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岁年近暮年的他,终于盼来了鲁国迎他回国的喜讯,在外面漂流了十四年,可心中的理想却依然无法实现,面对岁月的流逝,回顾沧桑的历程,他只能黯然神伤,带着满身的创伤,带着深深的失落,带着难以实现的梦想,凄凉地回到了故土,他虽然老迈却十分坚强,并没有因为失败而沮丧,依然用那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进取精神,继续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他失去了从政的机会,便把全部精力放在修诗书、定礼乐的事业上,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只是上天并没有垂青这位孜孜不倦奋斗一生的老人,就在他潜心编著的过程中,接二连三的打击相继而来,爱子、爱徒先后去世,年老体衰的他,因此卧床不起,带着满腹济世救民的抱负,郁郁而终。
一、返鲁途中作《猗兰操》
得知妻子病逝后,孔子陷入了极度地悲痛之中,自从离开鲁国四处东奔西跑,就再没有与妻子相见,原想遇到明主有机会施展抱负,能够安定下来后,再将妻子接来,共享天伦之乐,哪知时乖命蹇,道路坎坷,理想未能实现,妻子却与自己阴阳两隔,人鬼殊途了。想到这里,一种对妻子的内疚之情油然而生,他真想到妻子的坟前祭拜一番,无奈相隔遥远,每日只能望西长叹,可心里却是十分地思念故土啊。
恰在这时,他的弟子冉求、有若率军与齐军作战,以弱抗强,运用老师传授的灵活战术,将齐国的大军打得大败而逃,从而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
相国季孙肥摆宴亲自招待凯旋而归的冉求、有若,这才得知两位有功之将的战法,都是出自夫子所授,一想到雄才伟略的夫子至今流落在外,季孙肥感到十分愧疚,父亲季孙斯临终前曾嘱咐自己一定要将夫子迎回来辅助鲁国,可自己却将迎回夫子之事一拖再拖,这次如果不是夫子培育的弟子,鲁国也许已经成为亡国奴,自己也成为亡国之相了,想到这里,季孙肥倒抽一口冷气,深切感受到夫子真是鲁国之国宝,岂能让他再漂流在外呢,于是,奏明君侯,派出一个车队,持重礼来卫国迎回夫子。
叶落归根,年近七十的他,时刻都在思念着故乡,见到迎接他回国的车队后,他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他的弟子包括已在卫国任职的子路,也坚决要求辞官追随老师回国。于是,他和弟子又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踏上了返鲁旅程。
车子经过隐谷之中时,看见一株芗兰孤独的生长着。他触景生情喟然长叹道:“兰花本是花中之王,而今竟然孤独地生长在幽谷之内,与众草为伍,多像贤明之人由于生不逢时而沦落得和小人相伴啊。”于是,他停下车,将琴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了起来。借助那支芗兰,述说着自己生不逢时的困境。
他满怀深情地唱道:“谷中轻风习习,天空时阴时雨。你和我一样在回归的途中,被远远遗弃在野外。为什么我们同样生活在苍天下,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呢?就这样漂泊四海流浪九州,没有固定的安身之所。世俗之人都蒙蔽了双眼,没有人能真正的赏识贤者。唉!年龄在飞速的增长,我也在慢慢地老去啊!”
二、哀公问政
孔子回来后,依据礼节,立即到鲁宫向哀公拜谢。
鲁哀公见享誉天下的圣人亲临答谢,感到十分高兴,颇有一种受宠若惊的喜悦。按照当时的礼节,国君见了贤人必要问政,否则会被人们视为不理朝政的庸君,哀公本就十分喜欢沽名钓誉,既然拥有与天下第一圣人会晤的荣幸,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良好机会。于是道:“夫子博学多才,精通治国安邦之法,请问为政之要是什么?”
孔子十分简捷地回答:“政在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要职。”
“为什么这么说呢?”哀公不解地问。
“因为担任要职人才,掌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国家大事,完全由他们具体去执行、去落实。如果是优秀的人才,国家就能得到大治,如果是平庸的人才,国家将会大乱,所以说担任要职的人必须要选拔优秀者。”他十分肯定地回答。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优秀人才呢?”哀公再问。
“具有仁德的贤能之士,也就是真心实意推行礼治、清正廉明文武双全之士。”他十分明了的回答。
“怎样才能甄别庸才呢?”
“当然是那些贪婪、伪善、胸无点墨而又狂妄自大之徒,如果让这样的人担任了要职,他们就会将国家政务弄得乱七八糟,使国家陷入崩溃、破裂、灭亡的绝境。”
“请问怎样做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哀公再问。
“启奏国君,选用正直之人,置于邪曲者之上,则民服;选用邪曲之人,置于正直者之上,则民不服。”孔子的观点十分鲜明。
“那么,什么是正直之人呢?”哀公颇感兴趣地追问,脸上堆满了笑容。
“见利而思义,见危而献身,安贫而乐道,不食诺言者,是为正直之人。”孔子解释。
“国君为政应注意什么呢?”哀公的问话几乎是脱口而出。
“多储粮食,从严治军,加强军备。”他似乎想也没想就回答道。
“国君治国还要注意什么呢?”哀公若有所思地问。
“让人民富起来,民富则国强……。”
“如何才能让人民富起来呢?”没等他说完,哀公就抢着问道。
“轻傜薄赋、重农兴商。”他十分坚定地回答。
“哦,是这样呀。”哀公点点头,又摇了摇头。
看到了哀公的这一举动,孔子破译了对方的心思,点头是说明对方认为自己的治国之道很有道理,摇头则说明对方根本没打算按照自己的想法治国,于是他站了起来,告别哀公,黯然伤神地走了出去。
三、季孙肥问政
孔子离开鲁宫又来到相府向季孙肥致谢,见他到来,季相国表现了少有的热情:“夫子您对鲁国可是功德无量呀,虽然身在外国,可是心怀故土,你教导的弟子先后打败了吴齐两国的侵略,而且要回了被齐国侵占的城池,这才保证了鲁国的领土完整,真是功德无量啊。”
他笑了笑说:“保家卫国,匹夫有责,弟子抗击外敌入侵,乃是应尽义务,非丘之功。”
二人坐定,季孙肥迫不及待地问:“夫子,如何才能治理好政事呢?”
他坦然回答:“政,就是正。首先得自己率先垂范,依正道行事,那么大家都会走正道,没有谁走歪门邪道了。”
正说着,冉求来报告,说昨夜盗珠宝的人查到了,是府中的一名军卒。季康一听挥手做了一个砍头的手势。
冉求应道:“遵命”,正要去执行。
“慢!”他喝住了冉求,这才朝季孙肥说道:“请问相国,该军卒犯何弥天大罪?”
“实不相瞒,”季康子苦笑着说,“近日府中常出盗贼,昨日,一军卒竟盗我传家之宝,故而杀他以儆效尤。”
“请相国能否看在丘之薄面上,饶他一命。”他求情道。
季孙肥微露不悦地说:“杀掉无德者,亲近有德者,不正是君子之举吗?”
他反驳说:“相国治理政事,何必用杀呢?相国自己尽做好事,百姓自会效法。君子之德是风,小人之德是草,草随风倒,妇孺皆知,难道相国不明白么?”
他侃侃而谈,虽然明知季孙肥不愿意听,他仍然滔滔不绝地说:“凡事在上而不在下,倘若相国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奖励盗贼,也不会有人行窃?”
季孙肥听他这么一说,心里很不高兴,听话听音他这么说的意思,不就是在讥讽自己贪求财货么。不过尽管季孙肥心里极不高兴,可面对眼前这位有着三千弟子的三朝元老,也只好忍气吞声。因此,季孙肥颇显大度地朝冉求说:“既然夫子求情,就饶他一命吧。不过死罪能免,活罪难饶,就将他盗珠宝的左手剁掉,逐出门去吧!”
虽然那人还是被砍去了左手,但毕竟捡回了一条命,最主要的是季孙肥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他的心理得到了些许安慰。
“我想实行‘田赋’政策,按田亩征税就能弥补军费之不足。”季孙肥很想得到这位老夫子的支持,故而掏出了心里话。
“这——”他率直而言:“如果为官的身不正,不能依礼行事,贪得无厌,那么即便实行‘田赋’,也同样不会有充足的军费。”
季孙肥听他这么一说,一股冷气直袭心头,暗忖:“这老夫子总是和我抬杠,我怎么可能用他呢。”于是,原来的那种热情已经完全消逝,代之而起的则是一脸的冷漠。
看到这种情形,孔子已经洞悉了季孙肥的内心活动,立即起身告辞。
在路上孔子想:自己首先就让鲁君不高兴,现在又得罪了季孙肥,看来在鲁国出仕的希望已经完全破灭了,看到君侯与相国这种德性,和他的父辈们是一脉相承,十四年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唉——,他长叹一声,自忖道:遇上这样的昏君庸相,即便让我参政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呀,算了,还是将有生之年的精力,放在学问研究上去吧。
四、提出编纂计划
孔子从相国府回来的路上,已经作出了整理文献的决定,因此一回到杏园,他将准备参入整理文献的弟子召集起来宣布道:“过去我为了实现仁德治国、恢复周礼的抱负,将一生精力都放在从政的仕途上,可惜历尽坎坷,备受艰辛,始终未能如愿,现在我年近七十,在世的日子为时不多,因此我必须在有生之年里,给后人做些什么,经过再三思考,决定编纂整理文献。”
说到这里,他沉默一阵,理清了一下思绪,继续说道:“夏朝的文化是可以考证的,我手头有它的资料,但杞国的文化我无法考证;殷朝的文化我手头也有,但是宋国的文化却无从考证,无法考证的原因是这两个国保留下来的文献不足,如果有足够的文化资料留传下来,那么我就能考证整理出来。”
“因此为了弥补史料之不足,我想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史书,编纂《易》、《书》、《礼》、《乐》、《春秋》,用这些书作为今后培养安邦治国之贤才的教材。”他深有所思地说。
接着他将思考的编纂计划和盘托出:一是《易》,这是一本穷究天地之至理的书啊,经过了文王亲自的整理与注述,分为七种十篇,亦可称为十翼,拟对《易》进行注解;二是《书》,拟选编虞、夏、商、周时期典章制度、施政史实等文书;三是《礼》,这是建立社会伦理的规范,拟将古代典章制度进行修订;四是《乐》,这是民间音乐之总汇,包括弹琴、鼓瑟、击磬、弦歌、舞乐等,自古道礼乐、礼乐,乐与礼须臾不可分离,因此修订乐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礼;五是《诗》不学诗无以言,诗的教化作用很大,只是现在的《诗》鱼目混珠,其中颇多淫秽之词,这些东西流传下去,将会误人不浅,必须对它重新删定。
他端起茶喝了一大口,心中暗道:“到底是年岁大了,往日为弟子讲课,洋洋洒洒讲了半天,也没感到有什么不适,可现在讲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觉得口干舌燥,真是岁月不饶人呀。”暗自感伤后,这才抬头望着弟子继续说道:“六是修订《春秋》,鲁国的史书从隐公到现在共二百四十年还是空白,我们得将这段史实补撰起来,当然要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书中取材,使之成为一部编年体史书。”
将编纂计划说完后,他长长地吐了一口气,闭目歇息了一会,又说:“为师年岁已老,时日不多,要想在有生之年完成编纂计划,就得依靠你们的帮助,当好我的助手,在辅助我编纂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四项基本原则,第一,要做到述而不作,保持文献原来的文辞;第二,不要涉及怪、力、乱、神;第三,排除异端邪说;第四,多听、多看、多问,确保文献的真实性。”
于是,编纂文献的方案,就这样拍板而定,协助编纂的弟子们听老师这么一解说,心中原有的疑惑也渐渐明了起来。
五、全心编著
孔子作出了毕生的重大决策后,立即付诸行动。可在动手编纂六经之际,他突然想到:编写六经固然重要,但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倡导孝风,百善孝为先,在家不能行孝,出外又如何能做到悌呢,为民不懂孝悌,为臣又如何做到尽忠,谋事又岂能做到尽职尽责。百行孝为先,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因此有必要编写一部《孝经》。
不过,编纂六经倒是有据可寻,有古可依,唯有这《孝经》却是无凭无据,史无前例,唯有重新编写,不过他觉得这倒难不住自己,这样的事例平时就收集了不少,尤其在自己的弟子中,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比如闵损鞭打芦花的故事,早在鲁国传为美谈,而子路的百里负米,也在卞地广为流传,还有曾参噬指心痛的传说,更是令人感动。加之古代孝顺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俯拾可取,诸如舜帝的孝感动天;莱子的戏彩娱亲;剡子的鹿乳奉亲等等,这些可都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呀。
理清这些思绪,他已拟好腹稿,全书分为十八章来写,开宗明义将孝是至德要道的道理告诉人们,而后从天子、诸侯乃至庶人行孝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对不孝者的惩罚和行孝的最高境界等方面进行阐述。
思路清晰,资料充足,写起来也就驾轻就熟,一挥而就,他还让弟子曾参参与了编写,很快这篇《孝经》在他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下,完成初稿,经过弟子们反复阅读、讨论和修改,终于将《孝经》定稿,他马不停蹄又埋首于其他经书的删订了。
礼是非常重要的,是推行仁政治国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他力主恢复周礼的时候,他就根据《周礼》结合历代礼制进行了修订,这次只要稍加调整,就完成了《礼记》的定稿。
对于音乐他一直就十分喜欢,也有着极为深刻地认识,非常看重音乐的教化功能,他曾拜访过各地著名的音乐大师,得到了极大的启发,通过吹“律”定了五音,又总结了音乐演奏的规律,他将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整理,一部完整地《乐经》就诞生了。
《礼》、《乐》的编写显得十分轻松,可其他经书编著就没那么简单了,不过既然下定了决心,再大的困难也得克服,也要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他收集的《诗》多达三千余首,为了提高效率,他不能孤军奋战,他让文学功底极深的子游负责将所有的诗进行分类和初步筛选,自己进行重审、精选,子游挑出的诗,他也不放过,重新审视一遍后,再进行调整。在选编的过程中,他用礼仪的标准和音乐的标准进行取舍,通过反复甄别、删减,终于精选出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运用赋、比、兴的手法,追求语言的生动和美,音节的自然和谐,从而使诗成为后世的经典。
完成了《诗》的编纂,他顾不得喘口气,又埋首于《易》的编著。他从五十岁开始专心地研究《易》,迄今整整十八年,所以他对《易》有了较深的理解,认为很有必要对《易》进行注释、加工、重新编纂。
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经历了韦篇三绝的磨砺,他对《易》早已滚瓜烂熟,融会贯通。故而胸有成竹,文思泉涌,下笔如神,挥洒自如。根据其内容,他把《易》分为十篇,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合称《十翼》。
他运用自己的睿智,力求将《易》打造成“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的千古奇书。在他和弟子们的齐心合力,呕心沥血之下,《易经》终于编著成功。
摸着沾满心血、汗水和体温的竹简,他感到了满足,那种溢满成功喜悦的满足。只是在满足之余,有一丝倦意袭来,他忽然觉得自己腰酸背痛,头晕乎乎的,神情也十分疲惫,伸手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双腿,又捶了捶微微发痛的背,真想躺在床上好好地休息几天,可惜自己还有许多事没做完,而且已是风烛残年,没有多少时光了,可不能歇下去,也许这一歇就再也起不来了。想到这里,他打了一盆井水,洗了一把凉水脸,觉得脑子清醒了许多,于是又铺开了竹简,开始新的编著。
六、秉笔写《春秋》
孔子早就想写一部《春秋》了,从青年时代开始,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的仁
政德治、恢复周礼的抱负却始终无法实现,他心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和遗憾,他想只有编一部《书》将这段史实记载出来,虽然在现实自己的观点、理论无法得到实施,可在这本《书》里,自己就能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将人间的是非曲折表现出来。
通过查阅史料,自鲁隐公写起,到现在的哀公,一共二百四十年。这个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挟持天子,大夫放逐诸侯,家臣反叛大夫,所有的人都在疯狂地追逐着权力,又都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丧失了权力。这个时期里,发生了许许多多骇人听闻的事件: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则是不可胜数。
他想既然是如实地反映春秋这段时间的史实,那么就叫《春秋》吧。
对于这部《春秋》,他可是倾注了毕生心血,为了写好它,他将有关弟子召集起来,分派任务,并让子夏作自己的助手,开始了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写作。
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常常被衰老的体质所困扰,伏案写了不到一个时辰,就觉得头昏眼花,浑身难受。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显然一天不如一天了,正因为如此,他的写作也更为勤奋了,他笑着对劝他休息的弟子们说:“我可没有时间再休息了,我必须在见周公之前,完成这部书,不然到九泉之下,可就愧对周公了。”
说到这里,他若有所思地说:“我将寓说理于叙事之中,褒善贬恶尊重事实,不管是君侯大夫还是黎民百姓,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绝不忌讳。大概后人知道我、了解我的就是这部《春秋》了,而后人赞扬我的,谩骂我的也就是这部春秋了。”
为了让这部微言大义的《春秋》流传后世,他写作得十分认真,常常为了弄清一个史实,得查阅数十种资料,写起来十分辛苦。
时值寒冬腊月,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凛冽寒风穿破缝隙呼啸袭入,令这没有生火的书房变得冷飕飕的,他的手已被冻得握不住笔,只有搓搓手、跺跺脚、哈哈热气,这样才能继续写下去,即便如此,他依然笔耕不止。
白天写累了,他用冷水冲头,晚上困倦时,也只是穿着衣服躺一会,在床上合上一阵眼,又起来继续写作。就这样《春秋》在他顽强毅力的催生下,进展神速起来。
七、痛苦不堪
岁月不饶人,孔子已是垂垂老矣,虽然结束了颠簸流离的生活,可他心灵却一直得不到安宁,垂暮之年里,他最期望的不是生活的安逸,而是心灵的宁静。可惜的是命运总是和他作对,哪怕是这种可怜的期望,也无法得到满足。
回到鲁国后,眼见物是人非,故土依旧、山水依旧、杏坛、孔家的一草一木依旧,可这里的女主人,他的爱妻已经与自己人鬼殊途,阴阳相隔,再也不能相见。虽说生性豁达,放得下儿女情长,可与妻子刻骨铭心地爱,又岂能割舍得下,每每夜深人静、孤身独处、梦境环绕时,眼前浮现、脑际萦回的都是爱妻的音容笑貌。而且这种思念,总是随着时日的推移越来越浓,越来越深,他只有将精力放在编著之上,才能缓解心中对于亡妻的思念,遗憾的是定居鲁国的生活,除了在第二年他的孙子孔伋出生,给他带来一阵阳光和欢乐后,接踵而来的则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和不幸。
他满七十岁进入了从心所欲之年,就遭遇了儿子孔鲤暴病而卒的变故,望着儿子苍白的面孔,想到儿子临终时还不停地叫着父亲,他的心如刀绞,当年为了实现仁德治政的理想,妻子去世时没能见上一面,现在为了修编经书,儿子临终,自己也没能见上,真是造化弄人,为什么自己和亲人总是如此缘薄呢。尤其是儿子还只有五十岁,正是做事业的巅峰时期,可为何竟然暴毙呢,难道苍天真没长眼么。
想到这里,他悲从心来,老泪纵横,强忍着心中的痛,无声地哽咽着,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咀嚼着悲哀,只能靠埋首于编著,才能稍稍释放心中的悲痛。
颜回看到老师强压着痛苦潜心著述,被这种至仁至德的精神深深感动,也为老师承受痛苦折磨而深感不安,颜回很想为老师分担忧愁,可却又无计可施,无奈之际只能习惯地抬头望天,看着天边飘往泰山的云彩,颜回心里一动:“对!何不陪老师登泰山一游。”
他接受了泰山一游的建议,在颜回等一批弟子的陪同下,他再次登上了的泰山。置身泰山之顶,眼见山峦叠起,气势非凡,山环水绕,景色旷秀。自然景观真是疗治痛苦的良药,眼前这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冲淡了积压于心的苦痛,他终于走出了心灵之痛的缠绕,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了山,终于看到了老师久违的笑容,颜回心里感到特别的甜。
哪知祸不单行,他还没走出痛失爱子的悲伤,又遭遇了新的打击,爱徒颜回从泰山回来后,竟然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终年只有四十一岁。至爱的弟子去世,使他再一次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忍不住连声地说道:“唉,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这是上天要我的命呀。”
弟子们劝慰道:“老师,你太伤心了。”
他抬着满是泪水的脸说:“我太伤心了么,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能为谁伤心呢。”
过度伤心使他在床上整整躺了十天,还是那部没写完的《春秋》,激发了潜力,促使他支撑着病体,再次拿起了笔。
八、获麟绝笔
孔子正在房中伏案舞笔,南宫敬叔风风火火地走进来急促地说道:“老师,国君请您马上去辨认一头怪兽,车子就在外面等着。”
他看了昔日的弟子一眼,放下笔,将资料收集归拢,这才扶着书案,抖微微地站起来,在南宫敬叔的搀扶下,登上了停在院门外的马车。
在车上南宫敬叔告诉他,叔孙大人领着家人在大野狩猎,射获了一头从未见过的怪兽,报告了国君,可是满朝文武百官,谁也认不出这是什么,因此特意请他前去辨认。
车子很快来到现场,哀公见他来到,连忙催促道:“夫子,快来看看,告诉寡人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扶着南宫敬叔来到怪兽面前,粗略看去这头怪兽麋身,牛尾,马蹄,鱼鳞皮,一角,角端有肉,黄色。看起来似龙非龙,似牛非牛,似马非马,似鹿非鹿的四不像,仔细观察怪兽则是集龙头、鹿角、狮眼、虎背、熊腰、蛇鳞、马蹄、凤尾于一身。
他十分激动地惊呼道:“这是麒麟啊。麒麟是一种仁兽,它只在太平盛世的时候才会出现。它不踩小动物,不踏青苗,行有规矩,游必有方,所以称之为仁兽。是一种太平之兽,吉祥之兽。只有明君圣主在世,它才会出现,可现在它一出现就被射杀,这可不是好兆头呀。”
说到这里,他情不自禁地蹲下来,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麒麟的头,十分伤感地说:“为什么来到这里,为什么来到这里。”叹息一阵,他流着眼泪悲伤地唱道:“尧舜太平盛世,麒麟与凤凰同游,现在却非其时,你来到这里又能有何求,麒麟啊麒麟,看到躺在地上的你,我的心无比忧愁。”
唱完歌他蹲在麒麟的身边,伤心地痛哭不已,南宫敬叔劝慰说:“老师,麒麟已死,您不要因伤心而损身体呀。”
他再次看着麒麟,伤心地说道:“我推行的仁德大道,已经行不通了。”说完他急忙登上车,催促御者速将他送回家。
来到书房,他在书稿上留下了“西狩获麟”的四字绝笔后,结束了《春秋》的编写。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部经的编著,他长长地嘘了一口气,想释放一下心中的负担,却感到头晕乎乎地,摸着墙来到卧室,合衣倒在了床上,他又病倒了。
九、雪上加霜
躺在病床上的孔子,由于完成了编著计划,总算能安心地歇息一段日子,谁知这一歇竟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好在春暖花开,身体也略见好转,可以下床走走了。这一天,他拄着拐杖,想看看杏坛读书的弟子,却让他听到一则消息:齐国的相国田常将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立简公的弟弟为国君,是为齐平公。
得知这件事,他表现出了难以自制的激动,他认为对于这种违背君臣伦理纲常秩序的行为,应该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他想去说服国君,讨伐齐国无道的田常。于是他回家沐浴焚香后,来到鲁宫面见鲁君。
鲁哀公听完这位老迈的夫子讲述完后,冷漠地摇了摇头。其实哀公表面上对他十分尊重,可在骨子里并不把他的讲述当回事,反而觉得他太喜欢管闲事了,齐国乱与我们鲁国有何关系,甚至他们的动乱,还有利于鲁国的安定呢。哀公暗地里还在幸灾乐祸,又怎么可能出兵讨伐呢。
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只能无可奈何而又心灰意冷地离开了鲁宫。走到半路上,与齐国的使者迎面相逢,齐使告诉他,宰予也死在了这次的动乱里。
又一位心爱弟子去世,他仿佛被人当头击了一棒,孱弱躯体已经无力支撑,只觉得双腿一软往下一倒,好在身旁的弟子眼疾手快,疾步上前将他搀扶,他又过上与病床相依的日子。
没多久卫国发生内乱,子路为营救相国孔悝,准备只身一人赶赴卫国,他得知这一消息,劝阻子路万万不可前往,可子路为报答孔悝当年的知遇之恩,明知前程艰险,仍然不顾一切地奋然前往。
得知子路去了卫国,他就断定子路此行必然凶多吉少。果然不幸而言中,没多久从卫国逃回的高柴向老师禀报了子路被杀的消息。子路那天表现得十分英勇,竟以一人之力,一支长剑与蒯聩的几十名武士拚斗,子路虽然剑术通神,可因年老气力不继,加上以寡敌众,一连战了数百个回合后,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已是遍体鳞伤,子路知道此次必死无疑,于是大吼一声道:“君子死时要戴正帽子,让我把帽子戴好。”说完他用手扶正了帽子,从容不迫地迎上前去,被对方的剑戟击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子路死后,那些武士一拥而上,将子路砍成肉酱。
这一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原本没有康复的身体难以承受这种打击,顿时变得更为衰弱不堪,他只能强撑着一口气回到家,将家中的肉酱倒掉后,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了床上。
十、圣人千古
西狩获麟,亲人、心爱的弟子相继死去,孔子一生饱尝了人生的苦难和残酷,他虽然历尽千辛万苦,想通过推行仁政德治来改变世界,给人生增添一些温暖,给世界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遗憾的是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精力和幸福,可心中的抱负、理想和愿望,却是越来越远,面对这个动荡世界,他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卧在病床上的他,浑身上下轻飘飘,唯有头部沉甸甸,抬不起头,提不起腿,只能老老实实地躺在床上,好在思维还清醒,他的一生有着太多太多奔波,唯一缺乏的就是休息,现在他不用奔波了,可以好好地休息了,可他的思维却无法歇下来。一合上眼他就看到颜回、子路的身影在晃动,颜回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子路还是那么好勇喜斗,这两个孩子,哦,他们可不是孩子了,颜回也有四十多了,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本是传承衣钵的最佳人选,只可惜天妒人才,使他英年早逝。而子路呢应该是六十三了吧,六十而耳顺,可这个子路呀还是一副愣头青的样子,总是长不大。唉,如果成熟一些,不那么莽撞、冲动,他也不至于走在自己的前面呀。
思绪就如东海的浪涛,时而掀起滔天巨浪,时而荡漾微微波纹。头脑经过这么一折腾,那种针刺般地痛感又开始了,他忙用干枯的指头,用力地掐着头皮,这才缓解了痛感。这可是他被头痛折磨出来的经验。只是今天不一样,痛感消失后,他的眼皮也沉重起来,心里还想放飞思绪的翅膀,可是已经力不从心了,在沉睡的一霎那,残存的意识只闪现了一个念头:“我老啦,真的不行了。”
他这一睡就是几天几夜,这天早上醒来,感觉到脑子特别清醒,身上的痛感似乎完全消失。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这次昏迷中的梦境十分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中间,受着许多人的祭拜。他忽然忆起三朝人的习俗,夏朝人的棺材停在东阶,周朝人的棺材停在西阶,而殷朝人呢,是将棺材停在两根柱子之间,自己是殷人的后代,这预示着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想到这里,他扶床坐起来,很想再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于是让侄儿扶他下床,拄着拐杖来到门边,两眼静静地看着朵朵白云飘往泰山,心绪似乎也如天上飘荡的云彩那样逍遥自在,想到自己就得离开人世,心中感概良多,忍不住放声高歌:“高高的泰山啊,快要崩颓!直直的梁柱啊,快要折断!炯炯的哲人啊,快要苦枯萎!”唱完歌回到房里,坐在床上,悠然长叹道:“大概我就要死了,大概我就要死——。”话没说完,人又昏倒在床上。
弟子们忙着请医延治,甚至鲁君也派来了御医诊治,只是这些名噪一时的大夫们看完之后,都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弟子们都知道,老师已经没救,只有准备后事了。
他的亲人、弟子们守在床头,都期待奇迹出现,企盼老师能起死回生。
昏迷的第七天下午,他终于醒来了,看着守候在身边弟子们,他以手示意起身,弟子们连忙扶他坐起,背后垫着厚厚地棉被,他靠在上面歇息了一会,精神似乎好了许多,他就着侄儿端起的茶杯,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喉说:“丘三十而立,开始设教授徒,历时四十二载,拥有弟子三千,德才兼备的贤才七十二,大都能够为国效力,为民谋利,丘也感到十分欣慰,人活七十古来稀呀,丘七十有三,也算长寿了,因此一命归天也算寿归正寝,死亦无憾。”
说到这里他喘了一口气,休息一阵,这才继续说道:“不过,还有几件事没有落实,因而死不瞑目。”
弟子们听他这么一说,立即跪下道:“老师,有什么话,但请吩咐。”
“孔门还有许多新生,必须有人接替我教下去,因此第一件事,要找一个能教弟子六艺的老师,我看有若武艺高强,曾率鲁军先后打败了齐、吴大军,堪当六艺之老师,不知有若是否愿意。”他说完后,用眼睛看着有若。
听老师这么一说,有若跪倒在地表态道:“老师,有若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严格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教好‘六艺’。”
他点了点头,说:“好,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第二件事,我希望我所开创地私学,继续发扬光大,必须有人接替我教下去。我想曾参不仅好学,而且善于自省,堪为师表,不知曾参是否愿意。”
曾参跪下道:“弟子一定要向老师学习,努力办好私学。”
他满意地笑了笑,伸手拉起孙子孔伋之手,放在曾参的手里说:“好,我将我的孙子也交给你了。”说着朝孙子孔伋道:“孙儿,还不快行拜师之礼。”
孔伋虽然不满五岁,可人极为聪明,立即跪下朝曾参叩头道:“孔伋拜见老师。”
曾参急忙俯身双手扶起了孔伋。
“还有最后一件事。”他顿了顿说道:“我希望我的学说能够流传于世,可我撰写的只有《春秋》,因此除《春秋》之外,要将我和你们平常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传于后世。”
子骞稍一沉思,立即醒悟道:“我知道了,老师在教育弟子如何做人、致学、治政、品德修身等诸多方面,均有许多至理名言,我们可以辑录编纂,使之成为一部典籍文献。”
见弟子们完全领会自己的精神,他感到十分欣慰,有如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忍不住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说:“好啦,我的心愿已了,可以安心地去了,你们听《韶》乐响起,一定是周公来接我……,”话没说完,人已溘然而逝。
亲人、弟子和家人们都披麻戴孝,哭声恸天。
圣人辞世,举国皆哀,上至国君臣子、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悲痛万分。鲁哀公还亲自宣读祭文:老天啊你真不仁善啊,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不留下,让我孤独一人身居其位,唉,圣贤的尼父啊,你走了,我今后有疑问,将向谁请教呢。
为他举行了极为隆重的葬礼后,弟子们又在他的墓前结庐守孝三年这才挥泪而别,独有子贡为老师守了六年后,含着眼泪,恋恋不舍的离去。
守墓的弟子们来自各个地方,都带来家乡的树苗种植在墓前,从而形成了后代的孔林。
尔后,后代崇拜圣人的儒生自觉地来到这里替圣人守陵,便形成了孔里。
鲁哀公为迎合民意,为他设立了祭祀的庙宇,成为后人祭祀他的孔庙。
当然,他所居住的大院也就成为历代读书人崇敬而向往的孔府了。
第七编落日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