政制,而极于变法,训诂名物之风稍衰。而仁和龚自珍,着书亦颇剽窃实斋。时会转移,固非一端,而实斋平生论
学,所谓力持风气之偏者,要不得谓非学术经世之一效也。
实斋文字编年要目实斋为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文史通义外编二尝谓:
文章乃立言之事,言当各以其时,即同一言也,而先后有异,则是非得失,霄壤相悬。……故凡立言之士,必着撰述岁月,以备后人之考
证;而刊传前达文字,慎勿轻削题注,与夫题跋评论之附见者,以使后人得而考镜焉……前人已误,不容复追,后人继作,不可不致意于斯也。
则实斋自撰文字,宜每篇均注年月矣。然今刻本于其题注,复多刊削,良可惋惜。顷见武昌柯氏藏章氏遗书钞本,藏燕京大学图书馆题下
附注较详,虽不全备,所缺已稀,弗能详录,姑志与本篇较有关系者,为编年要目如次:实斋成学前之几个阶段◇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实斋年二十七。
是年参编天门县志,作修志十议。
◇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实斋年二十八。
始学文章于朱竹君,始见刘知几史通,自称彼时立志甚奇,而学识未充,文笔未能如意之所向。跋甲乙剩稿◇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实斋年二十九。
是年有与族孙汝南论学书,谓:
往仆以读书当得大意……好立议论……攻排训诂……独怪休宁戴东原振臂而呼,曰:“今之学者,毋论学问文章,先坐不曾识字。”仆骇
其说,就而问之……重媿其言……可为惭惕。
按:是时实斋已识东原,亦已好立议论,攻排训诂,闻东原言而重媿。此后于东原云云,重有驳难,则是时实斋性趣已见,而识议未定也。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实斋年三十四。
始识邵二云。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实斋年三十五。
是年始着文史通义。有侯国子监司业朱春浦先生、与严冬友侍读两书,皆云录呈三篇,其目不可考。又戊午钞存有上辛楣宫詹书,亦在是
年,已言文史、校雠,与时异趋,欲有所挽救。盖其时议论尚未入细,而识趣大端已立。然上辛楣一书,似经晚年点定,非尽当日笔致也。又
按: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三:“钱大昕尝谓:『自惠、戴之学盛行于世,天下学者,但治古经,略涉三史,三史以下,茫然不知,得谓之通儒乎?』所着二十二史考异,盖有为而作也。”今按:钱氏考异自序在乾隆四十五年庚子,距戴东原卒三年耳;钱氏又称编次考异,始于丁亥,其
时戴学固未大行,江说不足信。惟钱氏治史,自与惠、戴路径不同,故实斋独希为针芥之投耳。又按:竹汀年谱:“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是岁
始读说文,研究声音、文字、训诂之原。”此尚在实斋贻书前两年。其时竹汀治学,已走上东原一路,则宜乎章书之不见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