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座雄伟的青铜塑像: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穿着大袖长袍,双手拱作天揖,正虔诚地向天地世民施礼,浓浓的眉毛下,双目凝视前方,似乎仍默默地沉浸在对仁义道德的不懈追求中,还有那宽鼻、阔嘴、长髯恰到好处地镶嵌在国字形的脸上,体态端庄,面目慈祥,温文尔雅,神情安然,既有儒雅之气质,又具学者之风度。
这,就是人格伟岸的仁者、聪慧卓越的智者,流芳千古的圣人——孔子的塑像。
伟哉,孔子,竟然在他二千五百五十七年诞辰之际,拥有了以‘仁’和‘礼’为内涵,将博大、宽广、深邃、智慧、奋发向上集于一身的新形象,从而结束了几千年来千人千面、百地百貌的历史。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我想起了孔庙里这幅颂孔子的对联,脑海中顿时浮现出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的曲阜孔庙里的大成殿。
当年宋徽宗赵佶尊称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故而才改名为大成殿,并御书匾额。
而“万世师表”则是大成殿内正中由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匾额。
奇哉,孔子,以一布衣学者身份,竟使无数英雄竞折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才子名士,无不对他顶礼膜拜,争先向他鞠躬叩头,行弟子之礼,甚至亲笔为他题字写诗,尽抒仰慕之情。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首诗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725),到泰山行封禅大礼,返回长安的途中,经曲阜“幸
孔子宅致祭”时写下的,诗中通过描述孔子一生中栖遑不遇的困厄,反映了这位被尊之为圣人的不幸,这不仅表示了作者的深切同情,也是作者对孔子的赞美和褒扬。
当代诗人臧克家在他的诗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所以说活着的人死了,是因为这位活着的人,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活着就如行尸走肉,与死何异?!而死了的人活着,是因为他的精神不灭,永远激励着活着的人,因此,也就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孔子就属于精神不灭的这一类。如果一个人死后几十年里,人们还在怀念他,无疑的他是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死后几百年里,还有人惦记着他,那么他就是一位贤人;如果一个人死了几千年,人们不仅记得他而且还用他的思想济世育人,那么他就是伟人、圣人了。孔子历尽两千五百多年而不衰,自然是伟人加圣人了。
何谓圣?耳口之下的王方能为圣。也就是说只有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之后,再发号施令的君王,才能通达事理,无所不通,才可以做到才智超群,超凡入圣。以此类推,“圣人”自然是指道德高尚,智慧非凡的人了。
孔子生前只有他的弟子十分敬仰他,可是当朝的君主、诸侯们并不认同他,至多不过是对他敬而远之,故此他的一生郁郁不得志,乃至在忧郁中逝去。但是,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却在历尽磨难中发展壮大起来。
秦始王的“焚书坑儒”,虽让孔子及儒家学说遭遇浩劫,但也就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洗礼与磨砺下,彰显了儒家文化的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作用。
于是,孔子作为人们的精神偶像被推崇出来,孔子所流传下来的思想和书籍,也被奉为圣经,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确立为人们共同信仰和遵循的正统理论,孔子被奉为圣人,成为开天辟地以来独一无二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汉代经学家将这位布衣学者,封为“素王。”以此来提高孔子的政治地位。
汉代皇帝封孔子为“文宣公”;魏晋南北朝则封孔子为“宗圣候、崇圣大夫”;唐朝皇帝更将孔子官升一级,封为“文宣王”;宋代则赐封孔子46代孙为“衍圣公”;元朝蒙古皇帝,再给孔子加官晋爵,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子孙世袭“衍圣公”;明朝下令各地建孔庙、颁布法令凡“非圣毁经”者抓起来,甚至科举考试也是取自孔子的经书;清朝则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皇帝还亲自向“先师”磕头。乃至打破满汉禁婚的规矩,将公主下嫁衍圣公,使孔子后裔成为皇亲国戚,就是在民国时期,孔子后裔亦能享受优厚待遇。
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历尽艰难,可没想到死后却给子孙后代带来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历史的车轮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多个岁月,已经拂去了无尽的风尘,曾经显赫一时,威风一世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早已灰飞湮没,成为一抷黄土,甚至他们的名字,也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
唯有孔子非但没因年代久远,被人忘怀,反而他的名字与时俱进,越来越响亮。现在的孔子不仅属于中国,而且走向了世界。
1972年享誉世界的大历史学家、英国人汤恩比博士在他的《展望21世纪》中预言:人类必将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方向,科技手段将毁掉一切,加上道德衰败和宗教信仰衰落,世界必将出现空前的危机。而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所以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汤恩比博士还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宣言》中指出:“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
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多年,从孔子那里去吸取智慧。”
于是,二千五百年的孔子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
于是,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兴、弘扬乃至发扬光大起来;
于是,孔子不仅担负了振兴中华的责任,而且担负了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重任;
于是,孔子走出了家门、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于是,孔子学院,有如春天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根据最新资料截至2010年10月,各国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的足迹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
孔子生前曾慨然而叹: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可惜终未成行,谁想到在他死去的二千五百年后,居然圆了这漂洋过海的梦……。
我深深地沉思:这位孔圣人,究竟拥有什么魅力,一直被奉为人类的精神领袖,历代帝皇对他顶礼膜拜毕恭毕敬,天下英才以能承继他的衣钵为荣,千古英雄化尘土,百世豪杰随风逝,惟有他历尽千百余年,依然光芒万丈,普照世人。
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段话:“颜渊叹息着说:先生的学问和大道,我抬头仰望,越望越高;我深入钻研,越钻越觉得深邃;看看好像在眼前,忽然又觉得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诱导人,他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前进而不可能,直到竭尽我的才能。他给我的感觉,就好象一个高大的东西立在眼前,我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找不到路径。
重温这段话,心为之一动,油然生起一探圣人精神的念头。我开始在记载着孔子事迹、思想的书山中跋涉,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一点一滴地收集信息,一个完美的形象,栩栩如生实实在在的展示出来:仁爱忠信、叱诧风云、睿智聪慧、忧国忧民、执着追求、身体力行、乐观坚毅、慈祥宽容等等,他宛如一串珍珠,浑身上下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啊,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我在由衷赞叹之余萌生冲动:剥开历代帝王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还孔子一个真实的面目,让孩子和家长都能走近孔子,从孔子身上吸取更多的智慧……
楔子:面对孔像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