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让孔子的智慧照亮人生——献给孩子和家长的书>第一编少而志学
  上天将要降大任在他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孟子的这段至理名言,用来形容孔子的一生十分贴切。
  孔子出生在鲁国,但祖籍却是宋国,追根溯源的话,他还是殷代皇室的后裔呢。只可惜这贵族血统,对他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仅仅只是一个逝去的梦而已。也许是上天对他的考验,他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三岁时父亲就已亡故,十七岁相依为命母亲也因病去世,他便成为孤苦伶仃的苦孩儿,为了求生,他给人看过牛、放过羊,做过杂役,甚至当过为别人办丧事的吹鼓手,贫贱逼人奋进,正是这种凄惨而又孤苦的生活,让他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智慧,激发了斗志,造就他成为一代奇才,万世师表之千古圣人。
  哦,我们还是沿着圣人的足迹,走过去、靠近他,进一步来了解他吧。
  这一编记载了孔子五岁到十六岁这段时期的成长过程。
  一、伟大的母亲
  引用一句流行的话:“成功男人是好女人塑造出来的”变通一下,成功儿子是母亲塑造出来的。孔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圣人,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1、少女嫁老夫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一天,饱读诗书的颜老先生正在书房给三个女儿讲解《诗经》中的葛覃篇。
  颜老妻子早故,出于对亡妻的怀念,对女儿的爱,颜老没再续弦,一手将女儿拉扯大,并与三个女儿相依为命,每每在给女儿讲解《诗》《乐》的过程中,享受着快感。
  “苎麻在疯长啊,蔓延到山谷中,叶儿多么茂盛,黄鹂飞栖灌木,叽叽喳喳欢唱……。”
  颜老讲得声情并茂,自己也深深地融入诗意之中。脑海中浮现出葛草茂盛,飞鸟嬉闹歌唱的画面,好一幅绝美动人的大自然写意图……。
  一阵车马的喧闹,打断了颜老的思绪。抬眼望向窗外,一位身材高大的赳赳武夫,手擎大雁,领着一行人抬着整猪整羊,端着绫罗绸缎,往院里走来。
  “来客人了。”颜老先生疾步迎上去。
  客人叫孔纥,鲁国的一位将军,原是宋国人,系殷朝皇室微子启的后人。
  孔纥略带羞涩开门见山的道明来意:“久闻颜大人学识渊博,几个女儿知书达礼,心灵貌美,特此上门求婚。”
  “是将军的公子么?”
  “不,是我自己。”
  “是你?!”颜老诧异地望着对方,眼前一团薄雾弥漫。女儿都是待嫁闺女,青春年少,可对方年逾花甲,倘若拉扯到一起,岂不荒唐。
  孔纥看出颜老的困惑,厚着脸皮解释:“大人是这样,我妻子只生了九个女儿,只好娶了一妾,却生了个跛脚残疾的儿子,无法承嗣,我要在有生之年生个儿子来承继血脉,现在我已六十六岁,时日无多,这才冒昧前来提亲,还望大人成全。”
  听了孔纥的述说,颜老心中十分同情,对于对方的人品道德他本极为敬佩,只是年龄差距太大,太不合适。颜老微一沉吟,说:“将军门第高贵,颜某实是高攀,只是事关女儿终身幸福,还得让他们自己做主。”
  颜老先生来到书房,向女儿们说明了孔纥的意思。
  女儿们早就从窗子里看到了那位老迈的求婚者,尽管精神矍铄,颇具英武之气,可是毕竟垂垂老矣,就如一盏燃尽油的灯,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哪一位妙龄姑娘,愿意将一生的幸福系在无根的浮萍上。
  三位女儿你望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吭声。
  这种沉默可不是默认,而是羞涩的拒绝。颜老自然明白女儿的心事,这可是情理使然。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说道:“这位将军可是我们鲁国的大英雄呢。”
  颜老用钦佩口吻,讲述了老将军的轶事:孔纥作为鲁军的一位将军,参加了联军攻打逼阳的一次战役。将军率领鲁军埋伏在逼阳城旁,想侍机攻入城中。忽然,他发现城门大开,似乎城内的守军欲出城反击。机不可失,他立即挥军攻入城内,鲁军长驱直入,守军一击即溃,甚至不击亦溃。过分的顺利引起了他的警惕,到底是久经沙场,立即意识到事有蹊跷,一直顽强抵抗的守军,为何变得如此不堪一击。不好,中计了,立即撤退。可当将军醒悟欲退军时,为时已晚,守军已将悬着的闸门放下。只要城门关闭,入城的鲁军就会与城外的联军隔开,成为守军待宰的羔羊。将军眼前似乎闪现出将士们身首异处的惨象。绝不能让这种悲剧发生,将军大喝一声,飞身上前,仿佛是神来之力,竟用双手托住了悬下的沉重石门,直至鲁军全部退出。将军以一己之力,挽鲁军于危难之际,此事震惊了诸侯各国。
  还有三年前发生的那场防邑城保卫战,人们至今还津津乐道。那一次鲁大夫来防邑视察,被齐国侦知,立即出动十万大军将防邑围得铁桶一般,鲁大夫臧纥、其弟臧畴等人,以及孔纥都被包围在里面。鲁国派出军队进行营救,但是援军慑于齐军的威力,在防地附近的旅松之处时,便不敢再往前进了。眼见城陷重围,援兵不至,臧纥绝望地想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六十三岁的老将孔纥率领三百甲士,趁着夜色掩护,保护臧纥到了鲁国军队的驻地旅松,然后重又杀回防邑,率领城中军民奋力抵抗,在内外夹击之下,齐军大败而逃。如果不是他,防邑早已沦为齐国土地,鲁国也已灭亡。
  颜老充满感情地说:这位将军可是世间大英雄,令人敬佩呀!
  父亲的话有如一颗抛进湖里的石子,从而打破了小女颜征在内心的平静,并荡起了阵阵涟漪。情窦初开的颜征在,感觉到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情绪在躁动,她忽然感觉到那位老将军是如此地可敬可佩令她心动神怡,她想像孔纥这样的家世,这样的英雄,确应该有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为英雄做一点牺牲,不也是十分值得的么?
  就这样这位出生书香门第天生丽质满腹经纶的妙龄少女,在十七岁的这一年,竟然作出惊世骇俗的决定,嫁给这位大自己半个世纪的老将军,不仅写下了老夫少妻的千古佳话,而且造就了一位千古圣人。
  2.、激励儿立志
  颜征在成为了孔纥的第三夫人,便由少女变成了少妇,两年后他们如愿以偿,终于拥有了一个健壮的儿子。
  那一天是公元前551年(周灵王21年,鲁襄公22年)9月28日。在尼丘山的一个坤灵洞里,伴随着“哇——”地一声大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
  生下的婴儿头顶上有黑疙瘩,象尼丘山,又是排行老二,孔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孔丘。这孩子就是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受世人景仰的伟人——孔夫子。
  只是小孔丘从他呱呱落地之后,厄运也就跟踪而至。
  在他三岁之际,父亲暴病而亡。孔纥的逝世,使孔家失去了支柱,小孔丘成为没爹的孩子,颜征在成为年轻的寡妇,孔家的官田被收回,生活的来源被断绝,家计顿时陷入十分艰难窘迫的困境。
  颜征在面对丧失丈夫的变故,仿佛是遭遇了天崩地裂的灾难,悲伤至极而又不知所措,只能以泪洗面。她甚至想到了自杀,似乎只有死才能摆脱降临的灾难,才能解脱面临的痛苦,才能追随孔纥而去,在黄泉路上与丈夫成双结对,再续前缘。
  她感到头晕晕的,耳边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催促着、命令着,于是她从箱柜里找出七尺白绫,想借助白绫的力量,追赶已在奈河桥上的丈夫。
  就在这时,她听到了一声大叫,宛如当头棒喝,使她从梦幻中惊醒,她看到出落得聪明颖悟,活泼可爱的儿子,正闪动着一双亮眼在盯着自己,她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就是这种责任感,使她坚强地振作起来。
  一定不能辜负丈夫的期望,要将儿子培养成人。虽然生计艰难,缺衣少食,也要让儿子成为名副其实地、具有皇室高贵血统的继承人。
  于是,在一个桂花飘香,月光如水的夜晚,颜征在一边织布,一边给陪伴身边的儿子讲着孔家的显赫家世和祖先的辉煌史实。
  颜征在的声音十分优美,就如轻柔而悠扬的琴声,伴随着音调的抑扬顿挫,十分清晰地汇入儿子的脑海。
  “你的先祖是微子,是殷商帝乙的儿子,纣王的哥哥。由于纣王的淫乱,屡次劝谏。可是纣王不听,便出走了。后来殷商灭亡,到了周成王的时候让他继承了殷祀,将宋国赐封给他。他为政贤能,为人民所爱戴。”
  “哦,那么说也就是宋国的先祖了,宋国是怎么样的一个国家呢”小孔丘年纪虽小,却是一个喜欢提问题的孩子,对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是这样的。”颜征在耐心地解释道:“周朝时代,周天子居于最高地位,他下面分封了许多的诸侯小国,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朝天下,现在还是的么。”
  “当然,不过今非昔比了,现在的周天子失去了原来的控制能力,各个诸侯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格局,根本不听周天子的指挥了。”
  “那么是听从周天子统一指挥好,还是诸侯们各自独立好呢?”
  “当然是统一指挥好,如果能够听从周天子的统一指挥,就能避免诸侯国的相互征战,减少许许多多的大小战争,从而使各国的人民齐心合力的发展生产,促使各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可现在诸侯间你争我夺,弱肉强食,致使烽火连天,民不聊生,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是不是只有周天子统一指挥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呢?”
  “当然不是,最好的社会是尧舜禅让时期,那才是最理想的社会呢。”颜征在不厌其烦的向儿子讲述着一个个的故事,她从盘古开天地、女娲炼石补天,讲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迹而有周”,又讲了尧舜禅让,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周公吐哺,制礼作乐的故事。同时,还介绍了孔家先祖杰出人物,比如象仕宋三代、文武兼修的正考夫先祖、曾任宋朝大司马的先祖孔父嘉、还有立有赫赫战功的父亲。”
  母亲的话就如一股清泉,缓缓地流入了儿子的心田,启迪了孩子的智慧。在不知不觉中,小孔丘幼小的心灵里,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努力,长大了要做周公那样的人!绝不玷污祖先的荣誉。”
  3、颜母教子
  秋去春来,斗转星移,一转眼小孔丘已经5岁了。
  天真烂漫的年龄,自然喜欢天真烂漫的生活。小孔丘和邻居的孩子曼父在宽阔的田里赛跑,看谁跑得快。别看曼父比小孔丘大两岁,可小孔丘却比曼父高了半个头。身高腿也长,曼父总是跑不过小孔丘,连输了几次后,曼父可就不愿意玩这种游戏了。
  停止了游戏,两个小孩无事可做,曼父四肢摊开躺在草上睡大觉,小孔丘便坐在青草上休息,忽然小孔丘看见草丛里跳出一只蚂蚱,心中一喜,立即扑上去将蚂蚱抓在手里。这蚂蚱色墨绿,头方圆,体粗短,后腿弹伸有力,头部还长有一对长长触须,显得威风凛凛。
  小孔丘看着十分喜欢,便给这只蚂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将军。”他用一根小草拨弄着大将军的触须,看到它被激怒弹腿欲跳的模样,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
  小孔丘笑声惊醒了睡梦中的曼父,“什么事这么高兴。”曼父坐起来朝孔丘看去,立即发现了小孔丘手中的蚂蚱。
  曼父心痒痒的,真想将那只蚂蚱拿在手里玩一玩,曼父想找孔子要,又怕他不肯,于是心生一计,悄悄的挪动身体,靠近那只蚂蚱,突然出手朝蚂蚱抢去。
  然而,就在曼父的手触及蚂蚱的身体时,小孔丘已经有所警觉,拿蚂蚱的手,往旁一躲,曼父没有抢到蚂蚱,却扯断了蚂蚱的一条后腿。
  失去了一条腿的蚂蚱,也许因遭受痛苦的折磨,已经丧失了“大将军”的英武与威风,而显得萎靡不振,毫无生气。
  小孔丘一见曼父摧毁了手中的大将军,气不打一起来,朝曼父大声喝道:“你赔,你赔我的大将军。”
  曼父闯了祸,自知理亏,可又不肯道歉,却强词夺理的说:“谁要你不给我玩,我就要扯断它的腿。”
  小孔丘见曼父做了错事,还不肯认错,十分气愤,一怒之下一把扯住曼父的耳朵,气冲冲地说:“好,你扯断了大将军的腿,我就要扯掉你的耳朵。”
  小孩的手本来就不知轻重,何况在气头上,下手难免重了一些,曼父感觉到耳朵传来一阵难以忍受的痛感,“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曼父的哭声将正在寻找小孔丘吃饭的颜母引来,看到儿子如此作为,颜母非常生气,恨不得上前狠狠抽他一个耳光,不过就在颜母挥出手的一刹那,她改变了主意,她觉得打孩子一顿,固然解气,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于是,颜母命令儿子扯自己的耳朵,只待他疼得眼泪双流,才呼罢手。
  “扯耳朵疼不疼?好不好受?”
  “疼,不好受!”
  “你愿不愿意别人扯你的耳朵?”
  “不愿意!”
  “既然你不愿意别人扯你的耳朵,那么你为什么扯曼父的耳朵呢。”
  “母亲,我错了。”
  见小孔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颜母这才上前,揉着儿子的耳朵,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要记住,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到别人的身上。”
  “嗯。”小孔丘懂事地点点头,抬头望着天空飘荡的白云,他觉得好像领悟到什么……。
  颜母回家后,意识到小孔丘开始懂事了,于是着手教他识字,而且为了儿子的成长,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卖掉了耕牛、家具,带着伯尼、孔丘和伯尼的母亲,由陬邑迁至娘家——曲阜定居。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两个儿子上官学,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拜见名人,增长见识,参加各种类型的学习。
  作为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儿子的成长,她默默地承受着精神的孤寂、世俗的偏见,生活的重重压力。为了支撑这个家,她,一个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却不得不备受艰辛,历尽苦难。起早、贪黑、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除了承担母亲的责任外,还将父亲的重担一肩挑。
  岁月风霜,无情地摧残着她的容颜,使原本靓丽的美貌,变得如此苍老,年仅三十几岁就已两鬓生白发;贫穷的生活,疯狂地摧毁着她的身体,令曾经健康的体魄,变得脆弱多病,正值青春焕发的年代就已被病魔缠身。
  可是她却以母性的伟大、惊人的毅力,包容着生活中遭遇的所有不幸,用无穷无尽博大无私的母爱,竭尽所能的培养教育自己的儿子。
  那一次正是秋收之际,她病倒在床,懂事的小孔丘,为了给母亲分忧,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她来了,她支撑着病体摇摇晃晃地来到地里。
  “丘儿,谁让你来的,快回去吃饭上学去。”
  “母亲,让我请两天假把这地收拾好。您有病,儿子应该为你分忧。”
  听到儿子的话,她感到心里涌出一股暖流。多懂事的孩子呀。可是她还是硬着心肠,对儿子说:“丘儿,你只有将来成大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
  就是因为这位母亲的伟大,才为中国,为世界培养出了一位千古圣人,而且还为后世的伟大母亲作出了光辉典范,留给后人深深地启迪。
  二、好学的孩子
  孔子常说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孔子的渊博知识、多才多艺,都是从小勤奋刻苦的学习,虚心向人求教所获取的。学习,是陪伴他终身的朋友。
  1、学习祭礼
  小孔丘和曼父正在街上追逐着,远处传来悠扬的乐声和热烈的锣鼓声,小孔丘停步闻声看去,却见一队马车威风八面的往南行进。等后面的曼父追上来,小孔丘问:“曼父,那马队是干什么的。”
  “是去祭祀祖宗的。”显然曼父对这种事已经司空见惯。
  “祭祀祖宗?”小孔丘想了想,还是弄不明白。他可不愿意让心中存有疑问,一定要弄个明白。于是,朝曼父一招手:“我们跟上去看看。”
  两个小孩立即快步跑着,追上祭祀的队伍,悄悄地跟在后面。
  祭祀的队伍来到周公庙前停住了,小孔丘拉着曼父,趁人不注意,钻进庙里。因为离得近,小孔丘对祭祀的整个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几个穿着黑色礼服戴着黑色礼帽的人,抬进一些大的鼎鼐俎豆,把一头整牛、一只整羊放在坫上,然后又把一个三岁的男孩装扮成祖先样子放在祭坛上。小孔丘看不懂便询问曼父,曼父也说不太清楚,只知道这叫做“尸”,说是代表祖先受祭的意思。
  小孔丘看着他们在四面摆上漂亮的几案,还有许多精美的器具、宝贝陈列出来,并在祭坛前放置了一排鼎、尊、豆、敦、笾等青铜礼器。
  小孔子可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问曼父他也说不清楚,他只好等着祭祀完成后,匆匆地跑回家问母亲。
  母亲,为什么那个小孩叫“尸”呢?
  母亲,他们在几案上面放上戈、弓和竹箭干什么呢?
  母亲,为什么有人手捧大圭,有人捧着酒杯和瑁,有人却拿册书在手里呢。
  好在母亲曾跟外公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便依据《尚书》和《周礼》进行了一一解释,小孔丘一边听着母亲的讲解,一边回忆白天祭祀的全过程,一边还在暗暗地琢磨着,就这么想一阵,问一句,问一句,想一阵,终于将祭礼的基本规矩掌握了。
  第二天小孔丘和曼父两人来到山坡上放羊,小羊悠闲自在地啃着路边小草,小孔丘闲着无聊便对曼父说:“我们来玩祭礼的游戏好么?”
  “玩祭礼的游戏,你会么?”曼父问。
  “当然,我已经向母亲了解清楚了。”小孔丘又补充道:“不过,我们得做一些礼器。”
  “礼器,什么是礼器?”曼父不解地问。
  “不就是昨天祭祀中放在几案上的鼎、卮、碗、盘一类的器具么。”小孔丘解释道。
  “哦,是那些玩意,可这哪有呀?”曼父困惑地说。
  “我们自己做,用它来做。”小孔丘用手并指了指脚下的土。
  “用泥巴来做。”曼父总算明白过来。
  “能做出来么?”小孔丘问。
  “能,太能了,玩泥巴可是我的拿手好戏。”曼父高兴得大笑起来。
  曼父学东西很慢,可是捏泥巴却十分熟练,一会儿一只鼎就在他的手里捏成,一会儿又完成了一个酒盅。
  小孔丘虽然心灵手巧,可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如曼父了。不过小孔丘也有他的长处,比如曼父做的鼎,没有在中间挖洞,小孔丘立即予以纠正。
  很快两个小朋友就将所有的礼器完成,曼父按照小孔丘的吩咐,将做好的器具一一摆好后,曼父迫不及待地说:“怎么样,我们现在可以开始了么。”说完站上前就准备行礼。
  “不行,不行。”小孔丘十分严肃地说:“我们还没洗手,怎么就能行礼呢?”
  曼父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这是玩游戏,又不是玩真的。”
  “要做,就要做得和真的一样。”小孔丘坚持道。
  “好,好,我就去洗。”曼父拗不过小孔丘,只好老老实实将手洗干净。
  于是,小孔丘带头行起祭礼来,只见他迈着方步,一进三退,三拜九叩地做着祭礼动作,显得十分认真而又严肃。
  恰在这时,鲁国的一位主管祭礼,长着一脸大胡子的大臣路过这里,被小孔丘那种有板有眼、象模像样的祭祀动作所吸引,他不知道,一个屁大一点儿的孩子,怎么会将祭礼模仿得如此惟妙惟肖。
  他心有不甘,很想为难为难这个小孩,这位大臣朝摆在前面的礼器走去,看着摆好的一个个器具,赞赏之情从内心涌出,真想不到这两个小孩,用泥巴做的礼器居然如此逼真。他走近那些礼器,想从中挑出一些毛刺。低着头往那只鼎看去,鼎的底部有一个圆圆的小孔,不由得暗暗佩服小孩们的精细,居然连这样细节也能注意到。哦,也许只是凑巧看到了吧,一定不会知道其中的道理。想到这里,他顿时有了主意。于是指着那只鼎问道:“你知道鼎底为什么会有个孔么?”
  曼父见这个大人板着副脸,心里有些害怕,见他这么问,忙朝孔丘一指说:“是他弄的,去问他吧。”
  大臣立即朝小孔丘问道:“小孩,你能说说么?”
  “说就说!”小孔丘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因为礼器是祭天祭神祭祖用的,所以下面都有一个孔,而且还可以避免被别人拿去盛水装饭。”
  这位主祭大臣满意地点了点头。不过,他还想再考考眼前这位神奇的小孩,于是,又问道:“除了这些礼器,你还知道别的什么么?”
  小孔丘想了想说:“还有庆典、乐舞。”
  “你会排乐舞么?”
  “会!”小孔丘毫不怯场。
  “你会排几佾呢?”
  “几佾都会。”
  “好,你就说说看,天子、诸侯、大夫他们各是几佾?”大臣想再考考这个小孩。
  “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小孔子似乎想都没想,就朗朗回答。
  这位主祭大臣,默默地走开了,他始终没有难住眼前的这个小孩,走了一段还回头朝小孔丘望了一眼,心里说这孩子日后当有大的作为,不可小视。
  2、我要识字
  小孔丘闷闷地坐在那里,想着心事,一动也不动。自从那次做祭祀的游戏,回答完那位大胡子大人的考问后,小孔丘就感到心里面有许多许多不明白的道理,他很想去向母亲请教,可是一见母亲一天到晚十分忙碌的样子,又有些不忍心,他想母亲又要种庄稼、又要织布、还要教哥哥识字,够累了,我怎么还能去打扰她呢。可是不问母亲,谁又能为自己解去心中的困惑呢。
  他记得那天他陪母亲去地里摘菜,一路上花香扑鼻,蝴蝶飞舞,他看见地上有一兜青菜,长得和家里吃的小白菜差不多,便跑过去扯起来,高兴地叫道:“母亲,我采了一兜白菜。”
  母亲慈祥地望着他笑着说:“丘儿,这不是白菜,是芣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前子。”
  “哦,是车前子。”小孔丘的情绪有些低落:“这芣苡,哦,车前子可以吃么。”
  “当然可以,每逢饥荒的时候,它就能抵贫民百姓的半年粮呢,而且用它熬水吃,还可以治病,因此当这车前子长大后,人们就将它采回家,洗干净收藏起来,以备荒年食用。有人还专为采集车前子,写了一首歌呢。”母亲耐心地解释。
  “哦,还有歌呀。”小孔丘一扫脸上的不快,娇嗔地说:“母亲。您唱给丘儿听听好么。”
  母亲拗不过小孔丘的纠缠,清了清嗓子,轻声唱道:
  “采呀采车前子呀,采呀采下来。采呀采车前子呀,一堆一堆收起来。
  采呀采车前子呀,一根一根拾起来。采呀采车前子呀,一把一把捋起来。
  采呀采车前子呀,牵起衣角装起来。采呀采车前子呀,翻过衣襟兜起来。”
  母亲唱歌的时候,样子真好看,歌声也真好听。小孔丘问道:“母亲,我记得小时候您唱的不是这首歌,好像是——”小孔丘思索了一下,轻声唱到:“棠棣花开片连片,花萼花蒂美灿灿。”小孔丘想了一阵,才想到前面两句,后面可就再也记不起来了。
  “母亲,你的记性真好,那么多的歌,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可丘儿一首歌都记不清了。”小孔丘有些沮丧的说。
  母亲爱怜的看了小孔丘一眼:“别急,等你还大一点,为娘的就教你识字,等你能识字了自己就能读书了,书上面就有很多很多诗歌呢。”
  听了母亲的话,小孔丘的眼前一亮:“母亲,是不是自己能读书了,许多许多不懂的东西,都能知道了。”
  听到母亲十分肯定的点了点头,小孔丘可高兴了,一心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好让母亲教自己识字。他在墙上划了一道线,每天早上起来,总忘不了对着那道线比一比,可惜的是量了几十个早上,这身高总没见长。
  自从那天小孔丘回答了大胡子提出的问题后,小孔丘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母亲应该教自己识字了。因此,小孔丘正在琢磨着如何开口,让母亲实现她的承诺,教自己识字。
  母亲提着一篮菜走了出来,却看到小孔子呆呆的坐在那里,母亲觉得奇怪:“丘儿,你怎么没出去玩,坐在这里发什么呆呀。”
  “母亲,你偏心。”小孔丘撅着嘴巴说。
  母亲奇怪的望着小孔丘:“丘儿,为娘的怎么偏心了?”
  “你对哥哥好,对丘儿不好。”小孔丘气冲冲地说道。
  母亲笑着问:“丘儿,为娘的哪里对你不好啦。”
  “你为什么只教哥哥识字,不教丘儿识字呢?”小孔丘说得理直气壮。
  “你的年纪还小,哥哥十二岁了,你才六岁,怎么能学识字呢?”母亲耐心解释。
  “可我比哥哥只矮一点点,而且我的头比哥哥的头还大。”
  “你识字与你的头大有什么关系呢?”母亲笑着说。
  “怎么没关系,头大装的东西就多呀。”小孔丘底气十足。
  “头大装的东西就多。”母亲重复一声说:“好,从明天起,为娘的就教你识字,不过娘教的字你没能学会,娘可就不教啦。”
  “娘,如果丘儿学会了,是不是就多教一些字呢。”小孔丘反问。
  看到母亲点了头,小孔丘高兴得跳了起来:“啊,母亲同意教我识字啦。”小孔丘乐颠颠地跑去告诉好朋友曼父。
  母亲做梦也没想到,小孔丘年纪虽然小,可接受能力太强了,原本计划三个月识的字,他仅仅六天就全部学会了,还一个劲地催促着要学新字。
  母亲对小孔丘惊人的记忆力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只有六岁,即便学会了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全部掌握呀。因此,当小孔丘催促着要往下教时,母亲告诫说:“光会读会讲不行,还要能够默写出来,如果你明天将学会的字全部默写出来,我就继续教你新字。”
  小孔丘听母亲这么一说,有力地点了点头。
  躺在床上,小孔丘睁大眼睛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总是浮现出一个一个的字,他用手在床上默写着,怕没把握,又起床蘸水在桌上一笔一划地认认真真地写了一遍。
  第二天,小孔丘一口气完成了三百多个字的默写,没一个错字,母亲这才真正了解了儿子的实力,教得更用心了,仅仅一个月,小孔丘就学会了三千多个字,已经可以独立地阅读课文了。
  3、自学立志
  母亲感到丘儿的悟性简直太高了,没多久自己肚里的那点货就被儿子掏空了,常常被这个儿子问得张口结舌。为了不耽搁丘儿的学习,她决定将儿子送到父亲那里,让外公来调教这个外孙。
  父亲可不是一般人物,早年曾在外为官,告老后又聚徒讲学,可谓博古通今,在曲阜算是数一数二的饱学之士,自己的知识,全是从父亲那儿学来的。因此,只有父亲渊博的学问才能满足儿子对知识的渴求。就这样,小孔丘便做了外公的关门弟子。
  外公疼外孙,古之常理,外公自然是倾囊相授,只是不到三年,这位闻名遐迩的博学大师,竟也已感到腹内空空,教无所教了。只能叫回女儿,指着盖世奇才的外孙说道:“这孩子今后大有出息,你还是将他送到学堂去吧。”
  于是,小孔丘又成为学堂里最小的一名学生,是学习欲望最强烈的一名学生,是学习最好的一名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不过,小孔丘在学堂里并没有呆多久,他就决定不去上学了,一方面是由于母亲的体弱多病,他想替母亲干点农活,为母亲减轻一些负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堂里的先生太差劲,学识浅薄,不喜欢别人提问,每每小孔子丘一提问,先生答不出就吹胡子、瞪眼睛,小孔丘觉得在学堂里呆了那么久,根本没有学到一点新知识,完全靠他自己温习外公教的知识,因此,小孔丘提出自己在家里边干活便自学,母亲拗不过儿子的坚持,也只能默认了。
  从此,孔丘走上了自学之路。外公临终前,将一生的藏书都赠给了最喜爱的外孙,于是,那一捆捆的竹简便成了孔丘须臾不离身的伴侣。看牛牧羊之际,他怀揣着书,当牛羊安闲地吃草之际,他便从怀里拿出书读了起来;在地里忙农活之时,他也带着书,常常忙里偷闲,捧书而读。
  当时的鲁国虽然弱小,但文化遗产却很丰富,周代的许多文献都保存在那里,那种浓郁的文化气氛,无疑的对正在成长的小孔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他在这段时间忙里偷闲的自学,更成就了他一生的伟大,使他有机会进一步认识了古代文化和古代圣人的举止言行。
  《诗》是流传于周朝民间或是朝庙的乐歌,当时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礼仪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鲁国作为周朝天子的手足之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周朝经常派遣盲人乐团来鲁国演奏,孔丘自小就生活在充满乐感的国度里,因而对音乐具有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和颖悟。他常常被美丽的诗句和悦耳的音乐所陶醉,一个人站在那里,眺望着无边无际的原野,眺望着蓝天白云的天空,眺望着村落袅绕而上的炊烟,一种清幽而又悠扬的乐曲,就在他的耳际徐徐响起,那种韵律、那种节奏、那种美妙,仿佛来自天籁之声,令他感觉到体内有一种不可抑止的情绪在躁动,一种奔放的热血在体内沸腾。
  孔丘一时间沉浸在《诗》的绮丽和幽雅之中,他仿佛从一首首欢快、奔放的歌声中,看到了周朝昔日的辉煌。他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脑海里一些朦朦胧胧感觉,突然变得清晰了,这种清晰让他体味到了一种认知的升华,使他领悟到了《诗》的深刻内涵。
  《书》是一部记录上古历史文件、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收集了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孔丘天生就对政治有一股特殊的感情,小小年纪的他,居然萌生了从政治清明的历史中,吸取安邦治国经验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了对《书》的研究,排除了艰深晦涩的疑难,破解了消失时空的密码,终于从远古生活的典章里,看到了盛世王朝的曙光。
  对于《礼》,孔丘可说是再熟悉不过啦。他知识的启蒙,正是来自于祭祀的学习。因此他对习礼的高度热忱,一投入就处在迷恋、乃至入魔的境界。还在幼年时期,他就向母亲了解了礼的基本内容,他曾经多次身临其境仔细地观察了各种祭礼,尔后通过模仿和暗自琢磨,这才渐渐地摸出了一些门道,可他不满足这种一知半解,因此,还多次登门向礼官求教,这才渐渐地登堂入室。
  还有论述掌管音乐官员的职责,规定各种音乐的使用等级的用乐制度,记载音乐经典作品的《乐》,更使孔丘茅舍顿开,增长了不少见识。
  《诗》、《书》、《礼》、《乐》四经将孔丘带入了高雅文化的殿堂,而让他受益匪浅的则是从中认识了四经的整理者周公。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孔丘感觉到周公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越来越完美。心中的楷模、崇拜的偶像……即便用尽所有的溢美之词,也无法表达对周公的崇敬之情。
  孔丘心中有如翻江倒海,激动不已。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事,牢牢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周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时,他立有赫赫战功,武王夺取天下后,他又兢兢业业辅助武王治理天下,尤其是武王去世,即位的成王年纪还小,他独力辅佐成王摄理国家政事。由于大权在握,难免遭人中伤,在皇亲贵戚中,就有人因嫉妒周公的权力,故意散布谣言,诬陷他会篡夺王位。周公以光明正大的磊落之心,应对宵小之徒的阴谋诡计,竭尽全力地维护周朝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身为皇叔的管叔、蔡叔,在膨胀野心的驱使下,不顾亲情,竟然挟持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乱,周公毫不手软,亲自领兵征伐,很快将叛乱讨平。成王长大,周公不再贪恋权势,立即将政事奉还给成王。周公的高风亮节,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榜样。
  从周公的身上,孔丘又想起了母亲对孔氏先祖的介绍:第十代祖先弗父何本应拥有宋国,可他坚辞不受,将王位让给弟弟厉公;第七代的祖先正考父,以谦恭俭朴见称,曾连续辅助宋国三公,不但不骄傲奢侈,反而越发谦恭俭朴。他在家庙中的鼎上刻下铭文,其意为:每逢接受任命、提升职位时,都是越来越恭敬。始而低头,再而曲背,三而弯腰。连走路也小心翼翼地靠着墙边走,然而谁也不会侮慢我。我用这鼎煮饍喝粥,聊以充饥而已。
  他为身上流淌圣人之血而激动不已,更为能够生长在周公的封地而自豪。站在门前的小树下,望着远方的泰山,他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身影:一位垂着美冉的老人,两目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脸色严峻威严,可在威严中又带有和蔼可亲的神情。哦,这就是周公,就是常常在梦中和自己对话的周公。
  面对脑际里的周公,孔丘喃喃自语:“我也要成为周公一样的人,为恢复周礼而奋斗终身,这才不愧为圣人的后代……。”
  三、懂事的孝子
  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学”,“孝”则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源于孔子自小的耳濡目染,而且还源于他小时候的身体力行。
  1、为母亲承担家务
  孔丘放学回家,依然是未进院门,就大声喊着“母亲”,奇怪的是母亲没有象往常一样出来迎接他们。难道母亲又帮着曼父娘做衣服去了,他一边想一边推开房门。却令他大吃一惊,只见母亲直挺挺地倒在灶间,满地都是瓦盆的碎片和污水,母亲的衣衫被污水已经湿透,散落的蒲草、草鞋弄得满地都是。
  他一见放声大哭,凄厉的哭声引来了隔壁曼父母子,曼父娘一见,立即喊他们将母亲抬到床上,并脱去湿淋淋的衣服,孔丘立即将屋里的棉被都盖在母亲身上。曼父娘回家熬了浓浓的一碗姜汤,用竹片撬开牙齿,灌了进去,将被子蒙上压紧,这才坐在了床边。
  看着孔丘急得六神无主的样子,曼父娘长叹一口气:“唉——,可怜的孤儿寡母,你母亲为了你兄弟俩,没白没夜的干活,一晚睡不了两个时辰,好一点的东西都让给了你们兄弟,自己吃的是猪狗食,就是铁打的人,也会熬不住的。”
  听了曼父娘的话,他心里一阵颤栗,这才注意到三十几岁的母亲,眼角已布满了鱼尾纹,两鬓已染上了白发,颧骨突起,下巴瘦削,脸色灰黄,双眼凹下。望着母亲被岁月的艰辛和心灵创伤折磨得如此苍老,抚摸着母亲因日夜操劳而变得如千年古松般粗糙的双手,忍不住眼泪双流。他十分崇敬和疼爱母亲,为母亲的艰辛困苦暗自垂泪。
  他一连三天没有去上学,一直守候在母亲身边,为母亲煎汤熬药,喂水喂饭。他暗暗地责备自己,一个堂堂男儿,为什么不能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庭的重负,排解一下心中的忧愁;他恨自己为什么直到母亲病倒之后才发现母亲与年龄不相称的衰老,才听到母亲痛楚的心声;他恨自己没有尽到做儿子应尽的孝道和义务,却依靠母亲的昼夜辛劳养活自己。
  他知道母亲唯一的希望,是自己能成大器,因此,只有刻苦攻读迅速成才,才能熨平母亲心中的皱纹,报答母亲海样的深恩。
  站在母亲的病床前,静静地沉思促使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此不再上学,而要象曼父那样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这样就能赚钱奉养母亲,减轻母亲的压力,让母亲生活得安逸一些,欢乐一些。当然,母亲是不会同意他这种想法的,只有将这个念头埋在心底,寻找机会,尽快实施。
  母亲病体稍有起色,他就被逼着上学去了。为了实施计划,他十分听话按时上学,但是每天一放学,他便快步跑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圈、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和母亲一起编草鞋。
  母亲担心他会耽误学习,他微笑解释:读了一天书脑子很乱,干着活既能休息一下脑子,也能思考问题,还能背书呢。听他这么解释,母亲默认了。从此,他可以名正言顺帮助母亲做家务了。他年纪虽小,但身大力不亏,做什么象什么,做得又快又好。母亲的重担被他接去了许多,心中欢喜,体质也在一天天恢复。
  2、善意的谎言(1)
  为了帮助母亲,孔丘没经母亲同意,自作主张退了学,到叔孙氏家放牛,而且讲定条件,只要一半工钱,另一半工钱则由借阅叔孙氏家中的藏书来代替。
  牧童们很喜欢和他一起放牧,一则是他的身高体壮,力大无穷,和他在一起,没人敢欺侮,具有安全性;二则是他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而且肚里装着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和他在一起可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因此,凡是他放牧的地方,总是牧童成堆,牛羊成群。
  于是,在茂盛的草坪里,遍布的牛羊或是在低头吃草,或是在安闲踱步,或是在闭目静卧,有的却在追逐、交配,甚至在打架。见牛羊们自得其乐,牧童们更是自由自在,他们在
  沙滩上、草坪里,躺卧、打闹、对弈、游戏、还有人含柳吹笛、亮嗓高歌,好一幅牧童的欢乐图。
  孔子则独坐树下,埋首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之中。他看得十分入神,乃至超然物外,沉湎于知识的海洋之中。
  “啊,救人,快救人啦!”一阵急切的呼救声,将正在读书的他惊醒。抬起头寻声望去,一只红了眼的雄壮的黑牛,撅着尾巴,腾起四蹄,紧紧地追赶一位十四、五岁的牧童,牧童已吓得脸色苍白,拼命的往前跑着,只是两条腿的牧童如何跑得过四条腿的公牛,眼见牧童摔倒在地,公牛俯首朝他扬起了那对尖尖的角。
  救人要紧,他放下手中的书,一个箭步冲上前,抓住黑牛的尾巴朝后拽着,剧烈的疼痛制止了黑牛对前面目标的挑斗,回转身将双角对准了眼前的挑衅者。
  倒地的牧童死里逃生,连滚带爬地跑到了安全地带,却将危险留给了他。
  他毫不畏惧,窜前一步,奋臂抓住黑牛的角。
  黑牛瞪着两只血红的大眼,将头往右一甩,想将对方挑倒在地。
  他顺势往右一跳化解了黑牛攻势,就这样人牛之间,你来我往进行了拉锯战。相持一阵后,他见黑牛稍有松懈,飞脚踹中黑牛的前腿,黑牛跪倒在地,他飞身骑上了牛背。
  他将黑牛降伏,自己也付出了代价,衣服被撕破,脸上、手上伤痕累累,还在淌血。
  回家向母亲解释时,他将斗牛救人的经过说了一遍,在讲述的过程中,他只能隐瞒放牧真相,而说是在放学回家路上偶然遇到,为让母亲安心休养,他第一次说了善意的谎言。
  3、善意的谎言(2)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中午,母亲再一次走出院门朝外望去。不知道为什么丘儿还不回来吃午饭,难道又是帮先生抄东西去了。想到儿子越来越有出息,一股甜蜜的感觉直沁心田。
  忽然,一阵喧天的鼓乐和鼎沸的人声,从街上传了过来,母亲不太喜欢这种喧闹的场面,正准备回屋。
  曼父娘兴冲冲地走了过来,说是大贵族郈昭伯家在办喜事,非要拉她一起去看热闹,拗不过曼父娘的坚持,她只好跟在了后面。
  街上可谓是人山人海,墙头、树上都是看热闹的人。曼父娘拉着她往前挤了一阵,这才挤到了前面。正好一大队盛饰的车马款款而来,车上披红挂绿,彩旗猎猎,好不威风!那些吹鼓手们,吹着唢呐,敲着锣打着鼓,喜气洋洋地往前走着。
  一个熟悉的眼睛扑入眼帘,她不太相信,可定睛仔细一看,那个满脸热汗涔涔,两腮鼓得老高,吹着唢呐的大个子正是丘儿。
  她只觉得眼前一黑,头“轰”地一响,有些发晕,两腿也瘫软起来,靠着墙站了一下,这才稳住心神,一路扶着墙壁和树,步履蹒跚地回到家里。
  孔丘只待太阳落山之时,这才抱着竹简回家。刚跨进门槛,母亲劈头便问:“丘儿,你今天干什么去了?”
  “读书呀!”他煞有介事地回答。
  “中午为何不回来吃饭?”母亲追问道。
  “我帮先生抄文章,先生就留我在学校里吃了。”他解释。
  “胡说!”母亲劈面给了儿子一个耳光,“郈昭伯家办喜事,你在当吹鼓手,我已亲眼目睹,你还敢撒谎!”
  母亲这是第一次打他,他长跪于地,低着头说:“孩儿的确欺骗了母亲,母亲惩罚孩儿吧!”他老老实实地向母亲交待了自己辍学、牧牛、当吹鼓手的经过。他低下头,十分无奈地说:“孩儿也知道不该去干这些,可是不能总让母亲受苦,让母亲养我一辈子呀!孩儿想,为生计所迫,一时做些鄙事,也无关紧要。忍辱负重,古圣贤是有先例的。”
  为了让母亲生活得好一点,他不惜背着母亲去干那些鄙贱之事,甚至还违心的对母亲说谎,这种善意地谎言何尝不是至孝之举。
  四、智勇少年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小,五岁看老”,意思是说根据三到五岁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性格表现就能勾勒这孩子的人生轮廓。还是少年的孔子,在他的行为举止之中,就已经显示了他的大智大勇,尽仁尽义的高尚品德。
  1、舍己救人
  那是春节的一个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将银装素裹的鲁都映照得格外美丽。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都溢满了人们的欢歌笑语。大人们忙于走亲访友,走家串户,孩子们则趁机聚在一起,嬉笑游戏,磕头拜年。整条大街上,都聚满了熙熙攘攘的大人小孩。
  十四岁的孔丘跟着母亲走在鲁都的大街上,在如潮人流的缝隙里往前艰难的行进着,他们是去给住在城郊的大姨、二姨拜年的,一路上他们虽然走得很慢很慢,可在欢快热闹的节日气氛感染下,心情十分愉快。
  来到古泮池北面的大街上,只见一辆带有彩蓬豪华的马车,一路风驰电掣疾驰而来,车夫不仅不拉缰控马,反而扬鞭打马,趾高气扬的大声咋呼:“让开、让开,相国大人给国君拜年,赶快给老子让路。”
  街上的行人们急忙让路,玩耍的孩子们也躲到了路边,街心人们纷纷涌到了路旁,只有一个五、六岁的儿童一动也不动,呆呆地站在街心。
  马车飞奔而至,车夫才发现路中的小孩,心中一惊,想控马时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生气的大骂:“找死呀,还不快躲开。”
  躲到路旁的大人小孩也疾呼道:“马车来了,快躲开!马车来了,快躲开!”
  那位小孩依然充耳不闻,就如木桩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眼看马车就要将小孩碾于轮下,人们痛心地闭上眼睛,都不愿目睹小孩被撞的惨象。
  车夫死命地拉着缰绳,依然无法阻住狂奔之马的速度。
  眼看一场儿童死于车下的悲剧就将发生…….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少年,飞身而至,在马车就要撞倒儿童之际,抢先抱住了儿童,就势一滚,滚到了路旁。此刻,狂马已拉着车,冲过了两人滚过的地方。
  少年这才抱着小孩站了起来。这位从马车轮下救出儿童少年,正是孔丘。
  当孔丘看到飞奔的马车疾驰而来,那位儿童呆站在街心的时候,他判断儿童已被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坏,丧失了自救能力。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他身如弹丸冲向小孩,将小孩的生命从马车轮下抢了回来。
  人们被孔丘舍身救人的行为所深深感动,围上来朝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和感激的语言。他朝大家礼貌的鞠了一躬,腼腆地说:“见危施救,这是做人起码的品德。”
  说完,他走出人群和母亲继续往前走去。一路上,他思潮起伏,浮想联翩。他想:“大臣给国君拜年,这是合“礼”的,可敬君与爱民是同等重要的事,二者都是一致的。而相国的车如此在人流熙攘的大街上疾驰,分明就是草菅人命,不顾民之死活,变成了扰民害民,那么这种敬君之举也会变味。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只有复礼,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彻底根除扰民、害民的弊端。”想到这里,孔丘两眼望着前方,又开始了新的的思索。
  2、推墙疏水道
  老天突然变了脸,一时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暴风猎猎,乌云滚滚,暴雨仿佛失去了控制,没完没了的倾盆而泄。
  端着竹简坐在院里,就着微弱的光,孔丘聚精会神地读着书,很快就沉浸在书的义理之中,顿时,外面的风、雨、雷、电都从他的感觉中完全消失。
  一股冷气从脚底涌了上来,他打了一个寒颤,这才从书中的远古历史,回到了现实。低下头却发现院里积满了水,而且水已经淹没到了他的脚背。
  他一惊,抬头看去,发现外面的水,汩汩往屋里直涌,院里的水也越积越深。
  这是为什么,他冒雨蹚水走了出去。
  他家的房子坐落在街北段的东旁,靠南院墙边有一条往外排水的水沟,可现在的水沟根本就不往外淌水了。
  哦,也许水沟阻塞使水无法流出,回到家拿起一把锄头沿水沟走去。才知道南边的一个有钱人家,新砌了一堵墙,正好将排水沟堵住,使水无法流出去。
  看到这里,他心中十分气愤,暗道: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怎能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呢。他真想冲进去和这家财主理论理论,就在他往前迈步一刹那,他又止住迈步的腿,站住了,他知道这家财主是大夫孟僖子的家臣刘燕名,平日里就喜欢仗势欺人,横行霸道惯了,如果自己找他,肯定会碰一鼻子灰,解决不了问题的。而大夫孟僖子为人谦和,知书达礼,不如请大夫来管这件事。
  于是,孔丘来到大街上,看见邻居的三位少年也来到街上,正在查找积水的原因。他将自己查到的积水原因说出。
  三位少年一听,怒火中烧,一气之下就要到财主家推墙。孔丘拦住大家说:“这财主是条媚上欺下的势力狗,我们去找他,他肯定不会理睬,会引起冲突,对解决问题不利,我们不如去找他的主人孟僖子大夫,让大夫出面来解决问题。”
  三人一听,立即响应,跟在他的后面,往孟僖子家走去。
  孟僖子十分惊讶地接待了四位浑身是水的少年。
  孔丘上前深施一礼:“大人,我们冒昧前来打扰,实在抱歉。只是您的家臣刘燕名行事霸道,有违您爱民如子的贤德,他为了扩大自家的院墙,竟堵住了街道往南排水的水沟,致使街道百姓家里积满了水,弄得民怨沸腾,恳请大人为民解忧。”
  孟僖子立即随孔丘一行冒雨来到堵水的现场,果如孔丘所述,立即来到刘燕名家,当面怒斥刘燕名:“你这个不知廉耻的家伙,竟然为了一己之私利,不惜损害百姓的利益,你的墙堵住了大街往南排水水沟,致使沿街百姓家里都积满了水,就要淹没到屋里的东西了,你难道就因为贪了这三尺之土,就要留下千古骂名么,还不赶快去拆墙放水。”
  不可一世的刘燕名在主人孟僖子的厉声斥责下,就如霜打的茄子,只能低头认罪,老老实实地将新砌的墙推倒。
  孔丘等四人立即清理出一条淌水通道,街上积存的二尺多深的水,不一会全流光了,街上的路面又恢复出来。
  3、陈棺衢道
  这一天对于孔丘来说,是最黑暗最凄惨的一天。
  他一早来到山中采药,母亲病了很长时间了,看过不少的大夫,可病情一直未见起色,好不容易请到一位颇有名望的郎中,可当他探完母亲的脉,摇头长叹:“唉——,病入膏肓,欲治已难,不过还得尽尽人事,服几剂药试试看。”
  郎中开了几剂药,母亲吃了后,果然有所起色,不过这郎中开的药很奇怪,街上大小药店跑遍了,居然买不到。他只好根据郎中对药材描绘的样子,亲自到山里采药。他过山涧,攀古藤,爬山崖,历尽艰辛,也许是孝心感动了天地,也许是不畏艰难的决心打动了山神,他不仅如愿采到了药材,而且母亲服了几剂后,病情略有好转。
  看到母亲的病有治愈的希望,他采药的劲头更足了。他往来于山中的羊肠小道,穿行于山林的悬崖峭壁,只感到身轻如猿,如履平地,很快就将药材采齐。他想也许母亲再服几剂药,病就痊愈了。想到母亲年纪并不大,只有三十五岁,可人却显得苍老,身体也是很不好,这完全是为了维持这个家所累坏的。他想自己已满十七,能够担负起养家糊口的担子,一定要让母亲好好休息,享享清福。
  揣着美好的愿望,健步如飞,直往家里赶去。突然,他看见曼父气喘吁吁地跑来:“孔丘,快,快回家、快回家。”
  一见曼父这种神态,他脑子“轰”地一声,就觉得有些立脚不住,莫非母亲病情又发生了变化。他站了一下,稳定了心中的情绪:“曼父,我妈的病又重了么。”
  曼父点点头,断断续续地说:“婶娘,他——”
  没等曼父说完,他就飞也似地往家里跑去。用不着听曼父将话讲完,从对方神情中他已经明了了一切。
  跪在母亲的床前看着昏昏沉沉的母亲,他的心仿佛被刀绞般地疼痛,他在暗暗地祈祷:“上天啊,上天,请你发发慈悲,让母亲的病好起来,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取母亲的健康长寿。”
  母亲似乎听到了他心中的祷告,忽然睁开了双眼,看到了跪在床前的儿子,吃力地说:“丘儿,为娘已经不久于人世,要去见你的父亲了。”说到这里,母亲很咳了一阵,在儿子的推拿抚摸之下,这才顺过气来,断断续续地说:“儿啊,你已经十七了,长大了,自立了,一定要顾好自己的身体、吃、穿、学业、一定、要、成、大器…….”
  母亲说完这句话,又昏死过去。孔丘为了谋生,曾多次帮人家料理过丧事,看到过病人临死的状态,知道母亲就要走完生命的历程,他悲痛站起来,理了理心中混乱的思绪,从柜子里取出唯一的二十两银两,请曼父帮忙买副棺材。
  邻居请来了郎中,郎中诊完脉无奈地说:“脉象已断,气息将尽,准备后事吧。”
  仿佛是为了印证郎中的话,母亲再一次睁开了眼睛:“儿,要遵礼、仁义、报国,无愧圣人之后,将娘与父葬在一起,你父葬、在……”说到这里,母亲气息微弱,渐渐没了声息。
  孔丘伏在母亲身上,撕心裂肺般地嚎啕大哭起来,他哭得天昏地暗,哭得死去活来,眼皮哭肿了,嗓子哭哑了,过度的悲恸使他精神恍惚,神智昏昏。
  他怔怔地望着慈祥善良的母亲的遗容,回忆起那些珍贵的往事。母亲一生含辛茹苦、饱经风霜,为了儿子的成长,她忍饥挨饿受冻,白天地里操劳,晚上纺纱织布,历尽辛劳也要让儿子能够吃好,吃饱。为了让儿子成才,她卖掉所有的家产,也要送儿子进学堂读书,为了儿子她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幸福、乃至自己的生命。可却没有从别人那里获取一点点,哪怕是极少的一点点。这是多么善良的母亲,又是多么崇高的母爱。
  他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他深深地懊悔,懊悔自己没让母亲过上一天舒服的日子。懊悔没有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栋梁之才,才能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才能无愧为圣人之后。
  他必须竭尽所能办完母亲的丧事,虽然母亲的话没说完,可是他已经读懂了母亲的心思,就是与父亲合葬。他虽然不知道父亲葬在何处,但他有信心一定能满足母亲的遗愿。
  在乡邻乡亲的帮助下,母亲已经大殓入棺了,可虽然四处托人打听,依然不知道父亲的墓地在哪里。那个时候是有墓无坟,不封不树,由于地面上没有任何标记,不是当时参加葬礼的人,是很难知晓的。
  他心中暗暗焦急,母亲生前只说过父亲葬在防山,没有说出具体位置,可防山那么大,如何能找到。派人到陬邑问了几位老人,可都说记不清了。这可怎么办呢?
  出殡的时辰眼看快要到了,父亲的墓地依然没有眉目,大家都急得束手无策。甚至有人提出了放弃合葬的建议。
  他不肯放弃,通过和主丧老者的商议,决定采取陈棺问路的办法。
  于是,随着一声“起杠”的吆喝声,哀乐悲泣,鞭炮恸号。孔丘亲手书写的挽帐在风中飘晃:“萱堂在望忆慈颜留懿训,寸心难报惟余血泪迎春晖。”他麻服衰绖,趿履拽杖,一步一叩,号啕大哭。送葬的众乡亲随着哀乐的节奏边走边哭。
  当送葬的队伍行至五父之衢时,他让灵柩停下来,长跪不起,惨然恸哭,堵住了四方的去路。他含悲爬起,先望空遥拜,然后向四方揖拜:“父母合葬,古之常礼,而我孔丘不肖,竟不知父亲的墓地,故停棺在此。各位乡邻,各位亲朋,我父生前友好,四方的君子,八方的过客,有知我父叔梁纥之墓者,乞请指示孔丘,孔丘没齿不忘!…….”
  时光流逝,日影偏移,围观的人群来来去去走了一批又一批,可回答的只有沉默,呜咽和啜泣……,没有谁能够解开父亲的墓地之谜,他的心也开始紧张起来,他的信心也开始动摇起来,难道母亲的遗愿就无法实现么,他只能默默地向天祈祷。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披着衣拖着鞋,如疯似癫地奔了过来,“扑通”一声,伏到了棺柩之上,用手拍打着棺木,悲怆地放声大哭,她为老天不公,大地不平,人世的悲惨凄凉而痛哭;她为死者的命太苦,运太厄,道路太坎坷,而恸哭……。
  这位妇女就是曼父的母亲,她正在宋国走亲戚,得知好友过世匆匆赶回来。在她的指点下母亲和父亲葬在了一起,跪在隆起的新坟头前,孔丘向父母的在天之灵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二老的期望,苦学成才,克己复礼,为推行仁义的大道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