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灵异言情> 六国一统之亡国之殇>第3章 谨慎为臣之道

第3章 谨慎为臣之道

晋文公重耳回国了,内乱也平定了,接下来众人最关心的、激动不已等待的论功行赏之事终于提上了议程。
人都是有私心的,那些跟了文公十几年的臣子们,除了介子推,人人都盼望着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这一天。换句话说,要不是为了功名富贵,好好的干嘛要抛家弃园去遭这颠沛流离之罪?所以,大家都怀着激动非常的心情等候封赏。
封赏的结果不是人人都满意。首先伺候寝食的小臣壶叔就不干了,说自己一天到晚忙里忙外劳碌奔波,衣衫褴褛没一双好鞋子穿,常常为了给主公您找饮食走得脚都磨破了。这么尽心尽职伺候您的衣食,怎么只受了第四等的赏赐呢?
晋文公耐心的说,你上前来,我给你解释,一番举例说明之后,总结说“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最后赏匹夫之力。”最后又说,你们的功劳寡人都记得,就算是第四等赏赐,也足可保你们全家衣食无忧,只要以后努力,会有更大的赏赐的!壶叔是个胸无点墨的匹夫,听了晋文公一番话之后,心结也就打开了,心悦诚服,而且还感到有点羞愧:谁叫自己没文化又没武功只能干跑腿的活呢?
晋文公这一番话,同时也是说给其他人听的。果然,大家听后,本来疙疙瘩瘩略有不快的,也立刻释怀了。毕竟,谁能够跟赵衰、狐偃相比呢?他们二人受上赏是最应该的。可是依旧有人心中不服,比如魏犨和颠颉,自觉武艺高强,立下了护君保驾的汗马功劳,应该排在赵衰这种靠耍嘴皮子之类的前面。他们心中不服,私底下难免有所牢骚。晋文公也知道,但念及他们功劳甚大,也就装作不知道,而赵衰,就更加装作不知道了。
但由此事,赵衰亦在心里感概人情世故,感觉有时候功劳太大也不是什么好事。他在心里告诫自己不但要小心为臣,更要注意与同事搞好关系,这才是保命保家保富贵最好的办法。他明白自己今后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刻发几句言,让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罢了,遇到冒尖大功劳的事让给别人去做吧。凭着赵衰的学识修养和谨慎稳重的性格,要做到这样并不算难,事实上,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
再说晋文公为了进一步表彰、收买赵衰,把自己的女儿伯姬下嫁给了他。尽管赵衰还有远在翟国的妻子叔隗,但是这时候,他只得娶了新人忘旧人,遗憾的在心里和叔隗永别。尽管这时候翟国已经送来了晋文公的老婆季隗,但是赵衰不敢提他的叔隗,因为他的新妻子是当今主上的公主千金。万一公主喝起醋来,在晋文公面前说几句,就算晋文公不怪罪,或多或少对他的印象会打折扣。好在,他娶到了一位通情达理的千金。
伯姬见到庶母季隗回来了,自己丈夫的妻子叔隗却没来,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因为她自己也是饱受民间疾苦的,想当年母亲过世,父亲晋文公匆匆逃亡,自己和哥哥被偷偷寄养在蒲城民间,隐姓埋名的吃了多少苦头才有今天?在担惊受怕、吃尽苦头的日日夜夜里,内心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父亲能够打回来救她离苦海。因此,她更能理解叔隗那种等待中充满焦虑、期盼中含着绝望的心情和处境。
于是,她劝说丈夫赵衰早日安排,把叔隗母子接回来。赵衰生怕新妻子是在试探他,连忙表明立场说万幸得主公赐婚,绝不敢再挂记翟女!伯姬知道赵衰误会她了,忙说没别的意思,是真的叫把叔隗接回来。赵衰不信,他觉得女人怎么可能不嫉妒呢?依然推辞不已。伯姬说着说着有点生气了,说你怎么那么薄情啊,虽然我是公主,但叔隗可是你的原配,何况又有了儿子,你怎么能迎新弃旧呢?赵衰也算是沉得住气,他还是没有表明自己的意思,始终一口咬定主公已经赐婚了,我不敢有别的想法!言外之意是你找主公说去!
伯姬没奈何,第二天进宫去面见父亲晋文公,把这事说了,请父亲做主。晋文公这才想起,当年君臣二人分娶二女,如今自己的妻子回来了,人家的可还在等着呢!连忙亲自派人到翟国,把叔隗母子接了回来。伯姬索性好人做到底,要把正室之位让给叔隗,自己甘愿做妾。赵衰又连忙表示不可以。伯姬说怎么就不行了?她年长我年幼,她先到我后来,长有先后之序,怎么能乱来呢?而且她的儿子赵盾已经成人了,听说又有才华又能干,也应当立为嫡子。如果你不依我,是不是又要我父亲出面啊?
赵衰勉为其难,但还是不敢做主,自己找晋文公一五一十的说了。晋文公对女儿大为赞赏,对赵衰的谦恭也非常满意,他很痛快的亲自下旨,封叔隗为正室夫人,赵盾为嫡子。赵盾后来果然继承赵衰的位子,把赵家的势力进一步扩大,同时,他感念伯姬的恩情,对其所生的儿子赵同、赵括等都非常照顾。对赵衰来说,不费自己一唇一舌,接回了共患难的老婆孩子,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当晋文公准备大展拳脚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正好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周王室内乱了。周襄王被篡位的弟弟太叔带赶了出去,这件事一时间聚焦了各路诸侯的目光。谁只要帮助周襄王复位,无疑会得到重重的回报。
虽然周天子只是一个挂牌的天子,但是人家血统高贵纯正。天子就是天子。一个诸侯如果想完成霸业,就必须得到天子正式的封赐承认。否则,即便是事实上的霸主,终究不够名正言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姨太太即便掌权管家说出去也还是姨太太,名分有时候很重要。晋文公不想做姨太太,他要做周天子御封的正室夫人,但是他也清楚,和他有共同想法的诸侯不少,他不担心收拾不下太叔带,而是担心是否能跟秦楚等大国抢这个机会,所以他还在犹豫。他的顾虑也是众臣的顾虑,这可是大伙回国之后将要面对的第一场仗,谁也不敢掉以轻心。要是败了,必定锐气大减,信心大降。
赵衰又不失时机的开口了,他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何况晋国和周王室原本就是同姓亲戚,更应该第一个行动起来。要是我们不抢先一步助周王复位,让秦人夺去了这份功劳,将来拿什么来让天下诸侯心服呢?这可是争霸最重要的资本啊,主公还要早做打算才是。
正在这时,晋文公收到了周襄王派人发来的勤王通知,又有消息说秦、齐、宋、陈等国都收到了通知。到了这个时候,周襄王已经主动求救了,要是再不去,今后怎么有脸面请求人家赐封号做霸主呢?晋文公手一挥,带着赵衰狐偃魏犨等人,阅兵,出发。而且,就在他们出发前,收到了谍报:秦穆公已经屯兵黄河,很快就要渡河了。
晋文公擦一把汗,如果自己动作再慢点,秦军已经渡河,决计不肯无功而返的,现在没渡河,就还有的商量。于是一面派人到秦军必经的狄戎之国,献上厚礼让他们不给秦军借道,一面又派人恭恭敬敬的面见秦穆公,说这点小事,自己愿意代替效劳,省得秦军路途遥远太辛苦了。秦穆公一番思量之后,也只得顺水推舟的罢兵而回。谁叫他们远在西陲呢?人家晋国可就在周王朝的旁边。至于齐宋等国,自顾不暇,哪管这些事?这一份功劳,注定了只有晋文公独享。
这一仗毫无悬念,晋军第一次出战,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太叔带的位子还没坐热,就被剁成了两段,周襄王喜滋滋的光复王位,对晋文公大加赞赏。
虽然周王室的土地已经不多了,但是周王好面子,还是按照祖宗手里的规矩,对立了大功的臣子进行封赏,便夺了周室大夫的封地,转封给晋文公。
其他的地方都派个人去就顺利接收了,唯独在接收原地的时候,晋文公和赵衰一起去,因为原地的封主原伯贯心中不服,说什么也不愿意交出原地,故意叫人在城中散布晋军如何无恶不作、如何烧杀抢掠没有人性,原地的百姓大为惊恐,纷纷表示死守原地,与城共存亡。
晋文公和赵衰带人来到了原地,叫人向城中人喊话,传达周天子的旨意,要求开城门迎接,但是没有人理会他们。城头上刀光剑影,火药味十足。见此状,晋文公尴尬不已。要说强攻,伤到的都是已经属于自己的子民,而且未免会让人耻笑;如果不打,看样子原地是拿不下来的,无功而返岂不是也叫人耻笑?
赵衰已经打听到了问题的症结,他向晋文公报告之后,说,原地的百姓之所以坚守不纳,是因为不相信我们,只要我们拿出诚信之意来,去了他们的顾忌,相信原地可以不攻而下。
晋文公大喜,连忙问怎么表示诚信?赵衰说,请主公下令,就说我军只围困三日,如果三日之后原地百姓不愿意开门纳入的话,我军立即退兵。晋文公想了想,答应了。反正现在既然打也打不得,耗也耗不起,索性大方点,即便三日之后原地百姓不降,反正周天子已经发话了,原地迟早也是晋国的,自己还乐得个守信的好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事有凑巧,已经到了第三天的晚上了,原地百姓依旧没有开门的意思,晋文公内心多少有点受伤。不过他到底是干大事的人,知道诚信的重要,于是下令第二天一早后撤。没想到半夜的时候,有人从城中缒城而下,主动跟晋文公约定,愿意第二天晚上与他里应外合。晋文公摇摇头拒绝了,他说他还是要走,为人不能不守信,为君更不能不守信。第二天天一亮,果然拔营而起。
这件事城中的百姓都知道了,大家感动不已,纷纷说晋侯宁愿失去一城,也不愿意失信,实在是个难得的好君主啊!大伙争相打开城门,一路边喊边追上去,要求晋文公接收原地,做他们的头,一直追了三十多里。晋文公大喜,为了表示自己的态度,命令部队原地驻扎,自己仅仅带着几个近臣侍从,跟随众百姓回城。原伯贯见到这种状况,也只得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权力,投降了。
晋文公第一次享受到了这种万民拥戴的滋味,他感到无上的成就感。于是他很开心的封赵衰为原大夫,说当年赵衰追随他流亡在外时,好不容易找到一点吃的,自己不吃,留给他,是一个最讲诚信的人,现在他又教自己以诚信取得原地。诚信之地理应由诚信之人来管理,把原地赐给赵衰作为封邑,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
赵衰隔三差二的又被晋文公表扬赏赐一番,心中喜则喜,却丝毫没有得意忘形,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功高震主,成为众的之矢,能让给别人的尽量让,能帮别人的尽量帮。
比如后来晋文公扩大军队编制,由二军扩为上中下三军,求三军元帅,大家都觉得赵衰最得宠,这元帅的位子非他莫属,没想到他却推荐了郤縠,之后,晋文公又要任命赵衰为下军将军,赵衰依然推辞不已,又推荐了栾枝和先轸;再比如晋文公攻打曹国的时候,魏犨颠颉还在为当初封赏的事不爽,想要发泄发泄,竟无视晋文公的特别交代,两人半夜里带一帮人到曾帮助过晋文公一行人的曹国大夫僖负羁家里放起火来,烧个精光。只有僖负羁的妻子情急之下抱着孩子站在花园的水池中逃得一命。晋文公气坏了,立刻就叫大司马赵衰拟个通知告示,把这胆大包天的两人抓起来斩首示众。赵衰一听就急了,连连为他二人求情,恳请晋文公看在多年追随的份上,而且最近又立了大功,能不能饶他们一命。晋文公正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行,非要斩了这两人为僖家人报仇,否则怎么对得起人家?赵衰想了想,救不了两个那只能救一个了,私下里说那好吧,主公您说的没错,要是不好好的罚他们,显得我军治军不严。但是魏犨勇冠三军无人能敌,杀了岂不是自损人才?臣觉得只杀颠颉一个也足以起到震慑三军的作用,何必多杀呢?晋文公想想也是,便吩咐赵衰去试探试探魏犨,如果魏犨已经是伤得半死了的,料想留着也是一个废物,还不如杀了以肃军纪,如果他没事,那就留着以后用。魏犨倒也配合,强撑着精神抖擞接见了赵衰,故意在他面前展示武功,大展拳脚,表示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自此,三军悚然,谁也不敢再乱来。对于赵衰来说,未免兔死狐悲,君主的意愿有着多么巨大的力量,作为臣下,恪守臣道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