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长途跋涉前来进攻,根本打不起持久战,而秦昭王脾气又很硬,所以秦军才会焦急不安的求战,一次又一次的发动拼命的进攻。即便如此,依然讨不了好处。要不是秦昭王实在咽不下白白送人十七城这口大气,估计早就退兵了。正是因为气愤,他死死的撑着不许退兵,这一对持就是三年多。
这个时候,秦国的国力已经快要被掏空了,国库空虚,粮草不济,百姓们不堪重负,怨声四起。对这种情况,秦昭王知道,秦国的大将知道,廉颇也知道。
但是,赵孝成王不知道,赵国那些在邯郸都城里享福的大臣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廉颇打了败仗、赵将赵茄等人被杀、赵军丢了好几座壁垒丢了三座城池。于是,在国内,对廉颇怨声四起,赵孝成王也觉得廉颇胆子太小,简直有辱军威。偏偏这个时候,蔺相如去世了。
赵孝成王不像祖父赵武灵王是亲自带过兵、打过仗的,他压根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看到廉颇一直退,又加上国中那么吃闲饭的人风言风语,他便着急起来,派人到前线命令廉颇进攻。
廉颇是宿将,善于对敌却不善于言语。他只知道自己的坚持是对的,现在出击还不是时候,所以拒绝执行赵孝成王的命令。而这其中的道理他又不善于向上解释,弄得反而背上了“抗君命”的罪名,惹得赵孝成王恼怒不已,连连派人去催逼。
若是他爹赵惠文王,比较了解廉颇,跟廉颇很有感情,说必定也就罢了,信他一回,让他自己去安排吧。但是他不,他反而会觉得廉颇傲慢,看不起他这个“幼主”!
愚人,都是这样炼成的!
秦国那边,因为攻不下来长平,上上下下早就急得要命。尤其是秦昭王和范睢,派出了大量的密探间谍在赵国邯郸活动。
当范睢接到赵孝成王不断派人催促廉颇出兵迎战的密报,心中大喜不已,立即派人到邯郸活动,散布谣言、挑拨离间。一时间,邯郸城里谣言满天飞。
赵国朝臣们也不禁议论纷纷起来,其中有一位活宝,名叫赵括,是死去的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更是口吐狂言。说假如秦国是白起为将还罢了,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龁,有什么好怕的?要是换了他是廉颇,早就手到擒来、解决战斗了。还至于拖到现在!
赵孝成王知道后,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志气嘛!于是召见了他,问了他很多问题,赵括夸夸其谈,对答如流,胸有成竹。赵孝成王听得龙颜大悦,点头认同。又想他是大将赵奢的儿子,料想家教渊远,便封他为将,命令他取代廉颇,速速解决战斗。赵括洋洋得意,高兴极了。
其实也不能怪赵孝成王被赵括的纸上谈兵迷惑住了。人家诸葛亮何等智慧,还不是被纸上谈兵的马谡说得晕头转向?赵孝成王自然及不上诸葛亮的,所以,他犯这么个糊涂也算是情有可原的了!
谁知赵括的母亲一听,急得不得了。
原来赵括不愧是将门之子,从小熟读兵书,什么《六韬》、《三略》,都烂熟于心,只有一件,缺乏实战经验。当日赵奢在世时,父子二人经常谈论兵法,每次赵奢都说不过儿子。于是,赵括更加目中无人,洋洋自得,自以为天下第一了。他母亲见儿子这么能干,高兴的直说“真不愧是将门出将才啊!”
哪知道赵奢听了很生气,对老婆说这小子绝对不可以为将,这才是社稷之福,要是有一天赵国真的用他为将,那就要大祸临头了!
当妈的心里当然不服了,就问原因呢?他这么熟读兵书,连你都说不过他,为什么不能为将?
赵奢说领兵打仗是十分凶险的事,一个不慎,就不知道要害死多少将士,丢失多少城池。像我这样打了一辈子仗的,每次出征,都小心谨慎,一点也不敢大意。可是他呢?满嘴里说得天花乱坠,不以为意,视打仗如儿戏,完全是自己想当然耳!这分明就是纸上谈兵!怀着这种心态出战,不败才怪!
赵括知道了父亲的话,不但不觉得惭愧,反而更加得意,他甚至觉得父亲是在嫉妒他,觉得父亲年纪大了,胆子也小了,根本就不了解他这样的年轻人的抱负和本事!
后来,赵奢临终前,十分郑重的反复叮嘱赵括,要乖乖的安守本分,千万不可要求领兵出征,以免自取其辱。他不放心,又嘱咐老婆,万一赵王将来要用赵括,请她一定要把自己的遗命告诉赵王,以免丧师辱国,不可收拾。赵母一一的垂泪答应了。
当赵括喜孜孜回家向母亲报告自己已经被赵王任命为将即将前往长平取代廉颇时,赵母大吃一惊,埋怨他说你不记得你爹临死前的吩咐了吗?为什么不推辞掉呢?
她还不知道这是她儿子主动求来的。
赵括故意叹了口气,说我也推辞了呀,唉,谁叫朝中无人及得上我,大王一定要我为国解忧呢!
赵母信以为真,赶紧亲自求见赵孝成王,把赵奢临终的话告诉他,请求他改派别人。赵孝成王哪肯听,反而说赵母多虑了。
赵母苦劝不听,也无可奈何。最后,她向赵孝成王请求说万一赵括打了败仗,不要连坐赵家人。依赵国的律法,将军出战吃了败仗,一家人都要受到牵连惩罚,所以赵母此时如此请求。赵孝成王很痛快的答应了。
秦国的间谍得到确切消息后,立刻飞报咸阳。秦昭王和范睢商量,说这事看来还得用白起才行,王龁年青,是还有点嫩。
先时,魏冉为秦国丞相的时候,白起就是秦国的大将。二人关系非常之好,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互相扶持。后来魏冉被范睢参了一本,丞相之位也被范睢夺去,白起心里便很不平,他和范睢一直不和。范睢也知道白起是魏冉的人,因此,范睢仗着秦昭王的宠爱,便处处想要压制白起,培养自己的亲信。
要是在往常,长平之战这样的人大战役,少不得应该是白起负责的了,范睢偏偏要启用新人王龁。可是王龁虽然勇猛,渴望建功立业,但是遇上了廉颇还能有什么办法?对持了三年,毫无所获。范睢面子上也挂不住了,只得同意让白起全权接手,王龁为副将。
白起悄悄的来到军中,对外一个字都不说。赵军那边根本就不知道人家主帅已经换人了。
赵括得意洋洋的来到军中,廉颇验过军符,只得长叹一声,把军籍交给赵括,自己带着白来亲兵回邯郸复命去了。
赵括一上任,立刻大展拳脚,把廉颇的军令完全更改,换上了自己牛头不对马嘴的那一套,任凭众人苦劝不听。而且,他还觉得这些前方守将一个个老是那么多话、那么多意见,他担心他们会不服从他的调遣,竟然又把这些熟悉前线的将领统统换成自己带来的亲信!这一下,赵军中可以说从主帅到将领统统都变成了瞎子,连敌人什么状况都摸不清,更不用说打仗了。这一仗,毫无悬念的,赵军必败无疑,问题只是,败得会有多惨。
就在赵括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准备出战时,秦军那边因武安君白起的到来已是士气大振。
白起知道了赵括的胡编乱改之后,非常高兴,故意派出三千人又前去挑战。赵括见秦军前来,如何肯放过,亲自率领万人迎战,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赵括初尝甜头,喜得手舞足蹈,以为秦军不过如此。便吩咐各军做好大举反攻的准备。
然后,他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白起命令正面作战的王陵等人诈败后退,引得赵括兴奋不已,率兵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坚固的秦军壁垒之前。
赵括哪里放在眼里,想要强攻秦壁,一连几日,都不能攻下。这几日中,白起已经火速派出一支奇兵切断了他的后路,又一支奇兵绕到赵军后军壁垒,切断了赵军的粮道。这时候,秦军营中武安君的旗帜齐刷刷的竖起,迎风飘扬,威风凛凛。赵括这才知道原来白起在军中,吓得半死,原先的胆气早消失的无影无踪,不敢再战,连忙就地扎营。
但是,想要坚守,一则无险可守,二则粮食不济;想要突围,又被秦军团团围住,屡次不得。把赵括急得团团转,这才知道原来打仗不是说的那么简单!
秦昭王知道白起把赵军拦腰切为两截之后,立即亲自赶往前线,把十五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前去参加长平之战,又命令搜刮粮草、抢夺赵军粮草接济秦军。
赵括被围困四十六天,军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象,他亦无法制止。最后不得已,再次发动突围。这一次,他没有再退回去,被秦军围堵的射手射死,赵军四十多万,见主帅身亡,尽数投降。
就这样,廉颇守了三年的长平,不到三个月,就毁在了赵括的手中。
赵军投降之后,秦国首要的问题就是处理降卒。都说是白起为了避免麻烦,趁夜坑杀了四十多万赵军,造成了成平惨案,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幼年俘虏回国去宣扬秦国国威,白起也因此成了杀人魔王。据说自那以后,赵国的小孩晚上啼哭,大人只要一说“白起来了”就立即吓得不敢再哭,可知赵人对白起有多么害怕。
但是仔细想一想,四十万士卒不是个小数目,如果没有秦昭王的许可,白起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胆子私自就动手了。
而且,范睢初见秦昭王时,分明指出了秦国原来攻城略地,只夺城,不伤人,以至于敌国的有生力量没受到损害,稍作休整之后又可以刻秦军对抗。他便建议此后秦军应该把目标偏向消灭敌国有生力量,不光攻城,更要伤人。秦昭王听了他这番话是非常赞同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件千古罪事是白起亲自实施的,千古以来,他只得背起这个罪。至于他背后有没有人,却不那么重要了。
这一场长平之战,赵国前后被斩首四十五万人,这是战国期间最惨烈的战役。此战之后,赵国一蹶不振,再也无力跟秦国对抗。而秦国此举,也震惊了天下,使天下人人成了惊弓之鸟。
当赵国人得知这个消息后,君臣百姓无不哭得撕心裂肺。国中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哀号痛哭之声惊天动地,天地鬼神不忍卒听。
其中,只有赵括的母亲不哭,她对人说自从赵括领兵出征的时候起,她已经把他当做死人了!
赵孝成王倒也还算说话算话,没有责罚赵括的母亲,反而赐帛米慰问她。又派人向廉颇谢罪。可是事已至此,谢罪又有什么用呢!
随着长平之战的结束,秦军很快的便占领了上党。秦昭王意气风发,虽然迟了三年多,但是上党终究还是归为他有。
本来,白起打算趁着赵国上下心惊胆战,国力大损的机会一举包围邯郸,灭掉赵国。但是,这场战争再加上原来对韩战争,连续进行了七八年了。俗话说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秦国那边虽然打了胜仗,但是也是死者过半,粮草更是难以接济。秦昭王虽然对白起所说的“一举灭掉赵国”非常心动,但是他不得不有所顾虑,一口能吃下这么多吗?
赵国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果然十分恐慌。赵孝成王让大家赶紧拿主意,可是这个时候,又有谁能拿得出主意呢?
恰好,苏代当时在平原君家中做客,他知道了这件事后,向平原君表示他有办法。平原君便向赵孝成王推荐了他。
苏代是苏秦的族弟,也是一位有辩才的人士,曾经在燕国、齐国做过大官,与赵国也颇有渊源。当年赵惠文王在的时候,他亦曾游历过赵国。苏代既是游说之辩士,对各国上层人物的性格、他们之间的关系矛盾都比较了解。这种矛盾在任何朝代都会存在,任何一个朝廷都不会只有一个声音一条心。
苏代心里有底。他带着黄金悄悄去到咸阳求见丞相范睢,对范睢说白起自为将以来,为秦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斩杀敌人近百万,有谁的功劳比得上他呢?就算是伊尹姜太公的功劳也不过如此啊。现在他又率兵围攻邯郸,赵国已经是无力抵抗的了,这样一来必亡无疑。赵国一亡,天下还有哪个国家是秦国的对手呢?秦国离统一天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一旦秦国一统天下,成就帝业,毫无疑问白起则是第一功臣。到时候,只怕您也只好屈居于他之下了!
范睢本来就对白起有心病,让他居于白起之下,他实在不甘心!听了这番话,心中不禁一动。便笑着随便问那怎么做比较好呢?
苏代说,这也好办。您不如向秦王建议息兵,准许赵韩割地赔礼。这样,赵韩割地的功劳是您的,白起也没办法继续立功了,您的相位,又有谁能动得了呢?白起,又凭什么超越您之上呢?
要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放在天下混战的战国时代,还是比较正确的。生存环境的残酷,使得大部分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与家族的生存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生存斗争就跟国与国之间的生存斗争一样,残酷、无情、不折手段。
范睢听了苏代的话,立即向秦昭王建议撤兵,向他诉说秦国国内已经是经济大危机了,百姓们困苦不堪,再也拿不出钱粮支持战争了。要是硬逼下去,只怕会发生民变。况且,征战的将士们在外已经快八年了,那份劳苦疲惫自不必说,也该让他们好好休息休息了。
秦昭王本来就有所担心,听了他所敬重倚赖的范丞相的话,心里更乱了。要不是白起拼命的差人上奏“千万不能退兵,否则就前功尽弃了!”他已经下令退兵了。
范睢看出了他的犹豫,心里更恨白起,便也再三的向他报告国内百姓的惨况,说的好像立刻就到世界末日了一样。又表示退兵其实也不一定就前功尽弃、一无所获啊,可以逼迫赵国、韩再现城池土地,这样秦国也并不吃亏。干嘛非得弄得最后内忧外患呢?到时候只怕就没那么容易收拾过来了。
秦昭王一想,这样再好不过了。又不用再打,可以赶紧回国休养生息,又可以再得城池,便听从了范睢的建议,下令撤兵。白起满肚子的不乐意,知道是范睢搞的鬼,恨不得生吃了他。从此,他与范睢的矛盾更深了。只是说到玩政治,他又如何是范睢的对手呢?这仅仅只是范睢打击、压制他的开始。
赵孝成王和韩桓惠王被秦军吓破了胆,听说秦王同意他们割地求和,忙不迭的答应了,还担心秦王反悔,自己主动地就赶紧派人把地图给秦王送过去了。
起初,秦昭王见到韩国使者只带来了一座城池的地图,很不高兴,嫌太少了。韩国使者苦笑着说,大王,上党郡十七县本来不都是韩国的地方吗!秦昭王听了呵呵一笑,也就罢了。
赵国那边,许诺割让六城。但是后来,事情又起了变化。
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但是赵国还是有人才的。有人指出秦国其实已经无力再战了,即使不割城,秦军也是要退得,为什么要白白的送给他们六城呢?说得赵孝成王也犹豫不决起来。毕竟,从他祖父赵武灵王到他父亲赵惠文王,只有攻占别人城池的,哪有过割让城池给别人呢?
后来,秦王那边派人屡次来催交接城邑的时候,赵孝成王都含含糊糊的不肯答应,不说给也不说不给,反正就是暂时不给,跟秦国耗着。
秦昭王也是个只有他骗别人,没有别人骗他的。见赵孝成王如此,哪能罢休?再加上白起回咸阳之后,满肚子怨恨无法发泄,便四处跟人说长平之战后,邯郸城中人人心惊胆战,如果乘胜围攻,最多不过一个月就可攻下。可惜丞相不知时机,主张班师,失去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
白起这番话传到秦昭王耳朵里,秦昭王又后悔起来。又加上赵国献城一事反水,秦昭王更是又悔又怒。恼怒之下,他忘记了自己当初也是主张班师的,把气都撒在白起身上,埋怨他既然是这样,当初干嘛去了?怎么不早说!
第44章 惨烈的长平之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