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多情王爷多尔衮文>第1章王爷出征1

第1章王爷出征1

夜色清冷。
多尔衮伫立在月光下,手里把玩着一把尺余长的短刀。
刀光似水,蓝汪汪地映在多尔衮那张瘦削的脸上。多尔衮的目光幽静而又深邃,比刀光还要亮。此时,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天仙般的女孩儿。
那是十几年前的一幅画面。
远处,蓝蓝的天空下鼓荡着一个又一个帐篷,仿佛新雨过后盛开的一朵又一朵的白花。湿漉漉的草地上坐着一对少年男女。男的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生得身材英挺,眉清目秀,丝毫没有北方人粗犷的样子。女孩儿十一二岁,明眸皓齿,粉雕玉琢,也没有草原人皮肤黝黑的外表。
空中不时传来女孩子咯咯地笑声,那笑声如同珍珠在玉盘里打滚,清脆悦耳。
一声号角从草原深处升起,仿佛一只苍鹰在头顶上盘旋。女孩儿站了起来,嫣然一笑,道:“多尔衮,礼号响了,我得回去了。”那少年伸手握住女孩的玉腕,明亮的眼睛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色。
“给,送给你的,希望你成为我们蒙古草原上的雄鹰。”女孩儿咯咯一笑,从怀中掏出一把短刀,递到少年手里,然后迅速地跑开了
“雄鹰雄鹰”多尔衮轻叹一声,收回思绪,目光投向远处的宫城。几年前,他虽然率领八旗子弟驰骋蒙古大草原,所向无敌,臣服了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并获得了传国玉玺,但是,皇位不属于他,她也不属于他。属于他的只是一个“睿亲王”的名头。
如今,那个天仙般的女孩儿便在永福宫内,她已成为兄长皇太极的庄妃,又称西侧福晋,而且,就在去年的春天,她为皇太极生下了九阿哥福临。
初春二月,乍暖还寒。
远处,一阵马蹄声传来,将多尔衮脑海中那尊玉一般的脸庞敲得粉碎。多尔衮揣起短刀,缓缓回过身来,只见王府侍卫吴拜牵着马来到近前。
“十四爷,皇上已经催了三遍了,您还是动身吧。”
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三子阿拜,四子汤古代,五子莽古尔泰,六子塔拜,七子阿巴泰,八子皇太极,九子巴布泰,十子德格类,十一子巴布海,十二子阿济格,十三子赖慕布,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十六子费扬果。
皇太极虽是八子,但因为是努尔哈赤亲封的四大贝勒之末,继汗位前又称为四贝勒。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五子多铎是一母同胞的三兄弟,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殉葬。
关于多尔衮母亲的死,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八月十一日(1626年9月30日,八月十一日为旧历)庚戍未时(努尔哈赤)崩,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为国事、子孙,早有明训,临终遂不言及。群臣轮班以肩帝柩,夜初更至沈阳,入宫中。诸王臣并官民哀声不绝。帝后(指阿巴亥)原系夜黑国主杨机奴贝勒女,崩后复立兀喇国满泰贝勒女为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殉之”,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幼子多儿哄、多躲,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不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巳时出宫,安厝于沈阳城内西北角。
从这段记载看,努尔哈赤早就安排好了后事,所以临死前没有多说。对于殉葬一事,皇太极等人是按照“俟吾终必令殉之”这句话做的,谓之“先帝有命,不得不从。”记录者称“留之恐后为国乱”,看来是怕后宫乱政,又或怕兄死后弟娶兄嫂。当时,满族尚处在奴隶社会后期,因此,一些习俗尚不能用伦理和文明去衡量。皇太极的一后四妃中便有三位是至亲关系,即:皇后哲哲和庄妃、宸妃,庄妃和宸妃乃姐妹关系,哲哲则是她们的姑姑。
纪连海先生在《历史上的多尔衮》中称阿巴亥是被弓弦勒死的。这个说法颇有道理。因为努尔哈赤活着时,便传闻阿巴亥与代善有染。代善虽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但因亲哥哥死得早,代善又是四大贝勒之首,显然已成为诸王中的老大。代善趁着老子在外征战,帮着料理一下后宫亦在情理之中,安抚一些阿巴亥寂寞的心也说得过去。但是,努尔哈赤决不愿意戴儿子的绿帽子,或许因此,他才早有了让阿巴亥殉葬的心吧。至于阿巴亥,从“后支吾不从”这句话看,阿巴亥并不想死。到底她是担心多尔衮和多铎尚未成人,还是想继续和代善暗通款曲呢?她的心思,就没人知道了。总之,皇太极是不允许他活着的。
努尔哈迟死时,多尔衮已经十四岁了,皇太级眼看着他像一头草原雄鹰,就要翱翔长空。子尊母荣,如果阿巴亥活下来,她肯定会支持多尔衮继承汗位。凭着阿巴亥和代善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八旗势力将倾向多尔衮一方。因此,无论阿巴亥是盛装自缢,还是被皇太极用弓弦勒死,总之,阿巴亥死了。阿巴亥一死,代善的正红旗和代善长子岳讬的镶红旗就打到皇太极的阵营里来了。
《清史稿》记载: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初九(即丁酉日),皇太极命武英郡王阿济格率师征明。二月十四日,即壬寅日,皇太极亲统大军继之。皇太极原本想让多尔衮为首攻的主帅,多尔衮以身体不适拒绝,皇太极只好改派阿济格。阿济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亲哥哥,但性情较为温顺。所谓“上有令,莫有不从。”皇太极亲率大军离开盛京之前,拍了拍多尔衮的肩膀,意味深长地道:“兄弟,你为大清江山南北征战,四处奔杀,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哥哥的心中有数,这次南征,还希望你我兄弟并肩作战,切莫沉迷在女儿国里啊。”
其实,满族人的传统称呼是与汉族人不同的,比如父亲称阿玛,母亲称厄莫(额娘),哥哥称阿浑,姐姐称额云,姐夫称额附,伯父称阿牟其,伯母称阿牟,叔叔称额其克,叔母称窝克,丈夫称爱根,妻子称萨里甘,儿子称追,媳妇称尾伦,孙子称窝莫罗,等等。为阅读方便,书中称呼套用汉族习惯。
多尔衮知道,皇太极是意有他指。多尔衮妻妾多人,但是他真正喜欢的还是庄妃。或许,庄妃是他少年心怀初开时所见的第一个女孩儿吧,总之,蓝天下,土坡上赠刀的情景让他刻骨难忘。
当然,多尔衮听出了皇太极话中的含义。自己暗恋庄妃,老谋深算的兄长又如何不知?一直以来,皇太极对自己体念有加,无非是希望自己为他疆场流血。自己为什么要为他卖命?多尔衮瞥了吴拜一眼,倒负双手,来回地踱着步。
突然,他停了下来,望着吴拜那张略显沧桑的脸,微微一笑,道:“吴侍卫,你觉得咱们该动身了对不对?”吴拜一愕,道:“十四爷,皇上催促得紧,要是延误了时间,会会”多尔衮道:“会怎么样?”
“皇上会怪罪的。”
“吴侍卫是跟随父汗四处征战的功臣,皇上总会给你几分面子的,再说,本王也不是故意延误日期,而是想暗中调查一下明军的虚实,汉人有一部《孙子兵法》,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锦州守将祖大寿是袁承焕手下第一员猛将,不可轻敌啊。”
“原来十四爷早有算计啊,那咱们什么时候动身?”
多尔衮回头朝宫中深望了一眼,轻声道:“该走了。”
祖大寿,字复宇,宁远(今辽宁兴城)人。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进攻祖大寿的老家时,祖大寿投奔袁崇焕麾下效力,誓死守城,以功升副总兵。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打宁远,祖大寿率兵与清兵血战,六月,皇太极败走,史称“宁锦大捷。”崇祯元年(1628年),崇祯任命袁崇焕为辽东督师,赐尚方宝剑,并封祖大寿为总兵,驻守锦州。后来,崇焕诛杀毛文龙,清军攻到北京城下,祖大寿与袁崇焕护卫京师。袁崇焕下狱后,祖大寿颇为愤慨,出离山海关,令朝野震惊。袁崇焕以书信招之,申明大义,祖大寿重返疆场,往来于永平、迁安、滦洲之间,血染战袍。崇祯四年(1631年),祖大寿固守大凌河城,八月皇太极带兵围攻,祖大寿突围失败诈降,被皇太极放回后,一直坐镇锦州,守护着大明的北大门。
祖大寿手下,有一位幕僚,名叫董养性。董养性,字迈公,武定州乐陵县(今山东省乐陵市)人。崇祯元年(1628年),有一游方异人路过富平镇(乐陵县治所)城东董家庄时,坐在一棵枣树下休息。当时,树上正有几个孩童玩耍,而树下,也站着一个十二三岁的娃儿。那玩儿皮肤黝黑,身材消瘦,虽然看年龄较之树上的孩童都大,却苦于手脚粗笨,上不得树。眼看着树上的孩童口嚼脆枣,那黑娃儿咬着嘴唇也不恳求。异人看到这里,笑道:“孩子,你是不是很想吃枣子啊?”黑娃儿点点头,又摇摇头。异人愕道:“你为何摇头,难道你口中不渴吗?”黑娃儿道:“非是不渴,实则不想劳驾先生也。”异人见他年纪虽小,却说话文绉绉的,不由增添了几分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