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灵异言情> 六国一统之亡国之殇>第43章 惨烈的长平之战(一)

第43章 惨烈的长平之战(一)

其实秦国并不打算与赵国为敌,秦昭王在范睢的建议下把目标瞄准的是魏韩。至于后来赵国反而成了最大的输家,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说起来,都是自找的。
公元前二六五年,秦军开始大举攻韩。范睢把他“远交近攻”的战略发挥的淋漓尽致。
他的计划是发兵袭击太行山脉的通道,切断韩国上党郡(今山西西南)与韩国本土的联系,把上党孤立起来,然后夺取、占领上党。这是一个大计划、大行动,花了四年的时间、无数的人力、财力、物力才换来的。
从公元前二六五年开始,首先攻取了韩国的少曲(今河南济源东北少水弯曲处)、高平(今河南孟县);第二年又派白起夺取了陉城等九座城池(即太行陉旁边的城邑,乃是太行山脉通道的旁边);第三年,白起又攻占了太行山东南的南阳;第四年,依旧是白起领军,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泌阳)。至此,大功告成,上党郡已经完完全全和韩国本土断开了,被秦军切为首尾不能相顾的两段。
韩国国土不多,总共只有上党郡、三川郡、上蔡郡三郡,虽然不敢说上党郡占了韩国国土的三分之一,但是估计也差不多。秦国这回是动了真格的的了!
上党郡土地辽阔,共有十七个县,城池众多,人口众多,守军也众多。要上党郡的人民乖乖的投降,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范睢便暂时停住了对上党的攻击,反正韩国本土也救不了它,秦国那边也就暂时放下。转过来用强大的火力逼向韩国本土,向韩国都进发。
这一来,韩国朝廷吓破了胆,韩桓惠王便派遣阳成君入秦谢罪,表示愿意把上党郡献给秦国,请求秦国退兵。
秦国的目的本来就是上党郡,见此也就答应了。只吩咐韩王赶紧派人去知会上党郡守,让他快快打开城门投降。
谁知那上党郡守见自己一方百姓被敌国围困,军士日日夜夜奋力坚守,苦苦支撑着只求国中发兵来救。谁知国君不但不救,反而牺牲了这一方百姓以求苟活,他气愤之下拒不从命。
韩王跟晚清政府差不多,对付外敌没有办法,对付自己的子民却难不倒他。见这郡守不听话,立刻撤了他的职,另换了一个叫做冯亭的来接任。
冯亭到任后,见到上党的情形,也是满腔气愤不愿意降秦。他想假如自己抗命不降的话,命运将和前任郡守一样,到头来上党终究会落到秦人的手里。于是他便自作主张,悄悄的派人去见赵孝成王,表示愿意率领上党郡归降赵国。
冯亭这么做自有他的盘算。他好歹是韩国人,眼见自己的国家被人欺负成这样却还要服软,他实在是不甘心。他的主意是反正上党是不可能回到韩国的了,与其给秦国,不如给赵国。秦国知道之后,一定不会善罢甘休,那么就会移兵攻赵。这样一来,韩赵就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以两国之力对付秦国,很难说没有胜算。不管怎么样,韩国因此也可以喘一喘气。
冯亭一片苦心为韩国谋划,却不知害苦了赵国。
当冯亭的使者带着上党的地图和他的书信来到赵国时,赵孝成王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平阳君赵豹看出了事情的全局和实质,劝说赵王不要收受。他说秦国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费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的就是夺取上党郡。现在眼看已经是他们囊中之物了,半中间却被我们赵国捡了便宜,以秦王的为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这分明是冯亭转嫁祸害,以舒缓韩国的压力,大王千万不要上他的当啊!
赵孝成王犹豫不决,其实他的心里是很想很想笑纳上党郡十七县邑的。不战而白白捡的这么大的便宜,也难怪他会难以把持。一起了贪心,就把别的都忘了,不知道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原来其实都是陷阱!
正好,那位平原君赵胜也跟着起哄,说就算发动百万雄师攻打别国,打上一年也未必能够攻得下一座城池呢。如今不费一兵一卒,一财一物,就可以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多好的事啊,为什么不接受呢?
赵孝成王听了大喜,这番话更加坚定了他贪下这个天大便宜的心。于是派赵胜率领五万人马前往冯亭那里接收上党郡。冯亭也因功被赵孝成王封为华阳君,留守长平。
当时的赵国,宿将赵奢已死,蔺相如病得也只有出的气,没有进的气了,李牧又还没有被发掘出来,可用的、上档次的大将只有廉颇。于是,赵孝成王便派廉颇和冯亭一起护守长平,以防秦人来袭。
不出冯亭和赵豹所料,秦昭王听说赵国毫不客气的接收了上党郡,气得暴跳如雷,他当然不会甘心自己辛辛苦苦筹划努力了四年的功夫,到头来却是一无所得。一时之间,对赵国恨到了极点,派秦将王龁不余余力的进攻赵国,他要给赵国点颜色看看!
就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国时期前所未有的大战即将开始了。
王龁是秦国将领中后起之秀,年轻勇猛,得当此大任,打起仗来奋不顾身。
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下,赵将赵茄被斩,数座城池亦被秦军夺取。廉颇见秦军全力以赴、不要命的打法,料知难以在短时间内取胜,便严重警告各处关卡壁垒守将,只准许加固壁垒坚守,不允许出战,另外,又赶紧向赵王请求支援。
赵孝成王也是拼了血本,拨给廉颇近五十万大军,秦昭王也不甘示弱,亦立刻增兵。双方集结了近百万大军,在沿着长平五十多里的山地各自建筑堡垒,相互对持。
饶是廉颇小心谨慎,还是抵不住秦军的进攻,不得不陆续丢弃了几座壁垒,向后退守。虽然是这样,但是赵军的主力一点损伤也没有,也就是说,这些小败仗根本无关紧要,对大局的胜负起不了任何作用。
双方就这样持续对抗了三年,在三年之间,赵军除了坚守还是坚守,秦兵虽然勇猛,虽然陆续夺了几个小堡垒,打了表面的“胜仗”,但是,双方的将领都知道实际上一点意义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