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蒙骜等人打了败仗之后,到秦庄襄王面前请罪。
秦国的国君就是这一点好,明分是非,极少会恼羞成怒乱杀人。他们很明白“亲者痛仇者快”的道理,从不愿意自损大将。
从前的秦穆公时,大将孟明视被晋人杀得全军覆没,秦国上下一致要求杀掉孟明视以正军法。但秦穆公却把这个罪自己扛了下来,不但没有处罚孟明视,反而更加重用他。后来,也就是这个孟明视终于打败了晋国。
同样的事如果发生在楚国,主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楚国的法律是凡是打了败仗的主帅都必须以死谢罪。当年楚国的大将子玉也是被晋人杀得大败,楚王暴怒,喝令其自尽。子玉死之后,晋国君臣这才笑颜逐开的大摆庆功宴,庆祝楚王替他们去掉了后顾之忧。
可是秦国,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
秦庄襄王虽然很恼火,但他恼的不是自己的大将,而是五国的人。他对蒙骜等说寡人知道你们都是屡立战功的功臣,这次吃了败仗不是你们的错,是敌众我寡的缘故,你们都别往心里去啊!
有了秦庄襄王这番话,蒙骜等人除了感激涕零的谢恩,同时加倍努力报效,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东方各国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就是因为有了一个信陵君的存在,只要除掉了信陵君,各国就不可能再联合得起来。
秦庄襄王觉得很有道理,便学习祖上的惯用伎俩,派人去魏国表示很想结交信陵君,请他入秦一叙。
战国四公子中,孟尝君、平原君都很惊险的有过入秦之旅,春申君早年陪着太子在秦国当过人质,没有入过秦的只有信陵君。
信陵君拒绝了秦庄襄王的邀请,表示身体不适不能从命。也幸好他没去,秦庄襄王本来的打算就是只要他一入秦,立刻杀掉他以绝后患。而不是像对待其他几位公子那样至少还有个缓和的余地。
秦庄襄王见诡计未成,十分震怒,这才派人施行反间计。
这反间计说起来简单也简单,困难也困难,不过只要涉及到权利的,实施起来总会有空子可钻。
魏王与信陵君乃是兄弟,他从来都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自己的这位弟弟,因此,一直都不喜欢他,对他心存芥蒂。
一方面,他盼望自己这位弟弟能够解救国家的危难,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这位弟弟功劳太大,盖过他的风头。这是一种很矛盾、很尴尬的心理,可是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能逃出这种心理呢!
信陵君因为与秦一战,威名大震天下,各国使者、各处豪杰前来拜访的、求教的络绎不绝,赞美之声更是不绝于耳。目睹这一切的魏王,心里的不痛快可想而知。
在这种时候,很显而易见的,秦人的反间计相当成功。并且,当时魏国的太子正在秦国当人质,秦国人正好可以利用他来挑拨,条件就是把他放回魏国。魏太子在秦吓破了胆,听到可以离开,还有什么不能答应的?
就在这内外勾结的谗言之下,加上魏王由来已久的疑心,信陵君的纵然问心无愧,也是百口莫辩。
于是,他不得不在兄长魏王怀疑的眼光下交出了相印兵符,从此退出政坛,称病不朝,整日故意以酒色排遣心中的抑郁。几年之后,伤于酒色,得病身亡!正是“英雄无用处,酒色了残春!”
他死之后,门下宾客感于他的厚待和冤屈,无不痛哭流涕,哀哀欲绝。百余宾客拔剑自刎追随他于地下。
战国四大公子中,他死得最冤、最委屈!
信陵君一退下,相当于凝结各国力量的核心已经不在了。首先是对信陵君深感厚恩的赵国第一个不高兴,与魏国断绝了友好往来;其余各国同气连枝的关系也瞬间瓦解,互相猜忌,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这样,秦国的好时机就到了。
第50章 秦人的反间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