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闪击波兰>第7章为和平而消失的国家

第7章为和平而消失的国家

  1937年11月5日,纳粹德国武装部队的军官接到通知,下午到总理府开会,讨论军备和原料问题。这次武装部队三军总司令联席会议,是勃洛姆贝格通过希特勒的副官霍斯马赫请求希特勒召开的。
  下午4时15分,会议正式开始,希特勒首先解释了这次会议的意图,并且叮嘱与会者,必须把他的话“看作是他的最后意愿和遗嘱,万一他去世的话”。接着他转入正题,谈起了德国的“生存空间”问题,这是他十几年来一直念念不忘的。
  在希特勒看来,雅利安人,特别是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民族,“是大自然的宠儿,最勇敢和最勤劳的强者”,而强者统治弱者是上苍赋予的权力,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因此,由日耳曼人建立的德国应该成为地球的主人。他这次召开会议,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万一我们卷入战争,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消除对我国两翼的威胁”,而对于当时的大国英、法,希特勒认为他们短期内不会参战,因为“英帝国的内部困难以及将来介入另一次长期的、毁灭性的欧洲冲突的可能性,就足以使它不会对德作战”,“而没有英国的援助,法国的进攻简直是不可能的。”
  三军总司令以及外长对于这位雄心勃勃的元首的计划,并没有他那么自信,部分人提出了异议,而希特勒是容不得反对意见的。他再次强调“在我们的计划中,必须把‘武力冒险’置于首位”。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希特勒迅速勾结意大利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缔结了“柏林—罗马—东京轴心”,这正是希特勒所需要的。在他看来,“我们缔结同盟只是为了进行战争。”“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希特勒的这种武力或者说是这种武力威胁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1938年2月,希特勒向来访的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发出了赤裸裸的威胁:
  “我只要下达一个命令,在一个晚上你们所有可笑的防御工事将被摧毁成碎片。你是不是认真地以为你能阻止或者拖延我半个小时?谁知道呢?也许一天早上你在维也纳醒来,发现我们就在那里,就像一阵春天风暴。”
  这种威胁使许士尼格当时就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但在回国后,进行了全民投票,看人民是否支持德国和奥地利合并。这使希特勒暴跳如雷,他一面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要求许士尼格放弃举行公民投票的决定,并要求他立刻辞职并指定英夸特担任临时总理,一面指示凯特尔和维巴恩等将军拟定进兵奥地利的作战方案,定名为“奥托”方案。
  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下达了武装部队总司令希特勒的第一号指令,这也是第三帝国走向战争的第一个完整的作战指令。同时,希特勒又向许士尼格发去一份最后通牒,限定其必须于当晚19时30分前满足德国的所有要求,否则将有20万德军进入奥地利。
  此时的许士尼格除了投降以外,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下令军队进行战斗,但是他放弃了。事后他这样解释道:作为一个骄傲的日耳曼人,他决定避免出现1866年奥地利面对的局势,当时他们与普鲁士人战斗并被彻底击败“。我拒绝成为工具——直接或间接的——一再准备为该隐残杀他的兄弟亚伯。”
  正当赫尔曼?戈林在柏林宏大的飞行员之宫举行晚会、招待各国驻柏林的外交官及帝国政府要员时,维也纳的电台里响起摩特?冯?许士尼格最后的、绝望的讲话。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他宣布辞职,并下令奥地利军队停止抵抗,“我们决心即使在这个严重的时候,也决不能让日耳曼人的鲜血四溅。”最后,他祈祷“上帝保佑奥地利”。随后,赛斯—英夸特以内阁成员的名义发表了讲话,他成了奥地利的新总理,这位新总理一上台就急着呼吁奥地利市民要保持镇静,不要对发生的事情作任何抵抗。就这样,德国军队被请到了奥地利,总统被迫任命新总理赛斯—英夸特签署了一项新法令,宣布奥地利成为“德意志帝国中的国家”。
  而在柏林的飞行员之宫,晚会还在进行,主人戈林在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出场了,此时他最注意的是这些外交使节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态度。他对法国似乎不必担心,法国现在处于无政府状态,夏当总理和他的内阁于昨天辞了职,法国人在为他们自身的政府而奔忙。至于英国,亨德森爵士3月3日告诉希特勒,只要结果可以称为“合理地达到了合理的解决”,英国可以对奥地利问题撒手不管,首相张伯伦3月7日的讲话也完全给德国取得奥地利开了绿灯。希特勒安插在伦敦的特使里宾特洛甫向戈林的电话报告中称:张伯伦先生给人以“极好的印象,具有互相谅解的可敬意愿”。
  很让希特勒担心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反应,捷克斯洛伐克的公使一到飞行员之宫就被戈林召见,戈林向他保证:“奥地利发生的事情完全是德国的家务事,对德捷关系毫无意义。对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并无恶意。我可以用我的名誉担保。”接着戈林又向公使提出,作为交换条件,捷克人必须作出不进行战争动员的保证。捷克公使立即向布拉格作了报告。当剧场休息结束,宾主再次进入大厅时,他告诉戈林,他已经和外长通过了电话,外长对德方的善意表示欣赏,并授权他向元帅作出肯定而坚决的保证:捷克斯洛伐克不会因德国武装占领奥地利而进行动员。戈林对此表示满意,并再次以元首的名义重申了他的保证。此时的晚会已经进入了高潮,迷人的乐曲继续飘扬,宾主各自怀着不同的心情欣赏着。
  “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元首表示,他不急于解决捷克问题。必须先消化奥地利。”这是希特勒的下属对当时希特勒的回忆。而希特勒的消化能力是很强的,他怀着征服者的喜悦到奥地利转了一圈之后,奥地利便被他消化了。捷克斯洛伐克是他的下一个目标,而希特勒这次会从捷克的苏台德地区下手,在这里他可以充分利用民族问题作些文章。
  首先,希特勒极力拉拢康拉德?汉莱因,他说:“你是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合法领导人,我将支持你。从明天起,你将是我的总督。”接着他又说:“苏台德德意志人党应当提出捷克政府不能接受的要求。”汉莱因对希特勒的指示心领神会,他说:“我们必须老是提出永远无法使人们满足的要求。”希特勒对此很满意,他告诉汉莱因,他会在不远的将来解决苏台德日耳曼人的问题。一回到苏台德区,汉莱因即主持召开了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提出了苏台德区自治的纲领,并要求释放被监禁的纳粹政治犯。
  汉莱因的步伐虽快,却跟不上希特勒的野心。早在勃洛姆贝格元帅任职期间,武装部队就开始制定代号为“绿色方案”的对捷克斯洛伐克发动突然进攻的计划。奥地利的轻易得手,大大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他告诫手下人,对捷克人的空袭应当以闪电式的速度来进行,并把时间定在1938年。而这次事情的进展远没有上次那么顺利。
  1938年5月19日,《莱比锡报》报道了德国调军的消息。对此,捷克迅速作出反应,根据总统的提议,内阁会议决定发布“部分动员令”,召集在一个年限服役的后备人员以及某些技术人员入伍。英国、法国和苏联也对此事表示了极大的关注,纷纷召见使节进行询问或者威胁。这使希特勒像一个被发现的正在偷东西的小偷那样又羞又恼,但是,他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5月30日,希特勒签发了关于“绿色方案”的新指示。两天后,武装部队指挥官接到了一道指令,规定1938年10月1日为“绿色方案”实施的最后期限。终于,危机从苏台德蔓延到了捷克。
  对此,英法的态度是什么呢,会不会像他们事前所表现出的那样的关注呢?出人意料的是,当希特勒顽固地走向战争时,英国人和法国人轮番威逼利诱捷克人让步,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做才能够保持欧洲的和平。
  张伯伦,这位年迈的英国首相,此时为了能够争取到宝贵的和平,不断地奔走于各方力量之间。为了能够挽救和平,他不惜用诚心去感动第三帝国的独裁者,曾先后两次去信阐释自己作为调解人的职责。可是在最近的一次会谈中,希特勒简单地用一句德国的谚语来回复这位老首相的苦心:“恐怖的结局胜于没有结局的恐怖。”这确实令张伯伦紧张不已,怎么办才好呢?张伯伦像一位吓坏了的保姆一样审视着四周,企图为希特勒这个号啕大哭的婴儿寻找食物。
  终于,“和平的曙光”从乌云中射了出来。
  1938年9月29日下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齐集慕尼黑的元首大厦,这里没有长条桌、没有名片、没有纸本和削尖的铅笔,会议在希特勒的私人办公室召开。这次聚会的主题自然是最近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问题,希特勒在会议开始时简短地发表了个人讲话,其要点是,德国对苏台德区的占领应当立即开始,最终边界问题则由公民投票解决。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件事情有切身关系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自始至终待在他们所住的饭店里,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参加这次元首大厦的大会。直到他们自己祖国的命运被这四个大国安排就绪以后,这些可怜的捷克代表才像被告人一样被允许去听候宣判。
  会议进行的方向似乎是在制定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具体细节,墨索里尼掏出前一天下午一个德国人发给他的备忘录,作为自己的调解意见交出来并与英法进行讨论。此时的张伯伦和达拉第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尽管他们认识到这一定是按德国的意愿起草的,但是他们也很快意识到这就是希特勒想要的。
  最后,9月30日凌晨,《慕尼黑协定》用4种语言打印出来,并由四国领导人签字,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但是他很愤怒地胡乱签了名,就“仿佛他在被要求签字放弃他的生存权利”。根据这个协定,苏台德地区被交给了德国,希特勒向其他国家许诺,这是“我在欧洲的最后要求”。
  很多欧洲人相信了这句话。法国总理达拉第在坐飞机回到法国时,看到地面上黑压压的人群,他本以为是抗议的人群,结果当他走下飞机时,迎接他的是欢呼“和平、和平”的海洋。张伯伦也一样,欢迎张伯伦的人群达到了狂喜的程度,人们夹道欢迎。并且张伯伦在白金汉宫受到了国王和王太后的接见,晚上,张伯伦站在唐宁街10号的首相府阳台上对群众说:“我们这一代人享受和平的新世纪已经到来了。”
  希特勒的许诺靠得住么?当然不!
  慕尼黑协定签订的同时,德国的冯?李勃将军即已率领德国军队到达德捷边境,从帕绍北面的格洛克尔堡越过了边界。很快,元首希特勒就来到这里视察整个苏台德地区,在这里,他再次发表了他那具有强烈煽动性的演说,欢呼声震耳欲聋。很快,在希特勒的授意下,戈林强迫贝奈斯总统辞职,否则将对捷克绝不留情,这位博士不得不流亡海外。
  接替他的是艾米尔?哈查,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66岁的法学家,他对政治懂得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他上台伊始即想结束当前的分裂局势,可是受到了希特勒的阻挠。1939年3月15日凌晨1点,哈查到了帝国总理府,当他看到会议室外面守候着的医生时,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会议桌上摆着一份已经拟好的文件,就等着他签字。希特勒照例对他发表了一通谩骂、恫吓式的讲话,然后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走了。
  哈查虽然不很懂政治,但知道如果签署这份协定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于是留在他身边的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像玩老鹰抓小鸡一样同这位老总统追逐起来。这位体弱多病的老总统连续昏迷了两次,都被希特勒的私人医生注射的兴奋剂催醒。最后,在他半死不活的状态下,任人摆布地签下了字。
  就在那天上午大约10点钟,一辆辆德国的装甲车在猛烈的暴风雪中开进了布拉格,许多捷克斯洛伐克人用手帕擦着眼泪看着那些摩托化部队轰鸣着驶过城市的街道,直到晚上占领完成,开始了8点钟的宵禁。
  捷克斯洛伐克已不复存在。